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小教室-第26堂】
🕹營運小教室:MECE原則🕹
營運常提到一個詞叫精細化,究竟什麼叫精細化?然後可以多精細?可能每個人定義都不同,做出來也不同。
而「分眾」就是精細化的其中一環,概念跟行銷一樣,今天新品上市要投放數位廣告,選擇的目標對象絕對不會是全台灣人,因為基本上這樣打,預算沒兩下就會全燒光,然後得到一堆無效投放。
因此數位投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設定受眾,通常會使用STP分析策略幫助我們把市場進行區隔,然後最終選出目標受眾,根據受眾的用戶輪廓鎖定性別、學歷、居住地區、年齡、興趣等標籤進行廣宣投放,讓每筆投放出去的預算都是向對的人溝通。
而營運分眾也是,今天設計一檔營運操作,一定有我們預期的目標受眾,例如針對重度付費玩家設計營收,我們就不會去賣他99元低價禮包,一點意義都沒有,比較常做的可能是滿額贈搭配吸引人的虛寶,或用轉蛋搭配保底的方式操作。
分眾有個基本概念需要掌握,就是「MECE原則」,MECE的英文叫做「(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翻譯成中文叫做「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也就是將重大議題,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藉此有效把握問題核心。
以車子顏色來舉例,如果今天我們想以車子顏色進行分類,你可以分成:白色的車、白色以外的車,這就符合MECE原則提到的「彼此獨立,互無遺漏」,因為已經囊括了所有顏色的車(但分得很爛,只是方便理解而做舉例而已),但如果分法是白色的車和藍色的車,那就不符合MECE原則,因為還有紅色、黃色、黑色等各種顏色的車都沒算進去。
營運分眾也需要遵守「MECE原則」,才能評估每一群是否有需要個別營運的價值,方便設定目標與後續成效分析。
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營運提到的概念都是遵守MECE原則,例如我最常提到的營收方程式:營收 = 登入數 X 付費率 X 客單價就是,不會突然有人說還有哪個指標沒算進去;而就客單價來說,也能再進一步區分為不付費,輕度、中度、重度,也是運用MECE原則來幫助我們再次分眾,以確保每位玩家都有納入分眾內。
因此總結一下,營運通常會用來分眾的指標主要有三個:
1⃣時間:新用戶、活躍用戶、回流用戶
2⃣金額:不付費、輕度~重度付費
3⃣行為:已經註冊、通過新手教學、等級達20等、完成第三章、已經轉職等等
其他可能還有RFM模型會用到的付費頻率等,就不多贅述。
再舉例,像是AARRR海盜模式、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八何分析法(6W2H)、SWOT、4P分析等,都是有「MECE原則」的概念,幫助我們在思考、企劃上能夠用更全面、縝密的角度檢視,避免出現遺漏。
而缺乏「MECE原則」會有什麼後果呢?其實就是不夠細心。
例如:
❌規劃一檔企劃活動,沒有使用八何分析法(6W2H),導致整份企劃案一下缺目的,一下缺預算、又缺時間排程等等,東缺西漏、零零散散
❌想分析成效,登入數卻看一整包用戶,忘了把新用戶和回流用戶分出來,導致推導出來的數據不夠嚴謹或有偏失
❌發想一個提案,許多假設與邏輯驗證有缺漏,即使idea再好都有可能被老闆打槍。
因此,隨時留意並遵守「MECE原則」,不管在營運規劃、活動提案、數據分析上,幫助都非常大,也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上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今天營運小教室分享的內容,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下次見!
備註:「MECE原則」是一種思考工具,任何工具使用上過與不及都不好,無謂地追求精細化也沒意義,如果細到受眾已經太少或沒價值,那也只是徒增營運上的複雜度與操作而已,絕對沒必要!
