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FinTech還要來個TechFin,這些科技名詞究竟是空穴來風,還是造就產業百尺竿頭?推薦你閲讀這篇!https://go.aws/36Hu1Om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echfin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許多國家都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前進,致力提升金融科技產業,反觀我國國內還在就美牛要不要進口鬧得不可開交、國防預算案政治鬥爭,無形中錯失許多搶佔先機的時間點。
攤開金管會的資本市場藍圖,我們看到五大策略有提到「鼓勵金融創新與多元金融商品發展」,然而實際上該如何推動創新,卻沒看到政府有實際作為。
2019年金管會發出三張純網銀的執照後,卻因為疫情和系統不穩定等因素而一再延宕,至今仍未有任何一間提出明確正式開幕營運時間。
金融監理的放寬勢在必行,是讓台灣站在國際經濟版圖上重要的第一步,搭配軟實力在國際間的曝光和合作,相信可以突破目前的產業僵局。
#FinTech #TechFin #金融政策
https://pse.is/3aezs8
techfin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ttps://monthly.hkej.com/monthly/article/id/2648757/%E6%89%93%E8%9E%9E%E8%9F%BB%E4%BF%9D%E9%8A%80%E8%A1%8C%20%20%E9%87%91%E8%9E%8D%E9%AB%94%E5%88%B6%E7%9A%84%E6%82%B2%E5%93%80
打螞蟻保銀行 金融體制的悲哀
螞蟻集團不再微小,但上市忽然被叫停,無法變成大象。這家全球規模最大的FinTech公司由支付起家,再延伸發展理財、借貸、保險等領域,其顛覆性被視為威脅到銀行和金融系統穩定,懷疑因此而遭受打擊。國內金融監管由鬆變緊,螞蟻恐告別野蠻增長模式,專家認為長遠不利國內金融創新。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據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推測,螞蟻脫腳或許是中央擔心金融科技彎道超車傳統金融太快,會影響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不久前他於報紙撰寫千字文,力陳這家全球最強FinTech/TechFin貢獻超然,足以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
招股書披露,過去三年螞蟻微貸科技平台促成的貸款規模複合增長為76.4%,截至2020年6月底達到2.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圖一〕,其中消費貸款1.73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4217億元,此零售貸款規模大幅超越各大國有銀行和股份銀行〔圖二〕。
1.73萬億這個「扎眼」的數字一出,監管部門非常不安,因為其中98%的資金都是來自銀行和資產證券化,螞蟻出資只佔2%。據悉聯合貸款有不同模式,一般由螞蟻強勢主導,並向銀行提供脫敏後的客戶資料及風控報告,事後獲得部分貸款利息作為「技術服務費」。
「這是極聰明的做法,螞蟻把100蚊借出去,98蚊的風險轉移給銀行,自己賺了大部分的錢,利益分配不均。」譚新強說。
但銀行不笨,為何要委屈自己呢?新時代證券研究所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鄭嘉偉替本刊解開謎團──原來合作銀行大部分都屬於中小型,數量約100家,他們的商業和科技水平都很落後,自身沒有能力開發一套強大的信貸風控系統,故購買了螞蟻這個第三方服務。「內地有4000家商業銀行,但是上市銀行只有16家,卻佔據了八成商業銀行的利潤。」他指出。
銀行寡頭壟斷都是官方默許的,因此監管當局關注的,只是聯合貸款潛藏的「不可控」風險:
第一,合作雙方風險與激勵不對稱,低風險而高回報的一方為做大規模或會降低客戶門檻或者操控信用資料;第二,中小銀行風控能力較弱,而且本身受制於監管,未能獲取客戶太多資料;第三,銀行借助互聯網力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易造成風險外溢;第四,共同放貸人或有債權不清的問題。
「如果底層資產出現問題,可能會產生像美國08年次貸危機的衝擊。」鄭嘉偉說。特別是新冠疫情經濟轉差,信貸危機更大。
平情而論,螞蟻的風險管理技術勝過商業銀行,但是央行始終信不過「外人」,今年7月親自「摸底」,要求各銀行單獨上報「借唄」和「花唄」的信貸餘額及不良率。
就在四部門聯合約談馬雲那一天,銀保監《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出爐,劍指螞蟻與銀行的聯合貸款。該文件提出,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以及網絡小貸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跨省經營網絡小貸不低於50億元。
增長引擎被削
譚新強認為,一旦落實以上規定,螞蟻的貸款規模將會萎縮,「就算既往不咎,未來都無得增長。」目前微貸科技業務貢獻集團四成收入;券商滙豐證券預計此業務淨利率高達39%。
資金向來都是螞蟻的弱點,雖然旗下有一間網商銀行,但此「銀行」卻被當局下了一道緊箍咒──網上開戶只能辦理二類賬戶,即不能為客戶提供大額儲蓄業務。花唄和借唄曾經利用法規漏洞把槓桿放大了100倍,但2018年被監管部門約談後,已經「聽話」將網貸的ABS周轉次數控制在3次,總槓桿不超過10倍。同一年,螞蟻高調表示不想衝擊傳統銀行,而是與之合作,日後會為其提供數據、風險管理系統和其他技術,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官方似是想把螞蟻當作銀行、高利貸般監管,對金融體制而言,這是一種後退,不是向前。」譚新強認為,活躍用戶逾10億的支付寶絕對是國寶,勝過美國的PayPal(活躍用戶3.5億)。
「我大膽講一句,銀行體制仍然停留在中世紀年代的模式!」銀行依賴fractional banking機制的multiplier effect來製造金錢,「基本理論就是十個茶煲一個蓋,銀行家又貪得無厭,隱藏極大風險。」結果幾乎每十年左右,全球就出現周期性的金融風暴。
而每次銀行出事,政府都會替其埋單,變成道德風險。「華爾街的銀行家在08年無人坐監,贏了就有得分,輸了拍拍屁股就走人,最後誰埋單?政府和社會!」
FinTech有望可以拆解這個計時炸彈。「我的資產表可能好過銀行,點解唔問我借?現時P2P尚未成功,但是扁平化借貸是有道理的。隨着螞蟻的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日益先進,是否有機會作為成功版的P2P?」
他續指,銀行之所以無法變成一家FinTech,並非缺技術,「資本與金錢本身是抽象的東西,銀行其實是pure information process company」,真正原因是銀行收了政府茶禮(出事包底),答應「一、不許收高利息,二、要請大量員工」,以致包袱太大轉不了身。
數據已經說明了:中國工商銀行員工44.5萬人,41.9%負責處理個人金融業務,螞蟻有1.66萬人,當中63.9%都是研發人員。
——節錄自12月信報財經月刊《數碼人幣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