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銀是否在疫情衝擊下受惠?
數位原生服務起家的純網銀,趕上客人因疫情而不願出門的時機,是否能藉此受惠於線上金融服務優勢,在抗疫關閉實體分行的傳統銀行之前取得領先?
報導指出,純網銀並非全體受惠,純網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偏向新創、背後沒有既有架構支撐的業者,包括 N26、Revolut 等,在歐美地區較為盛行。
另一種像是韓國 KAKAO Bank,或台灣3間取得執照的純網銀,背後都有大型銀行或其他產業投資,疫情之際對前者反而會受到很大的負面衝擊。
原因在於,疫情期間客戶比較信任大銀行,新創純網銀的存款會不斷外流,加上他們大多還在燒錢、需要募資,但外界的投資活動又減少,等於得承受雙重壓力。
相較之下,背後擁有完整生態系的純網銀業者,才會比傳統銀行擁有更多競爭力,以 KAKAO Bank 為例,2017 年由南韓最大通訊軟體 KakaoTalk 成立,投資者還包括國民銀行、eBay 等等。
這間純網銀連結了相當多生活使用場景,包含叫車、在通訊軟體內轉帳等等,已經累計超過 1000 萬名使用者,並在去年開始獲利,今年第一季淨利也達 180 億韓元(約新台幣 43 億元)。
kakao bank 獲 利 在 Fintech 金融科技趨勢分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韓國兩大純網銀在連續兩年虧損後的困境與挑戰
兩年前,韓國開始推出純網銀時,人們對它是否能對既有銀行業帶來破壞性的影響,抱持很高的期待。
但兩年後,這兩家韓國純網銀對市場仍未帶來顯著影響。原因是他們的服務尚無法與傳統大型銀行推出的行動銀行服務間有明顯的差異。
這兩家純網銀已連續兩年出現虧損。K Bank在第一年淨虧損840億韓元後,2018年則淨虧損降至800億韓元。Kakao Bank在2018年的淨虧損降至209.5億韓元,前一年為1044.9億韓元。
K Bank的發言人表示:「日本的純網銀花了五年時間才轉虧為盈,K Bank在成長期,財報數字也逐漸改善。」純網銀的獲利能力有限,因為目前資本上的侷限。
不過,在韓國第三家純網銀進入市場後,現有兩家純網銀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威脅。
目前第三家純網銀執照的勝選者尚未出爐,將由韓國最大行動支付公司Viva Republica與新韓銀行所組成的集團和由Kiwoom 證券、SK電信與Hana金融集團所組成的另一個財團競逐,韓國金融監督委員會(FSC)表示,第三張純網銀執照將於今年五月公布。
韓國金融學院高級研究員Lee Byung-yoon說:「儘管純網銀業者為市場帶來刺激,但仍需要投入更多努力才能獲取更大的利潤。」
為了提高營運績效,純網銀業者需要提高資本,才能更積極地拓展貸款業務,但前方仍有困難待面對。
去年,韓國FSC修訂了一項純網銀的管理法規,讓非金融業者能持有34%的純網銀股權,該法已於今年1月生效。
由於KT電信為K Bank的主要經營者,而社群媒體Kakao則經營Kakao Bank,這項法規的修訂等於為這些公司向純網銀注入新資本舖平道路。
今年3月,KT電信向FSC要求提出審查其是否能提高注資K Bank而成為主要股東,Kakao也計劃提出同樣要求,成為Kakao Bank的第一大股東。
但目前仍不確定FSC會做出什麼決定,因為這兩家公司一個正被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調查,另一個則已有違反公平交易委員會規定的記錄。
KT電信與SK 電信、LG Uplus和Sejong電信等電信業者正被公平交易委員會調查,因為他們被懷疑在一項政府電路線業務項目聯合壟斷。
在2016年,KT電信也曾因競標一項地鐵廣告資訊技術系統的項目而違反公平交易法,遭到罰款7000萬韓元。
與此同時,去年被Kakao併購的唱片製作公司Kakao M也因為與競爭者在線上音樂的價格壟斷而違反公平交易法,在同年被罰1億韓元的罰款。
Kakao創始人兼董事長Kim Beom-su自己也因在2016年提交給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報告中,關於Kakao是否認定為準財閥或企業集團的部份,修改了當中五家子公司的股權結構資訊,因此違法且遭到處罰。
kakao bank 獲 利 在 Fintech 金融科技趨勢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眾銀行靠科技快速轉虧為盈
由騰訊發起的微眾銀行在2015年上線,除了是中國第一家純網銀,更是首家民營銀行,資本為人民幣42億元,靠著龐大的騰訊用戶數,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純網銀。
相較於去年南韓成立的純網銀K Bank、Kakao Bank,面臨客戶成長趨緩、虧損擴大的瓶頸,微眾銀行在上線第二年就有4億人民幣的獲利,順利轉虧為盈。
賺錢的金雞母,來自小額貸款產品「微粒貸」,建立在騰訊背後的大數據基礎,全程線上操作,15分鐘就能完成,目前累計貸款金額高達1,987億元人民幣、服務超過2千萬用戶。
另外,微眾銀行積極導入AI,讓每個用戶都可以是VIP,比起傳統銀行增加貸款申請、風險評估、個人理財服務等效率,有高達98%的顧客需求,都是由機器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