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費德勒,你想起甚麼?
費德勒是歷經數個世代的傳奇神話。兒時的我很幸運,機緣下父母打起了網球,我也有幸能練習約莫七、八年的網球。記得那時父親沉迷於網球,時不時就會觀看網球轉播。我第一個記住的網球選手名字,應是瑞典球王艾伯格(Stefan Edberg),那時父母相當喜愛他的網前技巧,也因此我記住了這個名將。伴隨那時代的名將,還有貝克(Boris Becker)、藍道(Ivan Lendl)等人。然後網球運動在國內的能見度大開,山普拉斯(Pete Sampras)、阿格西(Andre Agassi)、葛拉芙(Steffi Graf)、辛吉絲(Martina Hingis)等選手的名氣越盛,那時的我也有了些網球經驗,看轉播也不再只是陪看,開始會為了眼前的好球歡呼。然後是下個世代的費德勒,自2001年在溫網勝過草地之王山普拉斯之後的20年間,這名字從未離開過媒體。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至文末
《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322
台灣人對於費德勒的印象,多半來自於他統治網壇之後的形象。飄逸短髮,閃身正拍,優雅的單手反拍,數不勝數的美技影片,還有轉播時的勞力士廣告。網球運動在台灣畢竟稱不上熱門,很多網球選手的背景故事,都需要透過主播在轉播時順帶提及,尤其是主播許乃仁總能對場邊選手的家人、教練以至於名人們,娓娓道來場邊人物與選手之間的故事。然後從這些隻字片語、外國媒體的報導,以及熱心人士翻譯或轉貼些選手的故事,逐步理解這些選手成長的家庭背景和故事。因此當聽聞 堡壘文化計畫出版《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我興奮的表示要為此書作推廣。
費德勒和納達爾因為總是在決賽碰頭,因此媒體和球迷們為此取了個費納對決的專有名詞作為稱呼,但其實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兩位球員所處的世代不同。事實上費德勒轉戰職業時,以他的世代所面對的勁敵,應該是羅迪克(Andy Roddick)、沙芬(Marat Safin)、休威特(Lleyton Hewitt)、納班迪安(David Nalbandian)、費雷羅(Juan Carlos Ferrero)。這些勁敵們個個球季超群,每個橫空出世時,都被媒體稱為下一個球王,不過可惜的是他們與費德勒處於同一時代。他們之中幸運的能取得大滿貫冠軍,至於運氣不佳的則此生皆無滿貫頭銜。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這些名將,約莫於面對2006的巔峰期費德勒後就逐漸失去競爭力,多半選擇於於2010年左右退役。
然後費德勒面對的,才是納達爾這個世代,包含了納達爾(Rafa Nadal)、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莫瑞(Andy Murray)以及瓦林卡(Stanislas Wawrinka)。費德勒平均大這些選手約莫五歲,多數這世代處於體能巔峰時,費德勒的體能早已下滑,並且因應精準度的下降,球拍拍面也不得不增大。這時的球風早已有所轉變,因應體力的降低,減少回擊而盡可能以技術拚取致勝球,成為了不得不的妥協。
費德勒下一個面對的世代,是這個時代的球星。雖然網球媒體總愛說費納喬都是老人,下一個世代要接棒,但每每滿貫決賽的勝利者,卻又都是這些老面孔。但這時代的蒂姆(Dominic Thiem)、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茲維列夫(Alexander Zverev),雖然都有不錯的實力,但相比於前一世代天才輩出的殘酷,這世代的選手尚未有足夠的衝冠實力也是事實。
在這三個世代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那群名將。他們各自的球風各異,人格特質明顯,並且還相當富有舞台魅力。每每可惜的總是看到他們奮力殺入決賽,然後被費德勒輕鬆寫意的擊敗。其中羅迪克的遭遇更是令人哀傷,最有競爭力的時期正好與鼎盛費德勒相撞,奮力拚搏十年下來只得一座滿貫。
