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年前的摩洛哥古硬幣》
海城有個假日市集,偶爾,我會上那兒逛逛,買些舊貨,最起初是為了幫忙這些攤商「紓困」,好些個哩哩叩叩老東西,確實只有外國觀光客會喜歡,一旦武漢肺炎打死旅遊業,舊貨攤商格外辛苦.
前兩天,我去假日市集買菜,順便去舊貨老先生的攤晃一下,偶爾呢,他會有些值得買的東西,但絕大部分貨品乍看之下,真的很接近資源回收站.老先生很熱情,也很固執,只要我走近,沒買點東西的話,根本走不了,而他呢,每次介紹東西,全都不清不楚的,永遠都是那句:「這是摩洛哥第一個…….」
吼,哪來那麼多「摩洛哥第一個」,啊是去哪裡考古挖來的,還是怎樣?
我跟老先生買了個金屬器皿,他堅持是柏柏爾猶太手工藝,價值連城,我點點頭,不想跟他爭論,付了錢,就要走,他拿出一顆古硬幣,死要我買,我說我沒興趣,他堅持這種古硬幣世間僅有,他是因為我是他的老客戶,才把珍藏拿出來賣的.我說我不懂古硬幣,也不想買,老先生大概覺得我不識貨又不知好歹還是怎樣,愈講愈生氣,一怒之下,說:「這顆古硬幣送妳!禮物!」
我嚇一跳,說我不想要,老先生死要送,如果我不收,他會更生氣!為了避免他氣到腦充血,我只好無奈地收下.
回到家,上網一查,嗯哼,對,真真正正摩洛哥古幣,製造年份是伊斯蘭曆1268年,也就是西元1852年.
手中這顆169年前的古硬幣,可以跟我們說說啥故事呢?
西元1852年的摩洛哥蘇丹王為Moulay Abderrahmane(1778-1859),在歷史上,頗受讚譽,面對內憂(國內叛變)與外患(歐洲列強殖民侵略),依然讓國內人民享有一定程度的和平穩定生活.
尤其1830年開始,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Abdelkader 率領眾部落,強力反擊,抵抗來自法國的殖民侵略,摩洛哥蘇丹王Moulay Abderrahmane給予Abdelkader最強力的支持,1844年,在Isly與法國爆發激烈武裝衝突,摩洛哥不幸戰敗,死傷慘重,不得不跟法國簽訂坦吉爾協約,承認法國擁有阿爾及利亞,並將Abdelkader視為非法份子.
一百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兄弟盟邦,此時關係卻愈形緊張.
只願和平到來.
喔喔,這顆古幣呢,有些網站售價將近台幣一千元呢!
老先生應該不知道他一怒之下,送了我一顆台幣一千元的禮物吧?
長年的顛沛流離,加上家族很愛偷我東西,我對「物質性存在」愈來愈沒有啥依戀,倒是很喜歡挖掘這些「老東西」裡的故事,以圖以文,分享,紀錄.
喔,對了對了,《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放了很多我收集的老東西的照片跟故事,歡迎訂閱,以實質行動來支持唷!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bdelkader 在 Vicky Fung 馮穎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只看到黑暗中的火光
還燒著摩洛哥薄荷茶的香氣
.
A gust of freedom blowing from the Mascara coast carries with it the green scents of fresh mint, the hot and peppery aroma of ginger and the perfume of tea and tobacco from the Ouled Najl tribe... - Moroccan Mint Tea
.
