【龔成問答信箱】(Q20201-Q20220)
Q20201:
你好,龔SIR。我係之前上過你基礎班既學生。我用左市盈率去估值02382 舜宇光學科技。
市盈率,我用左2016至2020 既每股盈利既平均數去做合理每股盈利,之後再去你比的價網揀左2016至2020既市盈率,因為我見2010-2015個市盈率好低,有少少吾夠代表性。
所以就用左2016-2020再排大至細,抽中間3個。 就用左32.12 同37.06。再乘番每股盈利$2.28。 之後計出黎再加減10%。
計到出黎就係65同92,我想問我係咪應該調高番少少個市盈率,定我計錯左?
係咪可以參考番02018 瑞聲科技既市盈率去做市盈率參考?
龔成老師:
其實你計算無錯,我地估值無絕對的方法,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結果,有時我會同時同幾個角度去估值。
而「2010-2015個市盈率好低,有少少吾夠代表性」,你正確的。
你計算的方法,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方法,而我認為保守是無問題的。但好多時我會同時用另一情景去估值,就是假設佢有較高的增長。
雖然瑞聲(2018)同舜宇(2382)是同行,但增長力及技術發展好唔同,因此,強行比較未必適合。
舜宇以佢最新的增長力及長遠發展,同30倍市盈率是可以的,只是運用EPS時,可以有較多的預期因素,根據不少大行分析,佢2021年的每股盈利,平均預測去到$5。
當我地為高增長股進行估值時,過往的數據參考價值會低左,反而同將來數據會多D。如果以$5及30倍市盈率作基礎,$150都是合理價。
------------------------------------------------
Q20202:
一直留意,你所揀嘅每隻都好有抗跌力,而且總係倍升!
最近個市回咗好多,個個都想從中尋寶,但點先可以做到你咁百發百中,百分百準確呢???
龔成老師:
大量分析,小心出手。
我平均一年分析50間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經過選股過程後,確認了是基本的優質股,然後再每個星期,花6-8小時去睇一間,以了解佢的優質度、平貴。
雖然一年分析50間公司,但我會好耐心,等佢地跌到平,或接近平的水平,先會出手。買入後就長線持有。
而一般的散戶,實在太心急,第一,唔做功課,第二,好心急就下決定,唔會耐心等靚價先買,第三,無耐性持有,升少少就賣。
------------------------------------------------
Q20203:
老師你好,我在172入了(6618)京東健康現跌了,你認為應該放長線還是早走早著呢 前景如何?
另外也想入1610 中糧家佳康 如果中短線的話現價可以嗎。謝謝老師
龔成老師:
京東健康(6618)由京東(9618)分折出來京東健康,將會來港上市。這股可長線。
其業務主要提供線上線下的醫藥出售和健康管理服務,業務布局包括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健康服務等4個大板塊。
京東健康旗下京東大藥房,更是內地線上線下收入規模最大的零售藥房。其互聯網醫院,日接診量超過10萬次。
質素上,京東健康是有的,我相信前景是正面的。但由於估值難,不確定性大,同時暫時略貴。如果你持貨不過多,持有就得,有得守,但就預股價上落較大,因為現時股價始終唔平。
中糧家佳康(1610)主要從事飼料生產及生豬養殖、生產及銷售生鮮豬肉及肉製品(以「家佳康」和「萬威客」品牌出售)等。
佢亦於家佳康專賣店及透過大型電商營運商銷售部分產品。
整體質素中等,唔算差,但又唔算好好,佢會受肉價的上落影響,影響左盈利,令佢盈利上落大,有試過出現虧損。因此,佢會比較被動。
現價算是合理,但質素未算好高。長遠發展都有,但預佢中短期波動,這類股又唔太值得持有好多。
------------------------------------------------
Q20204:
老師想問多樣問題, 謝謝老師
我而家持有2013, 6186, 175, 6690請問可以長線持有嗎?
龔成老師:
可以,但部分股要留意風險。
微盟集團(2013)業務的確是將來發展的大趨勢,從業務潛力上,的確是有的,見佢財務數據的增長都強勁。但在估值上都略貴,股價可以好波動,不建議太大注。
至於另外3隻,都有質素,但現價都唔算平,都要注意風險,可長線的。
------------------------------------------------
Q20205:
龔成老師,請問你熟悉台灣股票市場嗎?台灣股票市場有如香港市場般月供股票嗎?
如果有,台灣有沒有月供股票如你常推介的盈富基金呢?
因如冇意外,將於5-6年後移居台灣,想趁在香港能揾多個錢既時候,可以係台灣投資一下,制造生活費💪🏻
感謝你的寶貴時間解答
龔成老師:
我不熟識台灣股市,但我相信都有這類月供服務的,你可以去銀行問下,但唔清楚台灣有無得月供盈富(2800)。
其實,你可以供其他指數基金,我相信台灣是有的。又或你可以供美股指數基金,例如VOO,都是可以長期月供,長線投資的。
------------------------------------------------
Q20206:
龔成老師,想請問一些理財疑惑?
現在我有一個車位,一次過買的,價值約100萬,我希望再攞去貸款,但銀行只可以我係佢哋銀行買投資產品才可以貸(例如基金),貸款利息現在約為2.2,可貸10年,最多20年,本人現時40歲,有穩定收入。
現在懷問是我應該憑月薪月供股票(都是老師建議那些其中一隻),或貸款用一大筆錢買銀行建議的基金,佢話三個月有一次息,回報大約7%,主要大陸的內銷,當然仲有多基金選擇,這個只是其一推薦的。
龔成老師:
最重要是睇「質素」,不要為借而借,不要為買而買。
你要睇翻銀行的產品,當中是否有真正的質素,長遠有無增長力。你要睇翻佢的投資策略,過往回報,風險度,如果你認為不差,就可以進行。
------------------------------------------------
Q20207:
龔sir你好,我有嘢想請教你,因為我老公太衝動買咗掃管笏一房310呎低層,呎價大概$169xx。同區隔離一年樓呎價都係萬一至萬三,我好貪心蝕多。我同佢講好唔好撻訂,冇咗廿幾萬就算。
第一次買樓,佢成日聽身邊朋友樓市一定向上。
但掃管笏太隔涉,同埋青山公路樓價水平都係低,萬一至萬二,但佢而家買咗萬六七一呎,仲要不是會自住的,風險好似好大吖?
我知你係股票專家,不過我都希望你俾少少意見,我心好煩,成日訓得差
龔成老師:
我先從香港樓市分析,在長遠計,我仍相信樓市在長遠計,因供求關係,仍是向上多。因為現時香港買樓的需求仍大,而長期供應不足,加上政府往後施政只會更加困難,好多所謂的大計劃都未必能夠實行,又或最後規模細左。
另一方面,需求大,我見唔少適婚年齡的朋友,都正等機會買樓,但未買樓,這些是「潛在需求」,過往每年不斷累積,只要樓市跌少少,就會有需求走出來,這令樓市不能大跌。
另外,樓市另一作用是「投資」,現時的租金無大跌情況,以投資回報率的角度分析,樓價都不會大跌,因此樓市平穩。
長遠計,租金及樓價會平穩,有少少向上,但不是倍升,不會好似過往般倍升,而是平穩向上。
至於你的樓,你要比較同區同類單位,大家的呎價,以及預期租金回報率情況,如果你的單位明顯貴,就要小心。如果差不多,就問題就不大。而我見你的的呎價比同區較貴,的確有點煩。(不過新樓有少少呎價高是正常的)
另外,買樓最大的原則,就是「供得起」,只要這方面你地無問題,其實是有得守的,如果你在供得起方面無問題,就勉強可以照進行,但你預一開始,你地已經用了較高價格買了該物業。
其實現時,撻訂與否已經是兩難,如果供得起可照供。最大問題不是樓市,是該樓盤你地買貴左。
------------------------------------------------
Q20208:
您好!