#文章同步部落格
#重點都畫好囉
「aarrr 中文」的推薦目錄:
aarrr 中文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商業案例與營銷文章分享 2020-09-23
本次挑出6則文章分享如下:
📺《如何用數據分析驅動用戶增長?》
📺《8種實用策略,解決推薦系統的冷啟動難題》
📺《數據思維,增長運營中的指南針》
📺《蘋果的新文案!是港台的6?還是大陸的牛?》
📺《77乳加的大冒險!40 年不變、銷量只剩 3 分之 1,老牌巧克力靠什麼找到生路?》
📺《誰說電子報很無趣!看Pinkoi如何用EDM展現品牌風格,讓人忍不住想開信的策略解析》
====
📺《如何用數據分析驅動用戶增長?》
https://bit.ly/2HoyjjS
用戶增長就是數據挖掘和分析的過程,那麼如何用數據分析來做增長呢?針對這個問題,文章從五個方面展開分析,裡面提到蠻多增長的概念,例如:
1⃣AARRR理論:這是很經典的用戶歷程分析,從拉新用戶、提高活躍、提高留存、產生營收到傳播推薦(產生營收和傳播推薦這兩塊有些文章是會顛倒放),從各節點找出轉換率最差的那一段,然後挖掘問題並且優化。
2⃣北極星指標:又叫做唯一重要的指標(One metric That matters, OMTM),舉例來說,Netflix早期定義的北極星指標為「顧客連續下訂 DVDs 三次 (或以上) 的比例」,有了北極星指標,公司從基層到高層都會相當清楚現在什麼該做,什麼應該省略。
3⃣獲取數據的方法:企業初創期選擇第三方服務作為過渡,等到企業壯大後再將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把一些能自建的數據體係都自己打磨出來,我以前待的公司也有這樣的想法,總覺得把文件放在雲端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
4⃣AB test的概念
雖然每個都只提到一點點,當就把這篇文章當入門磚吧!
如果覺得哪塊不懂或是有興趣,再上網、買書、上課去挖深,知識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來的。
📺《8種實用策略,解決推薦系統的冷啟動難題》
https://bit.ly/32TbaOY
我們常看的YouTube和Facebook就有自己一套推薦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演算法」,最理想的狀態是「千人千面」,意指每個人進到同一個網站內,看到的內容都是為你量身訂製的。
內文提到;「推薦系統已然成為各家app或網站的標配,只要它的內容或商品sku足夠豐富,那麼它一定會用到推薦系統。簡單來說,個性化推薦就是平台會根據用戶的個人信息(靜態信息&動態信息)及產品信息,為不同的用戶在不同的場景提供不同的內容或商品的推薦。」
要做到這點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篇文章我認為它的價值在於,在導入演算法前,如何透過營運,針對初期的新用戶來做到「冷啟動」這件事情,主要策略有以下兩點:
✅一、充分挖掘用戶的個人信息
策略1:未註冊的用戶位置信息授權
策略2:註冊用戶的手機號、位置信息、性別等
策略3:用戶來源渠道(針對有投放渠道跟踪的場景)
策略4:用戶主動提供的興趣內容
✅二、充分利用已有資源信息
策略1:花式推薦熱門資源
策略2:積極曝光優質的新品資源
策略3:重點關注“專家”標註的資源
策略4:挖掘少有的用戶行為軌跡裡面的信息
其實這就是我週一在射擊手遊《War Robots》所說的價值增長模式,初期在冷啟動階段必定需要不斷的拋出一些信息來獲取用戶的偏好,才有辦法將演算法跑起來,我認為這篇文章已經給了很不錯的營運建議,值得參考。
📺《數據思維,增長運營中的指南針》
https://bit.ly/3cpLixg
人是直覺、感性思考生物,基本上要有數據思維是反人性的,但在各行各業中,具有數據思維導向的員工越來越重要,而身為營運人員,數據分析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篇文章分享了很多數據思維的概念,包括四個段落:
✅一、數據思維在增長中的應用
✅二、建立數據思維的第一步:數據採集
✅三、建立數據思維的第二步:數據分析
✅四、建立數據思維的第三步:數據可視化
每一段內容對營運人員來說都非常重要,非常值得一讀。
📺《蘋果的新文案!是港台的6?還是大陸的牛?》
https://bit.ly/2FWjHrl
我還蠻喜歡這種文案之間的比較,中文的巧妙在於可以用極精簡的話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或意像,邊看可以邊思考如果自己是文案人員,是否能提出更好的詞彙,正所謂有比較就有傷害(誤),可以看看你比較喜歡哪句。
📺《77乳加的大冒險!40 年不變、銷量只剩 3 分之 1,老牌巧克力靠什麼找到生路?》
https://bit.ly/2ZYA5P4
當一間公司規模越做越大、營業額越來越高時,代表對於某個領域所投入的成本與專業已經非常的深厚,這是他的武器,但也可能成為軟肋。
面對競爭者的挑戰或是環境變化時,過往引以為傲的資本可能瞬間變成沉重的負擔,因為遷移成本太高。
而這篇文章是從77乳加巧克力的轉型三部曲中內文延伸閱讀所得,兩篇看完後我更喜歡這篇,因此挑出來分享。
📺《誰說電子報很無趣!看Pinkoi如何用EDM展現品牌風格,讓人忍不住想開信的策略解析》
https://bit.ly/3kEJP9c
EDM和SMS大概是每個營運人員都會接觸到的工具,但用得好不好也是講技巧的,這篇文章分享了許多製作EDM的關鍵點,包括:
1⃣寄件人搭配主旨
2⃣互動性的文案
3⃣風格保持一致
很多的眉眉角角都是值得留意與學習的,但裡面沒講到的一個重點是「分群」,千萬別一封EDM就寄給所有玩家,流失的、活躍的、付費的、未付費的、新玩家、老玩家全部打成一包寄出,這樣弄的確很省事很快,但對於事後的分析價值幾乎完全是零。
❌開信率5.5%→有沒有可能活躍玩家開信率10%,流失玩家開信率1%?
