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Introduct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際關係#朋友相處#友情 這次蕾咪要來回答網友詢問的有關人際相處上的問題,認識新朋友很容易但要維持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隨著年紀增長各自有了新的生活圈,有些朋友會離你而去,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面對呢?蕾咪覺得每段緣份都是有限的,珍惜當下或許是我們最該做的吧:) 如果喜歡這個影片別忘了幫我點喜歡喔~ --...
朋友 漸 行 漸 遠 dcard 在 鬼才阿水Awa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瑞莎事件來看台灣人的善良
易讀版: https://awater.tw/archives/335
藝人瑞莎在逐漸淡出螢光幕之後,決定投入培育台灣韻律體操選手,其初心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們能夠有更豐沛的教育資源,也能在這項運動中奪得亮眼成績,然而,這樣的美意卻在有心人士的特意操弄下,在Dcard平台透過匿名機制,惡意的對其抹黑與攻擊,雖然文章後來由該作者自行刪除,但也對瑞莎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對於發文指控的四項罪名,昨天的文章中都有完整的解釋回答。
在這次的事件,可以看見即使第一時間有人匿名製造了假消息,但很快的許多台灣的朋友便自發性的立即為瑞莎做解釋,並且願意慷慨解囊的加入扶持計畫,而抹黑文章的源頭,也被知情網友爆料來自於相關學校的高姓與孟姓教練,有趣的是,他們兩人過去的言論也被翻出,在事發後也都將臉書關閉,不願再公開討論此事件。
或許很少人知道,在去年的這個時候,瑞莎才剛考上運動教練博士班,更以一般生中的第二名高分錄取,本在烏克蘭已經有經濟碩士學位的瑞莎,選擇在台灣攻讀運動教練所的博士,目標就是藉著自己韻律體操的專業,來幫助台灣的學生訓練。
她對台灣這片土地,是有扎實的感情的。
有網友就表示過去接妹妹下課時,總是看到瑞莎是最後離開體操館的人,甚至留下來鎖門,也曾看到瑞莎與4歲的女兒視訊,女兒哭著希望媽媽趕快回家,不難想像她投入了多少時間心力在這上面。
而瑞莎在今年初發起了「瑞星Rising Star」韻律體操集資計畫。
她認為台灣韻律體操要能持續長遠的發展,就需要完整且十足的規劃,她的初衷是在台灣打造良善的循環生態,並將資源與技巧傳承下去,在運動養成這條漫漫長路上,他們仍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更不曾想過停下。
因為我們明白她的用心良苦,所以我們站出來。
從這次的事件中,我們能夠看出台灣人的善良,我們能夠清楚明辨誰是真正願意為這片土地付出,為這片土地盡上更多的心力。
昨天的文章出來後,立刻就有許多的朋友告訴我,本來就知道瑞莎對於這些下一代選手做出的努力與培育,在看到她做了這麼多事情後,竟然還受到攻擊與質疑,立即不囉嗦就加入集資計畫,或許每個人的力量並不大,但集結起來,就能發揮積沙成塔聚少成多的功效。
我們每一位台灣人,都會是瑞莎最堅實的後盾。
IG : Awater0911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今天早上九點我將會回浪Live,與大家聊聊一個小時。
加入社團也能更不會錯過每日精彩文章。
照片 - 瑞莎為Vouge Taiwan所拍攝的形象照片
朋友 漸 行 漸 遠 dcard 在 喵子的月亮塔羅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閒聊 #關於免費占卜
#不負責教學 #文長慢慢看
你所追求的,是透過療癒他人來正視自己的創傷,還是享受被追捧的快感?
--
最近參與的塔羅社團有個重大事件被熱烈討論,搞威如我,忍不住想說說這件事情,以下為本人立場,不表示全世界塔羅師想法,並請勿過度思考、放大檢視,也歡迎各位參與討論。
--
在這個神秘學、占星學、塔羅占卜已不再神秘,人人都可自學的時代,路上你隨便抓一個,都能抓到一個自稱是塔羅讀牌師的人;先是Instagram一天就可以讓你看到最少三個新開的塔羅帳號、再來Dcard上面天天有新手塔羅師發文、接著身邊朋友隨時有人和你說「你讓我練習一下占卜好不好,我最近在學塔羅牌」。
於是市場進入供大於求的現象,在塔羅讀牌師人數過剩的狀況下,免費占卜這個項目開始火熱起來,接著讀牌師分成收費派和免費派,而長期實行免費占卜的塔羅師,也逐漸發現一個問題:為何來找我免費占卜的人態度都很差?
--
先不論其他占卜師想做免費占卜的想法是什麼,因為那不甘我事,單純來說說我自己的就好了,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有入手新的牌,我需要大量占卜案例來讓我熟悉新牌,透過單張逐一實戰,才能在正式占卜使用牌陣時,完全且正確的讀牌」。
但演變到後來,有段時間我執著「靠免費占卜來吸粉」,執著在流量、按讚數、粉絲數上,也使得我很不開心,一度懷疑自己開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常常回了八九十個、破百個訊息,得到的反饋不到十個,到底是讀牌不正確,還是怎麼了?甚至會想著:難道說個謝謝很難嗎?
