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至於想要求雙方和解以及原諒;; 對不起我這位當事人拒絕不會接受你們 ... 相反的意思且我坦白告訴你們然而說真的由於我感到非常不太喜歡你們的介紹或安排 ... ... <看更多>
「意難平終將和解意思」的推薦目錄:
意難平終將和解意思 在 DeepBelief_Course4_Examples/lingxi.txt at master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你怎麼意思是否單身女子. 是否失戀過幾次何必知你難道是 ... 要東邊鬥爭西邊和解將數字檢討. 一講匯報抓緊共識串連萬里路 ... 你記住你記住別要一臉意難平. 等他垂青. ... <看更多>
意難平終將和解意思 在 Re: [心得] 《沉香如屑》愛情的輪迴與飛升- 看板China-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這幾天工作忙加上花了點時間整理資料,所以回覆較慢,請諸位見諒。
話嘮如我不小心把回覆寫得比原文長,所以只好另開一篇。
那個,因為還是有雷所以我們再來避一次雷好了。
!!!!前方有雷出沒,請小心!!!!
原文所談到的意難平,與其說是對角色作為的不理解,反倒是編劇或創作團隊在故事
設置和個人期望有落差所致,文中才會談到哪個情節可以怎樣安排,會比較符順故事
原有的立意,或者是可以達到怎樣的目標。
大家提出諸多用以解釋應淵和顏淡的選擇都非常合乎情理。但問題來了,既然合乎情
理,為何看戲的第一時間有些人會產生錯愕、不能接受等等情緒呢?這就牽涉到故事
整體的規劃,所以沒有辦法單從角色的內視角來探討這個問題。
我的意難平,叩問的中心在這裡,思慮後所提出的觀點亦繫於此。
一個故事,可以簡單劃分成背景、角色和情節三方要素。雖說是分成這幾個部分吧,
可是觀眾看戲時的情緒,是被三要素共同推動,彼此交互作用不可分割,所以在分析
時側重點或許不同,但必定互有關聯。我們看戲的當下,如果情節與先前累積下來的
資訊和情感相順,情緒雖然會隨之悲喜有高低起伏,卻不該有斷裂感或是衝突感。驗
證戲劇安排的效果只有首刷最準,因為觀眾是純然地跟隨戲劇線索層層推進,感觀是
最直接的,等到二刷三刷時因為知道結果,內心很容易將之視為現實並替它找尋合理
的解釋,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多刷後就失去了這股意難平。
而我看59集結局的時候,心中滿滿都是「怎麼會這樣?」的問號跑馬燈。最後歸結出
的兩點原因,修羅血脈入魔在於背景設置,而應淵推開顏淡自我犧牲,則是角色和情
節相關。
還是先說修羅血脈入魔一事。此處談的不是修羅血脈如何入魔,而是就故事安排該不
該入魔。
講到該不該,那就是設定的問題。只要編劇想,神魔混血當然沒有不能入魔的道理,
只是在《沉香》當前的故事推展下,該不該將入魔一事作為應淵犧牲的推動力,如此
做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沉香》的背景,或者說世界觀吧,不曉得是因為有原著所以懶得設計,還是編劇都
把大力氣花在應淵和顏淡的愛情故事所以顯得潦草。
下面會提到些佛學概念,我盡量說淺顯點,如果有解釋不清的也請告知,我再補充。
再者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太好,憑印象說話怕誤導他人,便花些時間把一些相關台詞節
錄出來利於討論,一併給大家參考:
https://paste.plurk.com/show/LgyU1L9mGpxHo937Ph7e/
天界眾人不只一次提到「眾生平等」,可是從第一集的天魔衝突可知,帝尊做為六界
領導者並沒有真正做到「平等」,但現況的「眾生不平等」是在上位者的作為所致,
並不是「眾生『本質/本性』就不平等」。
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是一切有情(六道或五道的眾生)本性相同,並無高低貴
賤分別。如今有美醜貧富等等差異,皆由過去造業感果,而非宿命,體現的就是佛教
兩大概念──性空與緣起,因為本性空,所以一切有賴緣起(淺白講就是如是因感如
是果的道理)。佛教所講的因果道理和宿命論是兩回事,宿命是天生就注定如此,沒
有改變的可能,但因果是無論你曾經有過多少惡,透過造善修行都可以改變,進一步
推演出「眾生皆有佛性」──意即只要如法修行,哪怕是鬼道眾生,皆可成就與佛無
二無別的功德。
正如回文裡hollykuo大提及的,玄夜的「既然天道不公,那我便殺生自救」是倒果為
因,但這裡要補充一下,在佛教因果論下神力蓋世不能成為命短壽么之因,只有殺生
才是。若要把神力與短壽連結,應當是神力蓋世才能夠恣意殺生,殺生過多為因才導
致壽么之果。現世短命來自過去世的殺生所感,若此生習氣不改甚或加重殺生之業,
命會更短。所以玄夜與修羅族吸食他族性命以求長生,反倒促成修羅的滅亡,便是因
為今生重業加速感果。由此可說,修羅滅族不在於本性之惡,而是族人造惡業感惡果
罷了。延伸地談,修羅大軍能不能復活呢?如果領導他們的是應淵而非玄夜,諸位覺
得修羅族是助力還是阻力呢?
