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這次去盧卡諾影展的採訪刊出啦!首先是訪問《幻土》導演楊修華,導演在訪談中談到了不少他對新加坡現況的見解,不用怕爆雷,對影片一無所知也歡迎一讀。)
.
.
節錄內文:
.
「我們其實是一個一直被填出來的國家,這個國家不侷限在自然的邊界,而是繼續的填,所以她其實是一個人工的國家,一個沒有被自然控制的國家,可以一直持續變化的國家。新加坡很多土地不是我們的土地,是買來的,這裡是馬來西亞的土地,那裡是柬埔寨的土地。」楊修華說:「新加坡雖然小小一個國家,可是因為她富有,有很多金融業,很多東南亞國家也在新加坡有商業交易,所以變成了一個小小的交叉點,就連我們的土地也變成了一個交叉點,這件事情對我來講是很有趣的。」
.
關於新加坡的填海工程,《紐約時報》在2017年曾經特地撰文介紹,指出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至今,已經擴大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而且擴張工程依然進行中。為此,新加坡重度仰賴其他國家的砂石,使得鄰國因為過度抽砂而導致環境破壞,而本國的海洋生態也因為填海大受衝擊。
.
即便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足的國家之一,但其擴張的慾望卻不曾停歇。這般具有野心的填海計劃也令人聯想到杜拜的世界群島,富有的中東人耗費鉅資造了三百座島嶼,並使其鋪排成世界地圖的模樣。不過人類如此違反生態定律以滿足己慾的貪婪作為,終究得面臨大自然的考驗。
.
「貪婪是有的,可是我也在想,新加坡很小,可能就有這個需求啊。」楊修華說:「但我想談的是一個心理狀態,我們新加坡人住在一個一直變化的土地裡面,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在新加坡,365天都在施工,我現在記得的新加坡,已經不是我腦海裡認識的新加坡了。之前我們的片名叫做『幻想國土』,幻就是一種幻想,那土地呢,可以說是人幻想出來的。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寫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1983)討論了我在講的東西──關於一個國家要怎麼想像自己出來。」
.
.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761
一個國家要怎麼想像出自己――新加坡電影《幻土》導演楊修華訪談
.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762
從「女導演」到女演員——《幻土》女主角郭月訪談
.
.
(圖左為女主角郭月;圖右為導演楊修華。)
放映週報 A Land Imagined《幻土》 Locarno Festival
#楊修華 #幻土 #ALandImagined #Locarnofestiva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30的網紅Minidoraca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3 HQVO已經開始在用BUG殺人了,他雖然在死亡狀態下,卻可以看到右上角他一直持續在殺人 04:01 可以看到他躺在醫療箱那直接殺一整排的人,然後我看到他的狀態是死在那邊,無法反擊 05:57 又被他打死一次,他依然在同樣位置使用BUG 08:27 繼續在同樣位置使用BUG,即使有煙霧依然...
origin 散佈圖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編:這次去盧卡諾影展的採訪刊出啦!首先是訪問《幻土》導演楊修華,導演在訪談中談到了不少他對新加坡現況的見解,不用怕爆雷,對影片一無所知也歡迎一讀。)
.
.
節錄內文:
.
「我們其實是一個一直被填出來的國家,這個國家不侷限在自然的邊界,而是繼續的填,所以她其實是一個人工的國家,一個沒有被自然控制的國家,可以一直持續變化的國家。新加坡很多土地不是我們的土地,是買來的,這裡是馬來西亞的土地,那裡是柬埔寨的土地。」楊修華說:「新加坡雖然小小一個國家,可是因為她富有,有很多金融業,很多東南亞國家也在新加坡有商業交易,所以變成了一個小小的交叉點,就連我們的土地也變成了一個交叉點,這件事情對我來講是很有趣的。」
.
關於新加坡的填海工程,《紐約時報》在2017年曾經特地撰文介紹,指出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至今,已經擴大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而且擴張工程依然進行中。為此,新加坡重度仰賴其他國家的砂石,使得鄰國因為過度抽砂而導致環境破壞,而本國的海洋生態也因為填海大受衝擊。
.
即便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足的國家之一,但其擴張的慾望卻不曾停歇。這般具有野心的填海計劃也令人聯想到杜拜的世界群島,富有的中東人耗費鉅資造了三百座島嶼,並使其鋪排成世界地圖的模樣。不過人類如此違反生態定律以滿足己慾的貪婪作為,終究得面臨大自然的考驗。
.
