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短評】 2021年2月 第四週
.
▶《#竊聽風暴數位修復版》The Lives of Others
★★★★☆ | 正視歷史是和解的開端,轉型正義的起點
德國 | 海鵬影業 | 137 mins
在紀念228事件的連續假期,《竊聽風暴》絕對是一部值得每一個人欣賞的精采佳作;藉由冷戰下的東德,國安單位監控人民生活的日常,寫實剖析了人性在面對強權下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電影探討了政治的本質、愛情的忠誠、以及藝術創作者的使命,劇情相當豐富且面面俱到;故事某方面還原了歷史,也為現在想要開始進行轉型正義的國家,做了絕佳的良好示範。
.
▶《#伏魔殿》Temple of Devilbuster
★★★★ | 擺脫不了的原罪,萬劫不復的深淵
臺灣 | 車庫娛樂 | 24 mins
有別於短片《洞兩洞六》或是長片《逃出立法院》,王逸帆的《伏魔殿》雖同樣採用快速剪輯、誇張且近乎瘋狂的敘事風格,但《伏魔殿》走在較為嚴肅的調性之上;它藉由一對擁有乩身體質的男女,現實與玄幻間的對比,反諷了現代社會中難以翻轉的階級與權力架構。判生還是判死,其實已經無關乎公平正義;控訴著現實世界僅是利益交換,萬劫不復且永無翻身機會的修羅場。
.
▶《#複身犯》Plurality
★★★ | 劇情豐滿、內容骨感的類型片實驗
臺灣 | 麻吉砥加 | 106 mins
《複身犯》描述了一個身體被五種人格佔據,並透過警方與五種人格的對峙過程,追查一起刑事案件的真相;故事的出發點確實具有挑戰性,考驗著創作者如何梳理劇情邏輯,也考驗著演員們的演技。但劇情雖說豐富飽滿,但在內容上缺乏強烈的核心價值支撐,讓整部電影缺乏共鳴;它雖展現了台灣電影技術的實力,但同時也暴露了在製作類型片劇本上的不足與缺陷。
.
▶《#刺殺小說家》A Writer’s Odyssey
★★☆ | 娛樂片只是看爽而已?
中國 | 原創娛樂 | 129 mins
若是用研究中國近期娛樂特效大片的心情來看《刺殺小說家》,確實是一個滿有趣且機會難得的經驗(特別是在對中片有配額限制的臺灣院線市場);全片劇情在現實與小說世界之間不斷來回穿插,雖說聲勢浩大,但總是給人一種毫無飽足的空虛感,以及格格不入的空洞感;畢竟一場華麗的煙火秀結束,那個能留在心中帶給人啟發的,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
.
.
大家上週末看了哪些新片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本週新片 #電影 #院線 #新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emple of devilbuster」的推薦目錄:
temple of devilbuster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無影無蹤:2020十大華語片】
.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
●
(10)
《黃炳寓言(二) Wong Ping's Fables 2》(2019)(香港🇭🇰)
導演:黃炳
在日舞影展欣賞了這部動畫奇作,事前我完全不知道黃炳是誰。觀影過程中感到極度不適,無論是旁白咄咄逼人的節奏,與主流美感相去太遠的動畫設計,以及黑暗、怪誕的故事情節⋯⋯這種感覺是過去沒有過的,作品乍看之下甚至看起來像是一個沒有看過動畫的人做出的東西,完全沒有依循前人規範(後來閱讀導演訪談,得知他平時確實不太看動畫)。
不過這種不適感,久了之後,居然看到過癮了,故事即便越走越偏,但旨意越辯越明。雖然不敢說能掌握全部掌故,但這無疑是後雨傘時代的政治寓言,黃炳將自己對香港社會種種醜惡面向的觀察包裝起來,排拒典型的敘事,以近乎洗腦的方式「植入」給觀眾,非常暴力,卻也貼合時勢。
●
●
(9)
《一狗 Caninity》(2019)(台灣🇹🇼)
導演:廖崇傑