天界雖然說一套做一套,但這並不會撼動眾生平等的本質。但編劇所設置「修羅血脈
入魔」除了壓制無法可解,變成修羅血脈注定是惡,本性是不平等的,無論你有何作
為都不能扭轉,只能剷除,如此就違背因果道理了。
當然,編劇的世界觀不需要跟佛教的世界觀掛勾,但若要脫鉤,就不該提出這個概念
,重新建立一個世界秩序便可,否則就會自打嘴巴。但從魔相中應淵對玄夜所言可知
,《沉香》的世界觀基本上是服膺佛教的因果道理,所以這巴掌打得還真是啪啪響。
而自打嘴巴的不只是「眾生平等」,還有應淵的父母愛情。
玄夜和染青的愛情雖不過一集多的分量,卻十分完整且富有意涵。首先是兩人身分對
立,而且採取的是天與修羅的設定。佛經有載,阿修羅與天人福報相當卻無其德性,
因瞋恨和嫉妒與天人鬥爭不休,可是屢戰屢敗,曾在敗後皈依三寶並將修羅女嫁與天
人。經中所述修羅男貌醜,但修羅女容顏殊麗,常常將天人迷倒,戲裡玄夜和染青大
概就是把這種設定顛倒過來用。
雖是以宿敵為起點,最後染青也把兩人間的對立歸咎宿命,可實際上消亡前的最後時
刻,兩個人相擁而笑,眼底沒有悔恨而是滿滿的愛意,就我觀戲的理解,玄夜是自願
將轉息輪拋出,粉碎輪迴的機會,與染青共同化為結界守護蒼生,他為了小愛妥協於
染青的大愛。在魔相中,在應淵的眼底,父母是攜手走向光明,也就意味著沒有什麼
是愛不可化解的仇恨與罪惡。應淵的誕生更代表天界與修羅的融合,他表現出來的善
良及慈悲,甚至比純粹的天人更為高尚。當年因為他的一絲血脈,讓父母無限輪迴之
局有解,他的出生是為了救人而非罪孽。
此處應淵破解心魔並有所悟,很自然地就會帶給觀眾期待:應淵能解開修羅血脈的桎
梏。
但他後來與桓欽的對話卻說:
「我的修羅血脈已然甦醒,
沒有帝尊的元神壓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只有與魔相一起湮滅,那才是最好的選擇。」
應淵方才對自己的出生釋然,到了此時卻對修羅血脈的認知是惡的、絕望的,毀滅是
最好的選擇,一切無法更改,後來更使他失去神智差點傷害所愛之人,加強印證修羅
血脈之惡而走向必然的毀滅,一切變成了宿命論而不是因果論。如果說混血入魔失控
不可避免甚至不能解決,他的誕生將成為一種根本上的錯誤,與先前父母攜手光明的
結果產生扞格。在觀眾心中兩個相違的邏輯互相拉扯,也削弱父母愛情所呈現出來的
美好意象,無異於打臉。
我一再強調,不用修羅血脈入魔一事,也能將應淵的大愛犧牲寫得合情合理,甚至化
被動為主動。應淵犧牲是他的自主意願不假,但入魔前應淵已得知結界損壞,並未動
念要以元神修補結界,入魔之後傷了顏淡立刻做此決定,會讓觀眾覺得他的小愛先於
大愛,「因為三界在,你才在」,彷彿是為了讓顏淡活下去才決定救三界,此番安排
究竟是拉高抑或降低犧牲的層次呢?如果把入魔之事拿掉,將結界破損造成的災禍寫
得超乎眾人預期的慘烈,而染青結界唯他可補所以慨然赴義,同樣的犧牲,應淵的情
操不比現有的更高幾分嗎?