「貪婪是有的,可是我也在想,新加坡很小,可能就有這個需求啊。」楊修華說:「但我想談的是一個心理狀態,我們新加坡人住在一個一直變化的土地裡面,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在新加坡,365天都在施工,我現在記得的新加坡,已經不是我腦海裡認識的新加坡了。之前我們的片名叫做『幻想國土』,幻就是一種幻想,那土地呢,可以說是人幻想出來的。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寫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1983)討論了我在講的東西──關於一個國家要怎麼想像自己出來。」
.
.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761
一個國家要怎麼想像出自己――新加坡電影《幻土》導演楊修華訪談
.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762
從「女導演」到女演員——《幻土》女主角郭月訪談
.
.
(圖左為女主角郭月;圖右為導演楊修華。)
放映週報 A Land Imagined《幻土》 Locarno Festival
#楊修華 #幻土 #ALandImagined #Locarnofestival
origin 散佈圖 在 陳婉容 Sher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大力再推一次,大家去書店拿一本hard copy吧 :)
《本土香港-誰想像的共同體?》
刊於「讀書好」2013年9月號
執筆之時身在剛剛又發生了汽車炸彈襲擊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在咖啡店寫稿,店員好奇問自個兒前來中東烽火大地的年輕女孩來自何處,我答香港。他一副很了解的樣子:「I see, China!I love China.」
本能地想要跟店員解釋,香港與中國,到底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然而在民族構成複雜而宗教派系衝突無日無之的中東,中國與香港不從血緣界線相隔的分野,是如此難以一言蔽之。而中國與香港在政治﹑文化與民族上的親緣性甚至同質性,在他者眼中又似是那麼不證自明。我們在後殖民時代,在本土意識與論述崛起的當下,依然逃不過民族國家的應然性此一框架,以致「本土派」的旗號被爭來奪去,而在文化界小圈子以外的大眾,對於「我是誰」此一命題,依然是如墮五里霧之中。
由於殖民地經驗跟許多在歐洲列強帝國版圖內的許多地區不一樣,我們的「被殖民者」(subject)身份在殖民時代後期不算明顯,而殖民主義縱然令我們在脫殖後的身份模糊化,與中國大陸無可避免地疏離,殖民主義到底沒有帶給我們一個民族的流離(diaspora),也因為如此,我們沒有在流散之中培植起一種新的文化身份。如我最喜歡的印度裔作家V.S. Naipaul那樣,祖父在日不落帝國「帝國內移民」的時代移民至千里達,二戰後非洲國家紛紛獨立,在初生的狀態被推上世界舞台中心,而這些帝國移民如Naipaul,在非洲派系衝突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印度又被視為外人;一生的地域錯置催生了Naipaul不朽的作品,如描述非洲蒼茫大地之混沌的「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
大抵尋根是人的本性,除了文學,個人的流離也造就了對於民族主義的理性思考。現代政治學經典《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的作者Benedict Anderson是愛爾蘭人,在英屬大馬出生,在大馬獨立運動時期滯留美國。其後成為東亞研究學者,又因在六十年代中期發表了著名的「康乃爾文件」,指出印尼翁東將軍的流產政變與共產黨無關,令蘇哈托對於左派的迫害完全失去正當性,被該國拒絕入境近三十年。人生中的數度流離,加上其篤信國際主義的左派胞弟的影響,催生了這本對於近代民族主義追本溯源的著作。
對於民族主義的研究一般分成兩派--原初派與現代派,而Anderson無可避免地被歸入後者,認為民族主義不過是標誌著現代性(modernity)的,被建構的一種群體想像,在神聖語言如拉丁文和古阿拉伯文沒落以後,取代了過往由宗教建立的一體觀。加上統治者為鞏固權力,以馬基雅維利式的思維壟斷界定共同體的話語權,民族主義由此興起。Anderson認為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權)﹑印刷科技(令方言得以在紙上廣泛流傳)與人類語言宿命在歷史中擦出的無聲火花,令「民族」這種新型的想像成為可能,塑造了近二﹑三百年的世界。例如現代國家之重要概念是在領土內「主權高於一切」,此一稱為Westphalia Sovereignty(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概念實際源自民族界限的封閉性,資本主義帶來的「擁有」(possession)的觀念。
正因為從來未曾得到過界定政治身份的話語權(先落在英國殖民者手中,然後「民族母體」中國大陸接棒,更堅定地一把將香港納入「中國人」大傘下),在主權移交以後,香港人是如此奮力的,在歷史與民族的夾縫裡重新建立本土身份。我們在這個過程不免陷入迷惘與混沌,因為重建涉及一個龐大的解體過程--正如陳冠中在《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裡,先破除我們在小學社會科裡開始建築的想像:「香港這個小漁村,本來是一個鳥不生蛋的化外之境,在鴉片戰爭後才「開埠」(這個字眼亦頗有打開土著封閉思想的意味)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自此植入了市場經濟體系與英式善治,成為國際大都會……」陳冠中在書中指出,其實香港在英國人來到前已經建立了漁業以外的其他經濟作業,而早於二十年代省港大罷工時期,香港人就已經開始提出民主訴求,而不是在七﹑八十年代的「火紅年代」才開始有本土式的社會運動。解體的過程已如此繁複,我們如何能寄望在短短十五年間,就踰越得了這道社群想像的鴻溝,成熟堅定(不是民粹排外)的確認「香港人」的身份?
