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時間寫寫閱讀筆記 ⋯
已經一早在 Netflix 看過電影 The Breadwinner,小說和電影所呈現的觀感頗不同,雖然故事脈絡大致一樣,但故事細節和側重點則有很多相異之處,其中電影側重拯救爸爸出獄這條主線,小說更善於述寫內心感受,尤其媽媽的難過、主角 Parvana 和 Shauzia 的友誼。
第一集的 The Breadwinner,關於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已經夠慘的話,例如知識份子無原因的被抓被鎖;女性失去學習、工作機會之餘,還被禁止沒有男性陪伴下外出,外出也要穿 Burqa 把全身全面密封包好;生活艱苦、鄰居告密、宵禁、監控、戰爭等等的情況讓你很難過;然而下集的 Parvana’s Journey 更加慘不忍睹,幾位孩子因為戰爭因為極權統治而與家人分離、流離失所,他們的處境可憐得不得了:失去父母照顧的嬰兒沒有食物、營養不良、穿著骯髒的衣物和尿布奄奄一息;男孩因為誤踏地雷失去一條腿;女孩在垃圾堆中過活兼還要照顧失去人生希望、失去生活動力、終日躺在地蓆上的祖母;孩子衛生情況惡劣,身體發臭、傷口有蟲;有的父母已經離世,有的父母不知所終,故事的幾個孩子一同踏上走難的旅途,希望找到父母的下落,或者只是一個可以安全睡覺的地方。Parvana’s Journey 延續了主角 Parvana’s 的故事,但所呈現的阿富汗更悲哀。
故事提及到主角的朋友都紛紛走難到巴基斯坦或其他不同的國家,她的好朋友 Shauzia,第一集和她一起裝扮成男孩去找幹活養家,後來跟著游牧民族離開阿富汗,希望有天可以到法國看看紫色的薰衣草田,第二集的 Parvana 不斷寫信給 Shauzia,告訴她自己艱苦的尋母旅程,沿途所見所聞的悲傷故事,同時流露羨慕朋友移居外地之情,又不忘不時提醒大家 20 年後到巴黎鐵搭的約定,這部分讓我感到特別心酸。其實主角的父母都為此而爭吵過,然而主角曾在英國留學而遭塔利班迫害的爸爸卻選擇留下,他說:We are Afghans. This is our home. If all the educated people leave, who will rebuild the country? 只是未及重建國家,甚至未及見到失散的妻兒一面,在監獄受了很多身心折磨後,他在路途上病重身亡。
2021 年的今天,塔利班再次控制阿富汗,如果 Parvana 的爸爸仍然在世的話,重建國家這工作依舊遙遙無期。
(閱讀期間,一直想起 Khaled Hosseini 的The Kite Runner、The Thousand Splendid Suns,幾年前讀過,太悲慘,哭到豬頭般。孩子未能看懂這兩本大作,或者先看電影版也好。我沒有看過改編電影,因為聽聞小說較電影好看太多了。)
舊文重溫: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841894652/posts/228061232665272/?d=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把 悲傷 留 給 自己 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剛看完Netflix很熱門的《 #我是遺物整理師 》對於生與死,在我的心中有了不一樣的領悟。
「遺物整理師」是一個傳遞人們最後訊息的職業。那些已逝者未說出口的話語,在整理遺物的過程中一一浮現,他們總能細心地讀懂這些訊息,並且像拼湊拼圖一般,逐漸顯露出真相;此時此刻人心中的愛與溫暖、醜陋與險惡也無所遁形。
影集中挑選了一些社會上值得被關注的議題,傳達給大眾知曉,有幾集我看到止不住抽泣,有種心臟被狠狠重擊的感覺;而這些事情的發生,往往離我們距離不遠,時常發生在生活的周遭,無時無刻都在出現,但大部分的人只是漠視而已。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離世後帶不走的東西,即使到了生命的終結,依舊無法被愛人、親人看見或是理解。
上網查詢後發現這是由韓國真實的遺物整理師金璽別的一本著作:《離開後留下的東西》所改編而成的,在我購入之後今天把它讀完,內心仍是止不住的澎湃情緒,可以說是揪著心讀完的。二十九篇故事中,讓我眼眶乾了又濕,濕了又乾。金璽別初期從事了禮儀師五年,後來才轉為替亡者整理遺物的行業,看過無數人情冷暖和世間險惡,更認知到有的時候一句關心或溫暖的話語,就能使我們珍愛的人們選擇求生而非尋死。
書中和影集也揭露了與亡者相關的行業被世人所唾棄、厭惡的辛苦的一面,由於社會上普遍對於「死亡」充滿負面印象,往往人們會因為看到新聞上的人過世而產生悲傷、憐憫之感,但若死亡實際發生在隔壁或生活周遭時,卻避之唯恐不及。希望透過這些故事的不同角度,使世人更加了解這個職業,並且打破偏見。