我同意petitbonheur大提到的,顏淡用相愛的記憶喚回應淵,的確可以解讀為愛能作
為入魔的解方,甚至呼應了父母愛情的結局。可是劇情的錯亂就在於這刻的愛才印證
了入魔可解,轉頭應淵就對眾人說:「修羅之力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抑制」,好似嫌
觀眾的臉不夠腫再補一巴掌,莫非真如inohno大所說是編劇的惡趣味?
如此安排,看戲的我只能捧著腫成豬頭的臉在風中凌亂。
修羅血脈入魔一事,戲中只得三言兩語直接作為既定事實而缺乏輔證,一堆修羅族人
都腦袋清醒也沒入魔傾向,感覺就是要讓應淵自爆量身訂做一般,為了悲劇而悲劇。
如若要觀眾自行腦補混血才會入魔云云,只是反向印證劇中邏輯無法自洽。入魔固然
加強應淵的悲劇性,也削弱他的神聖性,讓魔相中對血脈的覺悟變成單純的心頭釋然
,而不能化成向上跨越的動力,甚為可惜,這便是我第一個意難平之處。
第二部分應淵推開顏淡自我犧牲,此處和角色的發展有關。
所有角色有它故事開始的原廠設定,隨著情節,會因為經歷產生改變或成長,當然毫
不成長也不無可能。我再再讚嘆的就是《沉香》將應淵與顏淡的愛情寫得很好,因為
角色成長的軌跡是很真實且深刻的,透過人間歷難,男女主充分的互換角色體會當時
對方的心境和所求。你口頭說著要理解對方,但站在自己的立場看總會有盲點,那種
理解也會很浮泛,可是若真正地站到對方相同的位置走一遭,就不只是「感同身受」
而是「切膚之痛」了。
觀眾跟著他們一起經歷這種切膚之痛,加上演員的精采演繹,我們明確地感受到兩人
經歷成長已不同當初,成為應淵2.0與顏淡2.0,自然會對他們面對類似情境時有不同
作為產生期待,特別情節安排上兩人的愛情漸漸地聚焦,放下心中所執朝對方奔赴。
由劇情對話可知,魔相中修羅血脈被激發的應淵的確是存著和桓欽同歸於盡的死念,
但此處犧牲就失去了應淵人設中該有的守護三界,慈悲大愛嗎?我不這麼認為。
姑不論編劇那有問題的入魔設定,我們先接受現實好了,應淵此刻的想法是他會入魔
,依循他由帝尊得到的線索,那是毀天滅地之禍,所以縱然沒有重建結界,他自我了
斷也斷絕為禍世間的可能性,亦是守護了三界,成就慈悲大愛。畢竟他沒有辦法肯定
出去後的自己能夠清醒地完成結界,萬一結界完成前就入魔了,不反倒害了三界嗎?
再者,從應淵出魔相沒有立刻修補結界,月瑤也說天兵還可以援助另外兩界,只需決
斷如何分配,代表結界破損對三界的禍害並非不可控,真正不可控的是入魔的他。兩
害相權取其輕,當時他決定犧牲並沒有破壞人設的問題。
他在爭鬥中推開了顏淡與余墨,不願顏淡隨他枉送性命,此刻與人對戰的忙亂加上生
死關頭,推開所愛之人的確是一種情感的本能,所以觀眾並不感到突兀。可是顏淡不
單是口頭用「你又要拋下我了嗎?」表達出她的在意,更身體力行表現她不願意走,
她要同生共死。應淵接受顏淡的選擇,並不是因為「反正出不去那就一起死吧」,仔
細回看畫面,應淵許諾前抬頭看時魔眼並未關閉,若他不願,並非沒有辦法將她送出
,他是為了成全顏淡的心意所以允她留下。
於是兩個人此時死,成全了彼此的大愛與小愛,也許不夠轟轟烈烈,但也餘韻不絕,
縱然是悲劇收場,觀眾心中也會有他們的愛情終是完滿,並無缺憾之感。
當然以觀眾全知的角度,編劇立下「染青的結界只有應淵可補」這個flag,就一定會
讓它產生效果。入魔梗還沒有發酵,想來也避無可避。只是觀眾縱能猜到故事可能沒
完,劇組也不該毫無解釋就簡單粗暴地將兩個人從魔相裡放出來,不過這一點我也不
想再追究了。
基於這樣的認知,應淵入魔並決定犧牲,觀眾並不意外,真正讓觀眾意外的是他推開
顏淡的舉動。
我想八成的觀眾當下大概都會生起「前面才說要生死與共抱緊緊,現在就推開了!」
的念頭,首播當下若有實時彈幕想必萬分精彩。
