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李昱宗】
「購買」或「贊助」?
淺論回饋型群募相關法律爭議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簡稱群募)自2009年起在國內外嶄露頭角,迄今方興未艾,且可預期將來會成為一門顯學。
目前在國內的群募市場,為了避免募資行為遭經濟部等主管機關
認定為是收受存款或吸金行為,
而有違反銀行法或證券交易法的問題,
故多數仍然以捐贈型與回饋型之群募為主。
盤點國內群募爭議案件大致可歸類為以下幾種類型
1️⃣以原創或台灣製造之名募資
2014 年的「Bara 1」手機以及 2016 年的夢幻尿布
2️⃣智慧財產權爭議
嘖嘖杯、月之潮、RETREAT,則陷入專利與著作權權爭議及輿論壓力而下架
3️⃣出貨問題及產品品質爭議
如貓臉辨識智慧型餵食器在募資成功後,團隊創辦人才出面說明成本低估導致無法如期出貨
4⃣倫理爭議
募資爬山、婚禮集資,因缺乏共鳴,讓人有以募資之名行要錢之實的不佳觀感
2019 年國內回饋型群募爭議度最高的群募案,
莫過於美的好朋友所提出的「究是葉黃素群募案」與樂眠團隊的「樂眠嬰兒枕群募案」,此二群募案皆快速達成募資目標,
獲得遠超預期的募資成果,但最後均因爭議而下架。
http://sc.piee.pw/GDYS2
#回饋型群眾募資 #群募 #法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