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頂尖運動表現,是不健康、有害的嗎?】
.
「運動讓身體能變得更健康」
「頂尖運動員,身體沒有一處是沒受過傷的」
.
這兩種說法好像都正確,運動可以讓身體更強壯,降低心血管、精神、心理等疾病,但同時,好像又看到頂尖運動員全身都是傷,甚至有憂鬱、社交障礙等。這樣的現象,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去探討,例如訓練造成的損傷,有沒有跟身體的恢復達到平衡,而這樣的「平衡關係」不只是生理,還要考量心理層面。
.
🔸 運動強度(量)跟身體健康的關聯
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探討「上呼吸道感染」跟「運動強度」的關聯性,發現從完全不運動的人到高運動強度的人,感染的機率會先下降接著逐漸上升,代表著「運動強度在適當的範圍下,能讓身體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或者說免疫系統能在最好的狀態」。
.
過度訓練症候群(Overtraining syndrome, OTS),指的是過高的運動量或強度,使得身體出現一連串的問題,包括:頻繁地受傷、覺得疲勞、疲倦、心情低落、身體更容易得病等。因此,當頂尖運動員在沒能拿捏好訓練跟恢復之間的平衡,可能導致過度訓練的發生。
.
.
🔸 訓練量高,所需要的恢復也更高
.
「頂尖運動員的訓練課表,常控制在綠燈跟紅燈的交界」
.
身體之所以變得更強、更壯,是因為我們給身體「足夠的刺激」,這樣的現象又稱為超補償(Supercompensation)。當給予刺激時,因為疲勞的關係,身體狀況會先變得比較差,但當疲勞恢復後,身體狀況可能提升到比初始更好。
.
「為了最大化訓練的效果,給予身體的刺激是相當高的,需要同時有足夠的身體恢復,才能保持平衡,避免過度訓練」
.
因此,相較於一般人,頂尖運動員承受更大的身體壓力,需要更多的「恢復工具」,包括:更長的睡眠時間、均衡飲食、物理治療、運動防護、社交生活、心理諮詢等。這也是一個專業運動團隊,除了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等,也可能需要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心理師等不同領域的專業。
.
.
🔸 「休賽季」,一年一次的長假
以一年為單位來說,運動員的活動可能會畫分為「冬訓期、比賽期、休賽期」,冬訓期專注於訓練、可能是訓練量最高的時候;比賽期則是專注於比賽,雖然訓練量較低、但由於比賽本身的強度、舟車勞頓、時差、飲食等影響,對身體還是有較大的負擔。
.
「休賽期」就是讓運動員完全放鬆、好好休息的時間,可能是去渡假、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時間可能從兩週到一個半月都有。
.
.
🔸 短期可能是「傷害」,長期可能是「健康」
總體而言,大多數的職業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真的是充斥著更種運動傷害,說「帶傷上陣、身體沒有一個部位是傷過的」不為過,有時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師的目標就是讓他們在「受傷下,還能盡可能維持在較好的狀態」。
.
「短期而言,也就是運動員的生涯或巔峰時期,對身體來說的壓力跟傷害是巨大的,也依此需要配合高密度的恢復、放鬆、調整,試圖達到一個平衡」
.
「長期而言,當運動員退休,身體不再承受巨量的壓力,但也因為有好的運動習慣、身體狀況等,其平均壽命較長或得到疾病的機率會較低」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東京奧運 #頂尖 #運動員 #職業選手 #運動選手 #運動傷害 #受傷 #恢復 #疲勞 #過度訓練 #運動醫學 #物理治療 #運動防護 #營養 #心理 #健康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tokyo #olympics #athlete #elite #professional #sports #sportsinjury #recovery #fatigue #overtraining #sportsmedicine #physiotherapy #athletictrainer #nutrition #psychology #healt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幾天指揮中心拿出一個表格比較各種疫苗之間的好壞,本意是想說AZ其實好棒棒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但結果表格內容我看了一看之後發現結果MODERNA表現最差,每個不良反應比例都比AZ高,那你買五百萬劑還宣傳個半天幹嘛? 但我還是耐心解釋一下,這張表格做錯了,會導致民眾有錯誤的理解。 第一, 疫苗只要過...