首先是應淵剛剛才捨得、現在忽然又不捨得的錯亂感。觀眾看戲的情感是延續的,原
本魔相中應淵的拒絕共死到接受共死,觀眾的認知已經往前跨了,你忽然又把他們推
回去,這種情感發展的割裂激起的情緒浪花是很大的。觀眾在理性思考過後可以接受
應淵的決定,但當下的情感必定受挫。
所以顏淡在戲裡痛哭失聲,觀眾在戲外哀聲不絕。
更要命的是那個「推」的動作,傳達出一種不由拒絕又不夠溫柔的感受,哪怕應淵看
來只是輕輕地推,兩人距離拉開的速度卻是很快的,太快了,根本沒有留給觀眾接受
這件事的緩衝時間。唐周打鬥時都會細心且溫柔地將顏淡小花送上房樑,此時顏淡心
靈最脆弱的時刻,難道不值得溫柔以對嗎?
我能理解應淵要設結界自爆避免傷及無辜,所以要把顏淡送走,可是送人的方式有很
多種,可以用仙力禁錮緩緩將顏淡送離,您老兄還有空交代那麼長一串話,沒有差那
麼一點時間吧?而且緩慢的離去可以營造出深深地不捨和纏綿感,更切合應淵當下的
心境。把人推開真的是一種很傷很傷人的做法,況且當下的情境根本讓人感受不到急
迫性,用如此急切的方式戲裡戲外的人都會跟顏淡一樣錯愕。
他們的告別,可以是迫不得已,但不該表現得急不可耐。
最後應淵身殞,顏淡上前撲去卻抱了個滿懷空,更是傷上加傷。這樣一串下來的戲劇
手法,我感受到了應淵為大愛犧牲的決絕,但在小愛這一塊,口頭上雖說著愛她為了
她好,做出來的行為卻傷顏淡極深,那種傷心毫不亞於當年跳了無橋前的那一瞬,成
毅精采的演技讓我看到應淵的不捨與悲痛,可劇方設計出來的動作卻令人感受不到應
淵成長後對顏淡應有的體貼和憐惜。
再來就是顏淡的殉情。
從前頭顏淡一而三、再而三地強調要守護應淵,要與他同生共死,觀眾都知道應淵死
她必定活不成,所以殉情是必然,在情也在理,但此處的問題依然是表現手法。
「許君一諾,生死不移」這兩句自是沒有問題,但「君死情銷,生又何意」會讓我覺
得她的生命就只剩下與應淵的愛情了嗎?有些東西是可以做但不要說的,當你只有動
作時可以有很多解讀,相對就保留一些餘地,你不說我可以當你受到刺激所以一時沒
有顧慮,但你講出來了,強調與應淵愛情的同時也否定掉其他。
好的,你要死,我也不攔你,但別用捏碎芷昔給的心來呈現。
不曉得有多少看戲的觀眾內心會狂喊:「那是芷昔給你的心啊啊啊~」
這個動作在觀眾心裡會造成怎樣的連結呢?她的愛情高於親情,為了應淵她不惜辜負
芷昔的心意。每個人心中在意的人事物自然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有輕重差別沒有什麼
,但不應該傳達出辜負的感覺,特別是她已經成長了,懂得在應淵外也有需要保護的
人和承擔的責任。
所以出魔相之後,短短十五分鐘內,戲劇呈現給觀眾的感受就是一連串的驚嘆號,數
量絕對比我原文裡打出來的還要多。
看我這挑三揀四的,有人可能會質疑那種情況就沒有辦法啊!我同意甚至也贊成,為
了戲劇效果,應淵該為大愛而死,顏淡應為小愛而亡,但理由和方式卻是可以有很多
不同的做法。
我理想中的結局是,兩人從魔相出來後,應淵得知結界破損造成三界生靈塗炭,決心
捨身與顏淡告別,緩緩送走顏淡後設下結界準備自爆元神,可是因為泠疆打入的修羅
神力讓他的仙力不穩(是因為新得的力量未能融合,而非入魔),顏淡趁著結界不穩
時衝入,用菡萏之力幫他穩住躁動的仙力,再次表達赴死的決心,兩人相擁共築結界
,消散後菡萏之力包裹著一團應淵元神緩緩飄向香爐,百年之後兩人重新化人攜手白
頭。
以上把該有的梗都用了,觀眾一樣為他們的犧牲悲傷,卻不會感到錯愕。
對我來說,現在的安排兩個人雖然成長了,但還是回歸最初的想望,是愛情的輪迴。
如果他們似理想中的那樣因為成長而能執手共赴黃泉,一起圓滿大愛小愛,那是愛情
的飛升。
問題來了,我這個外行中的外行都想得出的解方,能夠編寫出如此次第井然合乎對稱
美學的編劇們想不到嗎?
