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路上不小心誤踩黃金 💩
#大話迷信🇫🇷🇨🇭
朋友們!之前跟大家聊過不少關於法語區各種千奇百怪的迷信,你還記得嗎?比如:「綠色,是會帶衰演員的顏色」,「不要將長棍麵包倒過來放」等。但是,這次要聊一個生活中常見,但是很少提到的迷信:你知道「踩到屎」也是迷信之一嗎?!
不過要注意的是,可不是隨便一隻腳就算,我們討論的對象僅次於「左腳」!這雖然不是法國僅有的,不過在法國卻常常被提起。人們相信:左腳踩到屎,能夠帶來好運。不過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正確來講應該不是帶來好運,而是「袪除厄運」!
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只有左腳呢?那是因為,左腳就代表著厄運!例如,在最後的晚餐中,猶大就是坐在耶穌的左邊。於是「左邊」就此被與「惡魔」、「厄運」劃上了等號。所以,如果用象徵厄運的左腳去採屎,就象徵遠離厄運。不過,因為如果是故意用左腳踩,會激怒惡魔,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厄運呢!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 « La merde »「屎」其實是 « La Chance »「好運」的同義詞,用來祝福別人好運!因為早期大家都靠馬通勤,所以如果戲院前有很多馬屎的話,就代表,「人很多,生意興隆」!
根據“Lastminute”網站報導,在2017年的統計中,有55%的歐洲人在光譜上,被認為是相對迷信的!更細劃分,60%的西班牙人,58%義大利人以及56%的德國人,都傾向相信比較迷信,容易跟著迷信去影響自己的行為,這個數字,你感到意外嗎?
💯朋友們,問題來了!
在你來自的地區,有沒有什麼有趣的迷信分享呢?「踩到黃金」時你的第一個想法通常是什麼?!😉
Nous avons plusieurs fois parlé de superstitions diverses que les Français ont, comme le vert étant une couleur porte-malheur pour les acteurs ou encore la baguette qu'il ne faut surtout pas mettre à l'envers sur une table ! Aujourd'hui on regarde quelque chose qui ne va pas vous paraître très romantique : marcher dans une crotte de chien !
Attention, pas de n'importe quel pied ! Le pied gauche. Cela n'est pas spécifique de l'Hexagone mais il est vrai que les Français sont ceux qui en font beaucoup référence. Marcher dans une crotte de chien du pied gauche porterait chance. En fait, pas vraiment. Marcher du pied gauche sur une crotte de chien ne porte pas chance mais elle éloigne le Mal. Un peu d'explications est nécessaire.
Le côté gauche représente le Mal. Par exemple, dans la Cène, Judas est assis à gauche de Jésus ! Ce côté est donc devenu le côté relié au Mal et à la malchance. Marcher dans une crotte de chien avec le pied gauche éloignerait donc celui-ci ! Mais attention ! Il ne faut pas le faire exprès. C'est très important car si vous le faites exprès, le Mal sera donc furieux et vous aurez encore plus de malheurs !
En plus de cela, rappelez vous que, la « merde » est synonyme de chance ! On dit souvent « merde » à la place de « bonne chance » car, avant, s'il y avait beaucoup de crottes de chevaux devant les théâtres, cela voulait dire qu'il y avait beaucoup de monde puisque les gens se déplacaient à l'aide de chevaux !
Si on prend les chiffres, 55% des Européens sont superstitieux ! Selon une enquête menée par le site internet Lastminute, en 2017, 60% des Espagnols, 58% des Italiens et 56% des Allemands croyaient à des superstitions diverses.
Et vous ? Quelle est la superstition à laquelle vous croyez le plus ?
💡« Avoir la poisse » :這個用法是形容「很衰、很倒霉」。當覺得自己每次運氣很背的時候,我們會常說: « De toute façon, j'ai toujours la poisse ! » 「反正不管怎樣,我就是很衰啦!」
#法文邂逅
#情境法文
#迷信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法文邂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 Introduction 00:33 盧廣仲 - 【刻在我心裡的名字】 01:51 魏如萱 - 【晚安晚安】 03:00 5566+7朵花 - 【C'est si bon】 05:23 劉思涵 - 【走在冷風中】 06:54 梁静茹 - 【C'est la vie】 08:44 BO...
si 法文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留言處有彩蛋,不要錯過!
不知道大家有注意到,談到亞洲和西方的文化差異,常會談到鞋子!不過當然不是雙方鞋子做工差異,或是誰的鞋子比較好看,而是很少想到的話題:進屋前要不要拖鞋子呢?!
