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13年度10大好書-非小說類
2013年12月5日
張凱耀/綜合報導
今年《紐約時報》的「2013年度10大好書」的非小說類推薦書籍中,有充滿機鋒的政治角力,亦有探討醫護人員的生死抉擇,甚或回顧歷史重新提出質疑,以及描繪南亞海嘯超乎想像的慘況。
書名:《休止符之後》(After the Music Stopped)
作者:艾倫.布林德(Allen S. Blinder)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副主席布林德,在《休止符之後》中對2008年金融風暴的成因進行詳盡探討。布林德指出,這場風暴並非單一事件所帶動,而是有許多關鍵事件同時被觸發。布林德在書中還批評了小布希及歐巴馬政府的經濟決策,讓美國經濟出現泡沫化危機。
書名:《榮火時代》(Days of Fire)
作者:彼得.貝克(Peter Baker)
《紐約時報》駐白宮記者貝克以精采的敘事,描繪小布希政府茶壺裡的風暴。《榮火時代》指出,當年布希出兵伊拉克,決策過程很不理性,他並揭露的布希與副總統錢尼之間的愛恨情仇。書中甚至質疑,當時美國政府的領導中心可能不是小布希本人。貝克最後結論:無論是誰,這位決策者都沒有善盡責任。
書名:《紀念醫事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
作者:莎莉.芬克(Sheri Fink)
2005年卡崔娜風災造成重大災情,部分災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醫護人員在器材及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對病患做出取捨,最後選擇將病情最嚴重的病患,注射致死藥物。芬克巧妙細緻的寫作技巧,讓讀者彷若置身現場,對於瀕死病患的生命照護,以及有限資源分配等問題上,提出深刻觀察。
書名:《夢遊者》(The Sleepwalkers)
作者:克里斯托福.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
歷史學家克拉克重新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在《夢遊者》一書中,克拉克刻意避免將啟動戰爭的罪責,歸咎單一國家或人物,批評一般人對於歷史的詮釋過於簡化,他寫道:「真實的戰爭並不像偵探小說家筆下的戲劇化作品,會有一個嫌疑犯站在屍體旁邊,暗示觀眾壞人是誰。」克拉克還說,戰爭是悲劇,而不是犯罪。
書名:《浪之嘯》(Wave)
作者:索尼娜.德拉尼亞加拉(Sonali Deraniyagala)
2004年12月26日,索尼娜與家人正待斯里蘭卡的海景飯店裡。索尼娜發現海水有異,連忙呼叫丈夫來看,想不到下一分鐘,她便失去了丈夫、父母、兩個兒子。南亞海嘯雖然奪走了索尼娜的全部,她卻奇蹟似地生存下來。在《浪之嘯》中,反映出海嘯發生當時的天地無情、無邊恐懼,以及衣衫襤褸的災後慘境。
好文章請讓更多人看見!如果您喜愛「風傳媒」的文章,請按讚或分享:http://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