當、然、不、可、能!
原文我講得含蓄,說這是因為我和編劇的意向和偏好不太一樣。
當前編劇的寫法,雖然看似有些問題,但這些邏輯或是呈現上的不足,觀眾通常都可
以在事後漸次平復並且接受,對戲劇評價傷害不大,但戲劇效益是遠高於我理想中的
結局。
上述種種讓人覺得錯愕的表現方式,會造成戲劇的爆點,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我合
理懷疑劇方讓兩人從魔相出來而毫不解釋,根本就是故意的。因為沒有解釋所以感到
驚訝,從此刻,觀眾的心就被扣住了,劇方再利用一連串的情節將觀眾的情緒一波一
波往上拉,一次比一次還讓觀眾出其不意。
彷彿能夠看到劇方在鏡頭的另一端呼喊:「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效益在哪裡呢?它就是希望觀眾意難平,因為意難平就會有討論、有熱度,強大的情
緒讓觀眾一時間走不出來,走不出來就會反覆地刷劇、反覆地討論,會更期待一個美
好的結局來撫平,引生出流量和話題,帶來的就是商機。
當大家在罵超點居然沒有放番外,還要等好幾天,就意味著,這個劇的討論至少會延
續到番外播出,幾天的時間落差會讓意難平持續的發酵、增長。若連著看番外情緒可
能很快就平靜了,劇方所收穫的流量與熱度就會減少。話說回來,就算沒有番外的時
間落差,我這個連著看劇的人依然為它的結局意難平,沉水超過五年都忍不住破戒在
二刷前就跳出來書寫萬字感言,效果之好可見一斑。
不得不佩服,編劇這個分寸掐得挺準,既要效果又不能凹得太硬。所以哪種結局好?
就看你想得到的是怎樣的結果。出錢的是老大,編劇總歸要為資方爸爸謀福利。
由此看來,就不必意外編劇會選擇應淵為第一男主而非余墨,高冷禁慾的應淵帝君還
有瀟灑毒舌的唐周甜心,一個男主兩種享受,你說它不香嗎?導演還加碼一個邪魅深
情的渣爹給我們,真的是不要太上頭。至於其他的部分沒有寫好,那個,不可說不可
說就別談了。
演戲是瘋子,看戲是傻子,我們都活在資方和編劇的套路裡。
講到這裡,我想所有的意難平大概都全散光光了,至少我個人血槽已空。orz
印月
2022.09.23
---
既然講到一些佛教的世界觀,那就來個佛學小課堂好了,
沒有興趣的板友可自行跳開。
在文中提到的「有情」是佛法對眾生的另外一種稱呼,
在佛教的世界觀,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息,唯有修行證得空性才能跳出輪迴。
空性這個概念太難解釋我們就跳過吧,只要知道它是出輪迴的必要條件。
回來說「六道」(或稱六趣),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叫「三界六道」。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和劇裡說的三界是兩回事)
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六道」亦有說「五道」,差別在於把「阿修羅道」拿掉。
部分派別對阿修羅應屬何道有不同的見解,除了六道的說法是將之獨立出來,
五道之說或有將之歸於「天道」、「鬼道」莫衷一是。
三界當中,色界與無色界在天道之中。
欲界則包含部分的天道以及其餘五道眾生。
所以天界會分成: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欲界內的眾生有五欲,所以稱之為欲界。
所以欲界天眾生也和人一樣有七情六慾男女情事。
不過所居天層越高欲望越淡薄。
色界天與無色界天則完全沒有男女情事,且長時間住於定中。
兩界的分判在於有無色身存在,色界天眾生仍有色身,無色界天眾生則唯存意識。
因為看到有板友討論修羅和天人生的孩子如何云云,順便來科普一下。
佛法中將有情眾生歸為四種出生方式:
1.胎生:出生前藏於胎中,出生時破胎而出,如人、牛、羊等
2.卵生:在卵中生長,破卵而出,如雞、鴨、鵝等
3.濕生:由濕氣受形,依濕潤處而生,如蚊、蛾、蛆等
4.化生:無所依托,突然生化而出,如所有天人、地獄眾生
所以天人沒有像人或其他生物有一個住胎或卵的過程,
投生時直接依其業報化身成天人身,所以天人間即便有男女情愛,
也不會像人或畜生有受精生子等情事,相愛之人純粹是男女欲樂罷了。
至於阿修羅眾生,他們比較特別,胎卵濕化都有.......