新手你那本比較好
因為太遲才明白您教的真理(資產vs現金)工作多年只有儲現金,今年7月開始(51高齡失業)才開始整理公積金及買股票
但今天一手都是蟹貨如下:
(9988有20手@285,
002有4手@73,
001有1手@58,
1810有1手@30,
2158有2手@60,
1055有7手@4.3。
請問如何是好
龔成老師:
你可首先睇:
《80後百萬富翁》
《股票勝經》
《財務自由行》
之後再睇其他。
書本在三聯、商務、誠品都有得賣。由於部分書在一些書店已斷,所以若你見唔到,問下職員就得(又或向職員訂都可以)。
以下是我的12本書:
《80後百萬富翁》(第8版)
《80後2百萬富翁》(第4版)
《80後3百萬富翁》(第2版)
《財務自由行》(第6版)
《大富翁致富藍圖》(第4版)
《50優質潛力股》(第3版)
《50穩健收息股》(第3版)
《50值博倍升股》(第1版)
《股票勝經》(第3版)
《選股勝經》(第2版)
《年報勝經》(第2版)
《5年買樓4部曲》(第1版)
至於你現時的組合,以你的年齡,可投資一些平穩增長型的股票,例始盈富(2800)、港鐵(0066)等。
至於你現時的持股,阿里(9988)可守,但就不要加注。
醫渡科技(2158)可守,但不宜持有太多。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1055)質素都有D,但不算強,不宜持有太多。
------------------------------------------------
Q20209:
龔Sir,您好,我有一個財務需要個案,想聽取您的寶貴意見,想在現在的財務狀況底下達致每月額外享有被動收入HKD10-15萬。
一家五口財務狀況如下:
>>>>家庭balance sheet
Assets: 1) 現金、定期存款、保險產品、基金: 約HKD25,000,000
2) 自置物業1單位市值: 約HKD20,000,000
Liabilities: 1) 按揭貸款結餘: -約HKD7 百萬 (負債)
>>>>>>5 人家庭,3 未成年在學子女,幼子患長期病每月需付7-8 萬醫藥費,只有夫(46歲)工作每月總收入約HKD18萬
現為公司高管人員,但行業是傳統行業,正在受新經濟模式衝擊,恐式微,未來10年內有失業危機,到時一家經濟必定相當困難
而妻(44歲)是家庭煮婦照顧屋企。夫月入即家庭總月入HKD18萬已是剛好滿足家庭每月總開支包括保險供款、按揭還款。
>>>>>>目標: 想達致每月額外享有被動收入HKD10-15萬,令家庭開支可以鬆動些,應付開支之餘也不需要支取備用現金
定期存款,這些本來預備幼子突發醫療額外開支、子女出國升學開支與及兩夫婦日後年老的生活費。謝謝!
龔成老師︰
你每月已無資金可用作投資,故只可在你資產中,抽出部份來做投資增值。
若你預期你先生,大約十年後收入會有大變動。我地就好好把握這十年,去為未來架風浪做好準備。
如果你希望每月有10萬蚊現金流,以股息率5%計,你需要本金2400萬。你可以動用你現金和定期去增值,至於基金,你可以睇翻佢本身回報如何。你可以用盈富(2800)年平均8-10%去做比較,決定是否值得投資。
但由於你家庭未來收入有不確定性,投資前必需預留最少半年開支(包括日常支出和小朋友醫藥費,你可因應自己情況調整。),才開始投資。
現時大市在合理區,你可以將扣除應急錢後的一半資金,用分注形式,慢慢投入以下優質股。餘下一半,就等大跌市,才大力入貨。
平穏增長股︰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平安(2318)、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長建(1038)、領展(0823)、粵海(0270)。
當你財富累積到2400萬,你就將佢慢慢轉換成一些優質收息股(目標係有5-6%股息率),咁就可以創造每月額外10萬現金流,來支持生活開銷。
------------------------------------------------
Q20210:
你好!首先真係好多謝你!你是我在投資方面的啟蒙老師!仲記得兩年前我剛剛開始投資時的得一兩萬,然後在你的指導下,開始開源節流!不斷睇書學習!
直到上年3月疫情大跌,就不斷入貨買入優質股,賬面獲利不少,財富終於有6位數,雖然只是一個小數目,但係意義重大,我深信我會在4年後 我畢業時會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真係好多謝你!
另外有幾個關於投資問題想問下老師
1.小米。因為公司已有淨利,可以用市盈率推算合理價,根據Q3 每股盈利0.57,預測全年盈利0.8,過去平均市盈率30,推算合理價24,這樣對嗎?
2.以peg推算合理價,現在小米市盈率為47,peg等於1為合理,小米要做到盈利增長率47%,應該比較困難,所以當市盈率為30時,股價會較為合理?
3.關於指數基金,我認為是一個對新手非常好的投資產品,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批評啊sir,另外如果想買追蹤中國股票市場的指數基金,3188還是2822好,3188好似更分散,2822比更集中金融行業?
4.由於市場越來越有效率,要找到價值比價格嚴重低估的股票越來越困難,如果遇上非常優質的股票是不是值得以高於合理價的價位買入?
問題有點多,麻煩龔sir了,再一次多謝老師一直以來的指導!!!
龔成老師:
太好了,累積財富是一個過程,你只要保持儲蓄,投資優質股,長線持有,財富就能保持增值,我相信你一定能累積到$100萬!
1)當我地分析時,會考慮企業現時的盈利去得出市盈率,以及預測下年度的盈利,去進行推算。
如果推算的全年盈利為$0.8,假設股價$30,預測市盈率就是38倍。
2)你都可以咁講。
但PEG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只是參考下,不能成為估值的核心。
3)因為我已收到風,有行家請左打手攻擊我,我搶左人生意。
其實我無所謂,我唔會用這些手法,我地做好自己就得。
連巴菲特都叫,如果無選股能力的投資者,應該投資指數基金。
你可以考慮3188。
4)如果是有增長力的優質股,就算略貴,都可以小注買入,之後先等跌到合理區正式入。因為如果一直等跌,有機會等唔到。
------------------------------------------------
Q20211:
龔sir, 多謝你之前的指點。近排大市都幾熾熱,你認為應該在現時的股票加碼好,定係買多隻唔同的股票好?
個人睇好舜宇(136入得1手),AIA(1手ipo). 3033就5手@7.79
定係入吉利汽車?
我覺得瑞聲增長慢,好似唔太郁,都返唔到53水平。移卡我就覺得貴,唔捨得加注
龔成老師:
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要優質,要平衡,要適合你的年齡與風險承受程度,新舊經濟各類股都要有。
同一行業不能太多,同一股不能太多。要平衡,建立後長期持有,不是買賣賺差價,而是成為你財富組合一部分。
你上述持有的都是有質素的股票,可持有,如果你想加,可加吉利(0175)。瑞聲(2018)增長力唔算強。如果你想加潛力股,就3033,但要慢慢分注入,因為現價唔平。
------------------------------------------------
Q20212:
我想問下組合-需加?
有01833 06993 0788 3088
以下不定時入
3067 1810
09988 0006 0823
2800 太高.我應該入嗎?什麼價位好?
2802/2809/2826-現價位是否太高? 小米仲應該入?
2802/2809/2826-是否可以只選一個?
龔成老師:
你現時持有的,都是有質素的股票,你持有就得。
至於你不定時加入的,都可以,都是有質素的,只要你不要太急一次過入,慢慢分注同時留現金就得。
至於盈富(2800),仍是處於合理價,可分注。
至於上述3隻ETF,你同時投資都可以,都有潛力的,如果3選1就2826。
------------------------------------------------
Q20213:
Hello 龔sir真係好開心呀!雖然我哋大家彼此未見過面,但我真係當你係我嘅老師 !
你可以睇睇我哋上次嘅對話係七月 果次我講要喺30歲前上車 但結果26嘅我同先生喺上年九月買左我地人生第一層樓 今個月仲收埋樓添!係難以掩飾嘅興奮同埋喜悅
睇左你嘅書 睇你Facebook ,人生、財富、投資思維大大改變 發夢都諗唔到竟然可以喺咁短時間之內上到車,全部都係靠我哋自己!
真係非常非常非常多謝感謝你!我當左你係我嘅人生教練 ,都希望可以同你分享呢一份喜悅 。
我們的暫時現況:
先生工作非常穩定 但我受於疫情關係 已經足足一年 收入超級不穩 只有8、9千蚊每月 我們暫時可以話係負債累累(因為要供樓同應付裝修費還有日常) 我哋嘅積蓄淨剩返幾萬蚊
我哋仲有計劃遲下生小朋友 所以我哋想好好建立返我哋嘅儲蓄組合/計劃 睇咗你好多書 所學到嘅
我哋而家應該由月供股票開始儲起 這樣做正確嗎你認為
最後
祝你新年快樂 新一年搵多啲
盡快達成你嘅目標 無論事業愛情家庭都好好好!
萬分感激!一切盡在不言中
龔成老師:
太好了!恭喜!
這是你努力的成果!繼續加油!