對大多數亞洲人來說,這可能根本就不算是個問題...因為進屋本來就是要脫鞋啊!要換另外一雙「室內拖鞋」« chaussons » 或 « pantoufles »,屋子裡才不會髒掉。
不過如果到了歐洲,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事實上,很難去找到準確的數據,來判斷普遍歐洲人到底會不會拖鞋(因為應該不會有人有時間去調查這個,如果朋友們有找到相關數據,歡迎提供!)。如果隨便問個法國人,答案可能會因為他來自的家庭及地區,都會有所不同。有些人會說 « Oui ! Évidemment ! Je ne veux pas que les personnes salissent ma maison. »「對啊,當然要脫鞋子!我才不要家裡被人踩髒呢!」,但與此同時,就有人覺得其實沒差。但總而言之,每個人習慣都不同的情況下,大家的共識還是尊重家裡主人的意見為主。被邀請的人會先問邀請他的人,是否要拖鞋子。
不過承如剛剛提到的,針對這個問題,很難去找到數據確切知道,法國、瑞士、比利時的人究竟進室內前脫不脫鞋。所以想要邀請大家一起來做「吃飽太閒大調查」🤣!請大家幫我詢問身邊法國、法語區、歐洲的朋友,他們是怎麼想的,以及他們的習慣是什麼呢?或者如果有朋友,是曾到過歐洲或邀請過歐洲朋友的,也歡迎你們向我們分享你們的經驗喔!
Quand on parle de choc culturel entre les pays asiatiques et occidentaux, on parle souvent des chaussures. Bien sûr, on ne parle pas de comment sont faites les chaussures ou de si elles sont plus belles en Asie qu'en Europe, mais de si l'on doit les enlever en entrant dans une maison, ou pas.
Pour la plupart des pays d'Asie, la question ne se pose même pas ! Les chaussures doivent être enlevées pour ne pas salir le reste de la maison et il faut porter une autre sorte de chaussures, d'intérieur, qu'on appelle « chaussons » ou « pantoufles », en Français.
Cette question devient compliquée lorsqu'on arrive en Europe. En effet, il est très difficile d'avoir des données précises pour savoir si les Européens enlèvent leurs chaussures ou non. Si vous demandez à un Français, la réponse peut changer selon les familles et les régions du pays. Certains vous diront « Oui ! Évidemment ! Je ne veux pas que les personnes salissent ma maison. », pendant que d'autres vous diront que cela ne les gêne pas trop. Dans tous les cas, tout le monde a l'air plutôt d'accord sur le fait que celui qui doit décider est l'hôte. Toutes les personnes, ou presque, demanderont à la personne qui les reçoit s'ils doivent enlever leurs chaussures, ou pas !
Mais comme je l'ai dit précédemment, il est très difficile de savoir avec certitude si la population française, suisse ou belge, par exemple, retire ses chaussures avant d'entrer dans une maison. C'est pourquoi vous pouvez aider dans cette petite enquête ! À vous de demander à votre entourage français, francophone ou même européen en général ce qu'ils pensent et ce qu'ils font ! Vous pouvez également nous partager votre propre expérience si vous êtes déjà allés en Europe !
« Je suis pas ton larbin ! » : Cette expression est utilisée quand quelqu'un vous demande de faire une tâche, souvent ménagère, à sa place et que vous vous sentez comme un esclave. Pour exprimer son mécontentement on dira alors « je suis pas ton larbin ». Le mot « larbin » est souvent remplacé par « bonne », mot qui veut dire « un domestique » en registre familier.
💡Exemple :
Tu peux faire la vaisselle ? Ah et aussi la lessive et laver le sol.
Euh, non. Je suis pas ton larbin !
💡« Je ne suis pas ton larbin ! »「我不是你的佣人!」:這個用法的意思應該很明顯了,當有人叫你幫他做某件事情(通常是家事),讓你們覺得很像佣人一樣,就可以用這句« Je ne suis pas ton larbin ! »來表達不滿。« Larbin »這個字也可以換成 « bonne »,是更口語的方式表達「佣人、僕人」。
#法文邂逅
#情境法文
#老百姓招募中
🇫🇷🇨🇭【每週一杰課|中階線上】2小時,重拾輕鬆自信開口說!朋友們!你準備好了2024年的巴黎奧運嗎?!一起來重溫法語,為未來的自己留下美好絢爛的浪漫回憶!
https://bonjouratous.com/product/202012a2to/
【🇫🇷JellaX法文邂逅】入門法文,與法文的初次邂逅
🔥https://jella.tw/native_languages/66
si 法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我們來學一下捷克語好了!
我自己還挺喜歡到當地學語言的,
兩週之後,已經可以稍微聽懂當地的地鐵電車廣播以及抓到地名跟語言邏輯。
當然,不是說這麼容易,但是因為捷克的英語標示並不普及,雖然已經慢慢在觀光區可以講英文,不過多數還是無法!捷克人算是很和善,就算語言不通也是會熱心分享說明(不像冷冷德國人XDXD)。
.
.
#捷克簡單用語:
你好 Ahoj
你好(或再見) Čau!