但不管他們是哪一種,和天人結合都不會有所謂愛的結晶。
所以電視劇隨便看看就好。XD
另外,天人有其壽數,依其福報決定壽量,
壽盡之時也不像人是因為病、老、傷等等而死,
壽數將盡時有五衰相現(頭上花萎、不樂本座、天衣汙垢、身體汙臭、腋下生汗),
一旦進入五衰,表示命不久矣,壽盡後將依業報重入輪迴。
不過和大家以為的在天界比較容易修行不太一樣,
實際上,依佛法的概念,最利於修行處是人道,
天界眾生會耽於其樂,或是欲界天的種種享樂,色界與無色界的禪定之樂,
雖能夠修行,卻不一定有辦法精進修道,太快樂了嘛!
當然另有一說是十法界,有四聖六凡,
四聖即為:佛、菩薩、聲聞、緣覺,
之所以稱聖,是因他們修行後可證得空性跳脫輪迴,不必業報受生。
此四聖下面再談。
六凡即是剛剛講到的六道眾生。
講到修行,六道眾生皆可修行,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攝受具其因緣的眾生,
道不同,卻殊途同歸,要達到真正解脫唯有成佛。
一般佛法可分為大乘與小乘,小乘求個人解脫,大乘除個人解脫更要普渡眾生。
所以大小乘的分判只是個人所求不同,它並不能算成某「道」眾生,
任何六道都可能有佛、菩薩、聲聞、緣覺。
佛陀曾投為畜生乃至鬼道,只是投生惡趣只為修行和渡脫眾生,非因業報受生,
菩薩與佛陀都可以是為了救渡眾生所以身處輪迴,便是「乘願再來」。
大乘行者為菩薩、佛。
菩薩分為十地,由初地開始,層層修行向上後,十地菩薩再往上就是成就佛果。
小乘行者是聲聞、緣覺。
聲聞正如其名,此類修行人是透由跟隨師長學法修行證果之人。
緣覺則是聞法之後獨自修行而得證悟之人。
小乘中無論是聲聞或緣覺,證得的果位依序有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也有漢譯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小乘行者雖能證得空性脫離輪迴,但仍不究竟,
要得究竟的解脫還需修大乘道(菩提道)成佛,是以才有「回小向大」之說。
就修行上來說這是繞遠路,但因為菩提道難修,
很多人在大乘修行時因太苦而急於脫苦,會墮入小乘道,可是終歸還是要回到大乘。
我講這麼多大家可能都暈了,我們還是下課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75.2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a-Drama/M.1663916698.A.AF7.html
好友你真是......我可以說因為我們的二十多年的堅情造就無與倫比的默契嗎?XD
就像r大說的,若是作為盲點或迷障,只要它能解不必非要犧牲,入魔沒有不可以。
但當它變成一個除了犧牲毫無解決辦法的難題時,就過頭了。
看著cafe大的回文,不禁懷疑我的表達能力是不是不太好。(搔頭)
寫了一萬多字還讓人看不明白真的應該深切檢討。(躲到角落畫圈圈)
我兩篇文章著重探討的點都是「戲劇呈現」與「觀眾感受」間的關係,
觀眾看戲是全視角,分析觀眾看戲後的反應就不可能只從單一角色內視角看,
觀眾情緒是被整體故事及所有角色的言語行為所牽動,
我不太明白cafe大一直強調內視角的用意是?
再者,文中不只一次提過贊成應淵為三界犧牲,也沒說他抉擇犧牲不合理吧?