#candle #candlelight #light #bringeroflight #scentedcandle #ciretrudon #ciretrvdon #1643 #mood #night #darkness #aroma #moroccanminttea #abdelkader #surreality #livesurreality
abdelkader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方興未艾的博物館文物返還議題,通常兩種明顯且相對的態度,一邊是認為這個話題需要考量文物保存的難易程度,另一邊則是站在反殖民的文化自決權。固然,過去的歷史造就了複雜的當代處境,以前殖民國家的博物館站在特殊有利的位置而收購、蒐藏或接受了不同的文物進入館藏。因此,來源不明或所有權有明顯爭議的文物迫使博物館必需面對這些過去的歷史並正面的處理。如同清帝國曾經簽署的條約,到了不同的時代脈絡下,其法律上的合法性也會受到輿論批評,認為這是在不平等狀況下簽訂的不對等法律條約,因此需要特別處理而不是依照單純的法律效力繼續執行。博物館中固然有合法收購或捐贈來的文物,但是比照不平等條約的邏輯,有些文物也是在特殊脈絡下被賣出或贈送出去,其脈絡的梳理與倫理的反思都是博物館必須面對的。同樣的,要求文物返還的國家與社會,它們也會有自己的特殊意圖,不一定是完全從文化的考量出發。因此,理解與描述這些要求文化返還的社會及文化脈絡,同樣也是博物館文物返還研究領域的重要話題。
------------
2020年7月5日,是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後的第58個獨立紀念日。但今年的紀念日與往常稍有不同:19世紀中葉反抗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於1838到1865年之間戰死的24位戰士——包含當年的反抗軍首領,布巴拉(Cherif Boubeghla)與布贊(Cheikh Bouziane)——的頭顱,前殖民母國法國的巴黎人類博物館存放一百多年後,終於得以回到祖國。
7月3日週五從法國出發後,這批頭顱先於週六展示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文化宮,吸引許多民眾排隊瞻仰。隔日的獨立紀念日,戰士們的頭顱被阿爾及利亞國旗包裹,隆重地安葬在與阿爾及利亞國家英雄阿卜杜.卡迪爾(Emir Abdelkader)相鄰的墓地,於他們曾為之獻出生命的土地安息。
阿爾及利亞戰士的這批頭顱,為何會深藏於巴黎人類博物館?他們又是如何被發現、並被爭取歸還祖國的呢?
走入巴黎人類博物館的庫房,1萬8,000顆左右的人類頭顱一字排開於架上,其中包含了哲學家笛卡兒的頭顱,以及舊石器時代的克魯曼人。不過目前僅有500個頭顱可辨認身份,其中就包含這次歸還的24名阿爾及利亞戰士的頭顱。
然而絕大部分的頭顱,是19世紀法國殖民者於世界各地探勘時取得的,當時這是歐洲人能夠了解其他種族的重要管道之一,他們將此研究稱為「種族科學」、「自然史」(包含後來被視為偽科學的「顱相學」),而後才歸類為「體質人類學」,成為歐洲人發展種族理論的重要基礎,博物館一方面是人骨標本的保管與存放地,一方面也是研究與觀察的中心。
而隨著喬治佛洛伊德之死,「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全球響應,讓此時法國政府的文物歸還顯得相當政治正確,被視為與前被殖民地和解的「友誼之舉」。阿爾及利亞總統塔布納(Abdelmadjid Tebboune)更呼籲法國政府「正式的為殖民行為道歉」,讓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重修舊好,認為這也將有助於現居於法國的600萬阿爾及利亞裔人口提升其地位與社會處境。
因為事實上,這批被稱為「哈金斯」(harkis)的阿裔法國人,是過去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時支持法方的軍隊,為了避免獨立後的政權迫害而逃難到法國,然而卻不見容於法國社會。備受歧視的哈金斯後代也因此被伊斯蘭極端份子吸收,成為法國恐怖份子的溫床之一。
2011年3月,阿爾及利亞歷史學者貝爾卡迪(Ali Farid Belkadi)透過比對文獻與頭顱外形,宣稱巴黎人類博物館典藏的頭顱,有68顆為19世紀中葉反抗法國殖民的阿爾及利亞戰士。
另一方面,這次的頭顱返還對於阿爾及利亞當局來說,也是一場美妙的政治宣傳,透過與前殖民國的「和解」,取得國際矚目並強化民族情懷。但事實上,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後的獨裁政權持續至今,2019年的Hirak運動雖成功逼迫執政20年的總統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下台,然而體制結構不變,現任總統塔布納也是布特弗利卡的親信。
更甚者,此次返還的24顆頭顱,其標舉的反抗戰士所捍衛的家園,與如今的阿爾及利亞地區有所不同,因為阿爾及利亞的現代國界事實上是因為法國殖民才確立的,殖民以前根本不存在「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家,人民瞻仰毋寧說是一段國族神話。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736124?fbclid=IwAR0YLrE8yXvj07ticeLaWaeFa1TpwlYM-ovDK-8SblOu5fEVtuI9QbLW_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