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稍早北美影壇的熱議話題,除了茱莉蝶兒拒絕演出《愛在》系列第四部曲之外,還有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聞——史蒂芬史匹柏旗下的 Amblin Partners 將與 Netflix 合作。為此,知名娛樂媒體《Variety》標題更寫道雙方的簽約協議「正改變好萊塢」。
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推波助瀾之下,小螢幕風起雲湧且千變萬化,迪士尼旗下的 Disney Plus 因為漫威、《星際大戰》等熱門 IP 蒸蒸日上,訂閱戶約 1.4億;華納媒體(WarnerMedia)則與 Discovery 合併,壯大旗下串流平台 HBO Max 的聲量(雖然不知是好是壞);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更以 84.5 億美金收購電影公司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MGM)。
至於台灣觀眾熟知的 Netflix,今(2021)年全球訂閱戶早已突破 2 億大關,且持續積極佈局全球,而 Netflix 將與美國大導史蒂芬史匹柏旗下的影視公司 Amblin Partners 合作,Amblin Partners 預計每年將為 Netflix 製作至少兩部電影,此舉引發熱議。
Amblin Partners 在 2015 年成立,整合了安培林娛樂(Amblin Entertainment)、安培林電視(Amblin Television)、夢工廠(DreamWorks Pictures)等多間製作公司,其主席當然是一手打造此娛樂帝國的史蒂芬史匹柏,安培林娛樂的標誌 Logo,就來自於史蒂芬史匹柏的《E.T. 外星人》。
而 Amblin Partners 在成立之際,便與環球影業簽下一份 5 年合約,固定供片給環球影業,由艾蜜莉布朗主演的《列車上的女孩》就是雙方合作問世的第一部作品。
在 Amblin Partners 成立後的 5 年間,旗下各大製作公司操刀的電影作品,有主攻北美獎季的《1917》、《郵報:密戰》、《登月先鋒》、《幸福綠皮書》、《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等作品;也有商業娛樂大作的《一級玩家》、《滴答屋》、《大黃蜂》、《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等作品,未來即將上映的作品則有《Stillwater》、《西城故事》、《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等等。
Amblin Partners 也在去(2020)年合約到期之際,再與環球影業簽下一份延長合約,表示雙方合作愉快,畢竟環球影業與史蒂芬史匹柏的關係深厚,舉凡商業大作《大白鯊》、《侏羅紀公園》等等,再到獲獎無數的《辛德勒的名單》等等,都是史蒂芬史匹柏與環球影業合作的結晶成果,因此,雙方延長攜手合作算是各界的預期之中。
不過,今日傳出 Amblin Partners 與 Netflix 的合作,就令各界驚呼,原因在於回朔過往史蒂芬史匹柏的公開發言,都被外界解讀為「擁護傳統電影院」、「反對串流家庭電影」的導演之一。
史蒂芬史匹柏曾經在《ITV News》的訪問中公開表示:「一旦你承諾採用電視格式,你就是一部電視電影,當然,如果它是一個好節目,應該得到艾美獎,但不是奧斯卡。我不認為那些在少數電影院上映幾週,進而獲得像徵性資格的電影,能擁有資格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而史蒂芬史匹柏也曾在 2019 年於「Cinema Audio Society’s CAS Awards」領獎時說:「我希望我們所有人都繼續相信,作為電影人,我們可以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為觀眾提供電影體驗。我堅信電影院需要永遠存在。我喜歡電視,今天所看到的一些最偉大的作品是為電視而生,一些最好的電視導演,一些最好的表演正在今天的電視上演。但是,當你和一群陌生人在一個漆黑的電影院,一起經歷一場洗腦體驗,沒有什麼經歷能比這更棒。這是我們真正相信的事情。」
如今 Amblin Partners 與 Netflix 簽訂合約,每年將為 Netflix 製作至少兩部電影的前提之下,也正意味著未來 Amblin Partners 旗下的作品不會進入院線廣泛發行,這樣的策略自然與過往史蒂芬史匹柏擁護的「傳統電影院」大相逕庭。