不合理的地方是用「入魔」作為原因,為了補染青結界就夠了不用畫蛇添足,
入魔促使他決定犧牲根本是不必要,甚至是傷害背景設定與部分戲劇成果。
今天探討戲劇效果的時候,編劇現有安排的合理性本來就是需要被檢討的一環,
我個人是不太贊成編劇說啥,觀眾就非得跟著點頭。
至於出魔相後讓顏淡隨余墨回鋣闌山,我剛剛回頭再看了這一段,
出來後三個人是劫後餘生的驚喜,還在讚嘆日行一善小隊太厲害了,
月瑤報告三界現況不疾不徐並無慌亂之感,感覺只是要回去分配天兵派遣,
應淵讓顏淡回去應是不想她跟著奔波,顏淡說要留下他也沒有反對的意思,
若他真要犧牲應該會想盡辦法支開她,而不是如此平淡的反應,
所以無論從他的表現還是三界現況都看不出應淵此刻決定犧牲。
能夠為了愛一個人而愛眾生,的確沒有甚麼不好,但應淵可能不太一樣。
他是先愛眾生,然後才學會去愛一個人,在他的習性上這部分次第很難輕易改動。
所以我覺得他的成長,應該是愛眾生的同時,知道該體貼所愛之人的心。
我之所以說編劇在愛情成長過程最後「合」的段落處理得沒有前面好,
就是因為劇情安排上的一些矛盾,讓兩人的成長在結尾處顯得很模糊,
與前面成長清晰的歷程形成一個明顯的對比,甚至有些對立。
應淵因為愛顏淡所以希望她活著沒有錯,愛一個人本來就不會拉著她一起死,
但如果她一再表達她就是要一起死,表現出沒有你她也不願意活著的時候,
你該怎麼辦呢?
或許你還是決定讓她獨自活著,但我覺得那種掙扎是需要體現出來的,
哪怕受限於情境沒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表達,透過一些動作和言語的設計,
也是可以將這種情緒傳達給觀眾。
只是很可惜,目前戲劇表現的手法顯現出應淵的決絕與不猶豫,少了這點掙扎。
走向悲劇的方式有很多種,情感可以是舒緩的、也可以是激烈的。
我理想中的那種會是情感慢慢推進,目前的戲劇安排是用特別的手法激化它,
被激化後的情緒波動總是比較大的,也比較沒有這麼容易從悲傷中走出來。
編劇大概就是想要觀眾不能釋懷的效果吧。而那個跳躍的番外,也是為了出其不意。
所以我才說劇方給我的就是滿滿「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之感。
從顏淡恢復記憶後可能故事要收尾了,卻還有太多東西要交代。
可能是很多東西都被剪掉了,所以觀眾對情節的認知和角色情感會有跳躍感,
也就變成需要觀眾很多很多腦補,這多少會影響觀眾情緒的連貫性,
因為觀眾沒有辦法從戲劇線索直接產生感受,時不時會有「為什麼」的疑問。
所以我討論的重點會放在觀眾感受性的問題,
然後再從感受回去推敲造成這些內心意難平的原因在哪裡。
如果看戲第一時就接受編劇的所有設置,看戲時就不會有衝突感,這很正常。
感受性有差異只是觀眾個人對戲劇理解的不同,而我闡述的是我所感受到的罷了。
h大這一段回文,我想先跳脫原劇邏輯先用我理解的佛法概念來回應。
以佛教無限生命的概念,死亡從來就不會是一種結束,
既為八苦之一,眾生諸般作為都是要離苦得樂,死亡是門非常重要且困難的功課,
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面對死亡,然後跨越死亡可能對修行帶來的傷害,從而增上。
對於修行人來說,死亡不會是當前惡的解決方法,
我們暫時把修羅血脈的惡,不視作本性的惡,而是因為宿生串習造就的惡業習氣,
那麼解決習氣的方法,就不可能用死亡作結,
佛法告訴我們,我們的惡習如果沒有經過修行扭轉,它會帶到下一生,
甚至說你一直縱容著它,它只會經過生生世世的串習,變得更堅固更難改,
這再再顯示死亡對於惡習/惡業是毫無阻斷作用,不能解決困境、更不是逆轉。
舉個例子,比如說某個人有殺生等流(習氣),看到動物就忍不住想傷害牠,
要解決這個方法並不是:「啊算了,我這個習慣改不了,那我來死好了。」
這個人輪迴到下一生,若還能生為人,他看到動物依然會想要傷害牠,並不會改變,
因為習氣本身是根植在意識當中,沒有對治就會生生世世跟隨著你。
更進一步談,因為他前生放棄積極作為用死亡做了斷,他將會種下另一種習氣:
遇到改變習氣的困難時,會感到怯懦無力,從而讓他改變的心力變得更弱,
會導致一種不停向下墮落的惡的循環。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選擇死亡需要勇氣,很勇敢啊,
但實際上,真正的勇敢是明知自己可能辦不到也要努力去試一試,這才是修行,
才真正有辦法改變自己無限生命的未來,打算用死亡了結難題在修行上意味逃避。
回到戲裡,目前編劇給出來的是修羅血脈是本性惡,
所以應淵只能選擇重出世,祈禱自己下一輩子不要投生做修羅族人,是這樣嗎?