你都要記住,「供得起」原則是最重要的,你要預留資金去供樓。特別你話收入不穩。
我建議你儲多D現金先,唔好太心急投資,做好防守,先做進攻。不要急。
到你有一定的現金,就開始月供或分注投資優質股,以「先增值,後現金流」的模式進行。
加油!保持進步!
------------------------------------------------
Q20214:
老師,我今年三十二歲,乜嘢都無既女人仔一個,假設我以後無男人無仔女養,有八十歲命,做野做到五十幾歲生產力下降
咁我仲要交租食飯醫療到底要用幾多錢?我估計最起碼要四百萬。
意思即係我呢二十八年每個月都要儲萬二蚊呢個計法有冇問題?
如果依家首先朝住一個目標去買三百萬以下既新界村屋當養老,暫時唔係自住既,係呢二十八年入面實現咗先,放租又好放係度都好,去到以後既生活係咪過得輕鬆啲?我唔識計劃可唔可以教下我?
龔成老師:
你32歲,醒覺到有這問題,有些人到50歲先醒覺,你現時仍有時間準備,可以以$400萬為目標。
你只要利用儲蓄、投資,其實是可以做到的,不用太過擔心。
而你考慮投資物業,都可以的,因為物業是資產項,長遠有租金,就能提供現金流比你。
我會建議你唔好只考慮單一資產,而是建立一個財富組合。
第一步,你要儲蓄。
第二步,要學投資,利用一些穩健工具,例如穩健股票,月供模式去滾大財富。
第三步,利用增值後的財富去投資物業。
第四步,如果有閒錢,同時投資股票,進入「股樓並行」狀態。
第五步,到年齡大時,再進行財富配置,集中在現金流類別資產。
另外,我建議你睇《5年買樓4部曲》這書,幫到你的。
------------------------------------------------
Q20215:
龔成老師,我呢幾日諗唔通想請教你心態問題。由2020年8月開始我投資幾隻平穩增長股:領展、粵海、阿里巴巴、小米等,平均都有8%增長,賺了一萬左右;美股方面就只夠膽買了幾隻加埋都唔夠50股。
這兩天朋友炒2隻美股,容易賺了2萬蚊。知道你叫人唔好炒股,我自問也沒有膽量和時間去炒。但我用了半年時間也比她只用數日賺得少...很難不去比較。
1. 因為我本金不多加上港股升幅不及美股,看見朋友也沒有甚麼投資知識,只看股票app討論區資訊,心思思令我都想玩幾隻短線的美股是否未嘗不可?很需要加快在幾年內儲夠首期...
2. 說回港股方面,我每隻股現只敢最多投資3萬...有興趣的股又實在很多,零願找一隻新的投資也沒有加注在現有的。想問你應該如何決定何時加注?
3. 還有不論美股還是港股,等了一段時間都總覺得是高位難以入場,QQQ/VOO/ARKK等也是,即使回少少都係唔敢入得多,等又好像浪費時間的...亦有很多評論至2021年將會大跌。我應該繼續耐心等,還是不要理這些預測繼續分注入場?
很想加快賺錢儲錢...不想再無了期交租
龔成老師:
1)有時,短炒你會見到有較好的回報,有時,長線會較好回報,我只能夠用大數去同你講,在我過往做10年銀行與證券行,短炒者,大多輸多贏少,當然,有人贏的。
人很喜歡以短期、當刻的或績作為指標,但你可睇下巴菲特,70年經驗,久唔久都有人話佢的方法不及短炒,但時間證明,佢的方法是最好的。
你的方向其實正確,但你都要明白,你投資的,大部分都是平穩增長股,你財富平衡增長,是正常的。
如果你學你朋友,有可能財富有較快增長,但背後就承受了較高風險,你要理性問自己,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如何?
你唔好睇表面,要睇核心,睇長期。
你見人賺錢多過你,但要同時想想,佢承受的風險比你多,這點你一定要明白!如果投資只想回報,不想風險,好大獲!
2)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要優質,要平衡,要適合你的年齡與風險承受程度,新舊經濟各類股都要有。
同一行業不能太多,同一股不能太多。要平衡,建立後長期持有,不是買賣賺差價,而是成為你財富組合一部分。
如果你想組合有較好增長,可考慮月供3067。
3)唔好信「預測」,我投資20年,見預測都是一半半準,即是同買大細無乜分別。
建議你分注投資,同時留現金就得。
------------------------------------------------
Q20216:
老師,想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媽媽之前成日炒炒賣賣,之前我不斷叫佢跟你既方法。佢終於在幾個月前建立左收息,同平穩組合。佢今日同我講,佢好多謝你
佢個portfolio 都因為夠平衡,所以呢幾日升左好多
龔成老師:
太好了!
記住,我地是「配置」,同時這是長期過程,唔好太在意短期股價。方向已正確,集中收息就得。
------------------------------------------------
Q20217:
現時有45萬現金,阿里巴巴229入左兩手,上個月開始月供2000(2800),每月人工扣除供樓等其他開支另外可儲3000,想每月買一手3067做投資可5可行
定係有其他更好既儲錢方法?
想2年內儲到100萬
龔成老師:
財不入急門,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要優質,要平衡,要適合你的年齡與風險承受程度,新舊經濟各類股都要有。
你可以照上述方向進行,現時$45萬,部分可投資舊經濟股,而新經濟股如3067,慢慢買入就得。
總之,要留有一定的現金,如果大市有較大的下跌,你就可以把握機會入市,能有效提高你回報的。因此,平衡組合都很重要。
------------------------------------------------
Q20218:
老師,以下係我之前買入嘅股票,輸多過贏,依家我應該點做,如果要重新部署,應該要點?
求指導
5、455、745、755、1469、1776、2389
龔成老師:
記住,你最重要不是睇「賺蝕」,不是睇「買入價」,而是睇質素。
你要分析「之後的組合情況」,不是過去,是將來。應該持有那些優質股,比例如何,能為你帶來怎樣的長期財富。
你要分析你的投資目標,你想潛力股的比例多少?平穩股的比例多少?組合風險程度如果?
即是你想設計一個怎樣的投資組合?長期、優質、平衡、適合你。
天大藥業(0455)、中國國家文化產業(0745)、結好金融 (1469),質素不佳,建議賣出。
至於其他,質素都不是最高,不過就未算差,可以持有。但如果日後有資金,應該投資其他更優質的股。
------------------------------------------------
Q20219:
老師,你時常叫人月供2800,或買入,長揸3至5年,但佢 估價唔係成日上上落落,咁 淨係賺去息口, 咁我要買好多錢先可以, 因為我屋企有個準備退休嘅長者, 請指教
龔成老師:
我地永遠要睇「風險與回報」。
盈富(2800)並不是高回報類,是收息加基本增長,而好處是風險不高,有「穩中求勝」的作用,因此適合大部分投資者。
如果你想有較高回報,你可考慮安碩恒生科技(3067),當然,風險度會高左,你要自己衡量投資多少。
這基金追蹤恆生科技指數之表現,而恆生科技指數,都是一些有質素的潛力股,例如阿里(9988)、騰訊(0700)、小米(1810)、美團(3690)等的新經濟類公司,長遠有潛力。所以有長線持有價值。由於基金有30隻股票,比起單一股票,風險能減低。
不過,現價都唔平,大約在合理區頂至略貴,因此,這刻不能大注投資。最好的策略,就是月供,或自行分注小注慢慢收貨(例如每月買一次、或2個月買可次),總之慢慢入,不能用盡現金,原理如同不斷儲貨,這樣就能平均買入價,減少風險。然後就長線持有。
記住,我地要「先想風險,後想回報」,如果是退休用,就要保守D,可能投資一些收息股更好。
------------------------------------------------
Q20220:
龔sir, 我睇咗你幾本書。我好同意你講將幾章節要將冇升值能力既股票沽出。我手頭上有30000股[email protected]平均入,而家賬面已經-50%
其實應該由佢放喺度定應該放棄,可以指教一下嗎?
龔成老師:
最重要不是睇「賺蝕」,不是睇「買入價」,而是睇質素。
你要分析「之後的組合情況」,不是過去,是將來。應該持有那些優質股,比例如何,能為你帶來怎樣的長期財富。
你要分析你的投資目標,你想潛力股的比例多少?平穩股的比例多少?組合風險程度如果?
