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測你「愛自己」分數?三大正向與負向能力指標
愛自己的實踐,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再拿著刀砍殺自己,用佛陀的眼光看向自己。愛自己與他人的方式,就是將射向自己與他人的劍,轉為地送給自己與他人的花,如此,你的世界與他人的世界將因此改變。
愛自己的能力指標,最好的說明就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量表,也有人翻譯成自我關懷、自我關愛或是自我悲愍。
Neff(2003)將自我疼惜有三組成,而各組成又分為正向的和負向的兩類。第一組成是自我仁慈 (self-kindness)(在失敗或受苦時對自己仁慈)。相對於自我仁慈的是自我批評(self-Judgment),意指嚴格地自我評斷。
第二組成是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意指自己苦難的經驗是人類的共同經驗。相對於共同苦境的是孤立的、獨有的經驗(isolation)。
第三組成 是正念(mindfulness)意指平衡地覺察自己的痛苦與感受。相對於正念的是「過度認同」與沈浸於自身的苦難與感受(over-identification)。
因此一共有六組分量表,說明你在自我疼惜上的正向與負向能力。
【5非常符合】、【4符合】、【3一般】、【2不符合】、【1非常不符合】
第一組正向能力:自我仁慈(self-kindness)
5 情緒不好時,我會更關愛自己。
12 歷經艱難時,我會關心、善待自己。
19 經歷困苦時,我會善待自己。
23 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持寬容態度。
26 我試著去理解和容忍自己性格中自己不喜歡的方面。
第一組負向能力:自我批評(self-Judgment)
1 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持不滿和批判的態度。
8 處境艱難時,我容易苛求自己。
11 我不能容忍自己性格中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方面。
16 當我意識到自身的缺點時,會變得情緒低落。
21 經歷困苦時,我對自己有點冷酷無情。
第二組正向能力: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
3 遇到困難時,我把困難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7 當我感到不走運的時候,我經常勸勉自己其實很多人也正經歷霉運。
10 當我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足時,我盡量提醒自己大部分人和我一樣,都不完美。
15 我盡量把自己的失敗看成人生經歷中的一個必然部分。
第二組負向能力:孤立感(isolation)
4 思及自己的缺點時,我容易覺得愈發孤立、與世隔絕。
13 情緒低落時,我容易覺得很多人可能比我幸福。
18 當我很努力去爭取某樣東西時,我覺得其他人得到同樣的東西一定會比我輕鬆些。
25 在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失敗時,我容易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承受失敗,感到孤獨。
第三組正向能力:正念(mindfulness)
9 遇到煩心事,我會盡量想辦法讓自己保持情緒穩定。
14 當一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發生時,我盡量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它。
17 在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失敗時,我會盡量全面、客觀地認識這些事情。
22 當情緒低落時,我試著用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
第三組負向能力:過度認同(over-identification)
2 情緒低落時,我容易糾結於不順心的事情。
6 在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失敗後,我會感到自己缺點很多。
20 當某些事使我心煩時,我容易受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24 當一些痛苦的事情發生時,我容易誇大它的影響。
從這六組分量表,你可以查看哪一組平均分數最高,就能知道你是否擅於愛自己,還是容易耽溺在自我批評與強烈負向情緒中,而這三組能力就是光譜的兩端,你可以有意識地在面對生命的挫折與困頓時,讓自己保持彈性位移。
有人問我,如果這麼愛自己,那麼是不是不應該設定高標準給自己?否則做不到又會自我批評,但如果一直沈浸在低標準中,又該如何愛自己?
其實「高標準」並不是問題,一直以來的心理困擾,都在於現實與理想產生落差時,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若你依舊能用愛的眼光看向60分的自己,並且為自己構築邁向100分的階梯,你一樣可以不斷超越與茁壯。若你用怒意的雙眼看像自己,鞭打燃燒自己,你拼了命走到80分時就會意識到自己根本走不下去。
因此問題不在標準,而在你的眼光罷了。看顧自己的眼光,注意自己的視角,你將是那位成就自己的人!
self-compassion mindfulness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什麼是愛自己?帶著愛的眼光看向自己與他人
很多人會從各種途徑來問我「要怎麼愛自己」,但奇怪的是「愛自己」這件事似乎講了很多次,還是很難讓人實踐其中的精髓。
在實務工作上,大部分的諮商案主的諮商目標,多被定調為「增進案主的自我悅納感」,簡單來說,就是在諮商中逐步增加對自己的喜歡和接納感受,然而這件事的困難在於,多數來尋求協助的人,很難喜歡自己,也往往厭惡自己因為過往的「不成功」或「錯誤決定」,導致現在痛苦的處境。
例如:愛錯了人、選錯了工作、沒有好好念書、沒有把握機會等等。生命裡充滿各種懊悔與不甘心,而那一刻,你往往帶著「恨、失望」的眼光看向自己,如此只會削弱你自我的力量,讓你陷入自責與無力轉圜的狀態,創造出惡性循環,你努力想改變自己、翻轉自己,其實正意味著你無法欣賞此時此刻的自己。
這時候你會想問,那該怎麼辦,現在的我這麼糟糕,我要怎麼愛自己呢?