編劇的設定讓應淵面對這種局面只能選擇死,這是編劇的鍋不是應淵的錯。
這就是我所說的,違拗眾生平等,是宿命論而非因果論。
而且坦白說,如果宿業未消,用死亡強力終止,之後還是會投生到相同困境。
對,是走鋼索沒有錯,就目前來看編劇應該算是成功的,至少沒有摔下去。XD
很高興有機會能讓大家多認識到一點佛法概念。:D
是啊,他們那兩句話和他們的行為配合起來,總有一點彆扭。
不是不能解釋,就是覺得有點刻意然後說不出哪裡怪怪的感覺。XD
就像是要給一個應淵非死不可的理由,還必須是迫不得已的。
迫不得已還不夠,還要先定個罪然後按著他一定得死,想想都覺得應淵太可憐。Q_Q
看劇解讀本來就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我這兩篇文也單純闡述我個人觀戲時的想法。
就像您提到魔相出來後應淵就打算犧牲,我回應我看戲時並沒有這樣的感受,
我們各抒己見,表達看法而已,本就無涉對錯。
提到種種因果概念,是因為我在分析「我的意難平」,自然會陳述我的觀點來源,
學佛十多年近二十年了,這部份深深影響我,甚至有些成為直覺,不可能避而不談。
可即便排除我個人的背景,編劇自所呈述的世界觀和修羅血脈入魔一事,
的確存在邏輯上的錯亂和謬誤,否則就不會還有其他板友產生類似的感受。
寫這一篇文,也並非要大家統一看法,甚至不期望大家都認同我的想法,
我只是說我想要說的,解釋我的感受,合「理」的理字本來就來自個人意念認定,
我的評判、我覺得是否合理,這都是個人抉擇,我不會亦不能強加他人須視之為真理。
我不能明白的是cafe大提及的「內視角」。
我們看完戲「事後」討論,當然可以用單一角色的內視角去分析他做決定的動機。
可是「看戲的『第一』個當下」,也就是我這篇回文一開始談到的首刷,
觀眾在面對當前劇情,腦海中會同時存在劇情整體觀和所有角色的情感想法,
沒有辦法「只看到單一角色的內視角」,
至少我個人做不到在畫面上有應淵、桓欽、顏淡等等諸多人,
只看到應淵的感受,或在當下只顧慮他的感受不感受其他人,
一定是眾人多視角交互作用,甚至必定加入個人經驗去理解戲劇,
並非我否定您看戲之後的理解和觀感。
我探討的既然是「看戲第一當下的感受」,自然不能用「內視角」理解。
不喜歡帝尊+1
我覺得戲劇的矛盾點在他身上堆了很多,
他說眾生平等,但對六界的管理並不平等。
他嚴厲教導應淵,而應淵也很努力地依照他的教導去持身,
就像他和帝尊說每每有入魔之感云云,但我看到應淵還是做其當作之事。
我其實是很感動的,他身懷罪孽又如何呢?他這麼努力表現得這麼好,沒有因此動搖。
突然你跟我說他入魔毀天滅地,還告訴我沒有其他克制的方法,
我會升起一種「費盡所有的努力,都敵不過天命」的挫折感。
若要將修羅血脈解釋成「惡意」,那就會類似我上面和h大討論到的,
惡意可以化解,它不會是不可扭轉的宿命,應淵和顏淡的愛情不就抑制了魔性嗎?
如果應淵最後告訴大家的理由是「染青的結界只有他可以補」,
而不是說「修羅之力沒有辦法抑制」,呈現出來的意義完全是不同的。
不過我很喜歡p大對最後結局的詮釋:那份小愛會成為保護世界的大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