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劇本及萬金油 - 鴕鳥時期已過 決斷時刻隨時會來臨......
(更多脈絡分析,請造訪 InsightFan.com)
3月15日,美國國防部發佈的新聞稿中說「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3月18日,中共官員楊潔篪在阿拉斯加的會場怒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國不吃這一套」,因為美方表示對中國在新疆、香港和台灣作為的「嚴重關切」。
3月19日,中國駐法國大使在官方推特上辱罵法方學者為「小流氓」,因為該學者批評了中國對法國議員訪台計畫的公然施壓。
3月22日習近平考察福建,美軍機迫近偵查,飛到中國領海基線僅有25.33海里之處,史上距離最近。
3月25日,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指示對台灣「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同時喉舌報強調習近平這次到福建沒去視察軍區。
3月26日,台美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晨7:30-10:30 之間,共機由西南部、南部、東南部三方向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三小時內高達十批次,有公開紀錄以來密度最高。
這不到兩週之內發生的所有事,你怎麼解釋?
當前幾大問題,台灣人在問,世界人也在問:1)中共和美國相互用台灣測試對方的底線,哪一方比較有踏過紅線的動機或壓力?2)一旦某方踏過紅線,接下來的劇本有哪幾種?3)習近平此時到福建,是心懷惡意嗎?那麼他不提「統」而提「融」用意何在?是心懷善意嗎?那麼小報為何接到指示要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口吻突出「沒視察軍區」?或者,純粹像戰機擾台一樣,習近平不過是在用他的肉身行蹤擾台?
經過了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和中共政權各有各的極大壓力,政治上的、經濟上的、疫情上的。然而,美國是民主體制,彈性及抗壓容度大,生了病就慢慢療養,無需用猛藥。中共是極權政體,金字塔一竿子插到底的威權體制,彈性極差,抗壓就靠低人權優勢,一旦生了病就必須用猛藥。這樣一對照,上述第一個問題就有答案了:美共兩者在探出對方底線之後,踏過紅線的那一方非共方莫屬。
第二個問題:踏過紅線的方式,以及之後的劇本有哪幾種?兩個月前本專欄曾寫過《倘若台灣遇上一場有限戰爭》於此就不重複了。
可能的劇本當然不止一種。西方的各大主流媒體、各大智庫、軍事刊物、政治歷史學者,近一個月來談到台海危機時,調子都已經拉到「世界大戰」的級別。千言萬語、各種軍事角度的數據分析、各式的歷史提醒,都可以用七個字來涵蓋:「得台灣者得天下」!
無論你我喜不喜歡,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 - 鴕鳥時期已過 決斷時刻隨時會來臨。古早的孫臏在兵法中已明言:《無恃其不來,恃我有以待之》- 不能依賴自欺心理,相信戰爭絕對不會發生,寧可依賴自己的手頭條件,盡量做好迎敵準備。
面對中共的武力威脅,台灣社會有一盒隨身攜帶的心理機制轉換萬金油。我用「懶人包」的形式來描述這一擦就靈的萬金油內的兩大邏輯:
美國一定介入。美國軍力比中共軍力強不止四倍,所以台灣不用怕。
中共開戰的結果就是自己垮台,因此它不敢真正開戰。
這兩個萬金油邏輯不破,我為包括我在內的台灣人擔心。
我百分百認為美國一定介入,因為失台灣者失天下。但是,美國何時介入、介入多深、為了(美國)國家利益如何介入,這三者是變數。
將近兩年前,《美國何時武力攻台?》一文中有詳細分析,請回溯,此處不贅。此處僅再提醒一點:在最壞的情況下,美國即使會奪島,也不一定奪的是台灣島;不同戰略考慮下,可能先去奪海南島,迫使共軍三面作戰:南海、台海、東海。
接下來談萬金油內的第二個邏輯。這是個100%的錯誤推論,假設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有理性的敵手。有一句話,不知你聽過沒,叫做「極權的任性」。太抽象了?那就白話講:賭場裡有一種人,只相信自己,只要他認為他的勝算超過50%,他就會把下個月家裡的吃飯錢推到牌桌上。
如果這萬金油第二邏輯說得通,那麼可能大清國今天還在。
最後談第三個問題,習近平「以融代統」的意義何在?目的何在?
這問題若往細裡講又是一大篇。打蛇打七寸的說,有兩個要點:1)北京喜歡說「聽其言、觀其行」,習近平來自北京好不好 ? 2)我要拜託台灣人一件事 –從此刻開始不要聽北京說的中文,要聽北京說的英文;中文都是說給你聽的,洋人反正聽不懂。這樣懂了嗎?
