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不分軒輊的情況下,誰才是贏家?】
世界賽冠亞軍5戰3勝制(Bo5),雙方2:2平手,誰再拿下一分就會成為今年的世界冠軍,兩邊隊伍實力不分上下,在前幾回合中選手的戰術、應變、發揮都非常到位且成功,雙方不分軒輊誰獲勝都實至名歸,選手們的實力水平都已在生理與技術上達到極限,那麼在高張力的環境下決定勝出的關鍵是?
運動心理學在台灣遇到的挑戰:
常有選手對於心理學有誤解(簡曜輝等,2001),試想比賽前選手緊張,只要告訴他不要緊張或叫他(她)要放鬆,選手就可以做到不要緊張或放鬆的境界了嗎?如果平常沒有刻意去訓練放鬆技巧,可能明明知道要做卻做不到;若認為心理技能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某個選手被認定為心理技能不好,就像是所謂的練習型選手,會以為心理技能練了也沒用,殊不知大部分人皆可以因為心理技能訓練而受益,在電子競技中運動心理學的應用更是少之又少,甚至管理團隊會替選手決定訓練方向,若對運動心理學認識不足,就會忽略了實用的技能。
決定兩支頂尖戰隊勝負的關鍵是?
答案是心理素質及對環境的適應,誰能在賽事中不怯場、不緊張及穩定焦慮。選手雖然久經賽場,但賽事的意義對選手來說,也可能會造成怯場、緊張、過度焦慮等情況,能將平時實力發揮且平常心應對所有可能性的一方拿下勝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德國比勒費爾德的研究團隊透過比較運動選手在執行表現前的腦波活動,成功地發現人類大腦結構中的感覺動作區(Sensorimotor cortex)活化程度對於運動員的表現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不僅如此,鄭名揚博士更進一步透過一系列系統性的腦波研究,配合先進的神經回饋訓練(EEG neurofeedback training, EEG NFT),成功地訓練高水準運動員控制腦波並促進他們的訓動表現,確立了神經回饋訓練對於運動表現提升的因果關係(鄭名揚;洪聰敏,2020)。
若要心理學的訓練該怎麼起步?
影響運動員成績的要素包括技戰術、體能、心理素質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對於這些要素我們在2007年,就已經有相當多的科學訓練方案(陳怜君; 洪聰敏,2007),可以替教練及選手量身打造,最適合每一個位置的科學化訓練方式,以上提及的科學訓練及運動心理介入,都建議找懂電競專業的運動心理諮詢師,可以有效的拉開在賽事中與競爭隊伍的差距。
也會在粉絲團把文章產出放上來當內容哦!
想一次看完的一樓會有網站連結
都會陸續更新上去哦!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eg neurofeedback 在 劉宗翰中醫小天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無意間看到的,美國一個叫做Neuro Plus的機構已經推出了一款遊戲平台,結合一個簡單的頭戴式腦波檢測器,讓孩子可以一邊打電動一邊訓練專注力。
已有一個由60名ADHD個案(年齡層8~13歲)構成的臨床試驗發現,經過數週的訓練(每天打這款電動20分鐘),這群孩子的專注力確實提升而且躁動的情形減少。
呵呵,時代變了,固然裡面有很多商業利益,也一再被宣告「這不是醫療用途bla bla bla…」
但是,誰說再過幾年,我們對於兒童(甚至成人)的這些牽涉腦部神經運作的問題,不會發展出更新穎更活潑的治療方式呢?
#neuroplus
#adhd
#投其所好啊不就是這樣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571399980/neuroplus-improve-focus-with-brain-sensing-headset
eeg neurofeedback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技】拍張腦電圖能治抑鬱症嗎?