本書饒有趣味的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費德勒的成長過程以及場下經歷。我們得以從費德勒的少年時期開始理解,他是如何被父母啟蒙網球,又是如何在首任教練彼得卡特的訓練下成長,後續又是怎樣在瑞士網球協會中逐漸茁壯,直到拿下溫布頓青少年冠軍,以至於轉戰職業後如何逐步控制情緒,成為我們所認識的費德勒。這中間包含了與經常在場邊觀球的妻子米爾卡是如何相識,也包含了與羅迪克、納班迪安等同代名將的青少年時期相遇。此外也談及了費德勒在球場外,與時尚圈的互動,與贊助商合作的種種,又是如何開始種種慈善活動等等。補足了許多球迷對費德勒的陌生空白之處。對費德勒球迷、納達爾球迷、網球愛好者以至於熱愛體育運動的人來說,本書帶來的樂趣是難以言表的。
前幾個月聽聞今年年底,將上映一部以網球女將威廉絲姐妹成長為主軸的電影《王者理查》,而九月又正巧有費德勒的書籍出版,實在是網球迷做夢都會笑的年末。
關於費德勒的種種事蹟,齋主有太多太多能說,但最後希望能以我此生最為難忘的比賽作結。我記得那是2008年的溫布頓,由於是費納對決,因此我早早就準備好了熬夜看完這場比賽。當時費德勒處於尖峰期,聲勢如日中天,不只在草地上稱霸,在網球領域上更是王者。那時的納達爾雖是唯一可抗衡的人物,但他的主場卻是在紅土球場,在草地上面對費德勒仍是勝算不高。這場比賽拉鋸緊湊,或許是老天也希望成就這場比賽的傳奇性,這場比賽中間因雨暫停兩次,且兩次雨停後兩人的氣勢都有所轉變。我依稀記得趁著中間下雨,趕往樓下便利商店買個消夜,繼續在凌晨觀賞這場比賽。比賽雖然費德勒輸了,歷時將近五個小時的纏鬥,確是我此生最難忘的網球比賽。這場比賽後來也被剪輯成紀錄片《天才之擊》(Strokes of Genius),在本書中也被以另一個角度,紀錄了那個歷史瞬間。
很榮幸此次有機會能替堡壘文化的新書《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作推薦,作為費德勒粉絲的一個網球迷,能看到有費德勒的相關書籍出版,心中著實令人欣喜。
此次堡壘文化同樣為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9/5(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thiem 溫 網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輸,是練心術
祖高域贏什麼?
如果你問我,剛贏了今年溫布網,一口氣摘下三個大滿貫的祖高域贏什麼?
我會告訴你是EQ。
兩年前我不會這樣說,我會說是技術。
兩年前,所謂Big Three(傷後的梅利暫不計):費達拿、拿度、祖高域之球技,明顯仍然在群雄之上,帶前至少幾個身位,是有這樣的優勢。
不再。
但後浪會進步,會成熟,會武功更高強。
我的冧巴溫小打令Thiem,前兩界法網已經把拿度迫得臉上有劍傷,還能在泥地王最無敵之勢中,於2019年的Barcelona 大師賽把他擊敗。但大滿貫仍然未能成事。
球技,你看今年French Open決賽,祖高域對我另一小打令Tsitsipas,他要先失兩sets,才能反敗。Tsitsipas初段的表現,是充滿說明力的。技術上,祖高域已沒有明顯優勢。拿度都冇。
再看今年溫網四強,祖高域對Shapovalov,你會說這名小將輸的是球技嗎?我不會,除非你把EQ都當作技術一部份。那場波,每set都接近,每set他都有得贏,但輸了。
關鍵時刻把握有誤,該贏的輸了,該守的攻了,該界內的out了。都是nerves惹的禍。
本來他的氣勢不輸祖高域,對著一哥,侵略性、激情和力量並重,但埋門,或在壓力下,失手。
Tsitsipas輸French Open,也是輸nerves。當然他祖母開賽前剛過身,困擾下心神不定,是可以理解。但抗壓和抗逆,祖高域和拿度仍然贏至少一條街。米高佐敦十條。
到了今年,可以宣佈,Next Gen 四小強:Thiem、Tsitsipas、Zverev、Shapovalov的球技,基本已不輸於Big Three,看臨場發揮和Nerve之管理了。
平常訓練嚴格,技術可以猛進,EQ不能。祖高域說很喜歡重要賽事遇上next gen,imply會比較易打,因為他們容易逆跌watt。Zverev是幾人之中最未能好好管理情緒的,大滿貫之路也反映了技術之外的高下。
費達拿成王之前,用了很大的心機和力量,去為自己的脾氣動手術,改火爆、戒浮躁,練沉潛,才有後來的成就。
管得住心魔、心悸、心之驛動,才能稱王。
輸,是練心術。
祖高域多年來,屈居在費達拿、拿度之下,練回來的。
Thiem狠輸過、Tsitsipas痛敗過、被稱為“Tennis Shapovalovy”的今次也哭著離場,下次,他們會更懂處理。被EQ低懲罰過,下次就會學精,達者為先。
拳,怕少壯,贏,須篤定。
唔夠打,同唔夠定,兩回事。
體育,不止是physical的競賽, “Success is a mind game”。經典、睿哲、真理。
費達拿的mind,也不再如我這深愛的廣告片鋒利。可惜。
(後記:Matteo Berrettini除咗帽仲靚仔,網球壇待我不薄矣!)