❌開信的玩家,付費金額1萬塊→有沒有可能這1萬塊本來就是那些會付費的玩家付的?
如果沒做到分群發信,上述這些問題基本上你回答不出來,只得重新分析才有可能得知,因此別認為發EDM和SMS很簡單,當沒做好分群操作時,投資的預算很可能一大部分都打了水漂,並且喪失了與最有價值的玩家溝通的機會。
以上就是本次的商業案例與營銷文章分享,
希望對你有些啟發,下次見。
#文章同步部落格
#已畫好重點
aarrr 中文 在 木容世家——李紹榕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篇外國對台創業環境的評論引來正反兩方論戰
[台灣到底創業的優勢在哪裡]
昨天看到了X轉PO一個外國人發言攻擊台灣的創業環境. 讓我看到了非常不爽, 決定寫一篇文來反擊, 同時我希望能導正一個”台灣創業環境不友善”的觀念. 最後, 我希望這篇文能夠帶來的是正面的能量.
原文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60311/813714/
這邊我會寫三段,
第一段是我的背景, 這樣大家可以自己評估我有沒有資格討論這個話題,
第二段我不會帶任何個人情緒來分析為什麼台灣的創業環境非常的友善.
第三段我會帶著個人情緒, 分析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認同這篇文跟為什麼我會這麼的火
==========分隔線==========
先說一點我的背景, 沒興趣的人可以直接跳第二段, 因為其實也沒有很重要
我13歲唸完台灣國一時因為家庭因素去了美國, 接受了美國高中,大學的教育. 高中開始打工, 大學時半工半讀. 畢業後我去過IBM, 杜克大學醫院, Verizon Business 上班. 所以基本上美國的大中小企業我全待過.
第一間公司成立時我24歲, 第二間成立時26. 第二間因為專案到了生命週期加上跟合夥人鬧不開心結束了. 第一間由原本的行銷公司, 轉型為自創品牌, 自創品牌經營到現在快6年. 公司早期靠的是朋友幫忙, 自幹跟外包來處理所有事情. 中途有過一些員工, 不過大部分都還是靠自己. 由於外包的兇, 所以合作的外包公司包括美國, 歐洲, 羅馬尼雅, 印度, 台灣, 大陸, 菲律賓等等 (至於哪個國家的人素質好CP值高, 這我也很清楚, 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28歲時, 我的品牌稍微穩定一點, 該外包的都外包, 該自動化的都自動化了, 每天基本上要處理的只有雜事, 這時候我確定我所有事情都可以遠端處理, 我就決定搬回台灣, 到目前為止我在台灣住了五年. 回來沒多久請了個工程師跟工讀生把美國公司用SOP方式打理好. 直到去年, 我閒閒沒事又接手了一間台灣新創公司的營運, 所以又多請了幾個人. 半年來也營運的不錯, 營業額有破千. 現在在幫朋友蓋第二間公司. 我們核心團隊就四個人, 營運著3間公司(不包含兩個合夥人跟他們底下的兩三個員工), 我住高雄, 員工全部住台北在家工作.
背景到此為止, 接下來我開始分析台灣的創業環境.
==========分隔線==========
台灣, 我只能說, 是一個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創業天堂. (除了一些金流跟政策上的小困難要克服)
天時 - 我上一篇分享了Ken的PO文內寫的很清楚了, 我就不再多說. 台灣鼓吹創業風, 政府補助很多, 再加上台灣的稅率跟歐盟, 美國相本, 簡直不能比.