即是你想設計一個怎樣的投資組合?長期、優質、平衡、適合你。
創維集團(0751)從事電機、智能系統技術業務、智能電器業務等,中國及海外都有市場。
近年增長力唔算強,生意未見有擴展力,盈利有點波動,整體的品牌價值及銷售網絡,未算好強。長遠發展力只是一般。
現價合理,但你預佢增長力唔算強,長遠算是不過不失。
所以,如果你想組合提高增長力,可以賣出。或賣出部分轉其他。
----------------------------------------------
若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資料的部分刪去。
另外,我所給予的各種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當中無任何銷售及推介,不涉及任何利益,其實大家應該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我只是給予一些方向及純參考模式。
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今日 睇 真 d 真理 教 在 健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呢樣嘢以前做節目講過一次。原議案 vs 修正案 因為 泛民/ 反對派內鬥(台灣說法叫時代力量加蔥),提一啲做唔到/ 有矛盾嘅修正,chok投票記錄出嚟做文宣。呢啲事情經常發生。
文宣係咩?#903國民教育 係 #光頭頂 講過,文宣唔一定係事實,有人信就可以。日本以前民間故事話天皇係神,直望佢雙眼會著火。呢啲都係文宣。
文宣係香港好有用,因為香港人唔睇字。一本書5萬字叫多。朋友話見到《903國民教科書》話太厚無買驚睇唔晒。到而家想買大眾書局都執咗,先有人同我講話睇返2014年發生嘅事係咁重要。
點解民主黨反對?因為係熱狗提㗎囉?睇吓原本文件,似乎又唔完全係咁。
無嘅。真理係咩?鬥網軍多嘅啫。成日話而家香港係《1984》入面咁,有「真理部」。邊個網軍大,幾個假acct咪連登認證我係鬼囉。
睇吓邊個最後畀人出賣,邊個會笑到最後?
其實讀歷史其中一個功能,就係令人無咁易俾人呃到
今日網上好多本土派都係度傳一張明顯源於熱普城既造圖
內容大意就係指鄺俊宇議員好希望俾人拉,因為就到選舉
證據係鄺俊宇議員於2018年一個「設立警員操守資料庫」議案中投下反對票
好,查證一下
的確係2018年4月12日既立法會會議入面,鄭松泰先生提出過一個咁樣既無法律效力提案,民主黨全體議員包括鄺俊宇議員係否決左
投票結果係呢度
https://www.legco.gov.hk/…/c…/counmtg/voting/v2018041110.pdf
所以鄺俊宇議員係設立警員操守資料庫議案投反對票係事實,但係唔係真呢?
#答案係fake
點解呢?
我地要先有常識
立法會既議案係有修正案呢樣野既
修正案既修正呢,基本上係你改到人地得返一個句號都唔係話唔得既
我曾經用一個鐘頭時間幫一位現任立法會議員起草過一份投共派動議既將中史科列做必修科議案,結果係修正到變成要將梁天琦護港抗暴冤罪入獄既事蹟寫入中史科必修教科書度
所以只睇議案唔睇修正案,或者見到有人係修正案投票就認為佢對原議案有同樣表態就大錯特錯
咁大家都有見到我張圖,係涂謹申議員就原議案既修正案,係圖中清楚可見,鄭松泰先係投左棄權票,而鄺俊宇議員同成個民主黨都投左贊成票
投票結果係呢度
https://www.legco.gov.hk/…/ch…/counmtg/voting/v201804119.pdf
當然,會唔會涂謹申議員好似我咁,大改人地份議案呢?
當然!一定,不然點會有咁唔同既結果呢?
我地可以睇下,涂議員修正左d乜
修正案原文係呢度
https://www.legco.gov.hk/…/…/m_papers/cm20171122cb3-87-c.pdf
大概重點分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係將鄭松泰原議案中含糊不清而且刻意非政治化既用字改左,變成強調黑警犯法同強調黑警有打擊市民合法表達意見既確實行為
呢部份大家認為原議案好定修正案好呢?
第二部份係於原議案既資料庫之外,另外優先將投訴警察課變成一個有實際調查權力既獨立部門
其實大家會希望只有一個資料庫可以睇,定除左有資料庫可以睇之外,仲有一個懲戒黑警既獨立機關呢?
鄭松泰先生表示,我只想知道黑警犯咩法就夠
而鄺俊宇議員用佢既一票表示,我更加想見到黑警被法律制裁
所以如果鄺俊宇議員個種叫好想俾黑警拉,鄭松泰先生只能係等緊加入共產黨審批吧
呢種造謠方式好典型,就係透過突顯事實既唔完整片面,得出一個同真相完全相反既導向,從而達到抹黑既目的
一般人好容易就會因為證據「可供查證」就誤以為真
但事實上,真相可能完全相反
要知道原議案既目的同修正案既原因,就要睇埋會議逐字紀錄
係呢度
https://www.legco.gov.hk/…/counmtg/floor/cm20180412-confirm…
鄭松泰先生既原議案係324頁,涂謹申議員既修正案係329頁
先提醒大家一件事,我自己都有幫議員寫過發言稿,基本上鄭松泰先生既發言係發言稿領域上面係史詩式教科書級既榜樣,該犯既錯全部犯曬,該做既事全部無做,係經典範文黎既,全部掉轉做,你就可以寫出一篇好好既發言稿架啦
十五分鐘既內容,頭十五分鐘都講唔到點解要設立呢個議案,反正一開始就用十分鐘講ICAC,唔係唔講得,但你用三分二講七十年代做乜先得架,舉多幾個而家既例子黎佐證嘛!低能既,講師喎,我先為交過學費俾佢既同學既學費默哀五分鐘,你地真係死得好慘好冤枉呀
咁我建議大家直接跳過鄭松泰先生既發言,反正保安局長用鄭先生所指既情況只佔0.037%一個數字就論證而且反駁左鄭先生認為呢個資料庫對維護治安有幫助
寫議案前無查證過嘛,能有原告既案件本來就九牛一毛,會接受投訴既案件再係裡面既九牛一毛,可以成立既再九牛一毛,能被起訴既再九牛一毛,成功起訴既再九牛一毛
所以拎九牛一毛既九牛一毛既九牛一毛既九牛一毛既九牛一毛既野去做必要性既論證
共匪鄭松泰,你呢個議案根本就係幫黑警洗白吧!
再睇涂議員既修正動議,涂議員一開始就同我留意到同一個地方,設立資料庫係完全無任何實際意義既
因為只有被定罪既案件先能夠列進去,但我地最應該關心同最需要保護既,都係無機會被定罪,甚至無機會起訴,甚至無機會受理既絕大部份case,而呢個資料庫對呢絕大部份案件完全無任何幫助,如果份稿係我寫,我會話根本呢個資料庫只能幫黑警洗白
所以涂議員既提案認為,真正該關心既,係「劃花本薄仔」既case能夠有效、公平、公正、公開地得到應有既重視,將犯法既人真正繩之於法,而唔係放幾個case上網睇完就一哄而散
「公眾可以查閱的,是否只是被免職的警員的資料?是否還可以查閱有關犯有過失但未遭免職或未被定罪的現役警員的資料?其實,警隊內部有處理警員操守的方法,俗稱"劃花行為簿"。市民是否可以查閱未遭免職或未被定罪的現役警員的資料?
鄭議員亦提到警員被投訴的資料,我想問我們是否只可查閱投訴成立的個案,可否查閱投訴不成立的個案呢?」
上面係涂議員既原文,所以究竟鄭先生係唔係幫黑警洗白,小罵大幫忙呢?
好,咁我而家問大家,二選一選擇題既話
你會選擇A,鄭松泰先生既提案,將只佔警察數目0.037%既定罪資料放上網就叫懲罰黑警
定係選擇B,涂謹申議員既提案,資料庫唔係重點,重點係要有一個將剩底99.963%送上法庭正式定罪既機制
留意,時間係2018年4月,當時大家都仲相信法庭,但涂謹申議員既發言,其實就已經預言緊今日黑警無限濫權既可怕,以下係原文引用:
「如果我們真的看到警察逐漸不再堅守政治中立,而局長、司長或特首,甚至中央政府也容許他們向這個方向發展,我們便要警惕。如果建制派同事不同意,認為必須支持警察,我奉勸他們,不要盲目支持警察。我們支持警察,因為我們希望社會穩定和有秩序,也希望警察士氣良好,能夠正確地執行法律和保障法治。如果我們盲目支持警察,最後的苦果便要由整個社會承擔,包括建制派支持者。」
當然,呢兩個議案本質上並非互斥,涂議員既修正案係包括埋鄭先生既原議案既
所以兩個都投贊成票,好似楊岳橋咁係完全無問題既
不過,兩邊係度鬥氣嘛
因為先投修正案,再投原議案,鄭先生否決左涂議員個修正案,咁民主黨咪投返你反對票囉
其實可以更加有風度既
但歸根究底,我地係希望有一個民間自己就可以做既資料庫,定我地需要有一個專業專職專責,有實權既獨立監察部門去起訴黑警同調查投訴呢?