雖然史蒂芬史匹柏也曾聲明否認曾試圖阻止 Netflix 贏得奧斯卡,且也與 Apple TV+ 有合作關係,但外界多數人仍認為史蒂芬史匹柏是積極捍衛電影院的導演,至於 Netflix 的電影不採取院線廣大發行的策略,也早就從北美戰場,燒至歐洲大陸的法國坎城。
2017 年的坎城影展,破天荒在主競賽單元選入兩部 Netflix 出資製作的電影,一部是韓國名導奉俊昊的《玉子》,另一部則是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的《邁耶維茨家的故事》。不過,在此之後,坎城影展強調在法國有院線上映計畫的電影,才有資格參加主競賽單元角逐金棕櫚;時至今日,這項條件一直擋著Netflix的作品前往坎城競賽,而當時影展藝術總監泰瑞法莫則表示很歡迎Netflix來坎城,對話、討論都仍然持續在進行中:「Netflix熱愛電影,但我們現在處在不同立場。」
然而,對比坎城的守舊,每年秋季登場的威尼斯影展則是大大擁抱 Netflix。
威尼斯早在 2015 年就將 Netflix 投資的首部影片《無境之獸》選入主競賽單元。而投資製作的《羅馬》更拿到了最高榮譽金獅獎,也是 Netflix 首度在三大影展奪最高榮譽;此外,美國名導柯恩兄弟集結六段短篇故事,其中深刻探討人性慾望、種族藩籬、自然環境等諸多議題的《西部老巴的故事》,也是由 Netflix 投資,並拿到威尼斯最佳劇本獎。
顯然威尼斯影展對於串流平台的看法是更具開放性的,之後《羅馬》則一路過關斬將,在北美獎季勢如破竹,最終在奧斯卡的試煉中,艾方索柯朗以外語片之姿,拿下 2019 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同時抱回最佳外語片(最佳國際電影前身)和最佳攝影——Netflix也如願以償,拿到首座奧斯卡獎。
然而,除了艾方索柯朗、柯恩兄弟之外,這幾年也越來越多名導演與 Netflix 合作,包含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大衛芬奇的《曼克》、史派克李的《誓血五人組》、諾亞鮑姆巴赫的《婚姻故事》、朗霍華的《絕望者之歌》、查克史奈德的《活屍大軍》等等。未來則有蓋兒加朵、萊恩雷諾斯、巨石強森主演的《Red Notice》;亞當麥凱執導、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珍妮佛勞倫斯主演的《Don’t Look Up》等大片。
事實上,串流平台能擁有更多彈性,當馬丁史柯西斯耗資近2.5億美金打造《愛爾蘭人》,多數走傳統院線的片廠承擔不起票房上的虧損,Netflix 就給了相對的解套空間;而馬丁史柯西斯下一部史詩作品《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也須 2 億美金的製作預算,原先傳出以派拉蒙影業負責,但也因為資金上的困難,最終由 Apple Tv+ 出面相助,最終達成在北美由派拉蒙影業發行院線,而 Apple Tv+ 則負責全球映演。
串流平台的加速崛起,也因 2020 年大流行的 COVID-19 有關,當全世界各大電影市場幾乎全面停擺之際,僅有串流平台能持續進行,且更加蓬勃繁榮。例如,索尼影業原先走電影院發行的災難鉅作《怒海戰艦》敵不過無法上映的慘況,最終將版權賣給了 Apple Tv+;Amblin Partners 旗下夢工廠製作、派拉蒙影業發行的《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也因疫情關係,最終賣給 Netflix 做線上發行。類似的例子在去年層出不窮。
去年華納影業更率先宣布《神力女超人1984》採取院線與HBO Max同步發行的模式,並在上線滿月後從 HBO Max 下架。到了年底,華納更鐵了心對外表示,包括《哥吉拉大戰金剛》、《真人快打》、《紐約高地》、《駭客任務4》、《沙丘》、《自殺突擊隊:集結》等大作,2021年共計17部電影,都採取與「院線」與「串流」同步發行的商業策略,此作法等於直接改變了電影產業發行的遊戲規則,傳統電影院在疫情之下不再有所謂的「窗期」保護,失去了傳統電影院的優勢,給了串流平台人流、資金成長空間。
從世界影壇的趨勢來看,串流的存在與成長已勢不可擋,這次握有好萊塢話語權的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ㄧ改此前對串流的態度,旗下的 Amblin Partners 與 Netflix 共同合作,或許也讓好萊塢其餘傳統大片廠更加確信串流發展的可能性,注入一劑強心針。
對於這次的合作,史蒂芬史匹柏表示:「在 Amblin,講故事永遠是一切的核心,從 Netflix 首席執行長 Ted Sarandos 和我開始討論合作夥伴關係的那一刻起,很明顯我們擁有一個絕佳機會,能一起講述新的故事並以全新的方式接觸觀眾。我們也將繼續與環球及其他合作夥伴共同講述故事,但自從我們與 Ted Sarandos 共事以來,對我個人來說非常充實,我已經迫不及待與 Netflix 團隊工作。」