在人生最後的旅途中,除了悲傷的故事,也有人是在溫暖、被愛包圍的情形下向世界告別。死後的我們帶不走任何東西,更應該要好好珍惜當下所愛、善待自己身邊的人,因為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十分珍貴且重要的。《遺物整理師》中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
人死了就真的代表離開嗎?我覺得那倒未必。即使死後人的形體不復存在,卻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們的生命中烙印下痕跡。真正留下來的東西其實不是那些我們花了大半輩子追求的物質,而是人與人之間過往的連結,而這些溫暖的記憶,即使離開了人間,也會繼續遺留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來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僅此而已。」——整理師金璽別
願我們都可以透過這些故事的分享,更深入的思考這些事情是在未來的某天、我們也必須面對的「今日」,進而去體認生命存在的意義☺️
近期更新都在IG,歡迎追蹤👉🏻 http://bit.ly/2POmI1
把 悲傷 留 給 自己 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登登登!
推薦推薦我跟 @jackill0501 最愛的Netflix影片!!
附上一些我們小小的心得
第一名:六人行
可能很多人看過了
但是我想有很多新小朋友一定沒有看過
所以這個是我的首推!
他曾經在完結篇造就了紐約街上無人的光景!(真的hen厲害!!!)
故事因為是從1994年開始
所以有了一點年代
但是六個人的友情故事
非常的生活
一定可以讓你想到某個朋友
有歡笑、有眼淚
還有超級多大明星客串
(這些大明星年輕的樣子真可愛)
很多英文單字是他們「發明」造成流行的
甚至還被編到字典
一開始我男朋友看的時候我真的看不懂
結果後來我認真看以後
雖然有十季但我大概也看了三遍
第二名:我的章魚老師
今年奧斯卡得了最佳紀錄片!!
恭喜啊真的是2020最感動的影片
主角是一個電影工作者
經過工作以及生活的一些不順遂
決定暫停一切回到家鄉南非
並且三不五時去家鄉的海藻林浮潛
前後花了八年的時間紀錄那片水域
某天遇到了一隻章魚
一開始他只是好奇
所以紀錄、觀察這隻章魚
漸漸的他投入了感情
跟這隻章魚有了特別的聯繫
有了不需言語跨物種的信任
請大家務必去看這部!!
在這個充滿混亂的時刻
喜歡這種溫暖又真摯的紀錄片
第三名:盡爆女子監獄
音樂棒、劇情難以捉摸、結合時事、角色個性鮮明、真人真事改編
荒謬但是非常寫實
製作組用不太嚴肅的方式來敘述這些「事實」
沒有像其他影集一樣
當發生重大事情的時候會有很傻狗血或者是渲染情緒的鏡頭
導演刻意的把它帶過了
表達了這就是這裡的「日常」
而且我上網查過關於女子監獄的一些訊息
事實比播出的這些更來得悲傷
他跟另外一個影集「第二聲鈴響」都有帶出當地西班牙、墨西哥非法移民者的困境以及不得已
甚至裡面的演員曾經就經歷過父母直接被遣返只留他一人的真實故事
看完這一步影片以後我覺得自己省思最多
沒有人是真正的壞人
只有不得已的人
我真的覺得我看完以後人性都變善良了(笑
第四部:破案神探
真實事件改編
導演大衛芬奇是早期少數願意與Netflix合作的電影工作者之一
劇情步調緩慢冷靜
靠著大量的角色對話
堆疊出神經緊繃的情緒以及角色形象
不像一般的警匪片
沒有大量的槍戰或高潮迭起
另外主角也是真有其人
是第一位使用「犯罪側寫」的警探
第五部:sense8超感八人組
故事描寫了八位住在世界各地的主角們
突然有了共感的能力
他們開始有了感知有了交集
八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線
每個人遇到危險時可以透過其他共感者的能力
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是非常少見的科幻設定
題材新穎
因為主角來自世界各地
所以可以看到多元文化
以及這些文化會在故事中帶起的社會議題
另外推薦
米家大戰機器人(動畫)
愛死機器人(動畫)
海洋陰謀
良善之地
寄生上流
俗女養成記
機智醫生生活
日本沈沒(動畫)
謀殺入門課
新世界福爾摩斯
怪奇物語
上面有沒有提到哪支影片你也喜歡呢
或是有其他好看的影片也歡迎推薦給我唷❤️
把 悲傷 留 給 自己 netflix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羅娜把堂姊玻莉留在家裡,一家四口出門家庭旅行;
旅途回程中,羅娜一路提心吊膽,始終擔心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答案即將揭曉,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驅使她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羅娜心想:該拿什麼來換呢?