我覺得資料庫從來都唔係重點,因為只有係無呢個部門時,我地先需要有個資料庫可以叫做知道發生乜野事,但呢個資料庫好明顯乜事都做唔到,因為真正需要關注既事件同案件絕對無可能會出現係入面,只係一個已定罪既資料庫,裡面全部都係結束左既case,真係有任何重要性可言嗎?
所以知道考證既重要性嗎?歷史學,就係學習同練習呢門功夫既內功心法
畢竟查證上面既資料前後一共花左我兩分鐘時間,當中包括打開網頁既五秒,有幾難呢?
但歷史事件就唔同,無完整發言稿呢樣野架
我地係要透過大量收集唔同人既細碎互動同細微變化,再逐小逐小推敲出可能發生過既事,再慢慢還原出真相
再反覆利用不同史觀同角度,以各種可能既方位盡量切入,以圖得出事件既唔同面向
留意,係反覆利用唔同史觀同角度
今日既歷史學家,基本上都能自由切換唔同史觀、視野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件事,一篇論文用多種史觀同時分析係好基礎既功夫,就好似我之前小試牛刀俾大家睇個篇鴉片戰爭既文章,我係完全無用到新史料架,都係大家見慣見熟既資料
但點解我可以得出別開生面而且更加有說服力既新結論(當然,有唔小部份係繼承自史景遷呢位偉大學者)
因為我用左幾種唔同史觀同時係唔同角度去切入事件
而其他人都只用一種史觀以單一角度去睇件事
呢個社會呢個世界係立體,任何人做任何事產生任何互動,都唔會只有單一理由同動機,特別係當事件進行同時,唔同持份者會基於唔同動機各自互動,而且會各自獨立做出反應
所以一件單一事件既外觀就已經有無限多個向度
歷史研究就好似橫切面圖咁,只能係過去呢件體積龐大既立體構造中間任意部位切一刀,得出一個片面,呢個片面就叫做歷史
但呢個片面唔一定正確架,切既過程可能破壞左入面既結構,亦有可能切得唔深,亦有可能呢個切面無代表性
所以解決問題既方法亦好簡單,多準備一大堆唔同種類既刀,各以最適合既方向,係唔同角度切開件事
最後係最完美狀態,我地會得出一個好係大腦斷層掃描圖一樣,由無限多數、清晰、立體、多元既角度,切出無限多既切片,再組合而成既立體圖像,呢個就係史實
但能力有限,無可能做得到呢一步,史料亦有限,內部結構本來就已經唔完整,我地可以復原到部份消失既歷史,但永遠復原唔到全部
但無關係,我成日講,盡做,能做幾好,就做到幾好
所以點解我對政治抗爭一直都好樂觀?
畢竟見步行步,能做幾多就做幾多,一直都係歷史學既必備功夫
點行都行唔到終點既感覺,我地歷史學界每一日都承受緊,而且入行個一刻就知道,我地呢條路係永無終點
所以無力感係乜野黎?食得架?
如果我會受無力感影響,我死左十世囉
歷史學家既基本修養,就係要習慣每一日都係逆境既人生;習慣每件事都見唔到終點既人生;習慣每一刻都充滿無力感既人生
習慣就好,世界大戰都要等三年零八個月啦,我地先剛剛捱過左八個月啫,係唔係?
#hooky
今日 睇 真 d 真理 教 在 莊偉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他們激進嗎?
「呢篇來自溫哥華飛香港長途機,難得可以思考寫字,當一個社會有人睇長文,本身就反映好多嘢,而且有D留言好高質,好難得。」
承沈旭暉先生之命,轉載《他們激進嗎?》,長文慎入,長輩、公務員,高官、上位者、「衝突就是不對」、「穩定壓倒一切」及「收成期」的諸君,務必一讀。
請廣傳,好人一生平安。🌹
[#沈旭暉隨緣家書📖:極長文慎入] 香港的《逃犯條例》爭議,延伸出青年衝入立法會大樓一役,和曠日持久的各區遊行示威及衝突,不同立場的朋友,自然有不同觀感。但政府在同溫層以「被洗腦」、「收了錢」、「外國勢力」評論前,總應該易地而處,並了解這是國際大趨勢的一環,就會明白這今日香港的一切,不過反映了全球「後物質時代」的到來,新生代和數十年前「物質時代」成長的一代,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而且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和香港的獨特情況,矛盾不過是剛剛開始。假如任何人以為一支警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局勢只會朝徹底的悲劇發展。
我們無須深究「後物質時代」這類名詞,而且名詞其實並不新,早在五十年前,就由今天的殿堂級政治學者Ronald Inglehart提出。簡單來說衣食足才會知榮辱,假定當一個世代成長時朝不保夕,追求基本經濟需要,就是人生的一切,由此而生陪伴終生的價值觀,相信賺錢養妻活兒「四仔主義」就是所有責任,認同任何能夠保障賺錢環境的強大國家和法規,現在的一切「存在就是真理」,每天都在盼望「收成期」。但到了下一個世代,由於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相對富足,即使解決了「土地問題」,也不代表解決了一切,新一代會轉而追求民主、人權、自由、尊嚴等價值觀。就算不談這類普世主旋律,很多朋友除了年輕人、還包括不少同輩翹楚,都在體制下感覺不被重視,尊嚴受損,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感政治」。
不少前輩始終就是一句回應:「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為甚麼要犧牲社會穩定,追尋一己理想這麼自私?」然而所謂的「社會穩定」,是不能大而化之的,必須更細緻地談論。我們在香港式宏大敘事的「社會穩定」,是不是只關注上一代價值觀和精英階層,而未有顧及新一代?而「穩定」本身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心靈和價值觀的。作為示威主導力量的青年,也許是物質、心靈皆呈現危機,但情感危機比物質匱乏更嚴重。就算明天集體能「上樓」,他們的抗爭性格也未必會減退,就算不是在前線,也會用其他方式參與,直到範式轉而出現那一天。這波運動超越了通過「佔領中環」爭取真普選的單一範疇,而直接追求更高一層的價值觀;前者不少朋友會不同意「佔領馬路」和「爭取民主」的關係,後者卻直接呼喚每人心中最深層的信仰,因此雖然衝突更多,得到的共鳴和支持卻更廣泛,這正是單純強調「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的一代人難以理解的。
由五四運動、英國脫歐到AO抗爭:「後物質主義」,沒有想像中離地
要回應「為甚麼要挑戰社會穩定來爭取理念」這問題,我們不妨先參考三個古今中外,彷彿風馬牛不相及,但本質一脈相承的案例:
1. 在香港的《逃犯條例》爭議期間,參與群眾包括身旁大量中間偏建制的傳統精英,他們不會負責衝進立法會,但在各自的崗位挑戰自己相屬的制度。例如有在外資投行或中資銀行工作的高層朋友私下捐錢支援,甚至在內部抵抗機構的政治動員任務;又有政務官朋友用種種方式表達對政府處理修例行為的反對,親自撰寫反對政府DQ議員的樣板官僚信供網民修改呈交選舉管理委員會,並通過筆者這樣的友好社交媒體廣傳,讓社會不斷理解內部討論過程的獨裁與粗疏。坦白說,這些朋友都違反了狹義的專業守則和「政治中立」、顛覆了各自的秩序,而且間接損害了自身的物質利益,但他們知道根據所謂「行之有效」的既定程序,改變不了政府與中資銀行,動搖不了潛規則;他們雖然高薪厚職,卻感到自己精神蒼白,甚至認為對下一世代有所虧欠,亦慢慢明白自己對社會的官方主流價值觀(if any)有所不滿。
2. 英國脫歐公投後,政壇從未穩定,目前執政保守黨內正進行新一任首相選舉,根據YouGov的民調,保守黨員的取態非常值得研究:他們當中的61%認為,就算脫歐會「嚴重損害」英國經濟,也應該落實脫歐,反對的只有29%;63%及59%認為就算脫歐令蘇格蘭及北愛爾蘭獨立,「分裂國家」回到小英格蘭,還是要進行;有54%保守黨員甚至認為,就算脫歐摧毀自己所屬的保守黨,也必須支持。這樣的「焦土」邏輯,顛覆了「留歐派」的一個主要理據,就是公投時「脫歐派」誤導脫歐能改善經濟,才令公投通過,但事實卻是不少人的選擇是以「後物質」凌駕「物質」,為了自己相信的理念、尊嚴,自願承擔物質生活的風險。
