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TT上看到這篇文章
挑起了一些回憶跟想法
不知不覺開始打字
回過神來才發現打的字有點多
====================================
其實說到西二、西三碼頭的話題讓我感觸很深
因為在當時我也算是有參與到『新海港大樓』規劃的部分
所以對於最後夭折的這個計畫一直感到很遺憾
2012年,我有幸進入基隆港務公司任職
當時的基隆港其實已經預想到今日郵輪市場的蓬勃發展
同時基隆港因為臨近臺北市且交通便利
有著吸引國際旅客的先天優勢
因此港務公司決定,在基隆港西四至西六碼頭間
重新搭件現代化的旅客中心及多功能商業大樓
主要是希望帶給國際旅客多元化的完善服務
同時能引近商家做賣場經營
希望能藉此帶動相關產業並創造工作機會
透過這樣的規畫讓基隆人能留在基隆上班
振興基隆的產業商機
與這個計畫相關的人都稱為『新海港大樓』
而所有參與計畫的人
都認為這是基隆能夠風華再現、扭轉現況的關鍵一步
對於基隆長遠的規劃而言,這樣的建設是有幫助的
甚至能變成基隆本地的一個國際性亮點
做為觀光產業的指標
但是對於當時的基隆市政府並沒有甚麼吸引力(張市長團隊)
也可能是對政績的幫助不大
因此在2013年左右
當時的基隆市府團隊以『回饋地方』的名義向港務公司要求4億元的回饋金
2015年,經歷了2年的協商與談判
西四、西五碼頭的旅運大樓第一階段準備動工
這時候就遇到基隆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反對
反對方以文資法的名義進行抗議
要把日據時期留下的梁柱進行保存而要求停工
希望能根據西二、西三碼頭的歷史價值,進行文資審查
最後,基隆市政府(林市長團隊)裁決
將西四碼頭倉庫列為二級古蹟(主要是那幾根梁柱)
而『新海港大樓』計畫,也因為這一事件使規劃區域大幅縮水
最終國外的設計師團隊認為
這樣的變動對整體計畫造成結構性的破壞,無法建造
使的原本的設計圖變成全然不可行,計畫胎死腹中
其實在最原本的規劃中
是在西岸的『新海港大樓』完成後
將郵輪旅客的接駁重心移至西岸
接著將東岸現有的海港大樓進行改建
將東、西岸重整後
才能因應日後日漸增加的郵輪班次與旅客數量
但因西岸的新海港大樓最終沒能成行
東岸海港大樓也只能持續撐著接待遊輪旅客
最終導致東西岸的設備與建築老舊無法更新
只能一補再補,無法全面翻新
旅客即使抱怨連連、媒體不斷報導國門漏水的旅客大樓
也都沒有能夠解決的方法
在目前郵輪船次逐年增加的情況下
若是東、西任一邊進行大幅度的整修
期間郵輪旅客的接待就會遭遇嚴重問題
將西四碼頭倉庫列為二級古蹟(主要是那幾根梁柱)
而『新海港大樓』計畫,也因為這一事件使規劃區域大幅縮水
最終國外的設計師團隊認為
這樣的變動對整體計畫造成結構性的破壞,無法建造
使的原本的設計圖變成全然不可行,計畫胎死腹中
其實在最原本的規劃中
是在西岸的『新海港大樓』完成後
將郵輪旅客的接駁重心移至西岸
接著將東岸現有的海港大樓進行改建
將東、西岸重整後
才能因應日後日漸增加的郵輪班次與旅客數量
但因西岸的新海港大樓最終沒能成行
東岸海港大樓也只能持續撐著接待遊輪旅客
最終導致東西岸的設備與建築老舊無法更新
只能一補再補,無法全面翻新
旅客即使抱怨連連、媒體不斷報導國門漏水的旅客大樓
也都沒有能夠解決的方法
在目前郵輪船次逐年增加的情況下
若是東、西任一邊進行大幅度的整修
期間郵輪旅客的接待就會遭遇嚴重問題
東西岸單一側都無法承載如此大量的旅客
同時還須考量到各家郵輪的船期重疊
同一時間的停泊與補給問題
這些都是基隆港目前面臨的棘手問題
當時
若是西岸的新海港大樓能夠如期施工、如期完工
今日的基隆郵輪旅客應該能看見基隆完全不同的面貌
同時新海港大樓與新的基隆車站做為結合
也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整體運載效率
市容也能更加美麗吧
我認同歷史建築與古古蹟的價值
也認同這些代表著基隆故事的文化資產
但就當實西二、西三去留的雙方論點來看
力推保存的一方主張
能透過這兩個碼頭的歷史意涵創造價值
但近年來,這兩棟建築一直停留在不上不下的狀態中
並未真正成為創造價值的存在
回頭看這一段過程,讓我覺得非常遺憾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