看到這裡的你一定很驚訝吧,你的無心已讀,竟然會給人這樣的感受,甚至讓一個讀牌師黑化了?!但這個狀況可不是只有我出現。我說過了,社團前陣子在討論一個重大事件,這就是那個重大事件的延伸支線之一。
--
剛入坑成為讀牌師的你,如果很確定自己做免費占卜的初心不會變,那你維持這樣的行為是沒有錯的,只要設好規則與底線、不愧對自己就可以了;反之,當你開始質疑這件事是否有繼續的必要性、對占卜開始失去熱情,那請你先停下來、休息一下、好好思考占卜這件事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是為了錢?為了名聲?為了感受凌駕他人之上的快感?為了那一句「老師」?還是你已經準備好要傾盡心力,去幫助一個陌生人?
--
許多讀牌師都會說,這個行業真的不能大富大貴,我認同也不認同,因為這要看你對金錢的需求有多大。如果你想要靠著每天占卜來賺一棟房子,我個人是不覺得有辦法啦,除非你很會理財;但如果你只是要一個「可以就好了」的金額,我倒覺得這是滿簡單的,以政府開出的最低月薪標準來說,塔羅占卜是可以達成的。
所以當你認為,從事塔羅讀牌師的收入不能滿足你的慾望時,先想一想,你的慾望到底有多大?如果很大,那你不需要來做讀牌師,有更多可以賺大錢的工作可以養活你和你的慾望,不是嗎?何必邊做邊抱怨呢?
歡喜做,甘願受。
--話題分隔線—
另外來說一下等價交換原則吧。
世間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定律,就是「等價交換」(不是鋼之鍊金術士才有),也就是:你想得到多少東西,你就得付出對等的代價,而免費占卜正是打破這個規律的一種行為:參與免費占卜的人不需付出什麼東西,就可以得到他要的。
在不勞而獲的狀況下,這樣的占卜結果就不再被珍惜,塔羅讀牌師的存在也被部份群眾變相理解成一種戲謔的職業。
有些讀牌師會告訴你為何要付費,是因為能量等值交換這類理由,但喵子我用單純又直白一點的話來告訴你,就是:你沒付錢的東西,你會珍惜嗎?如果你收到一份貴重又號稱限量的禮物,但那並不是你頭號熱愛的物品,當下是滿開心的,第二天你還會覺得那份東西可貴嗎?
同理可證,占卜結果也是一樣的理論,當你付費了,才會認真和讀牌師討論、溝通、專注參與讀牌過程,並將讀牌結果與讀牌師的用心真正聽進自己心裡。
先不用反駁我說的對不對,你自己想個幾分鐘再來下定論都不遲。
--
祝福各位和我一樣是小菜雞的讀牌師,可以經由塔羅這個大世界,有意識的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所作所為,並保持熱情、保持純真,不被挫折打倒,即使跌倒也會重新站起來。
我們遠方路上見。
--
怎麼問問題:https://reurl.cc/OXpNx9
占卜預約流程:https://reurl.cc/qmOR9D
--
月亮塔羅坊🌙
📍IG:https://instagram.com/cat.moon.tarot
🔎FB:https://www.facebook.com/CatMoonTarot/
🌙預約占卜專線:https://linktr.ee/cat.moon.tarot
--
#月亮塔羅坊🌙 #喵子 #免費占卜 #塔羅占卜 #初學者 #心法 #心態 #練習 #愛心占卜 #等價交換 #塔羅牌 #讀牌師 #tarotreading #tarotreader #taipei #taiwan
朋友 漸 行 漸 遠 dcard 在 Introduct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人際關係#朋友相處#友情
這次蕾咪要來回答網友詢問的有關人際相處上的問題,認識新朋友很容易但要維持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隨著年紀增長各自有了新的生活圈,有些朋友會離你而去,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面對呢?蕾咪覺得每段緣份都是有限的,珍惜當下或許是我們最該做的吧:)
如果喜歡這個影片別忘了幫我點喜歡喔~
---
可以看到更多的蕾咪~
訂閱蕾咪PressPlay專業知識服務→ https://app.pressplay.cc/CFP
想看蕾咪IG限時動態→ https://www.instagram.com/ramihaha/
想找蕾咪FB留言聊天→ https://fb.com/ramihaha.tw/
觀察蕾咪旅遊部落格→ https://ramihaha.tw/
---
可以看到更多影片!
【理財教學】賺超過薪水?邁向財務自由!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差在哪?
❤ https://youtu.be/JeblgTqh_J0
【投資教學】買進就下跌、股票被套牢怎麼面對?基礎3種投資策略解密!
❤ https://youtu.be/XHQ52YkGcOo
【理財教學】保險原來這樣買?我適合哪種保險?基本保險觀念剖析!
❤ https://youtu.be/dDb2ROuaLB8
【理財教學】擺脫月光族!SOHO族、自由工作者必看3招理財術!穩定收入又能加薪!
❤ https://youtu.be/BOWf0hpBh7U
【投資教學】美股投資選股策略快速教學,4本經典好書入門推薦!
❤ https://youtu.be/JGT-jUj4cL4
歡迎有更多的理財問題,可以留言跟我說,
我會挑選適合的問題,錄製更多教學影片囉!
希望從這理財的小小習慣去改變我們彼此的生活啦!
歡迎訂閱蕾咪的頻道喔:)
※這不是商業影片!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