3.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期間,學生也有溫和派和激進派,後來的歷史學家傅斯年是當時的溫和學生代表,左翼學生領袖匡互生屬激進派,並帶領示威學生燒毀了被指「親日賣國」的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長曹汝霖的大宅,毆打在場的駐日公使章宗祥,史稱「火燒趙家樓」。北洋政府即時反應是「嚴懲暴徒」,但後來在群眾壓力下,釋放了全部學生;匡互生則獲毛澤東高度推崇為「革命苦行僧」,正是他後來提拔沒有大學學位的毛澤東為教師,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這些學生都是全國精英,北洋政府的管治也有其社會秩序可言,但學生相信根據官方程序,不可能令外交政策改變,同時相信即使一時改變不了,也要通過通過挑戰「物質秩序」,向全國傳達「後物質」訊息。因為比起衣食住行,外交問題和國家尊嚴,自然是一般大眾較難觸摸 (特別是北洋時期,中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仍然在建構初期),但學生堅信國族尊嚴比起個人安危、利益更重要。每年參與愛國團體紀念五四的長輩,如能勿忘初心,就會明白「後物質」總有比物質重要之時。
這些案例之間、與香港的抗爭青年之間,自然存在大量不可比性,但都反映了一點:經濟溫飽、社會穩定、「存在就是真理」,並非所有人全天候必然選擇。每人由「物質」轉向「後物質」追求的臨界點都不一樣,共同點卻是當他們意識到現有的穩定秩序,正正是破壞種種「後物質」追求的同一秩序,盲目做一個模範生,同時等同性格分裂的摧毀自己的理想;而秩序內部容許的渠道,根本不可能改變那個秩序本身,頂多是形式主義的小修小補。於是他們慢慢發現,追求的意識形態和理念,根據循規蹈矩的政府框架,贏的機會永遠是零;今天建制要捍衛的物質世界,和自己追求的後物質世界接近完全對立,既得利益之外的一大群人,只會被追求「物質穩定」的一代無限期壓抑,唯有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結果,「物質世界」的秩序被衝擊的視角效果,又令上一代躁動不安,加強以「廢青搞亂香港」的文攻武衛回應。整個社會如何回應這種嚴重撕裂,選擇王道還是「群眾鬥群眾」的歪道,全賴當權者一念之間的抉擇。
十點代表未來的「後物質年代」:It’s Just the Beginning
「後物質少年」不一定是少年,也包括了任何不願接受「四仔主義」、不甘心被一層價值嚴重扭曲的房子綑綁一生的同代人,與及追求思想自由多於純物質享受的成年人。雖然矛盾不是今天才出現,但隨著全球化來臨、資訊科技發展、國際關係變幻,即使不認同這些追求的朋友,也應該正視客觀現實:物質時代屬於過去,後物質時代屬於未來,後者數十年內會逐漸成為主流,以有限度的物質衝擊前者,會得到越來越多理解和認同。就像香港的衝擊立法會事件,並不如不少長輩所料,會令民情逆轉和喪失支持。為甚麼?
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十點觀察,這也是滲入未來學的「國際關係2.0」和物質時代的「國際關係1.0」差異所在:
1. 已沒有甚麼可以再輸:當物質的winners,也是losers
在昔日社會,社會結構的穩定、和物質世界的穩定,隱隱然是掛鉤的,因此上一代常常假設,唯有生活基本富足、個人又「九唔搭八」的「廢青」,才會追求理念。這理論忽略了全球化時代以來,資本主義令社會進一步兩極化,真正控制資源的一群,只屬於收入最高的0.1%,令不少集齊「四仔」任務的傳統中產、專業人士,都失去了本來在社會應有的地位,有車有樓、反而對社會更不滿;青年看到他們的上一代也不外如是,何況連上一代的位置也得不到,自然不覺得有任何希望。不少人以為特朗普一類極右政客、與及其激進「另類右派」支持者都是「losers」,其實不少物質上相當富有,也有如律師或大學教授專業人士,根據傳統定義都是「winners」,只是他們自覺不能達到自身的理念(例如自尊、公平),轉而認同自己是「弱勢」,就像前述那些情願英國經濟政體倒退、也要脫歐的保守黨員一樣。隨著全球化令資源累積在極少數人手中,不管有多少資產、也自居弱勢的人會越來越多,更因他們對「物質世界」的優劣瞭若指掌,當連他們也對社會制度失去希望,他們對衝擊社會制度的接受程度,自然比一般人大。
2. 與(鄺)神同行之後:當傳統精英只重利益,不再彰顯價值
《英國政治與國際關係期刊》新近發表了一個研究,指過去不少英國首相均表明與社會「同行」,但當比較政綱與施政,卻發現句句落空,結果令反政治、反制度成為青年的最後選擇;歐洲綠色力量的崛起,即為後物質主義的典型。上一代相信,政府施政未能解決經濟問題,他們認定「年青人沒有責任心及同理心,只顧目的不論後果」,但其實傳統精英表面吸納年輕人的意見,但理念上並沒有與他們「同行」,才是動盪根本。就像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光譜上居然同時得到極右領袖馬琳勒龐和極左領袖梅朗維支持,參加者雖然被燃油稅、富人稅等號召上街,但其實都在追求各自的後物質理念,不滿中間妥協的政府,唯有社交媒體能成為共同身份認同。鄺俊宇在反《逃犯條例》運動成為代表人物,被認為不像民主黨前人般只計算選票,願意承擔支持激進行動的風險而不切割,加上來自草根、非傳統精英出身,又是網民熟悉的愛情治癒系KOL,當上「後物質少年」代言人,自有其原因。
更典型的還是衝進立法會後發表演說的港大畢業生梁繼平,他港大畢業後到華盛頓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可說是後物質少年中的精英,以「青年是loser所以作反」的邏輯,就無法理解他的行動。無論是否認同其行為,都不能否定他在嘗試通過激進行動喚醒社會的後物質思維,其行動不是為了某些具體利益,而對個人利益甚至是自毀型的。至於有年輕人輕生明志,變成烈士,更是大部份「物質老人」無法理解的外星物種,卻因真的出現了並成為風氣。以這些案例,再回看我這一代身邊的一群奇人異士,特別是我身旁那些已經經濟自主、有了社會位置、而依然在各自崗位努力的朋友,大數據、智慧地圖、機械學習、人工智能都俯拾即是,就明白每人心理始終有一個夢,只是在日常生活不顯露出來而已。
3. 虛擬世界:當抽象概念化為現實
根據物質世界的定律,一些東西受制於客觀現實主義,爭取不了、就是爭取不了,這也是不少傳統學者、運動前輩對抗爭的思維,因此會不斷根據自身經歷,提議青年只應爭取客觀限制下能爭取的事,即所謂的「又傾又砌」到運動要「見好就收」。數年前就說過,根據現實主義,成功爭取某些訴求的機會接近零,但是根據建構主義,卻恰好相反,這是成功的希望所在。雖然我們談過不少建構主義概念,認為只要改變規範、常態,最終也能改變現實,但對不少人而言,這始終太抽象,也太漫,當時不少朋友不認同,認為是太消極,但這正是水滴石穿的關鍵。
何況今天的互聯網3.0世界,提供了一個對「物質世界」有效的替代品:上一代認為那是和現實脫鉤的虛擬世界、是「假」的,但對未來世代而言,現實世界才是真正的「假」,虛擬世界卻越來越「真」。在現實世界即時爭取不到的理念,在虛擬世界卻能凝聚龐大社群,成為主導意識形態,參與其中,能夠得到價值觀的滿足、龐大群體的認同和實踐自我的肯定,這些都是在現實世界不能獲得的。何況在互聯網的點擊率經濟,廣傳的虛擬內容也能變成經濟產業鏈,虛擬的掌聲也能化作實質影響力,只要在這個世界成功爭取,就是在現實世界撼動不了,也比甚麼都不做符合人性。換句話說,平日我們看見不少人的衣食住行、按章工作,只是看見他們的肉身;他們的靈魂,卻早已在另一個空間生活,能夠改變「現實世界」的時空固然最好,但就是改變不了,也有了另一個世界的關懷,不會再覺得自己是零,相信只要略盡綿力,自然「好人一生平安」。後物質世界的成熟,從此有了自己的「超穩定結構」,和長輩橫行的現實世界,逐漸成為平行時空,直到上一代人「壽終正/內寢」為止。