您好(較有禮貌)Dobrý den
謝謝 Díky
感謝你。Dík
對不起、請問 Promiňte
請、不客氣 Prosím
再見 Nashledanou
多少錢? Kolik to stojí?
捷克的 Český
捷克語 Čeština / Česky
布拉格 Praha
請結賬 Zaplatím, prosím
廁所在哪裡?Kde je toaleta?
是 Ano
不是 Ne
一 Jedna
二 Dvě
三 Tři
很好Velmi dobrý
美麗Krásný
好吃Výborný
太好了 To je dobré
…在哪裡?Kde je …?
什麼? Co?
何時/什麼時候? Kdy?
歡迎!Vítejte!
早安Dobré ráno
晚安Dobrou noc
回頭見 Zatím
非常感謝Děkuji moc
沒問題To nic
對不起 Omlouvám se
我可以照張相嗎?Mohu si udělat foto?
那是什麼?Co je to?
你從哪裡來?Odkud jste?
/
所以我帶了 #譯極棒 出門在家都可以邊走邊學邊互動。還可以翻中英日法冰島德語,世界上語言通通都有,很有趣!無聊的時候就自己學不同國家語言跟發音。
.
英日法文不用說這種主流語言,連上你的手機熱點或者WIFI就可以暢行無阻,準確度超高。
捷克文不是主流語言,它就需要時間適應一下,但基本上都可以學、可以說、可以互動。特別是超難發音的捷克發音。
.
現在多數都是對的、也管用的捷克語學習。雖然可能因為不是主流語言,所以我的學習發音他們覺得怪,不過也還好。那如果你用來學日語、法語、英語、德語這種多人使用的,那就很通暢很快速了!
這台譯級棒還不只是翻譯機,還可以有AI助理功用、學語言、聽音樂、聽故事,唯一的麻煩就是要連上手機,所以如果你自己不太會設定,可以下訂之後直接現場領貨,請工作人員幫你設定好,順便教會你,就沒問題了。
👉譯極棒:https://bit.ly/3BVdgfV
/
另外分享一下昨天去的農夫市集,每週六在皇宮廣場旁的河邊,都會有一場當地人參與的農夫市集,所有自產的麵包、果醬、蔬菜、肉品、酒類(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也都會來產售,大家可以撿點好康以及當地的新鮮食材,有廚房像我一樣買回家煮就更讚了!沒廚房的就當夜市走逛,也好吃好玩,沿途的河景風味很美,我也是真心很推薦喔!
.
布拉格告一個段落,
下週暫時換個地方喔!
.
台灣的疫情跟颱風如何?雖然這趟出門比較久,
也很關心台灣的狀況!
希望除了工作之餘,還可以帶給大家歐洲的實況,讓大家看一看不同的風景。
.
防疫的疲勞不知道還要多久,但至少有我的風景陪伴你。
.
謝謝你們一直很關心我,如同我昨天直播說的,
能給的我都給、能爭取的我也不會虧待你們,
生命有我愛的家人、以及你們一起陪伴著,何其有幸!
.
Na zdraví(捷克語:乾杯)
si 法文 在 法文邂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00:00 Introduction
00:33 盧廣仲 - 【刻在我心裡的名字】
01:51 魏如萱 - 【晚安晚安】
03:00 5566+7朵花 - 【C'est si bon】
05:23 劉思涵 - 【走在冷風中】
06:54 梁静茹 - 【C'est la vie】
08:44 BONUS : 林子祥 - 【巴黎街頭】
#開箱有法文歌詞的中文歌!5566不能亡!
朋友們看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嗎?!
這部電影上映之後,有相當多的粉絲們私訊詢問裡面歌詞的法文的唸法。在準備這次主題才發現原來這麼多的中文歌裡面,竟然默默藏著法文歌詞!
今天我們想來邀請大家,一起跟著我們回味這些經典的中文歌曲+電影中的法文,究竟我們對這些超級流行歌中的法語,有什麼看法呢?!下面的歌曲中,哪些是你一聽再聽呢?
讓我們帶著你輕鬆玩味裡面的法文!
一起來「唱出好法文」!
🎶 盧廣仲:刻在我心裡的名字
🎶 魏如萱:晚安晚安
🎶 5566 & 七朵花:« C’est si bon »
🎶 劉思涵:走在冷風中
🎶 梁靜茹:« C’est la vie »
🎶 林子洋:巴黎街頭
朋友們,還有哪些歌中暗藏法文,你希望我們分享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讓我們知道!
#法文邂逅
#中文歌
#好歌值得一聽二聽三聽
【每週一杰課|線上初階】2小時,讓你輕鬆自信開口說!
歡迎想習得法語實戰力,實現未來法語區旅遊夢的自己!🎉
👉體驗報名傳送門(小班名額有限,歡迎來玩!)