fatigue醫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防疫政策的推動與落實,需要社會大眾共同遵守各種「保持社交距離」的規範。我們也發現,防疫隔離生活凸顯出許多過去習以為常或隱而未見的社交需求。這篇 地球圖輯隊 情報總部 的報導就指出,在疫情下我們也要關注隔離帶來的「無聊」對於維持防疫社會規範帶來的影響與挑戰。或許值得進一步觀察與思考的是,近來線上社交軟體的優化與使用經驗分享以及新興社交互動「空間」(如gather town或kumospace)的出現,不只是反映出維持人與人互動連結的重要性,對於疫情下的人類生活,也具有積極的社會性意義。
------
隔離疲勞 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當疫情不斷延燒,天天關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的生活持續好幾個月後,人們漸漸產生了「隔離疲勞」(quarantine fatigue),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覺得多出的大把時間不知道該做什麼,生活過得好無聊。
無聊可能導致真實的問題發生
乍看之下,無聊似乎只是個小問題,畢竟比起猖狂的確診率跟死亡率,抱怨自己有很多空閒時間,聽起來有點太小題大作。但是,現在有專家指出,「無聊」已經不只會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了,它還可能導致真實的問題發生。
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的學者就發現,比起其他人,容易感到無聊的人更可能會打破社交距離的規定然後群聚;另一個發表在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傳播》(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則認為,無聊會讓人難以自我控制,進而做出違反規定的事。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老年醫學專家博伊德(Cynthia Boyd)表示:「我們希望人們能夠遵守政府官員隔離和保持距離的指示,但同時,我們想要嘗試並幫助人們盡可能保持聯絡。」
(引用自https://dq.yam.com/post.php?id=13559)
fatigue醫學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YT傳送門: https://youtu.be/0Yr4x8G7-Sw
前幾天指揮中心拿出一個表格比較各種疫苗之間的好壞,本意是想說AZ其實好棒棒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但結果表格內容我看了一看之後發現結果MODERNA表現最差,每個不良反應比例都比AZ高,那你買五百萬劑還宣傳個半天幹嘛?
但我還是耐心解釋一下,這張表格做錯了,會導致民眾有錯誤的理解。
第一, 疫苗只要過了三期以後,真正致死的機率並不高,重點在於防護力好嗎?防護力低,副作用再低也沒有達到效果啊。不然喝符水好不好?沒甚麼防護力,但也沒有副作用啊?把這個副作用拿出來比較真的沒有意義啦~~~談戀愛有沒有可能被劈腿,難道你就不談戀愛嗎?
第二, 這裡列出來的表格其實是不良反應或是不良事件中的各種症狀的比例,表格做得好像有一半的人打了會有這些反應,這不是嚇死人?所謂的Adverse Event不良事件是在施用藥物產品的患者或臨床研究受試者中發生的任何不利的醫學事件,並且不一定與該治療有因果關係。因此,不良事件可以是與藥品的使用暫時相關的任何不利的和意外的跡象,症狀或疾病,無論是否與藥品有關。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的AE必須報告給研究發起人,必要時可以報告給當地倫理委員會。【來自維基百科】
第三, 三期實驗的狀況跟實際上臨床的狀況又不一樣啊~~~實驗歸實驗,現實世界的運作回報不良反應的機制有所不同,不是真的很嚴重到回診,其實醫師根本就不會知道,也就不會回報啊,所以要看實際接種的反應才比較準啊。
像是ADZ的這份資料是來自於WHO的三期實驗報告整理: AZD1222 vaccine against COVID-19 developed by Oxford University and Astra Zeneca: Background paper (draft),有五十二頁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但實驗的內容其實是去年的三期實驗了,不是實際注射之後的結果。
我推薦大家看的是美國的CDC所推出來的疫苗施打第一個月報告,二月十九日出版,熱燙燙非常新。First Month of COVID-19 Vaccine Safety Monitoring — United States, December 14, 2020–January 13, 2021。是他們實際施打疫苗一個月,一千三百萬劑之後的結果,實際上會有不良反應的比例非常低啊,大家不要自己嚇自己~~~
美國接種13794094劑,ADVERSE EVENT:總數6,994,占比0.000506,萬分之五點零六九。輕微不良反應的有6354,0.0004606,萬分之四點六零六,其中22.4%是頭痛,16.5%是疲倦,16.5%是暈眩。
嚴重不良反應的有640人。0.00004639,十萬分之四點六三九,其中回報的死亡案例有113件,其中有78件是在長照機構裡面的成員。
還給你原文夠不夠意思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injection site tenderness (63.7%), injection site pain (54.2%), headache (52.6%), fatigue (53.1%), myalgia (44.0%), malaise (44.2%), pyrexia (includes feverishness (33.6%) and fever >38°C (7.9%)), chills (31.9%), arthralgia (26.4%) and nausea (21.9%). The incidence of subjects with at least one local or systemic solicited event after any vaccination was highest on day 1 following vaccination, decreasing to 4% and 13 %, respectively, by day 7. The most common systemic solicited AEs at day 7 were fatigue, headache and malaise.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fatigue醫學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指揮中心拿出一個表格比較各種疫苗之間的好壞,本意是想說AZ其實好棒棒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但結果表格內容我看了一看之後發現結果MODERNA表現最差,每個不良反應比例都比AZ高,那你買五百萬劑還宣傳個半天幹嘛?