4. 後物質身份認同:從《魔獸世界》案例談起
上一代相信社交網絡是信任的基礎,有生意往來的比只見過面的可信,有共同組織背景的比外來人士可信,因此晨運客比不常見面的兒女可信,擺街站的比空降下來的可信。然而,在後物質時代,即使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很忙、素未謀面,也可以因為共同的目的及價值,成為一生摯友,產生比起物質關係更穩固的聯繫。我們不妨參考這個活生生的故事︰2014年,一名《魔獸世界》的忠實玩家Mats離世,這位因為身體殘障而不曾離開奧斯陸家中地庫的玩家,其葬禮卻有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國籍、不同階層的人前來悼念;他們在現實世界均不曾認識Mats,卻因為同屬一個名為「Starlight」的公會,因為「魔獸世界」彼此相遇,最終在現實世界集合,紀念這位名為Lord Ibelin Redmoore的公會成員。這種身份認同,不是上一代可以理解,也不是上一代以利益分化可以瓦解。回到現實,蘇丹情報部門去年已滲透反政府人士網絡,希望瓦解他們的團結,最終適得其反,因為那份身份認同過了臨界點,是能夠超越物質利益語言的。
5. 烈火青春2.0:突破地理限制的Nomad與VR
近年世界各地的運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少在虛擬世界的積極參與者,都無須身處現實世界的現場,但他們的「集氣」,卻能為現場的同路人提供足夠底氣。由於他們沒有傳統政治枷鎖,對抗爭目標的問題旁觀者更清,往往能突破前人不敢想的潛規則:在過去兩個月,全球不少媒體把蘇丹、香港抗爭相提並論,原因之一,正是兩者都是由「後物質身份認同」主導運動。其實上一代人也不是不懂這概念,例如八十年代的經典新浪潮港產片《烈火青春》,英文名就是「Nomad」,講述當時迷茫青年的漂泊心境,最終甚至聯繫上日本赤軍,我第一次看這電影時已是千禧年代,對湯鎮業與夏文夕電車上的一幕,至今難忘。
今天不同的只是,身份認同能通過網絡突破地域阻隔,此所以散居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和後代,只要心生同一認同,都在參與反《逃犯條例》運動,他們可以通過文宣、登報、起連儂牆、翻譯媒體報道等,「以自己方式參與運動」;就像只要在網上社交媒體尋找「#BlueForSudan」、「#TurnTheWorldBlue」等hashtag,不同的圖片、直播視頻、演講等就會直接呈現面前,你是否在蘇丹、是否知道巴沙爾為何人,其實不再重要,因為直播影片及圖像,足以填充個人情感體驗的「虛擬真實」(VR)。質疑這一切又是外國勢力支持的長輩,恐怕確是活在另一個時空,而又不願意正視時代已改變,令人欷歔。在可見將來,「後物質」可能逐漸比「物質」更能觸動人,以虛擬的「第一身」透過鏡頭面對軍隊的暴力,比起利益的感召,反而更即時、更直接,甚至可能因為影片重播功能這個「VR」體驗,最終令重視利益及行動理性的人改變,完成社會動員的最後一步。
而作為一個群體的香港,透過網絡動員,令本來應該只是本地問題的政治運動,通過國際和移民網絡,擴散到世界多國。而事實上,不少朋友親身目睹抗爭現場的時候,會有很大情緒反應,產生實實在在的大腦分泌,這不是物質補償可以比擬的個人經驗。由於在極端資本主義世界,金錢或者物質補償的意義,已經被極限壓縮,即是說錢已經不再罕有,但與「戰友」出生入死﹐或者與素未謀面的「連登巴打」一起籌備全球登報「反送中」等,這些經驗在這個物質過盛的世界,令不少人感受到「現實生活」稀有的自尊覺醒和「自我實現」,因此「後物質」的邏輯,就壓倒了物質的邏輯。
6. Uberization與3D Printing,反映「物質世界」代表的「超穩定結構」是騙局
根據傳統管治思維,要捍衛一個保障既得利益者的隱形秩序,而又要令一般人接受,最理想是從視角效果入手,鼓勵所有人保衛這個秩序寄生的物質世界,因此破壞一塊玻璃,會比「超穩定結構」侵蝕一個社會的價值,例如民主自由,更容易刺激一般人的條件反射。但科技的發展,正潛移默化改變這樣的假設,因為現在我們知道,原來自己3D打印一座房子出來,可以如此便宜;原來繞過商場購物、繞過的士公會坐Uber,可以方便那麼多;於是我們對各行各業本來的壟斷性尋租,有了最落地的認識,開始意識到「存在不是真理」,反而是一場又一場的尋租騙局。新一代的思維,逐漸認為除了真正有文物價值的古蹟,絕大多數的「客觀存在」,其實門檻甚低,都是可以上傳的、備份的、複製的,過份強調後者的不能撼動,只是上一代人逾時的概念,反映了一份不願言明的虛怯。即使是一些同情運動的傳統精英,也會開始表示,玻璃可以換,但人命死掉就換不了。
物質貧乏世代或許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挨返來」的,所以「守護香港」對他們來說,就是「唔好搞我後面」,拉後腿窒礙物質香港的發展。但對後物質世代而言,「守護香港」更大程度上是「守護香港的靈魂」,如果毀壞建築可以「修復」香港的靈魂,他們會願意成為死士,只望留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給下一代。「捍衛物質世界,去捍衛超穩定結構」這道公式,還可以長期奏效?不可能的。自從互聯網3.0出現,世界秩序已天翻地覆,即使是我們一代人,都有了心理準備,要有能力在任何時空短時間內重建生活,而不是依戀於一層用四十年心血換來的斗室,近年我們經常提倡創投、slasher生活,就是這原因。而對新生代來說,只要政治問題「理順」了,他們有信心在短時間內重建香港,也是基於同一邏輯。
7. Slasher的人生觀:當保障制度亦再不存在,何況玻璃?
對上一代而言,物質世界是有一定定律保障的,當年低價買入的房子、或輕易獲批的公屋,早年的退休金與長期服務金,這些結構,令他們的利益,和立法會那一塊玻璃,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但在新世代眼中,早已沒有任何工作有保障可言,靠幾分工作養活自己的「slasher」模式,逐漸成為主流;至於房子,越來越多人覺悟即使終有一天能持有物業,也要完全受制於不可控的外圍因素,反而會為了按揭而勞役一生,情願漂泊四海,反而自由自在。《獅子山下》體現的超穩定社會,其實一早就不存在,只是對它的信仰仍然在上一個世代的人心之中,而我們的世界,早就變成風險社會。例如「長工」、「終身聘用」,對現在的人已經等如Fax機一樣是史前文物。就算是曾經出產「鐵飯碗」政府內部,也出現越來越多合約公務員,相信再多二十年,世上將不會有長俸這概念。
這心態的改變,令新世代對現有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充滿犬儒和先天不信任,不像上一代,會對「一物不能破壞」的現實社會,產生安享晚年的移情作用。政府建築物代表的是結構上層的破壞,而對上一代人來說,自己的利益和感情,都處於一個有先有後、有本有末的金字塔之中;但新一代想像中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個體才是重要,既然沒有「大台」,政府、大企業,也不是自己人生或公民權利的大台。未來的人生觀,接受了人生的無常,又怎會強求一草一木的永恆?