Netflix 首席執行長 Ted Sarandos 則表示:「史蒂芬史匹柏是一位富有創造力和遠見的領導者,與世界上許多其他人一樣,我的成長過程是由史蒂芬史匹柏鏡頭下令人難忘的人物和故事塑造的,這些人物與故事經久不衰、鼓舞人心。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與 Amblin 團隊合作,我們很榮幸也很激動能成為史蒂芬史匹柏電影歷史篇章的一部分。」
Netflix 原創電影的負責人 Scott Stuber 則說:「Amblin 和史蒂芬史匹柏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娛樂代名詞。他們的熱情和藝術相結合,製作出吸引人又充滿挑戰的電影。我們期待與 Amblin 家族合作,製作一批新的電影,這些電影將在未來幾年間,讓好幾代人都感到高興。」
目前 Amblin 娛樂正和 Netflix 合製布萊德利庫柏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作品《Maestro》,卡司部分除了布萊德利庫柏之外,還有凱莉墨里根、傑瑞米史壯,此片處於前期製作階段。
📝完整報導寫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請點此👉https://bit.ly/3vN8Bcc
e.t. 接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產業國際要聞揀三條
1.電影院聖盃騎士Spielberg投奔Netflix
2.艾美獎表演類入圍者可選中性化稱謂
3.Facebook插入VR廣告新政策遇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Spielberg’s Amblin Partners, Netflix Strike Surprising Streaming Deal(https://flip.it/WpOsWo)
│
我們都可以體會 Steven Spielberg 跟電影院大銀幕之間的長遠且深厚情感,並因此諒解他作為守護電影院體驗的聖盃騎士不得不盡的各種攻擊義務。同樣和他有長遠且深厚情感的還包括他從實習生做起的 Universal Pictures。他的《E.T. 外星人》幫助 Universal 成為1980年代呼風喚雨的片廠,以至於直到現在(即便 Spielberg 陸續為多個片廠拍片甚至一度有自己的片廠)他的製作公司 Amblin 的辦公室仍然設在環球影城裡頭。這張環球影城保留給 Steven Spielberg 專屬辦公桌現在有了新的競爭對手:Amblin 剛剛與 Spielberg 原本勢不兩立的 Netflix 簽下長期合作協議。也就是說未來 Spielberg 將同時履行這兩份非專屬合約,分別為 Universal 和 Netflix 製作電影。Spielberg 肯定預知今天新聞曝光時他會被酸到面目全非,因此非常謹慎地選擇新聞稿用語:他說 Amblin 和他的工作本來就是以說故事為核心,而與 Netflix 的合作將讓他們可以說新的故事,並以新的方式接觸觀眾。至於他曾說過的「Netflix 並非電影體驗」的話,則已經跟 E.T. 一樣一陣煙似地飛至天外,就像從來不存在過一樣。
│
│
▼ 2.Emmys: TV Academy to Allow Acting Nominees to Opt for Non-Gendered Description, Ban All Oscar-Eligible Docs(https://flip.it/n7UYDd)
│
美國電視學院昨天對今年 Emmy 艾美獎的規則做出兩項修訂。其一是因應多元性別認同的表演者的需求,他們在暫不更動男演員和女演員獎項分類的情況下將提供入圍者選則中性的代稱,也就是說他們的獎座上可以用 performer 字眼取代 actor 或 actress。第一個規則修訂算是有總比沒有好的進步,然而第二個規則修訂則是仍在泥潦中試圖畫出電影跟電視的定義界限。電視學院去年針對更難以區別「電視或是電視」的短片獎項做出修訂,宣佈入圍奧斯卡的短片將失去報名艾美獎的資格,以逼創作者選邊站——有奧斯卡就沒有我。但他們沒想清楚的是這個新規則的下場是報名奧斯卡但未能入圍的落選者反而有資格報名艾美,讓外界嘲笑艾美獎把自己變成專門揀剩菜的。於是他們只好尷尬地做出第二次修訂,宣佈任何短片只要報名奧斯卡就會認為將自己定義為電影,會自動失去電視艾美獎報名資格。在人人都在家收看 Zack Snyder 版正義聯盟的年代,這種楚河漢界的邏輯真的注定是註定要失敗的徒勞(Steven Spielberg 在旁邊點頭)。
