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篇關於《驕傲大聯盟》(Pride, 2015) 的文章,是在2016年的華航罷工時寫的,關於英國在1984-85的工黨罷工期間,因為同志的參與和支持,兩個弱勢團體的互助合作,最終成功地為彼此爭取權益。
《驕傲大聯盟》的主題曲是〈麵包與玫瑰〉,主張罷工的正當性,以及爭取包含尊嚴的合理工資(所謂的麵包,代表的是工資;而玫瑰,則代表著尊嚴)。
先講結論: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欣賞玫瑰之美的餘裕。這種生活的美感與尊嚴,不是有錢人獨享的特權,而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權利。
許多人在討論工資時,通常都只談論麵包,幾乎忽略玫瑰(真令人悲傷)。重新回到歷史,看看百餘年前的勞工與女性在罷工時的宣示與目標,就會覺得今日勞方想取得的權益,並未過分,不過僅是基本的人權罷了。如果今日不支持,而讓玫瑰花瓣一片片凋零,我們距離只有麵包而沒有尊嚴的奴隸,大概也僅僅幾步之遙而已。
。。。。。。
〈麵包與玫瑰〉的歌詞源於《美國雜誌》(The American Magazine)在1911年12月刊登的一首詩,名稱也是〈麵包與玫瑰〉,由詩人 James Oppenheim (1882-1932)所作。因為這首詩,讓「麵包與玫瑰」成為20世紀初非常著名的政治口號,也是所有勞工罷工時,所想要爭取的理想目標。
不過,第一個喚出「麵包與玫瑰」口號的人並不是Oppenheim,而是 Rose Scheniderman(1882-1972),美國早期的社會運動與女性主義者,她也是為美國女性爭取投票權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她的演講裡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句話:「勞工需要麵包,但是她也必須有玫瑰」(The worker must have bread, but she must have roses, too.)。
對於企業來說,勞工販賣的是體力和時間,於是企業總是認定工資即代表著體力與時間的對應價格。但是 Scheniderman 說,不是的,生活不單單只需依賴麵包而已,「女性勞工需要的是生活的權利(the right to live),而不只是生存(to exist)── 那種生命的權利(the right to life),就如同所有富有女性所享有的生活權利,包括陽光、音樂、還有藝術。」
在此,「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被放在一個對等的關係裡(使用對等連接詞 and),意味著兩者是同樣的重要,也具同等的份量。企業給付勞工工資固然必要,但是萬萬不能忽略給予同等的尊嚴與尊重。工資(麵包)與尊嚴(玫瑰)缺一不可。尊嚴雖然難以估量,但是,一個工資不足以好好過生活的人,一個沒有時間好好過生活的人,必然沒有尊嚴可言。因此,雖然無法直接兌算,爭取更高的工資,或者爭取更多的時間,也意味著爭取尊嚴。
因為 Schneiderman 的演講,以及 Oppenheim 的詩作,讓「麵包與玫瑰」成為流行,甚至影響了1912年一月到三月在麻薩諸塞州勞倫斯城(Lawrence, Massachusetts)的紡織業罷工。在這場名留史冊的勞倫斯紡織業罷工中,大部分上街頭的勞工都是女性,這些被低價剝削的女性會離開家庭、走出工廠,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工資與時間,不只是生存,還要生活(品質)。
生活所需的,不只是麵包,還包括玫瑰。這次歷史性的女性與移民/移工罷工,迅速擴及整個勞倫斯城,參與罷工的工人來自四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共超過兩萬人加入,逼得美國國會不得不展開紡織產業的內部調查,也使得企業不得不儘快妥協,果然在兩個月後,不只麻薩諸塞州,這場罷工為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爭取提升了20%的工資。雖然遺憾的是,在這場罷工前後至少有三個人不幸的犧牲了,但這場抗爭不只有美麗的口號,也得到美麗的結果。於是,1912年的勞倫斯紡織業罷工,後來即被稱為「麵包與玫瑰罷工」(bread and roses strike)。
《驕傲大聯盟》會使用〈麵包與玫瑰〉當成片尾曲,很明顯地就是在呼應百年前,美國新英格蘭的勞工罷工與權利爭取,強調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欣賞玫瑰之美的餘裕。這種生活的美感與尊嚴,不是有錢人獨享的特權,而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權利。
【麵包與玫瑰:《驕傲大聯盟》(Pride)與美麗女性的罷工】
https://vocus.cc/sci_fi_movie/5a121e20eceaed97b4027433
lawrence strike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面這篇關於《驕傲大聯盟》(Pride, 2015) 的文章,是在2016年的華航罷工時寫的,關於英國在1984-85的工黨罷工期間,因為同志的參與和支持,兩個弱勢團體的互助合作,最終成功地為彼此爭取權益。