失意男孩被朋友拱去尋芳作樂,他看來很有些純情,負責招待他的小姐尤然。以為是愛情故事,實則不然。導演很殘酷地呈現了男人的動物性,以及女孩對人性僅有的信任為之淪喪的瞬間。從攝影、場面調度、演員表演到角色的刻畫,無一不精準。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桃園電影節競賽意義何在?別具一格的「台灣獎」入圍作品〉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
●
(8)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2020)(中國大陸🇨🇳)
導演:賈樟柯
開場還以為是主旋律,談著談著,余華來了。明明是回顧中國各個世代的作家,明顯感覺有些時代是斷裂的,好像有些事情沒法明說,原因為何,大家心照不宣。余華所代表的存在,似乎補足了這個缺憾。對舊時代當中感受到自由的那個時刻的追索,再對應當今,一切盡在不言中。確實仍存在不少缺憾,但最後余華說他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一切都再顯得完美不過。
●
●
(7)
《消失的情人節 My Missing Valentins》(2020)(台灣🇹🇼)
導演:陳玉勳
陳玉勳獨有的幽默感與演員出奇的喜劇展現,弭平了所有可能的不足,令人入戲,就連劉冠廷其實是跟蹤狂的事實,都可以使人完全無視。最後吃豆花戲,更是神來一筆,回想起來,是一部處處充滿靈光的好片。同時,本片一大成就無非是李霈瑜與劉冠廷的精彩表演,陳玉勳對演員的成功指導是本片的成功要件。
●
●
(6)
《青春劇烈物語 Steps of Youth》(2020)(台灣🇹🇼)
導演:詹承廷
沒想到能有機會在台灣看到近似《聽說桐島退社了 The Kirishima Thing》(2012)魅力的作品,而且還是學生製片。故事描述一所高中的熱音社交接前夕,四個主要人物之間存在的暗潮洶湧。作品反映了青春期男孩對認同的渴望,同時也存在隱而不談卻又呼之欲出的生命故事,暗示了人物性格的縱深。
通常即便是專業導演,也難駕馭這種題材,但導演詹承廷的態度異常沉穩,撇開了任何讓故事顯得矯揉造作的可能,致力於對角色內心世界的反映,而且成果出眾。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新銳導演第一站:北藝大「關渡電影節」有什麼看頭?〉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928629
●
●
(5)
《無聲 The Silent Forest》(2020)(台灣🇹🇼)
導演:柯貞年
一部行雲流水的傑出商業製作。電影本身的攝影、美術、音效等部門,都完美地服務故事母題,與電影內容本身形成精準的呼應。眾多演員的演技展現,也都成功支撐了這部作品。固然作品深陷不少關於選材上的批評,但我想能喚起社會爭論總比無聲無息好,爭議題材的確需要衝撞。《無聲》讓我看到了一股新的可能,原來台灣也能做出質感殊異,不輸韓國商業片型態的作品。
●
●
(4)
《同學麥娜絲 Classmates Minus》(2020)(台灣🇹🇼)
導演:黃信堯
看這部作品,回想到了很多私人的生命經驗。黃信堯幾乎出賣了台灣大多數的異性戀男人,裡面那種屁話連連、下流低俗的男性對話,令人似曾相識。但導演感覺也無異神化這群臭男人,反而是在描繪他們對生命的無力,那種對自尊的失去掌握。
黃信堯透過電影埋怨一切,同時也衝進自己的電影裡揍人,這顯示出這部作品終究很個人,只屬於黃信堯自己,他透過這部作品的創作,完成一種精神上的自慰。然而,許多人用到「自慰」這個字,都是在罵人,我倒覺得不是,只要控制次數得當,自慰有益健康。黃信堯去打人的那一刻,其實我覺得很感動,因為那一刻彰顯了藝術品之於創作者的意義。
●
●
(3)
《地洞 The Tunnel》(2020)(台灣🇹🇼)
導演:許慧如
一如許慧如導演前作《臨時工》一樣,她的作品繼續挑戰了電影傳統分類的限制,你無法說它是一部紀錄片,但說是劇情片也未盡精確。本片之中,許慧如找到了一名曾與之合作的演員施永鴻,此人也在做劇本創作,故事取材自他年少受創的真實經歷。施永鴻透過自白說明自己創作的緣由,看著看著,我們慢慢意識到這是一部後設紀錄片,而紀錄片本身卻又包著一層由施永鴻創作的戲劇,深具實驗意味。