地利 - 創業, 不外就是兩種, 服務型創業跟產品電子商務.
我先說服務型的創業好了(非我強項, 所以可能不是100%正確). 新創服務型創業大部份一開始是沒有營利的, 所以比較需要多一點的資金才能夠轉動. (服務架設, 人才跟第一批使用者的獲得)
人才的部分, 接觸過這麼多的外包後, 我發現臺灣的人才, [絕對]不輸歐美人才, 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 就是你產品規格要開好, 然後你要做某方面的引導. (也是一個領導人該做的事)
台灣在技術, 的確是落後歐美一小節, 但是我不認爲這是人才不夠優渥, 我個人認為是因為語言上的障礙. 很多技術跟服務其實先開發出來的都是歐美, 所以最早期只會有英文資源. 畢竟英文不是台灣的母語, 所以台灣工程師在接受上還是會感到某方面的吃力. 但是只要技術一成熟, 開始被翻譯成中文時, 台灣人在迎頭趕上的速度, 跟熟了後的轉向開發, 真的是看了都會覺得吃驚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 很多神級的工程師, 他們英文講不好, 可是看API文件, 國外論壇, 甚至原文書籍, 幾乎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他們也知道, 很多新資訊只有國外有, 他們知道要去哪裡挖掘. 這些, 就是台灣人才強大的地方. 所以, 你只需要做某方面的引導
另外一點, 不用我說各位也知道, 美國請一個工程師, 我之前住北卡跟德州, 一個工程師的薪水一個月15萬台幣跑不掉, 更別說矽谷了. 國外請一個, 台灣可以請三個. CP值來講, 台灣簡直是爆表. 國外請個全端的月薪要25萬台幣起跳, 我台灣可以直接切開, 請個設計, 前端跟後端, 一個月了不起15萬, 只要溝通做好, 一樣如魚得水.
有多少外商公司是直接把RD創業團隊設在台灣, 理由再明顯不過了.
接下來講產品電商型創業.
電商型創業的成敗, 決定在於你的產品有沒有市場, 所以找產品, 是你電商創業的成敗關鍵.
美國這幾年很流行阿里巴巴找貨, Amazon寄倉型的微創業, 這模式創造了不少成功的美國公司. 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 可是各位知道這模式有多大障礙嗎?
很多大陸工廠英文不好, 外國人中文不行, 溝通是個問題
阿里巴巴上很多騙子收了錢直接消失
阿里巴巴上很多爛工廠, 出了貨完全不符合規格
產品到歐美的運費
可能很多人沒辦法知道有多少外國人走這條路是鍛羽而歸. 去各大Amazon創業論壇, facebook群組走一圈, 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比比皆是, 同樣戲碼天天上演
我美國朋友就很怕工廠騙他們, 請我去幫他們溝通, 出機票錢請我去幫他們驗貨. 就只因為他們真的沒有這個本事自己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國家去做這樣的事情
各位有想過這些細節, 對一個新創的電商公司有多重要嗎? 基本上這些細節是可以直接左右一間新創公司的生死.
可是對台灣來說, 這就是我們的地利.
1. 語言通, 溝通完全不是問題
2. 大陸很多產品展, 直接飛過去看, 找產品, 直接進一票進來測試, 成本運費都不太高
3. 工廠產品製造好, 直接飛過去驗貨, 不好直接拒收重做.
在台灣創業, 你可以直接把你的風險用最少的錢跟精力降到最低. 這邊[創業環境]可能不好, 但是光這邊的地利跟先天條件, 就打趴了半個世界.
風險控管, 不就是創業起步最重要的嗎?
再來是第一批使用者的獲得.
服務型創業也好, 電商創業也好, 等你產品好了系統蓋好了, 你要做的就是獲得第一批使用者跟開始找人買你的產品.
我們今天是創業, 不是開課, 開課很簡單, 舉個手旗子搖一搖, 課就滿了. 可是創業不一樣, 我們要做的是把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 送到每個需要的使用者手上. 我們要做的是征服世界. #World_Domination
第一批產品/服務出來時, 最難的是什麼? 找出你的產品/服務客戶群輪廓. 這時候你要下廣告, 用廣告來換取數據資料, 要知道到底哪些人會買單你的產品跟服務. 你要執行的是AARRR裡面的A, Acquisition #Growth_Hacking
給各位一點廣告費上的細節好了. 東南亞的廣告費是台灣的一半, 歐美的廣告費是台灣的2.5倍到3倍
台灣起步, 產品/服務輪廓, 客戶群都抓定了, 再去擴散到其他東南亞國家, 最後再以優化好的廣告, 網站跟穩固的基礎去打歐美. 或許民俗風情會有所不同, 但是基本上會用同樣產品跟服務的客戶群差異不會太大.