小孩嗎?她的老公布壬登?
還是,她自己?但她隨即又領悟,對了,
「也許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
結果羅娜好容易捱到到了家,撞見的居然是來諾和玻莉的邂逅──
對,玻莉沒自殺;
而且來諾意外來訪(對,就是那個正和羅娜精神出軌的秘密情人來諾),
遇見了獨守家中的玻莉。他們正彼此調笑,
看來如此愉快,情事正在醞釀,幸福彷彿唾手可得。
羅娜突然恍然大悟:
對啊,那就是,那就是上帝自她懷中取去的代價啊!
代價就是她和來諾之間的小祕密,隱密而終未實現的純真之戀。
所以從此以後,伴隨著她對先生布壬登的微小不滿,
她將徹底沉落入婚姻生活的墓穴,深埋其中;
她的美貌將再無用處,不會再有韻事,不會再有追求,不會再有戀曲或任何戀曲之暗示。
而她如此年輕;
在未來,在她的美貌與青春逐日凋萎的漫長時日裡,不會再有任何事發生。
那將是她的冀盼,她的失落,
她的幸福與不幸福,她向上帝討價還價的最終結算。
然後她聽見她的女兒(四歲的伊莉莎白)的聲音,隔著窗戶,隔著庭院──
彷彿隔著他們長日漫漫的後半輩子傳過來。艾莉絲‧孟若這樣寫:
伊莉莎白又叫了:「媽咪。來。」然後其他人也叫──布壬登和玻莉和來諾,一個接一個,叫她,取笑她。
媽咪。
媽咪。
來這裡。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在北溫哥華,他們住在柱樑式房子裡。那時她才二十四歲,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
對,週日下午,天光晴好;
她如此年輕,風華正茂,
然而她的一生居然已經結束。伊格言如此分析:
這收尾極端恐怖:許多年後──「這發生在很久以前」,
作者孟若將時空突然擲向一遙遠而無可逆反之未來,若無其事地暗示時間已過了很久;
「那時她才二十四歲」──
也許,她現在已六十四歲,或七十四歲,或八十四歲,
數十年光陰飛逝,沉重至幾乎若無其事;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就那麼一句話一個句點嘎然而止,
無解釋,無延伸,這是真正的舉重若輕。
許多年後,當不再年輕的羅娜回想起這一切,
當我們終於領悟我們當年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一切已然太遲。
這是〈柱和樑〉,孟若老太太的時空技術。
這突如其來的時空切換讓我們瞬間對一輩子裡和上帝的討價還價進行了結算。
事實上,也唯有把時空尺度拉大,
才能真正對一個人的生命進行結算,不是嗎?
放棄一輩子所有的風流韻事,你感覺如何?
你覺得可惜嗎?但有穩當可靠的家庭生活不好嗎?
那算是幸福還是不幸呢?
那其實既幸福又不幸福,對吧?
然後伊格言說,他額外想到的是,
孟若老太太會不會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結算呢?他這樣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出生於1931年,幾乎一輩子生活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小鎮。
六十年來她維持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日復一日。
她或許不是具有狂野爆發力或想像力的那型,她過得與她筆下那些小人物們的凡常哀喜並無二致。
但她知道生命的祕密就在其中,喜悅與悲傷,快樂與無奈,滿足與遺憾;那是常態。
在生命的長流中,或許即便是諾貝爾獎皆如此輕盈,輕得不值一提,
幾乎沒頭沒腦像個隨機事件。
或許孟若老太太在年輕時也曾試圖和上帝討價還價過──
我想至少在當時,上帝不曾允諾她什麼,或即使有也拒絕透露。
她不會知道。
那時,她對討價還價也還是個新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