│
│
▼ 3. Facebook’s entry into VR advertising isn’t going too well(https://flip.it/-UZAQF)
│
Facebook 去年以低定價發售的 VR 一體機 Oculus Quest 2 大受歡迎之後,讓 Facebook 加快在 VR 領域擴張的腳步。除了先後併購多家熱門 VR 遊戲製作公司之外,Facebook 上週也宣佈將發展 VR 遊戲體驗內插入廣告的新市場。然而該消息正式公開不到一週後,預計成為首款插入廣告的遊戲《Blaston》突然緊急踩煞車,宣佈終止插入廣告的計畫。雖然遊戲公司的說法是他們發現這款發售多時的遊戲並不適合插入廣告,並不排除尋找其他可以插入廣告的遊戲可能性,然而玩家的群情激憤還是最主要原因。Facebook 和 Oculus 的摩擦存在已久。Facebook 早在2014年就收購 Oculus,但一直拖到去年才宣佈要強制 Oculus 用戶使用 Facebook 帳號登入,然而該政策立刻激怒 Oculus 用戶:首先是他們認為 Facebook 隱私記錄不良,而且沒有權力未經用戶同意改變就既有 Oculus 用戶的使用規定。該爭議甚至引發官方的反壟斷調查。這次插入廣告引發的不滿則如出一轍:既有遊戲玩家早就花錢購買遊戲,遊戲公司沒有權力突然說要插入廣告,而且信用不良的 Facebook 開始為 Oculus 量身打造廣告入侵他們原本很純粹的遊戲體驗,等於又一次驗證當年反壟斷業務主管機關核准併購的決定是錯誤的。
e.t. 接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解密哥吉拉之吼】#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音效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你一賦予某個事物聲音,就等於給了它靈魂。」2014年美國版的《Godzilla 哥吉拉》的音效師Erik Aadahl說。這個神聖的行業因此經常必須低調行事,以免隨便說破音效的秘密而讓魔法消失。比如《E.T. 外星人》的劇組甚至隱瞞了幾十年,不讓觀眾發現外星人的聲音其實來自一個長年抽菸而把喉嚨搞壞的老太太的破嗓子。
65年前初登大銀幕的《哥吉拉》拉開嗓門的第一吼背後,也藏有同樣出人意料的玄機……
▇ 從投手丘到錄音室
兩週前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例行賽中,西雅圖水手隊日籍投手菊池雄星在對洋基先發時被拍到帽沿有不明物體,因而引發軒然大波。菊池被懷疑違反比賽規則,在投球時使用過去半世紀大聯盟最受爭議的小道具——松焦油。
事實上可以合法使用在球棒上止滑的松焦油、投手用來止滑的的松香粉和小提琴手用來製造摩擦力的松香塊,這三種東西都是同樣的原料製成的不同產品。它們都是以高溫、隔絕空氣的方式蒸餾松木所得的油脂製成,也同樣都具有製造摩擦力藉以止滑的機能。
少為人知的是,半個多世紀前也是同樣的神秘法寶賦予了哥吉拉那獨一無二的嗓門。
1954年的《哥吉拉》劇組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嘗試各種動物叫聲的組合,試圖找尋那個可以賦予哥吉拉靈魂的驚天一吼。但音效師的招式已經用盡,仍然找不到最合適的聲音。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解決他們問題的關鍵法寶近在眼前:正是為電影錄製配樂的音樂家手上拿的那一塊松香。
▇ 哥吉拉本人唯一傳世錄音
1954年錄下的哥吉拉之吼流傳至今唯一的母帶仍躺在東寶株式會社的倉庫裡。接下來幾十年除了多部《哥吉拉》續集電影不斷重複使用同一段錄音之外,也有許多音效師私下的「致敬」或「挪用」是來自地下流傳多年的檔案。和出現在兩百多部電影(包含星戰電影和印第安納瓊斯電影等)中的「Wilhelm scream 威廉尖叫」一樣,「哥吉拉之吼」這段錄音也搖身一變成為電影工業的重要文化資產。
比如東映的《マジンガーZ 無敵鐵金剛》中許多反派怪物,或是《Shrek 2 史瑞克2》中的巨大薑餅人都用過哥吉拉之吼的聲音。
2014年重開機的美國版《哥吉拉》為了盡可能複製出接近1954年原版的哥吉拉叫聲,特別跨海商借東寶手上的唯一錄音原始檔。緊接著人仰馬翻地耗費了六個月的時間,運用各種方法想要「復刻」經典的哥吉拉之吼。他們試過摩擦高音中鼓、反覆開關鉸鏈生鏽的車門,甚至運用最新的錄音科技,錄下人耳聽不到的10萬赫茲頻率(人耳只能聽到20~20000赫茲),然後再到錄音室加工成人耳聽得到的聲音。
最後的版本中他們大費周章地混入了乾冰噴發、石頭撞擊以及木箱在地板上拖行的摩擦聲,才調製出和半世紀前的老大哥同樣量級的吼聲。究竟半世紀前驚天一吼的秘方是什麼?