#輸是練心術
#有技術 #還要有心度
#年輕有技術 #必須學懂輸
#世界就係你的
#我最喜歡的舊廣告之一
-------------------------------
www.patreon.com/budming
謝謝你的訂閱,讓我可以繼續創/寫作、分享知識,不必學習光合作用,走更遠的路。
thiem 溫 網 在 李昆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Dear John,
您好。很喜歡看您分享教育文,尤其最近的法網文,篇篇令我深省。
您提到Thiem的爸爸曾經分享「學業與球技不可能並進」,您也這樣認為嗎?邁向職業選手成為世界頂尖之途,每日龐大的訓練後真得兼顧得了學業嗎?我認為兼顧不了,技術、體能、心理等專業訓練和比賽佔掉多少時間啊,還要品學兼優五育並重,那也太折磨人了。但,我就是狹隘、格局不大,進不了職業選手殿堂,至少回過頭還要能念點書給自己留條後路的台灣傳統思維的媽媽,甚至如果想以體育績優進入美國大學(最終目標是上大學而非成為選手),那豈能真的放棄學業?
以您的背景財力,不需要燒掉幾棟房子也能供小孩上美國大學、研究所……,以Savi的能力,相信進入美國名校也不是問題,為什麼還需要以體育成績來申請美國大學呢?
每每在FB上看到的都是人生美好的一面,最帥的老公、最優秀的小孩永遠在別人家,家裡那個總是懶惰、沒有人生目標,請問腦板是如何幫助小孩對學業與才藝保持熱情呢?您的小孩可曾抱怨訓練的辛苦嗎?您會生氣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您會怎麼鼓勵小孩呢?
By迷惘中沒有房子可以燒的中二生媽媽
===
中二生媽媽你好
我也覺得基本的學業還是一定要兼顧,我知道不少優秀的台灣青少年選手他們的球技跟積分已經獲得知名大學的申請資格,但卻因為學術SAT考不上最低標⋯⋯
我認為未來的人才競爭力光只是單方面學歷好是不夠的。如果光只是很會讀書考高分,你就只會是個平凡書呆子,這些知名大學是絕對申請不上的。
我也不知道未來的挑戰會有會有多激烈,但我還是認為小孩應該至少去國外的大學讀書,因為可以開拓他們的眼界,認識更多各式各樣的人。
身為父母,我們的指標,就是引導小孩趁早找到他在學業以外的熱情。
在Savi學球的前2~3年,我們並不是用打壓強迫的方式逼他練球,而是陪他大量的玩球,從不會在他比賽輸球時罵他,也帶他去看現場的職業比賽,讓他了解職業選手的日常生活有多麼辛苦。
我們盡量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去發自內心喜歡這個運動。
所以這個星期日雖然他最喜歡的黑犬阿伯來,他其實很希望可以在週末期間跟他的乾爹乾媽玩,但他到最後還是決定跟我上車去練球,在車上我問他會不會覺得做這個犧牲很辛苦?
這個臭小孩竟然說:「If becoming a great player is what I am destined to do, then I shall accept my fate and not see this as a sacrifice 」
(如果成為偉大選手是我的使命,那我應該接受我的命運,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事,並不是犠牲)
我真的覺得他的自我感覺良好這一塊已經遠遠超越我了。
但昨天我們在基地練了五個多小時,在高溫35度的情況下,他完全沒有任何怨言。甚至還希望可以天天這樣練球而不用去學校。
我想要訓練小孩的是每天都要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有對的態度,才能面對未來的任何挑戰。
但是基本的學術能力當然一定要有,我其實並沒有太在意他目前小學四年級的成績,只要有及格就好。但我唯一要求的是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我們出門一定都會隨身攜帶書籍在身邊,絕對不會讓小孩放空。
只要培養出喜歡閱讀的習慣,他的人生就會一直持續學習下去,而不會因為學校畢業而結束學習。
每一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我們家祖孫三代的基因都是過動兒,已經習慣性的把自己的每天行程塞得很滿,所以從來沒有覺得辛苦或是任何想要放棄的念頭耶
像是昨天我陪Savi在球場練球六小時,你以為我只是在場邊划手機等待嗎?
Oh, no no, 我也是在35度的高溫下一起練球練體能,才能繼續保持自傲的魔鬼身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