《驕傲大聯盟》的主題曲是〈麵包與玫瑰〉,主張罷工的正當性,以及爭取包含尊嚴的合理工資(所謂的麵包,代表的是工資;而玫瑰,則代表著尊嚴)。
先講結論: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欣賞玫瑰之美的餘裕。這種生活的美感與尊嚴,不是有錢人獨享的特權,而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權利。
許多人在討論工資時,通常都只談論麵包,幾乎忽略玫瑰(真令人悲傷)。重新回到歷史,看看百餘年前的勞工與女性在罷工時的宣示與目標,就會覺得今日勞方想取得的權益,並未過分,不過僅是基本的人權罷了。如果今日不支持,而讓玫瑰花瓣一片片凋零,我們距離只有麵包而沒有尊嚴的奴隸,大概也僅僅幾步之遙而已。
。。。。。。
〈麵包與玫瑰〉的歌詞源於《美國雜誌》(The American Magazine)在1911年12月刊登的一首詩,名稱也是〈麵包與玫瑰〉,由詩人 James Oppenheim (1882-1932)所作。因為這首詩,讓「麵包與玫瑰」成為20世紀初非常著名的政治口號,也是所有勞工罷工時,所想要爭取的理想目標。
不過,第一個喚出「麵包與玫瑰」口號的人並不是Oppenheim,而是 Rose Scheniderman(1882-1972),美國早期的社會運動與女性主義者,她也是為美國女性爭取投票權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她的演講裡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句話:「勞工需要麵包,但是她也必須有玫瑰」(The worker must have bread, but she must have roses, too.)。
對於企業來說,勞工販賣的是體力和時間,於是企業總是認定工資即代表著體力與時間的對應價格。但是 Scheniderman 說,不是的,生活不單單只需依賴麵包而已,「女性勞工需要的是生活的權利(the right to live),而不只是生存(to exist)── 那種生命的權利(the right to life),就如同所有富有女性所享有的生活權利,包括陽光、音樂、還有藝術。」
在此,「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被放在一個對等的關係裡(使用對等連接詞 and),意味著兩者是同樣的重要,也具同等的份量。企業給付勞工工資固然必要,但是萬萬不能忽略給予同等的尊嚴與尊重。工資(麵包)與尊嚴(玫瑰)缺一不可。尊嚴雖然難以估量,但是,一個工資不足以好好過生活的人,一個沒有時間好好過生活的人,必然沒有尊嚴可言。因此,雖然無法直接兌算,爭取更高的工資,或者爭取更多的時間,也意味著爭取尊嚴。
因為 Schneiderman 的演講,以及 Oppenheim 的詩作,讓「麵包與玫瑰」成為流行,甚至影響了1912年一月到三月在麻薩諸塞州勞倫斯城(Lawrence, Massachusetts)的紡織業罷工。在這場名留史冊的勞倫斯紡織業罷工中,大部分上街頭的勞工都是女性,這些被低價剝削的女性會離開家庭、走出工廠,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工資與時間,不只是生存,還要生活(品質)。
生活所需的,不只是麵包,還包括玫瑰。這次歷史性的女性與移民/移工罷工,迅速擴及整個勞倫斯城,參與罷工的工人來自四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共超過兩萬人加入,逼得美國國會不得不展開紡織產業的內部調查,也使得企業不得不儘快妥協,果然在兩個月後,不只麻薩諸塞州,這場罷工為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爭取提升了20%的工資。雖然遺憾的是,在這場罷工前後至少有三個人不幸的犧牲了,但這場抗爭不只有美麗的口號,也得到美麗的結果。於是,1912年的勞倫斯紡織業罷工,後來即被稱為「麵包與玫瑰罷工」(bread and roses strike)。
《驕傲大聯盟》會使用〈麵包與玫瑰〉當成片尾曲,很明顯地就是在呼應百年前,美國新英格蘭的勞工罷工與權利爭取,強調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欣賞玫瑰之美的餘裕。這種生活的美感與尊嚴,不是有錢人獨享的特權,而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權利。
【麵包與玫瑰:《驕傲大聯盟》(Pride)與美麗女性的罷工】
https://vocus.cc/sci_fi_movie/5a121e20eceaed97b4027433
lawrence strike 在 Koyi Mak 麥芷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Strike a pose.
Photography by Lawrence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