大腦訓練室裡也會出差錯。
Neurocore公司最新的辦公室位於佛羅里達州棕櫚灘花園的露天購物中心,看上去像是蘋果商店,又像是門診診所。這家公司是全美最大的「神經反饋」服務供應商之一,也是快速增長、規模20億美元的大腦訓練市場組成部分,美國教育部長德沃斯(Betsy DeVos)擁有該公司的部分股權。Neurocore稱,該公司位於佛羅里達州和密歇根州九個辦公地點的技術人員可以分析你的腦電波活動,通過一系列時長40分鐘的訓練課程(30節課,價格2200美元),提高認知能力,診斷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提供治療抑鬱症的「持久解決方案」。無論是否物有所值,我花250美元接受的初步分析至少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
在一間鋪設地毯的檢查室裡,一位技術人員在我頭上戴上藍色帽子,固定了19個可以記錄腦電圖(EEG)的電極,這基本上是腦部活動的波形圖。我的頭上塗著冰涼的耦合劑,按照第二位技術人員的指示,盡量保持平靜(閉上眼睛),然後集中精神(看著一個固定點)。大約半個小時後,一位臨床專家拿出了腦電圖結果,她說評估結果顯示,相比平均年齡35歲的人,我存在某些「超標」和「缺陷」。「你在白天有點昏昏欲睡,」她指著大腦中某個區域的藍色部分說,其他區域的紅色和橙色亮點表明很難集中注意力。
然後我們去了大腦訓練室,這個圓柱形空間閃爍著昏暗的藍色光線,客戶在觀看DVD的同時連接著大腦和心臟掃描設備。此時,另一位臨床醫生突然走進來道歉:她的同事給我看了錯誤的腦電圖。「你看起來更正常一些,」第一位技術人員查看了我的實際結果後改口說,「你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依然有問題。」她認為我仍然可以從訓練課程中受益,這項課程會讓我在觀看DVD的同時集中注意力、保持呼吸,從而調整我的大腦活動。不過,這次出錯讓我想知道,數據是否可以解讀成任何意思。
一般來說,Neurocore及其競爭對手宣稱,神經反饋給認知能力帶來的益處遠遠超過填字遊戲和古典音樂。這個基本科學原理是可信的:通過腦電圖可以監測到不同的大腦模式(比如喚醒模式和專注模式)。可是神經反饋是否真正能夠訓練人們變得集中精力或者更快樂,這種昂貴的課程是否有真正的長期效果,目前還不得而知。去年刊載於學術期刊《公共利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的一篇文章指出,幾乎沒有證據支持這些課程帶來長期益處的論點。
「這根本沒有可靠的證據,」上述文章的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家漢布里克(Zach Hambrick)說,「人們做任務本身就會有改進。」但是這並不一定會改善日常生活。他補充道,神經反饋公司的營銷口號往往故意含糊其辭,這樣才能成為「可以接受的誇大宣傳」。
Neurocore堅持自己的說法,認為可以透過他們用於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鬱、偏頭痛、睡眠障礙、壓力和自閉症症狀的訓練計劃來「幫助人們優化他們的大腦機能」。2017年3月,該公司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有163位客戶在接受2-6個月的訓練後減輕了焦慮和抑鬱的症狀。不過,這項研究缺少對照組,而且所有作者都隸屬於Neurocore公司。
「拿這樣的證據來證明治療有效,這會讓內行人笑掉大牙的,」史丹福大學可再生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心理學家波爾德拉克(Russ Poldrack)說,「缺少對照組,讓這篇論文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毫無意義。」Neurocore公司承認,這項研究確實沒有設置對照組。
Neurocore公司原名Hope 139,由心理學家羅耶(Tim Royer)在2004年與別人共同創立。根據《大急流城新聞報》(Grand Rapids Press)的報道,羅耶對幾所私立基督教學校的學生進行腦電圖評估,持續與專業運動員合作。Neurocore網站稱,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批准了用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腦電波測試」,該公司營銷副總裁羅布·特魯伯(Rob Trube)表示,「如果我們覺得這種治療沒有效果的話,我們是不會發佈的。」
不過,即使是部分腦電圖設備製造商和神經反饋支持者也認為,Neurocore過分誇大了其治療方法。設備製造商Neba Health LLC擁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唯一批獲准用於診斷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腦電圖評估輔助產品,該公司總裁梅里(Howard Merry)表示,公司從未向Neurocore出售過設備,並表示「Neurocore似乎過於神化了其療法」。國際神經反饋和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urofeedback and Research)的候任會長捨林(Leslie Sherlin)表示,這個領域有廣泛的行為健康和心理健康應用,但是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實施治療。他說,「我們剛涉足這個領域的時候,解讀腦電圖就像是占星術,當時每個人都注定會失敗。」
儘管缺少嚴謹的科學證據,很多人依然相信提高認知能力是可行的。舊金山市場研究公司SharpBrains的行政總裁費爾南德斯(Alvaro Fernandez)表示,2016年大腦訓練市場最大的增長份額來自專門從事消費者產品業務的公司。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漢布里克說,「這給了人們希望。」
有些人對自己的神經反饋體驗深信不疑。克拉克(Jeff Clark)說,他的兒子山姆(Sam)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症後,花費6000美元購買了腦電圖設備,通過訓練有了很大改善。(他沒有使用Neurocore的設備。)2008年,山姆進行了兩個月的日常訓練,每次在家裡使用大約一個小時的設備,透過觀看影片集中注意力,這些影片只有在腦電圖顯示他情緒平靜的時候才會播放。此後,他停止服用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利他林(Ritalin)和治療抑鬱症的藥物百優解(Prozac),多年來第一次開始與家人進行日常交流。
他的父親說,這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現年23歲的山姆能自己開車前往傑夫所在的地區醫院從事維修工作。「我認為這並不是完美的治療方案,我認為它不能適用於每個人,可是我們的兒子確實好起來了,」老克拉克先生說。
史丹福大學的波爾德拉克說,很難斷定克拉克這樣的病人是否算個例,因為「我們甚至不知道,這類訓練有什麼樣的安慰劑效應」。他說,雖然神經反饋可能有其用途,但是過分熱衷於宣傳「最終會讓實際上沒有科學基礎的治療破壞這個領域。」——Peter Andrey Smith
#腦電圖 #抑鬱症
繼續查閱更多詳細內容見:www.bbw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