我就忍不住好奇,現在糟糕的處境,有時候是我們面對挫折與困境的反應,但大部分無法愛自己的人,也往往缺乏面對困境的共處能力,他們拼命鞭策自己前進、突破,直到他們意志癱瘓為止,而那時就會爆發憂鬱與焦慮,對所有事情力不從心。
那不是愛自己,那像是討厭自己到想要重新換掉自己一般。
因此,你追求的「美好」處境往往不會出現,就像一個一直抱怨低薪的人,在真正獲得高薪時也只能享受到短暫的虛榮,之後在生活中的新責任、新挫折,將會讓他抱怨起下一件事,簡單來說,就是一直難以滿意自己,更別談生命中滿足與幸福的狀態。
要是不再急於改變呢?
Arnold Beisser提出了改變的悖論:「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你不再想改變時,改變就發生了。那個改變在於,我接受了我如其所示的自己,不再用過多的標籤、評價看待自己。多數一直聽不懂什麼是愛自己的人,都是已經帶著充滿苛責、批判與厭惡的眼光看向自己習慣的人,因此會一直「不懂」也無法體會愛自己。
其實,在更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換一副看自己的眼光。
換上可以溫柔地看向自己,對付出努力的自己微笑眼光,就是愛自己的實踐,不去想「然後呢?」而是,這樣也可以的一種坦然。
在研究上,我認為愛自己最好的說明,就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了。Neff(2003)將自我疼惜有三組成,而各組成又分為正向的和負向的兩類。
第一組成是自我仁慈 (self-kindness)(在失敗或受苦時對自己仁慈)。相對於自我仁慈的是自我批評(self-criticism),意指嚴格地自我評斷。
第二組成是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意指自己苦難的經驗是人類的共同經驗。相對於共同苦境的是孤立的、獨有的經驗(isolation)。
第三組成 是正念(mindfulness)意指平衡地覺察自己的痛苦與感受。相對於正念的是「過度認同」與沈浸於自身的苦難與感受(over-identification)。
因此有能力自我疼惜的人,在面對死亡這件事會如何對待自己呢?
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失落與哀傷,也心疼自己在遭受失親的過程中,允許自己難過、休息或不做任何事,他們可以因此理解同樣失親的人,也曾經歷心被撕裂的痛苦感受,與內心空洞荒蕪的不安感,也因此更有能力同理他人,最後,他們可以知道自己的悲傷,也知道悲傷的前身是因為滿滿的愛。
相對而言,沒有自我疼惜能力的人,則是:
他們覺得悲傷難以承受,因此怪罪自己沒有好好把握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他們陷入極深的孤獨中,覺得因為失親的痛苦而感覺被世界遺棄,每個人都可以如此開懷的笑,而自己不行,他們會陷入悲傷的黑洞中,覺得自己活該又覺得老天不公,又認為在悲傷的自己需要被更多認同、安撫。
所以,愛自己,就是能對自己感同身受,溫柔的體會與體諒,溫柔的呵護與支持的過程,並且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如此你的身邊都能欣欣向榮。
self-compassion mindfulness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說真的,「接納自己」這件事常聽到,但實踐起來不大容易。
一個人有沒有接納所有的自己,其實是能旁看出端倪的。
因為他是否有接納自己,會決定他能否真正「愛自己」。
⠀⠀
有些人的「愛自己」容易走偏,最後變成逃避難題;
而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過得任性自由,但其實掀開表面,內心卻很空虛;
但有些人我們從旁就能感受到:他是打從心底愛自己,溫柔而堅定,並非喊喊口號。
⠀⠀
造成這些不同的其中一個關鍵點是:「一個人是否打從心底接『接受』並『悅納』自己,無論好與壞」。
⠀⠀
只愛某幾種狀態的自己,但厭惡、甚至逃避看見低落、犯錯或者負面的自己,這都是種有條件的愛。
⠀⠀
但我們該怎麼喜歡那個不太符合自己理想的自己呢?
「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就是個不錯的練習。
⠀⠀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自我疼惜,就是寵自己,所以有些人就會質疑「自我疼惜不就會對自己太好,而因此停滯沒進步?」但事實上,自我疼惜是讓我們停止內耗,不用過激的內在語言讓自己精疲力竭、適度地放過自己。
⠀⠀
在這集Podcast中,我就想與你們聊聊接納自己和自我疼惜。
Dr. Kristin Neff 定義出的自我疼惜其實囊括三大要素:
善待自己(Self-kindness)
理解共同的人性本質(Common humanity)
正念(Mindfulness)
⠀⠀
這三大要素確切的意涵是什麼呢?
歡迎收聽我最新一集的Podcast節目
⠀
BTW,現在 MixerBox 上也可以聽到我的Podcast囉!🙌
⠀
🔻了解如何真正接納自己🔻
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nBR9X
Spotify ➡️ https://lihi1.com/PGR2i
KKBOX ➡️ https://lihi1.com/TZj60
SoundOn ➡️ https://lihi1.com/Nqe3b
Firstory ➡️ https://lihi1.com/MlUCI
Goog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4VCQT
MixerBox ➡️ https://lihi1.com/0U9yA
self-compassion mindfulness 在 TCME President, Lynn Rossy... - The Center for Mindful Eating 的推薦與評價
From pain relief to well-being at work, habit change to self-compassi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