其中一場「戲」,導演讓有意詮釋施永鴻故事的演員在一間豪宅見面,一群陌然而生硬的面孔突兀聚集至此,引出了對華而不實的商業宣傳術的批判,對所謂「家」的概念的辯證也是不斷游移。結局突然斷裂,看起來並未完成,卻無損這部作品的可看性,許慧如依然跳脫於類型框架之外,維持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這種創作質地殊為難得。
關於本片的精彩影評,特別推薦影評人趙正媛撰寫的〈不完成的人物肖像——2020公視新創紀實短片(上):《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地洞》〉一文。
連結如下: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319
●
●
(2)
《伏魔殿 Temple of Devilbuster》(2020)(台灣🇹🇼)
導演:王逸帆
賈樟柯曾說過一個自己拜訪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故事。他發現老馬丁手邊有一些年輕人寄給他的作品,他肅然起敬,說他都已經這麼資深,還願意提攜後進。老馬丁卻不以為然,他說自己才要感謝這些新導演,因為他們讓他知道年輕的電影屬於什麼樣的面貌。
《伏魔殿》就是那個屬於新世代的作品,王逸帆以自己獨特的創作語言,結合台灣民俗傳說,以極速節奏的暴力場面,創造了一個兀自獨立的世界觀。然而,本片國內影展運不順,即便入圍也遭到冷落,這是因為許多評審將它當作異類,我倒希望當評審能跳脫出既定的客觀角度去思索這部電影,因為它很可能代表的將是新世代的電影樣貌。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桃園電影節競賽意義何在?別具一格的「台灣獎」入圍作品〉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
●
(1)
《迷航 Lost Course》(2019)(香港🇭🇰)
導演:李哲昕
本片詳盡介紹了廣東烏坎村的抗爭行動始末,描寫揭竿而起的村民的一場震撼民主課。社運領袖表面上取得成功,但接替上位之後,面臨的卻是已然玩死的局,自己也漸漸走進共犯結構,成為其他人的眼中釘。
導演花費八年時間創作,長期蹲點使之能拍攝到事件中的幾個主要中心人物,無意間為當代中國歷史重要的一個時刻作出了堪稱完整的紀實。如同片名所述,本片不僅辯證了民主與專制兩種制度的實用性,也暗示了中國這艘大船的現實處境。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2020金馬獎總評:金馬獎航向何方?〉一文。
連結如下: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897
.
.
(圖為《無聲》劇照。)
#黃炳寓言 #無聲 #迷航 #伏魔殿 #地洞 #同學麥娜絲 #青春劇烈物語 #消失的情人節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狗
temple of devilbuster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既視感年度華語佳片
.
今年疫情肆虐,全球電影業因檔期延宕接連受到重挫,幸台灣以一個島國之便,防疫有成,讓我們挺過第一波疫情高潮,電影院逐漸恢復往日人潮。而許多事情是接在一起看的,好萊塢電影的缺席,不外乎給了國片更多的排片空間與時間,而中國電影的再次缺席,也讓我們更有機會好好審視自己國家的作品。更甚者,在金馬獎過後掀起一波國片票房小高潮,不僅《孤味》、《刻在心底的名字》等片票房突破億元大關,許多金馬的入圍片也連帶收穫不錯的票房成果。台灣電影圈一陣欣欣向榮,似乎有一種悶了這麼多年,國片終於要起飛了感覺,不禁對未來產生了諸多美好的想像。
.
然而,獎項一時,票房一時,一個作品要被看見、被喜歡,固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最後還是需要靠影片本身來說話,而不是以一種儲值台灣價值式的情感勒索把大家騙進去,然後好萊塢進來之後這一切成為夢一場。因此我以為千萬不能說「為什麼人們開始愛看台灣電影?」,而是要更積極的去問,我們為什麼要看電影,甚麼樣的電影值得我們去看,值得我們鼓勵,而又是哪些電影屬於這個時代。要不然,就會流於媚俗,流於鄉愿,就像民族主義的假高潮一般,來的快,也去得快,最後只剩下空虛。
.