各位知道這樣走, 可以為剛創業的你, 省下多少錢嗎?
今天我沒有家財萬貫, 我沒有天使投資, 我是一步一腳印的走, 我只能走精實創業路線, 台灣蓋了兩間公司, 台灣的環境跟廣告費讓我覺得資金上真的完全不是太大問題, 因為風險可以沈穩控管, 人才CP值高, 廣告費便宜讓新公司容易獲利.
對於懂中文的你跟我, 在這塊寶島上佔盡了這邊的天時地利人和, 你真的覺得還有比台灣更好的創業地方嗎?
可能矽谷吧, 如果你的目標是加入別人的創業團隊或是你有龐大的資金想要拉攏第一線的人才.
==========分隔線==========
接下來是帶著個人情緒屌打某人翻譯分享的那篇文了.
我為什麼會這麼不爽, 因為當你看到一個外國人評判自己國家的環境時, 你不抵抗, 還鼓吹, 翻譯跟分享. 這是什麼鳥心態? 其實很簡單,這就跟翟神說的一樣, 外國人那篇是情緒性的發言, 而翻譯還鼓吹的那個人, 基本上就是認同, 而且就剛好是文中形容的那種人.
這種人真的是我最不齒的, 爽爽利用資源, 還要轉頭咬自己人一口. 喔, 對不起, 我好像錯了, 資源你可能沒用到,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怎麼樣好好的運用這邊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很多人也跟我說他們看了那篇文其實很有感, 我也很清楚為什麼. 因為反映的都不是創業家, 都是上班族, 他們在上班時, 公司的制度跟環境造就了員工們的鬥爭與環境的低迷
但是一間公司的環境制度好壞, 決定於公司的執行群, 當公司環境如此時, 執行群真的該好好檢討問題在哪裡. 人家來你公司上班不過就要兩樣東西, 金錢或是舞台, 當你的公司兩樣都無法滿足時, 你就會有滿山滿谷的問題.
但是, 公司制度環境不好, 不代表創業環境不好啊, 兩者不能同日而語, 這到底有什麼好比的? 我只能說, 如果你在一間很糟糕的公司上班, 然後你有創業的打算. 請你好好看清楚你上面的執行者是什麼樣的人, 以後不要變得跟他們一樣就對了.
寫到這邊也三千多字了, 神經病我人在挪威還在寫這個. 應該就到此為止吧. 希望這篇文有徹底的讓各位知道台灣創業環境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給大家帶來些正面的希望與能量. 至於這邊創業的劣勢, 當然有, 但是沒有一樣是沒辦法克服的, 所以我就不寫了, 各位創業時可以自己去摸索, 因為都不會是致命傷, 可能會讓你小跌倒, 但是小跌倒是ok 的, 因為畢竟跌倒後再爬起來時學到的東西最實在.
最後, 各位如果想要轉發, 分享, 請隨意, 如果有媒體想報導, 想編輯我的文(因為我中文只有國一程度), 我無所謂, 意思不要太偏差就好, 而且只報導沒有情緒的第二段會比較好, 這樣才不失公平性. (整篇要報我也無所謂)
#台灣萬歲 #創業天堂 #狼牙棒爆打老外跟X
貝克
aarrr 中文 在 營銷不只「打廣告」,漏斗底部更重要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開啓中文字幕 00:00 注重Funnel 中間和底部01:17 新派的Growth Marketing 03:07 AARRR 漏斗案例04:19 激活和轉換客戶04:51 因應不同的業務而調轉 ... ... <看更多>
aarrr 中文 在 如何自學會一門學問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這門課非常的新,當時在中文世界裡沒有太多材料,但又是一門大家趨之若鶩的技術。 ... 圍繞著Growth Hack 去搜尋,有一組詞AARRR 一直不斷的出現。 ... <看更多>
aarrr 中文 在 一次弄懂五個常見的用戶增長框架:AARRR、RARRA 的推薦與評價
一次弄懂五個常見的用戶增長框架:AARRR、RARRA、Growth Loops、HEART、AIDA... ... Marty Cagan 演講70 分鐘中文逐字翻譯(附贈YouTube 錄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