🙋♂️https://bonjouratous.com/product/julie-trial-basic-sunday/
(微基礎|週日)
🙋♂️https://bonjouratous.com/product/loic-basic-thu-evening-trial/
(微基礎|平日)
【與法文的初次邂逅X入門法文🇫🇷🇨🇭】
🙋♂️https://jella.tw/native_languages/66
si 法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下了操作型定義:巨大的封魔都市計劃,為一条橋、深泥池、鐵輪井戶、貴船神社的妖魔鬼怪,鋪成順理成章、自成邏輯的魔幻世界。
.
話不多說,本集就直接開啟魔界大門,由 #偽學術 的長潔與 #臺灣通傳智庫的黃采瑛博士,引領大家著魔幻視,一探京都的四個地獄,並且利用妖怪電車的「嵐山電鐵」,深度踏查京都「太秦豪族之謎」。地獄即天堂,日本佛教的地獄思想,其實帶來是對人世「無常」反思。
.
這將我的地獄連結到了姚巧梅老師的《愛欲京都》,在該書的女性書寫中,我讀到了愛與慾的本性,這正是真誠地面對「#愛恨交織」,謙卑地接納「#生老病死」。從京都旅行,看見人生。
.
📌 #本集的節目有
.
▶ 魔界與公共衛生有關?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屬於地獄的「美食」—幽靈育子糖
▶ 嵐電的冒險—妖怪電車與太秦之謎
▶ 《愛慾京都》的人生案內
▶ 地獄即天堂
▶ 旅行作為一種方法
▶ 從旅行看見人生
.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ijz1it1fjgp0810fy2r6n32?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AN3Uf2iYKG3TBpyWMfvpf?si=2Pr8WRThReudR8GC7kGJqA
.
📣 #apple 聽這裡:待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Krw8-c79ubuoiKPOWa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46380362216249&id=208541192666847
.
📣 #教育廣播電臺版: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2b/5fccf839a4224a0007c34aae
|
//// 完整論述 ////
.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我們今天要談的地獄,在京都。從平安時代起,佛教帶來夜魔天的觀念,進而產生「閻魔信仰」,「閻魔注定三更死,並不留人到五更」的諺語更賦予閻魔(閻羅王)角色無上權力。對於常民來說,地獄是一種消極的、警告的道德判斷,這樣夾帶著恐怖氣氛的警世作用,強力地滲透於民間日常生活,成為東方文化中獨特的地獄觀。
.
在京都主要有四個地獄地點,其充滿冥界、冥土、閻魔、黃泉的話語論述:包含「都市的地獄寺院:#矢田寺」、「地獄通道:#六道珍皇寺」、「巨大閻魔王:#引接寺」、「地獄的景象:#西福寺」。只需要走完一遭,絕對能領略京都最幽冥的體驗。
.
▓ #地獄也是愛欲
.
延續著地獄,我想談談愛慾,某個程度上應該要很浪漫吧~ 不不不,它還是蠻可怕滴~ 恐怖的怨魂與幽靈在日本的歷史裡總是強大的。在稻岡彰的《怨靈史跡考》中,分析了平安時代初時期的「怨靈思想」,他從一個法文化史的角度出發,說明古代日本人如何運用「怨靈」敘事達成社會的秩序化。
.
在尚未「政教分離」的古時,民俗與國家緊緊相繫,怨靈通常始於政治權力的迫害,如菅原道真、崇德天皇,政爭敗者時常化身怨靈,目的在透過恐懼訴求,讓政爭對象失去正當性。
.
如果說,日本傳說中的男性怨靈反映的是,公共領域上國家層次的權力鬥爭,那麼,鬼故事中的女性復仇,則是再現私人領域裡個人情感的糾結游移。「鐵輪井戶」與「橋姬」兩則鬼故事,是女性情感的雙重體:「恨之魂」與「愛之魂」,我們看到了愛與恨的一線之隔。
.
而故事的發展地點,宇治的橋姬神社、京都五條的鐵輪井戶跡、京都山上的貴船神社,就可以說是這樣糾結情感的甜蜜又怨恨的個人處世象徵。
.
▓ #到處都是無常的感悟
.
本集總結在地獄與愛慾的「#無常」,想起每一段旅程,想起每一位旅伴;很高興我們可以陪伴著彼此一起走過,也感謝分離後所留下來的那些。留下甚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讀到《#愛欲京都》裡的這段:
.
「二十五歲那年春天,與母親一起出遊嵐山。站在渡月橋上眺望無邊春景,被遺世的靜寂深深地吸引,種下二度求學時選擇京都的種籽。如今,同遊的母親已作古多年,而我,也開始長白髮了。」
.
我不知到你怎麼想,總之在節目裡,我是感動到哭了。這是京都的旅行,這是人生的旅行。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
#冬季感傷
#厭世日常
si 法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