以下是我個人認為今年值得一看的華語電影,當然仍有些缺憾,無法補足所有的片子。但我確實以為,相較於跟風的去看那些「大家愛看」的電影,這些電影更值得被看見、被討論以及被肯定。
.
最後,還是要說,無論如何去看吧。愛恨與否都是看完之後的事了。
.
.
1. 迷航 Lost Course|李哲昕|2019
:八年的蹲點,三小時的紀錄呈現,幾近所能的貼近時代現場,然後記錄了一段現代民主實驗的生與死。同時也克制不帶批評的讓影像直接說話,直擊觀眾,值得敬佩。
.
2. 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張吉安|2020
:所謂十年磨一劍或許是如此,見證大師的誕生亦如是。而在此部片中我們在當中瞥見了阿比查邦、侯孝賢等大師的身影,同時又是如此私密的從導演自身經驗長出來。電影如生活,生活如電影,舉重若輕,屬於生活、屬於電影的大師之作。
.
3. 夜香.鴛鴦.深水埗 Memories to Choke On, Drinks to Wash Them Down
:生活拍得很好很難,製作集錦片更難,而兩者拼在一起又有溫柔的批判性更難,而本片做到了全部。尤其是在影像中精確的抓住了當今香港那種看似略帶疏離、頹廢、現實但又溫柔而堅定的愛著自己的土地社會,實在令人敬佩且感動。
.
4. 伏魔殿 Temple of Devilbuster|王逸帆|2020
:我不知道上一個從短片起就這麼一路作自己的導演在哪,而我也不知道下一個對於影像節奏感掌握如此有天分的攝影在哪,而本部片就是兩者最完美的交集。
.
5. 春江水暖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顧曉剛|2019
:捲軸式緩慢的拉開,隨著山水推展出一個屬於家庭、地緣社會的私人記事。既克制又私人,在當中看見屬於中國人集體的情感,也瞥見了新舊時代相處的縫隙,從中人的獨立性油然而生。
.
6. 夜更 Night Is Young|郭臻|2020
:極小的編制,講了極深的事。雖然得力於計程車司機的設定,但結尾很棒。
.
7. 佔領立法會Taking back the Legislature|香港紀錄片工作者|2020
:在歷史現場,在影像現場,其客觀克制更為重要,而也因為如此,更讓我們認識到純粹的觀看,力量究竟會有多大。
.
8. 狂舞派3The Way We Keep Dancing|黃修平|2020
:絕對屬於這個時代、這個當下、這個社會的作品。從第一集直奔第三級,拋除了純粹夢想的追尋,帶入更多關於夢想與現實的討論,也試著處理面對成長的痛,我們應該如何堅強的活下去。
.
9. 同學麥娜絲Classmates Minus|黃信堯|2020
:優缺點都相當明顯,但我願意為了它其中幾場直擊心坎的戲替他辯護。而同時也為了導演在經過上一部長片成功後,如何拆除自身、批判存在的高度自省的嘗試給予敬佩。
.
10. 日子 A Day |蔡明亮|2020
:形式嘗試一兩次是炫技,但堅持一輩子就成了某種風格。好壞不重要,雖然也無法稱它為生涯中的好片,但依然重要、每一次都值得看。雖然2020年還要把他百入十大,有種時光凝結的感覺。
.
遺珠
1. 男兒王 Number 1 |王國燊|2020
2. 季候風 Pulang|嚴京威|2020
3. 家庭式No Flowers or Seasons|游珈瑄|2019
4. 窩卡 The Era Where I Live|温晴|2020
(圖會選擇這張,自然是因為喜歡這部電影,但除此之外,我以為這一場戲也代表了某部分的台灣現實,你旁邊的人、上司忙著說感謝,站在旁邊的你一臉尷尬,甚至有種被強暴的感覺,但你也無能為力,只能試著想受這尷尬,並催眠自己與世界的沒有共識是自己比較特別,但其實什麼都不是,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