8. 由個人心理到群眾心理:無力感、存在感、情感勒索的釋放
資訊科技的發達,也令一些個體在現實世界本來不容易被釋放的情感,能夠通過集體途徑,有效宣洩出來。例如個人的「無力感」,本來在現實世界的表達就是「無力」,但在虛擬世界,個人無力感互相印證後,在同溫層內就會廣獲共鳴,變成「一定要做一些事」的動力。又如「存在感」,對物質時代的人而言,基本上是不需要的,因為有了物質生活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真理,即使缺乏「存在感」的長輩,也可通過到公園「打賞」唱遊大媽,參與各式各樣的「蛇齋餅粽」團,得到備受重視的快感;但對新世代而言,後物質的存在感卻能在虛擬世界獲取,繼而大家會討論哪些行動會得到進一步肯定,於是幾乎所有群組,都有成員每天尋找新議題,行動不一定是為了直線結果,同時也是為了後物質層面的認同,每一個「LM」、「Pish」,成為後物質世代的一碗碗心靈雞湯。就算青年的行動不受上一代的認同、甚至被強烈反對,但也令他們覺得本來冷酷的世界,也起來反對或支持自己,因此長期被忽視的無力感漸漸消退,形成「大腦獎勵機制」。
還有另一個概念「情感勒索」,也在近年廣為普及,月前寫過關於衛斯理小說《背叛》的文章,就曾有所介紹。總之在個人層面,以往不少人被上司、老師、父母不自覺的「情感勒索」而不自知,或沒有宣洩渠道,直到和其他不認識的人在網絡交流,才發現這是世代交往之間的常態,也洞悉了回應之道。總之,傳統物質世界有不少潛規則,都是建基於「個人無力感不能和大眾分享」這前提上;前提一打破,物質世界的穩定性,同樣一去不返。
9. 同溫層的輿論戰:「社會整體輿論」重要嗎?
傳統思維認為,任何激進行動都不會得到「社會主流輿論」支持,而任何一方要爭取「社會主流輿論」,最終都要訴諸溫和策略,所以社會最終還是要回復常態的。問題是,甚麼是「常態」,卻是建構出來的。在目前的網絡世界,上述假設已不一定成立,因為有了演算法主導的互聯網3.0,各方都情願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而不太在意所謂「社會整體輿論」,所以近十年在世界各地,都是呈現兩極化現象,本來的中間意見被拉薄了,兩極回音壁的聲音則加厚了。放回香港,在過去一個月,在兩極的同溫層當中,都是不斷流傳對方的「黑警」、「暴民」暴力片段,都自認為屬於主流意見,至於誰是「主流」,卻已經失去被理會的價值。青年行動者之中,更有不少人相信「根本沒有主流輿論,行動成功了就會塑造出有利自己的輿論,只要贏了就會有人支持」的看法,這卻是回應了上一代的基本價值觀:「存在就是真理」。既然結構如此,各方使用激進手段的制約越來越低,「後物質世代」一方如是,「物質世代」一方亦如是,差別在於前者更傾向針對物質的毀壞,後者則往往更直接針對追求後物質時代的人,而那些場景,又會反過來令前者產生烈士式的殉道情懷,乃至一發不可收拾。
10. 5G時代:未來世界的平行時空
為甚麼說「後物質少年」屬於未來,而「物質老人」屬於過去?我們再前瞻一下,只要科技發展再進一步,VR、AR等更發達,今天的種種虛擬接觸,都能化為實質,猶如Mysterio可透過AR科技創造「元素眾」,再在世人面前將其「撃倒」,滿足自己成為後Ironman時代的權力慾望。對一般人而言,現實(舊)世界的不可取代性,就會進一步降低;而通過虛擬世界建立自己國度的可能性,也與日俱增。我們不必把思維僵化在政治層面上綱上線的「主權」、「獨立」等概念,事實上,今天世界各地的電競、手遊KOL,都在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和「國度」,設定自己的社會階級和認同,這固然受惠於5G時代的網絡速度,但也同樣源自上述觀念的改變。試想假如十年後的香港,政治比今天更高壓,但只要互聯網的自由繼續,而科技按今天的趨勢發展,通過虛擬實體、擴增實體,新一代都能在自己建立的「國度」「生活」,偶爾「回到」現實世界的,感覺就像「出國」,認為那空間根本不是屬於我的。軀體活在斗室,心靈釋放到虛擬世界的宇宙,其實已經是日常生活一部份,就像平日在辦公室、課堂、會議室,有多少人肉身在內,靈魂同樣在室內?不過是科技讓「靈魂」的後物質部份,得到越來越紮實的寄託,那時候再把視野侷限在身旁的一磚一木,實屬可笑。就算在「現實世界」繼續維持超穩定結構,只要「後物質少年」找到自己的空間,就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的人際網絡、話語權和經濟生活,「超穩定結構」希望減少衝突、限制不穩定新一代的企圖,最終也會因為平行時空的戰線不斷增加,而徒勞無功。
物質世代 Vs 後物質世代:人生的選擇・人類的抉擇・我們的一代
「後物質少年」Vs「物質世代」是永恆的矛盾,但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誘因,令更多人開始以「後物質」凌駕「物質」的態度生活。雖然「物質世代」也會使用網絡動員,但他們的價值觀是完完全全依附在物質時代的,一旦脫離了客觀現實環境,整個論述也難以存續,所以就是也有長輩圖的「網絡同溫層」,卻不容易有新生代的後來者加入,以譚詠麟、陳百祥為代表的一代價值觀,可能就是最後一代了。因此,在這個歷史轉折當中,世代矛盾會比從前更尖銳,這不但涉及兩套價值觀的正面交鋒,也捲入此消彼長的科技突破環境。
最令人憂慮的是,當「物質世代」試圖將「後物質世代」的衝擊簡化為「反暴民」這「核心價值」,同時卻不斷以「物質衝擊」的方式回應,例如撕掉甚至燒毀「連儂牆」上的告示、攻擊守護的民眾,警方以寧枉勿縱方式對待示威者與記者、展示被「後物質少年」衝擊的肉體等,結果只會令「後物質世代」豁出去,「拆一建十」、「連儂人」、「遍地開花」之後,相信唯有進一步的「物理衝擊」,才能保障核心價值,成為「物質老人」決戰「後物質少年」的悲劇。
既然如此,我們對社會上已出現、正出現、將出現的陣痛,更應該以同理心易地而處,代在盲目妖魔化和美化之間,認清客觀事實,尋回自己的初心。說起來,身邊一代人雖然遠離了前線的年齡,但從後物質少年,都各自找到自身的共鳴。以自己為例,自從回到香港,比起第一份工作,收入可能比十年前多了十倍,但快樂指數比起十多年前,則下降了十倍不止。昔日到一個陌生地方旅行,總能找到思想上的激盪,一切無拘無束,不像現在到了百多個國家,由於在某地難以名狀的枷鎖,卻總是若有所失。曾經很努力催眠自己接受準時回家看TVB、只為賺錢然後瘋狂享受的生活,但演技始終不足,就是做不到。朋友間閒談都有同感,不知道這是mid-life crisis,還是別的,結論其實是價值觀的空虛,單以物質生活填補,只是飲鴆止渴。「物質世代」並非來自單一政治光譜,正如兩極都習慣假定一切稍有不同思想的人,都是利益主導,例如在這裏寫一萬字的文章,不是收了美國錢美化抗爭、就是為求一官半職顯示理性,總是把自己層次的物欲投放在別人身上,心理上稱之為「self-projection」,而不明白那些有正常能力的人,又何須受制於這層次的枷鎖?再回看抗爭現場那些單純的青年,卻沒有這種酸溜溜的負能量,只有追求目的的行動力,要是回到他們的年齡、代入其心境,要找到不參與其中的理由,實屬不易。
最後,還是說回國際關係的大趨勢吧。面對「後物質時代」Vs「最後的物質時代」,世界各國的終極回應,不出兩大思路。一是像內地,國家富起來後,總不可能永遠保持GDP高速增長,「後物質世代」也會早晚出現,但相信政府會在他們成為主流前,已確立牢不可破的「智慧城市」,通過「電子信用系統」一類大數據管治一切,達到高度規劃化、高度效益主導的「美麗新世界」。二是像歐盟,通過明確規範資訊科技對個人自由、私隱及權利的侵蝕,和提倡追求GDP以外的慢活態度,變相鼓勵了對價值觀的進一步追求,逐步邁向通過科技帶動「無工作收入」,來解放個人無可取代的創造力,進入人類的下一種社會型態。選擇哪種模式,自然人各有志。然而香港這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一個「物質概念」正被導引走向何方,和主流香港人心目中的「後物質香港」應走往何方,正朝往徹底南轅北轍的方向,非大智慧不能導向多贏結局,令人憂慮。這時候,政府官員做的卻是埋首寫網誌宣示「施政新風格」,依靠警隊作為最後防線,繼續出席酒會剪綵粉飾太平,關門問「何以至此」、和「何不食肉糜」前後輝映,並以為還有任何人care行政會議內的名字是張十一還是李十九…… 離地至此,未來如何撕裂,怵目驚心。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15日-16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14/後物質少年時代:他們激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