▇ 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
實際上1954年是負責《哥吉拉》電影配樂的作曲家伊福部昭撈過界,提供了無比簡單卻意想不到的點子給音效組:
他提議把松焦油塗在一隻皮手套上頭,然後戴上這支皮手套去摩擦低音提琴的弦。松焦油創造的摩擦力讓弦激烈震盪,發出尖銳刺耳的嘶吼聲。然後再請音效師把錄下來的帶子逆向播放,哥吉拉那發自深邃靈魂的地獄悲鳴從此誕生。
這不是作曲家伊福部昭唯一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的怪點子,他在日後的續集中還曾用日圓硬幣去摩擦鋼琴的弦,來創造怪物需要的聲音質地。會有這些天馬行空使用樂器方式的奇思怪想,主要因為在北海道長大的伊福部昭從來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訓練,完全是靠著自學和接觸北海道原住民愛奴族的民族音樂而慢慢學會作曲,因此讓他可以比其他作曲家更不受到樂器本身用法的限制。
伊福部昭在北海道大學真正主修的專業其實是該校的招牌科系——農業系林學科。二戰期間他和哥哥都在主管皇室御料林的帝室林野局擔任研究員。他們的研究項目仍與戰爭脫不了關係——研究如何用木材強化放射線防護。因為戰爭期間缺乏適當的防護設備,伊福部昭在危險的實驗中過度暴露於放射線下,一度吐血倒下。因此他才果斷結束研究生涯,轉行作曲。
正是因為親身經歷放射線的傷害,伊福部昭或許比任何作曲家更能體會哥吉拉受過的苦難,更能在靈光一現之間想像哥吉拉聲音中應該有的悲愴。
▇ 以悲鳴斥責人類的愚行
「哥吉拉有史上最偉大、無與倫比的電影配樂,另一方面還有令人敬畏的吼聲。」美國恐怖片導演John Carpenter是忠實的哥吉拉迷,他說:「電影裡頭充滿了巨大而無形的悲傷。你看到銀幕上那些人的遭遇和怪物的破壞力,就完全能理解日本果真是被核子武器蹂躪過的國家。」
哥吉拉的故事靈感來源其實是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的核試意外。因為氫彈威力計算錯誤,創造了威力超過廣島原子彈千倍的水下氫彈爆炸。一艘日本遠洋鮪魚漁船第五福龍丸號遭到爆炸波及,船上多名漁夫暴露在致命放射線之下先後死亡。
哥吉拉電影誕生於廣島核爆九年後。導演本多豬四郎本人也是二戰日本兵,在廣島事件後曾親身走過滿目瘡痍的廣島市區。他因而把電影中的哥吉拉塑造成為核彈的化身,同時也在他操刀下替哥吉拉的故事注入一種更像戰爭電影而非怪物電影的陰鬱氛圍。
主演最近兩部美國版《哥吉拉》電影的日本男星渡邊謙因此說:「哥吉拉每一次的吼叫聲,都是那種聲嘶力竭的長吼。對我來說就好像他正在斥責人類的愚行,就好像哥吉拉是作為人類自覺的象徵而存在。而藏在哥吉拉之吼背後的是無比哀傷。」
(原載於 GQ:https://www.gq.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