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和我們眼中的中國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以 Cargo Cult 的處境來看,我們就是二戰時太平洋島國的土人。我們搞不清楚白種外星人留下的旗幟來自哪裡、不知道軍火如何操作,但通過後天學習,我們將慢慢理解自己在整個世界處於甚麼位置。香港人一般的政治潛意識來自大國之間的默契:美國上世紀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此一大事件在中國人角度是中國在折騰百年之後靠自己重新復興,而香港人在英治末期接收的其實是美國的詮釋:中國也加入了自由世界對抗蘇聯,所以中國順理成章就會「西化」,但當時「中外關係」是中國復興的關鍵,中國於是戰略性容許外國人和香港人抱持「中國將會西式民主化」的暇想,這一方面穩住了外資及各國與中國的關係,也基本決定了香港那方要求「民主回歸」的主旋律。
這種暇想直到香港回歸之後十來年仍然主導香港政局。回歸後,政治制度應有多少「民主成份」,民意也分裂為加速派和緩進派。加速派主要考慮香港,而緩進派則考慮更多,一來忌諱激嬲中國當局,二來香港上一代的心靈處於「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 (並成功)」的事件之中,最後蘇聯真的被美國推倒,中美提攜,所以大家都認為中國會在艱難、緩慢的節奏中最終完成自由化。順理成章的結論是,香港其實只要做中國順理成章的自由化的啦啦隊,搞好雙方民間關係就好,民主化的主戰場在中國而不在香港。
白人之間也有一些理論去支持入中戰略,那就是含糊的民主化文宣:一個國家只要經濟發展好,中產階級出現,英美文化洗禮社會菁英,「公民社會」就可以慢慢推動社會甚至政治的民主自由化。所以美國 / 西方這樣想像自己與中國交往,就義利皆有,比正當更正當,既是通往打倒蘇聯的必要道路,也像慈善的白騎士一樣拯救了中國人。當然這只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但這想法被香港人全盤接收,製造了之後香港人潛意識的既定政治角度:世界可以按它的意志慢慢改變中國。這真的很千禧年,至少是在 911 事件之前的那種空虛的樂觀。
如果美國軍政高層沒有選擇與中國結盟,也不會有人有興趣持續將民主化理論「應用」在古老又新潮的中國,製造各種有利經濟政治學術投資的樂觀主旋律。思想和意識形態只是真實政治的折射,也不可能離開具體的政經潮流。現在美國政治上對中態度越來越不一樣,文化和思想上也會慢慢跟上這一波變動,因為文化和思想只是秩序比較下游的顯現。
以前美國自由派想像中的世界,是一個滿天神佛的文化多元宇宙,中國只是「不一樣」,但並不是跟自己對立的威脅。現時美國的理想也是文化多元宇宙,但他們正考慮中國對他們算是多元還是異常。因為中國在各方面的影響力,對美國來說已經強勁到慢慢不能算是多元,而美國自己反而有淪為「多元」的危機。
美國輿論以前的對中立場,就是美國對中國的立場,給他們時間達成自由化 (而過程中歐美也可以得到越來越多利益),民主化理論適用於中國。而現在《紐約時報》卻會刊登這樣的政治文化評論:由 David Brooks 撰寫的《When Dictators Find God》,裡面談到上世紀的進步史觀在本世紀受到的挫折:歷史沒有終結,民主意識和體制輸出遇到強勁抵擋,一度被進步思想打敗的保守思想以及宗教右派也跟各國獨裁者攜手並進,而且沒有對中國差別保護,而是將其放在普京旁邊。「(俄羅斯當局)……將自己塑造成『基督教價值觀的最後堡壘』,防止世界陷入自由主義道德混亂」,同時又提到中國最近禁止「娘炮美學」,俄羅斯當局也在文化上政治上抵制迫害社會上的少數 (及 LGBT)。
作者陳列以上的圖像,是要警示「自由派」將面對「專制—保守派同盟」重新興起,為了守護人類社會的「多元」一面,要「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與之鬥爭」。這一邊吹起集結令,另一邊也不可能吃素,也在自我動員,但他們有可能因為「中國」已暫時放下紛爭。「中國」在文中是一個剛剛加入東方保守陣線的大將,因為中國加入,雙方實力要重新估計,並得出「自由多元的西方」受到嚴重威脅的結論,透露出一種對中國隱約又苦澀的「再認識」。
由於歐美老一代自由主義的對手長期是基督宗教,所以在認識初期,可能憧憬不受基督教支配的東方世界會否是個性解放的世外桃園。蘇聯之於沙特、神權伊朗之於福柯,這些都是混雜個人期待的理解初階段。美國內部在環保、LGBT、女權、宗教等議程的鬥爭,其實也輻射了出去,他們各自憧憬東方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保守派希望在東方找到海外盟友,進步派也希望在海外有社會實驗場,最後他們似乎都鎩羽而歸,各自的幻覺都得到扎醒。另辟蹊徑是很難的,西方人在面對波斯帝國時,最後還是要大致回歸到對立式的歷史觀裡面。
保守派對「威脅」的形容方式是他們面臨民族、貿易、文明、秩序的威脅,自由派對「威脅」的其中一種形容正如文章表達的,是人類對「多元」的理想受到衝擊。另一邊廂,香港最香港的地方是,在外國人未說出來之前,香港人不敢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大體上,我們都是最近才聽到雙方的集結號。現在香港人終於都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了。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跨性別 成為別人的男朋友之前,Sho決定先跟自己結婚。朋友問:「你同自己結婚,是否等於放棄之後的人生?」 全文:bit.ly/30G581G #Sho #變性 #跨仔 #LGBT #同志平權 #調教你男友 - - - 【延伸閱讀】 流動的性別:不是他/她而是They 音樂人陳韞的曖昧眼影 bit...