但我還是耐心解釋一下,這張表格做錯了,會導致民眾有錯誤的理解。
第一, 疫苗只要過了三期以後,真正致死的機率並不高,重點在於防護力好嗎?防護力低,副作用再低也沒有達到效果啊。不然喝符水好不好?沒甚麼防護力,但也沒有副作用啊?把這個副作用拿出來比較真的沒有意義啦~~~談戀愛有沒有可能被劈腿,難道你就不談戀愛嗎?
第二, 這裡列出來的表格其實是不良反應或是不良事件中的各種症狀的比例,表格做得好像有一半的人打了會有這些反應,這不是嚇死人?所謂的Adverse Event不良事件是在施用藥物產品的患者或臨床研究受試者中發生的任何不利的醫學事件,並且不一定與該治療有因果關係。因此,不良事件可以是與藥品的使用暫時相關的任何不利的和意外的跡象,症狀或疾病,無論是否與藥品有關。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的AE必須報告給研究發起人,必要時可以報告給當地倫理委員會。【來自維基百科】
第三, 三期實驗的狀況跟實際上臨床的狀況又不一樣啊~~~實驗歸實驗,現實世界的運作回報不良反應的機制有所不同,不是真的很嚴重到回診,其實醫師根本就不會知道,也就不會回報啊,所以要看實際接種的反應才比較準啊。
像是ADZ的這份資料是來自於WHO的三期實驗報告整理: AZD1222 vaccine against COVID-19 developed by Oxford University and Astra Zeneca: Background paper (draft),有五十二頁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但實驗的內容其實是去年的三期實驗了,不是實際注射之後的結果。
我推薦大家看的是美國的CDC所推出來的疫苗施打第一個月報告,二月十九日出版,熱燙燙非常新。First Month of COVID-19 Vaccine Safety Monitoring — United States, December 14, 2020–January 13, 2021。是他們實際施打疫苗一個月,一千三百萬劑之後的結果,實際上會有不良反應的比例非常低啊,大家不要自己嚇自己~~~
美國接種13794094劑,ADVERSE EVENT:總數6,994,占比0.000506,萬分之五點零六九。輕微不良反應的有6354,0.0004606,萬分之四點六零六,其中22.4%是頭痛,16.5%是疲倦,16.5%是暈眩。
嚴重不良反應的有640人。0.00004639,十萬分之四點六三九,其中回報的死亡案例有113件,其中有78件是在長照機構裡面的成員。
還給你原文夠不夠意思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injection site tenderness (63.7%), injection site pain (54.2%), headache (52.6%), fatigue (53.1%), myalgia (44.0%), malaise (44.2%), pyrexia (includes feverishness (33.6%) and fever >38°C (7.9%)), chills (31.9%), arthralgia (26.4%) and nausea (21.9%). The incidence of subjects with at least one local or systemic solicited event after any vaccination was highest on day 1 following vaccination, decreasing to 4% and 13 %, respectively, by day 7. The most common systemic solicited AEs at day 7 were fatigue, headache and malaise.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fatigue醫學 在 胡文龍醫師之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基因營養功能醫學療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