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了,先加件衣服一起來讀 #BBC新聞
🎅紅白色聖誕老人的前世今生
The real reason Father Christmas wears red and white
🎄 Why, after all, does Santa Claus wear red and white?
聖誕老人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穿著紅白色大衣的老人,但聖誕老人這個形象是甚麼時候開始的?
Many people will tell you that the modern Santa is dressed to match the red-and-white colors of a can of Coke, and was popularized by Coca Cola's advertising in the 1930s.
許多人會說,聖誕老人的衣服在1930年代被設計為紅白兩種顏色,是為了與可口可樂的罐子設計一致。
A good story, but the red-and-white Santa himself wasn't created to advertise Coca-Cola - why, he was touting the rival beverage White Rock back in 1923.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was the one who was invented as a marketing gimmick.
可口可樂公司當時的確有為宣傳可樂創造一個卡通人物,但那是紅鼻子馴鹿魯道夫,而不是身穿紅白衣服的聖誕老人──他1923年就已經誕生,當時是為了宣傳可口可樂的競爭對手White Rock汽水。
🤶 The modern Santa Claus is actually much older, a patchwork character woven together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ese include Saint Nicholas, a 4th Century Greek bishop - who famously wore red robes while giving gifts to the poor, especially children - and the English folk figure "Father Christmas", whose original green robes turned red over time.
現代聖誕老人是用不同歷史人物的故事拼湊而成。這包括一名4世紀的 #希臘主教 聖尼古拉斯,許多神話都記載他身穿紅色外衣給窮人派禮物。另外,聖誕老人的部份特色來自英國神話故事人物 #聖誕神父,他原本身穿綠色外衣,但漸漸變成紅色。
The Santa we know also owes much to the Dutch figure Sinterklaas - also based on Saint Nicholas - whose legend flourished in the once-Dutch city of New York, popular with prosperous Manhattanites such as Washington Irving and Clement Clarke Moore in the early 1800s.
但對現代聖誕老人形象影響最深遠的,是受希臘主教聖尼古拉斯的一個荷蘭神話故事人物。他的中文譯名也是 #聖尼古拉斯,在曾經是荷蘭殖民地的紐約市十分流行,受歐文和穆爾等住在紐約曼克頓的作家歡迎。
🎁 It was in the 1820s, too, that advertisements for Christmas presents became common in the United States.
而在穆爾的同一個年代,美國零售商為了 #清理年末積壓下來的存貨,開始用廣告鼓勵大眾給其他人買聖誕禮物。
By the 1840s, Santa himself was a frequent commercial icon in advertisements. Retailers, after all, had to find some way to clear their end-of-year stock. The gift-giving tradition took firm hold.
到了1840年代,這些廣告經常都有聖誕老人出現,令聖誕節變成一個消費節日的傳統更為根深蒂固。
In Boston in 1867, 10,000 people paid to see Charles Dickens give readings of his Christmas Carol - a story light on biblical details and heavy on the idea of generosity.
1867年的底特律,約1萬人排隊買票,就是為了聽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朗讀他的小說 #聖誕頌歌(又譯《小氣財神》),內容主要宣揚無私、慷慨解囊的精神。
想知道《小婦人》中,哪一句名言奠定了現代聖誕節的贈禮傳統嗎?
加入國際選讀,了解更多聖誕文化
https://events.storm.mg/member/HOWSJ/
——
原文連結請看留言
——
#跟我說說✍🏻
你印象中的聖誕節是什麼樣子?
就送你【今日讀報單字包】!
#拉著朋友徹夜不歸 #和另一半共享珍貴時光
#在家庭聚會上被三姑六婆逼婚
#沒什麼,不過又是一個孤單的夜晚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 christmas carol 原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a christmas carol原文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 - 教育學習 ... 的評價
- 關於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來看狄更斯經典作品戲劇A Christmas Carol (中譯:聖誕頌歌 ... 的評價
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來鬼的形象也是在歷史上不斷變遷的!
-------------------------
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大體認為鬼魂是抽象的——偶爾出現、虛無縹緲、來去匆匆。在狄更斯1843年出版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中,馬利(Marley)的鬼魂來到斯克魯奇(Scrooge)面前,而斯克魯奇能夠「看穿」那個透明的軀體。這說明鬼魂顯靈的方式——如何被看到與記憶——發生了轉變。
在《自我的幽靈》(Spectres of the Self)一書中,文化史學者沙恩·麥克里斯廷(Shane McCorristine)指出這種演變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由科學的新進步帶來的對超自然現象的質疑。「幻覺」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解釋看到幽靈之類的經歷。伴隨着見到鬼魂成為一種心理現象,它也開始成為一種病理現象。1848年,持懷疑態度的英國作家查爾斯·奧利爾(Charles Ollier)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他寫道,「任何覺得自己見過鬼魂的人,都可以將這種幻象當成他的身體健康失常的表徵。」因此,麥克里斯廷寫道,鬼魂「從外在、客觀且由神學構造的世界」逐漸遷移到「個人體驗的內在、主觀且與心理密切相關的世界」。
另一個原因是新技術的發展,包括19世紀頭一二十年攝影技術的進步。不顧科學帶來的顯著威脅而希望繼續相信超自然現象的那些人認為,幻覺的概念反而是死者顯靈的一種科學證據。19世紀60年代,「幽靈攝影」貢獻了活人與死去的親屬共存的驚人畫面,但卻是利用雙重曝光等把戲炮製出的飄渺的輪廓與活生生的人相伴的景象。其透明的樣子表明死者已逝——毫無疑問,是技術讓某些攝影師得以偽造鬼魂。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41031/c31luhrmann/zh-hant/
a christmas carol 原文 在 來看狄更斯經典作品戲劇A Christmas Carol (中譯:聖誕頌歌 ...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的英文原文A Christmas Carol in Prose, Being A Ghost Story of Christmas,直譯則為「看來是個耶誕鬼故事,實質上卻是一首以散文寫出的聖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