香港lgbt 文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人和我們眼中的中國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以 Cargo Cult 的處境來看,我們就是二戰時太平洋島國的土人。我們搞不清楚白種外星人留下的旗幟來自哪裡、不知道軍火如何操作,但通過後天學習,我們將慢慢理解自己在整個世界處於甚麼位置。香港人一般的政治潛意識來自大國之間的默契:美國上世紀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此一大事件在中國人角度是中國在折騰百年之後靠自己重新復興,而香港人在英治末期接收的其實是美國的詮釋:中國也加入了自由世界對抗蘇聯,所以中國順理成章就會「西化」,但當時「中外關係」是中國復興的關鍵,中國於是戰略性容許外國人和香港人抱持「中國將會西式民主化」的暇想,這一方面穩住了外資及各國與中國的關係,也基本決定了香港那方要求「民主回歸」的主旋律。
這種暇想直到香港回歸之後十來年仍然主導香港政局。回歸後,政治制度應有多少「民主成份」,民意也分裂為加速派和緩進派。加速派主要考慮香港,而緩進派則考慮更多,一來忌諱激嬲中國當局,二來香港上一代的心靈處於「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 (並成功)」的事件之中,最後蘇聯真的被美國推倒,中美提攜,所以大家都認為中國會在艱難、緩慢的節奏中最終完成自由化。順理成章的結論是,香港其實只要做中國順理成章的自由化的啦啦隊,搞好雙方民間關係就好,民主化的主戰場在中國而不在香港。
白人之間也有一些理論去支持入中戰略,那就是含糊的民主化文宣:一個國家只要經濟發展好,中產階級出現,英美文化洗禮社會菁英,「公民社會」就可以慢慢推動社會甚至政治的民主自由化。所以美國 / 西方這樣想像自己與中國交往,就義利皆有,比正當更正當,既是通往打倒蘇聯的必要道路,也像慈善的白騎士一樣拯救了中國人。當然這只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但這想法被香港人全盤接收,製造了之後香港人潛意識的既定政治角度:世界可以按它的意志慢慢改變中國。這真的很千禧年,至少是在 911 事件之前的那種空虛的樂觀。
如果美國軍政高層沒有選擇與中國結盟,也不會有人有興趣持續將民主化理論「應用」在古老又新潮的中國,製造各種有利經濟政治學術投資的樂觀主旋律。思想和意識形態只是真實政治的折射,也不可能離開具體的政經潮流。現在美國政治上對中態度越來越不一樣,文化和思想上也會慢慢跟上這一波變動,因為文化和思想只是秩序比較下游的顯現。
以前美國自由派想像中的世界,是一個滿天神佛的文化多元宇宙,中國只是「不一樣」,但並不是跟自己對立的威脅。現時美國的理想也是文化多元宇宙,但他們正考慮中國對他們算是多元還是異常。因為中國在各方面的影響力,對美國來說已經強勁到慢慢不能算是多元,而美國自己反而有淪為「多元」的危機。
美國輿論以前的對中立場,就是美國對中國的立場,給他們時間達成自由化 (而過程中歐美也可以得到越來越多利益),民主化理論適用於中國。而現在《紐約時報》卻會刊登這樣的政治文化評論:由 David Brooks 撰寫的《When Dictators Find God》,裡面談到上世紀的進步史觀在本世紀受到的挫折:歷史沒有終結,民主意識和體制輸出遇到強勁抵擋,一度被進步思想打敗的保守思想以及宗教右派也跟各國獨裁者攜手並進,而且沒有對中國差別保護,而是將其放在普京旁邊。「(俄羅斯當局)……將自己塑造成『基督教價值觀的最後堡壘』,防止世界陷入自由主義道德混亂」,同時又提到中國最近禁止「娘炮美學」,俄羅斯當局也在文化上政治上抵制迫害社會上的少數 (及 LGBT)。
作者陳列以上的圖像,是要警示「自由派」將面對「專制—保守派同盟」重新興起,為了守護人類社會的「多元」一面,要「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與之鬥爭」。這一邊吹起集結令,另一邊也不可能吃素,也在自我動員,但他們有可能因為「中國」已暫時放下紛爭。「中國」在文中是一個剛剛加入東方保守陣線的大將,因為中國加入,雙方實力要重新估計,並得出「自由多元的西方」受到嚴重威脅的結論,透露出一種對中國隱約又苦澀的「再認識」。
由於歐美老一代自由主義的對手長期是基督宗教,所以在認識初期,可能憧憬不受基督教支配的東方世界會否是個性解放的世外桃園。蘇聯之於沙特、神權伊朗之於福柯,這些都是混雜個人期待的理解初階段。美國內部在環保、LGBT、女權、宗教等議程的鬥爭,其實也輻射了出去,他們各自憧憬東方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保守派希望在東方找到海外盟友,進步派也希望在海外有社會實驗場,最後他們似乎都鎩羽而歸,各自的幻覺都得到扎醒。另辟蹊徑是很難的,西方人在面對波斯帝國時,最後還是要大致回歸到對立式的歷史觀裡面。
