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學轉向使用者經驗研究看似容易合理,但實際上有許多專業能力需要學習,有許多門檻需要跨越。面對設計研究,不是只要挖掘需求而以,還需要看到使用者真正的需要,或是需要考量到面對物件真實的行為。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的文章,分享了《矽谷思維》當中的使用案例,從中讓我們進一步反思,帶著人類學的視角做使用者經驗研究有哪些不足,又該如何更有效地發現洞察?
-------------------------------
Uber公司早年間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它因為體驗過於流暢,引發大量不滿和投訴。
Uber當年剛剛推出的時候,創新地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作尖峰價格(Surge Price)。對於這個概念,現在的你應該早就能夠理解了。這個跟滴滴的「動態調價」是一樣的,就是經濟學最基本的供需曲線的體現。可是,這個服務模式在Uber剛剛上線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知道。
在Uber上市早期,他們在用戶中廣泛宣傳的產品核心是「一鍵叫車」(One Tap To Ride),也就是叫車體驗非常流暢,愈快愈好。所以他們的產品設計就要簡潔、流暢,多餘的步驟一律都要省略。所以在叫車的時候,即使是在尖峰時段,Uber也依然是一鍵叫車。即使出現了價格飆升,他們也不會多做提示,僅僅在網頁頭版(above the fold)標注翻倍金額。
因為叫車體驗太流暢了,很多用戶壓根兒沒有注意價格提升了,直到下車扣款時才發現。雖然這個尖峰價格警告在用戶等車的時候已然顯示,可是用戶就是看不見。這給早期的Uber帶來了非常大的公關壓力。比較著名的例子是,2013年紐約暴雪,Uber價格上漲到8.3倍,好多人急著回家都沒注意加價,到家一看,「20分鐘的車程居然收了500美元!」每逢大型節日活動都是Uber的公關危機。
Uber被很多用戶指責是「騙子」公司,收黑心錢。要知道,對於一般的新創公司,這樣的評論十分危險。
很快Uber就做出了調整,他們推出了下面這一版方案。當出現尖峰價格狀態的時候,Uber不再是「一鍵」叫車,而是「兩鍵」。當用戶在頭版點擊了「叫車」按鈕之後,系統自動額外彈出一頁明顯的加價訊息讓用戶確認。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674?fbclid=IwAR00O4oDD-BCPLAkfVMOfwcxsG4VsTT33dfMaIZiEUzVnALhX5mfhR_Wii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