如果要身在異鄉的我來說--香港人的本土主義,香港人所想像的共同體,包括了近年沸沸揚揚的社會運動中在自己身旁高呼還我普選的,數十萬個此生不可能全部認識的人,或是六四燭光晚會裡,維園足球場內外人頭湧湧的群眾。每年的指定動作如facebook蠟燭打卡照,竟如河流將頑石打擊成千仞峭壁般,模塑了「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想像。這些運動銘刻了我們在英殖時代遙望深圳河對岸,在血濃於水與河水不犯井水之間,在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與國家民族的連繫之間無從解釋的,獨立而自有而有的,經過數十年間構築起來的香港本土政治身份。
十五年了,物轉星移,唯有集體記憶與歷史無法被竊走;正如正在讀這些文字的讀者,即使我沒有指名道姓,也知道我所書寫的「我們」,也包括你。
origin 散佈圖 在 Minidoraca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00:03 HQVO已經開始在用BUG殺人了,他雖然在死亡狀態下,卻可以看到右上角他一直持續在殺人
04:01 可以看到他躺在醫療箱那直接殺一整排的人,然後我看到他的狀態是死在那邊,無法反擊
05:57 又被他打死一次,他依然在同樣位置使用BUG
08:27 繼續在同樣位置使用BUG,即使有煙霧依然被他殺
09:58 gardner1212是HQVO的好友,也在使用同樣的BUG,被我打死後繼續躺著開槍
12:17 開始用觀察者視角看他們,但是因為死亡狀態所以無法用第一人稱
13:33 找到HQVO的位置,可以看到他躺在地上依然不斷的在開槍,右上角依然有擊殺
14:52 gardner1212這個也在使用BUG,不過他智商跟技術都比較低,殺不太到人
17:43 又是企圖到醫療箱旁自殺使用BUG
18:27 我本來以為被人救起來就失效了,結果他還是可以繼續無敵躺地
22:46 HQVO又故意去洞口送死,這次連gardner1212也一起去
24:25 檢舉兩人的時候,發現這兩個垃圾互相是好友,根本故意一起來鬧
兩名惡意使用BUG者ID:
1.HQVO
2.gardner1212
戰績網址:
https://battlefieldtracker.com/bfv/profile/origin/HQVO/overview
https://battlefieldtracker.com/bfv/profile/origin/gardner1212/overview
最近戰報有點問題,但是應該還是能作為避免他改ID的留存
https://battlefieldtracker.com/bfv/gamereport/origin/1203678264957270848?handle=HQVO
Unknown陣營的第一個
Score:1051
Kill:2
Deaths:2
https://battlefieldtracker.com/bfv/gamereport/origin/1203668572436626240?handle=gardner1212
Japan陣營的倒數第二個
Score:10
Kill:0
Deaths:0
目前已經請社長回報給DICE
請各位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知道方法的也請不要再散佈
可以直接私聊告訴社長,請社長回報
如果還有遇到使用這種BUG or 外掛的
也請積極向社長回報
只能祈禱DICE能早點熱修這重大問題
戰地風雲5 外掛檢舉表單:
https://forms.gle/UDgV1eVvvXZJubrB7
-- Watch live at https://www.twitch.tv/minidoraca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VL3kH1WCm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