保守派對「威脅」的形容方式是他們面臨民族、貿易、文明、秩序的威脅,自由派對「威脅」的其中一種形容正如文章表達的,是人類對「多元」的理想受到衝擊。另一邊廂,香港最香港的地方是,在外國人未說出來之前,香港人不敢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大體上,我們都是最近才聽到雙方的集結號。現在香港人終於都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了。
香港lgbt 文化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丹麥女孩》:社會氛圍下的「同性戀恐懼症」,也阻撓了LGBT+族群的自我發掘】
20世紀至今,「性別錯亂」、「變性慾」,一張張或帶有負面意思的標籤牢牢地貼在靈魂裝錯了身體的人身上。耳濡目染之下,許多人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強化「同性戀恐懼症」。
LGBT+族群要不斷面對自我認同與俗世標準的辯證。拉扯之下,不包容的社會風氣和環境或會阻撓自我發掘的進程。正如劇中主角的困惑:他認為自己是女性,卻生為男性的身體。
❙有話想說,你可以直接於文章之中提供更多想法: https://bit.ly/2VtklER
#丹麥女孩 #電影 #性別 #成長 #同性戀恐懼症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
香港lgbt 文化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跨性別 成為別人的男朋友之前,Sho決定先跟自己結婚。朋友問:「你同自己結婚,是否等於放棄之後的人生?」
全文:bit.ly/30G581G
#Sho #變性 #跨仔 #LGBT #同志平權 #調教你男友
- - -
【延伸閱讀】
流動的性別:不是他/她而是They 音樂人陳韞的曖昧眼影
bit.ly/2Rbjd5p
不惑Sony Chan跳出性別疆界 我係陳小姐又係陳生
bit.ly/3g3jjnO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香港lgbt 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由大阪守口鐵路站走15分鐘,來到棲身於住宅區內的小寺——性善寺,日本第一間開宗明義為性小眾而設的佛寺。這裏的住持是65歲的柴谷宗叔,她是一位變性人。穿着袈裟的柴谷,正在為門前的佛像澆水。柴谷的神態就是一位慈祥的婆婆,從外表看未必會發現她曾是男兒身。柴谷說:「沒有先例,我便是首例。」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女嫁穆斯林】:瞞家人拍拖4年信埋伊斯蘭教 為巴基斯坦老公學煮咖喱:佢話我Rubbish!(果籽) (https://youtu.be/xT3rvyE00eY)
【東方昇與狗】沒養狗的愛心狗奴 花約萬元醫治流浪狗:牠有病你不會丟下牠 (果籽)(https://youtu.be/RpvKaDArWrc)
【「猛鬼戲院」金茂坪】情侶放火自殺?睇戲有怪聲?金茂坪荒廢30年重建 觀塘友:鬼故源於山泥傾瀉(果籽)(https://youtu.be/nu03OL8jXzM)
【魚肉燒賣比拼】 點心顧問盲試六大叮叮魚肉燒賣 冠軍有魚香味又彈牙 最差一陣麵粉味連咬開都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QsF59sHD3Wk)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大阪 #僧侶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香港lgbt 文化 在 PrideLab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有睇過我哋嘅片都應該見到好熟 #男同志 嘅天風
搵埋未夠秤嘅Aaron 一齊傾下計 , 睇下唔同年代嘅 #Member 有咩分別
今次條片好多 #新手入圈 嘅貼士 ,唔好錯過啊!
> 鍾意睇不妨訂閱頻道,記得click埋嗰鐺提醒新影片<
■□■關於PrideLab□■□
我哋以創作藝術推動香港性/別平等
希望用幽默有模式講解性別議題,促進社會尊重及接受不同人士
同時發揮社群影響力,增加性小眾對族群認同和歸屬感
http://pridelab.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