InsightFan.com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如何測試一個人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 ... 的評價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如何測試一個人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 ... 的評價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牡羊喜不喜歡你?懂羊的請進 - 星座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對方> - Mobile01 的評價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人的意識,有其可操弄的空間,這基本上是無可避免的,也就是說,並不是這些男女有什麼問題,而是變態太卑鄙,懂得利用人心的弱點,在變態面前,任憑你有多聰明或者多麼有防備,只要被掌握了開啟思維情感的關鍵鑰匙,就會達到近似催眠的效果,而將自己置入退無可退的境地.」
「思維缺陷可以如此定義,人的意識流動,流不通,停滯在那裏,不論走哪裏,都走不出去,而成為一種恍惚、衝突、疑惑,或不知怎麼辦的狀態,一個簡單的思維缺陷情境,比如我給你兩個選項,A和B,選其中一個便能得救,選A,被電擊,選B,也被電擊,欸,奇怪,不是有能得救的地方嗎?但事實上沒有,於是我就在A、B當中,不斷被電擊,最後,成為了一種無助而脆弱的姿態.」
by 名為變態的神父
「擱置懷疑」是心理變態者普遍的技巧,卸下你的防備,賺取你的同理心,藉由私密的對話瞬間進入與你親近、同等的位置,事實上,是壓低你的意識並且降低判斷能力,藉由語境與氛圍的掌控,語氣、表情、動作,自陳,交換信任,一起分享不可告人的祕密、做一件悖德的事,犯共同的錯誤,都能取得罪惡關聯性,可以在一瞬間使得完全不相干的陌生人成為心靈密友.
不經意地展現自己善良的一面,透露出需要求助的姿態,即使在事前已經抱持著懷疑和反感,透過突破人際間界線,掌握進入心靈的鑰匙機關,只要一點點信任便能使得防禦潰堤,那些先備的懷疑可能反過來成為助長興起的不同印象,而成為過度美化,就像不良少年在雨中抱著一隻流浪貓,或者技安在小叮噹電影版裡面的表現.
時機成熟後,便由對等變成支配,真正同理彼此的人是不會試圖傷害對方,反而會預測自己不要做出對對方有所傷害的事,因此後續透漏的目的可以研判先前一開始都是虛偽的假象.
對於心理變態者而言,即使天生欠缺同理心,也可以藉由模傲的方式,經由學習和觀察而產生對於他人有效用的動作,換句話說,當你以為這是一個兩人之間獨特而且自然交心的舉動,事實上經由長時間觀察與測試得到的制式答案.
同理心分為認知同理心與情感同理心,情感同理即為感受對方的感受,認知同理即為去想他人會怎麼想,認知同理可以預測對方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反應,他們的需求,得出最佳公式並且誘導到獲取自身利益,以台北市長的名言來說,就是「你想聽什麼,我講給你聽,我注重實質效果.」
一般人容易將兩者相混淆,誠如混淆心理變態者和亞斯伯格症,心理變態者具有較高的認知同理但情感同理較低,自閉症或亞斯伯格則有情感同理但認知同理較低.
當一個人對你處處逢迎而幾乎沒有表露任何自我主張,那基本上可能就是出於扮演而來.
人們因為創傷經驗普遍追求「同理」,事實上,真正的完全同理並不容易,那也有著代價和風險,對於同理的不正常期待和要求,在現代社會,反而靠近來的,都是別有目的或擅長扮演技巧的人,退而求其次的「同情」,反而是較為安全的,而且一般人較容易表露,同情,指的是一種可以回溯情緒記憶的能力,包括預知可能降臨在他人身上苦難的能力,以及一種想要幫助人的情緒.
同理有其獨特性,可以和他人的痛苦產生連結,一起分享痛苦和他人共同感同深受,那具有美妙的治癒性質,但換句話說,他也可能有致鬱性質,分享痛苦並不會使問題得到解決,過度深入可能導致對方也陷入憂鬱當中,最終不可自拔而成為一種詛咒擴散.
如果一個人展露出來的痛苦可以讓所有人都同理他,每個人都覺得他跟自己很相像,各種不同的個人經歷,在同一個人身上彷彿都能重疊並且體驗得到,那很可能大有問題,屬於不正常的移情作用.
某個親切的阿北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所以一個人說,「我可以明白他人的苦痛,苦民所苦」這有可能是真的,他可能具有強大的同理心,如釋迦摩尼,或者只是他懂得怎麼去做一個簡單有效的公式操作,例如希特勒.
關於新聞中所描述的事件,當事人勇敢的字句與理性分析,值得深入探討,可以得到幾個關鍵字.
「傳了訊息問我有沒有興趣到他現在做的公共性醫療媒體幫忙」
「泛出淺淺的笑:『妳平常都是這麼安靜嗎?』」
「他突然盯著我,像要透過瞳孔望穿靈魂似的:『說一說妳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呢?』」
「他告訴我一個並不怎麼有趣的事後,突然拉住我的手說:『我們來打勾勾,我會保守這個秘密,妳也不能講出去唷.』」
「他微笑:妳知道我約妳出來是為什麼嗎?我搖搖頭,他溫柔凝視著我,悠悠說:『我看到妳的文章,我覺得在我有能力的時候,想幫助妳,幫助我的學妹.』、『我想告訴妳,我以前跟妳一樣,也有過類似的遭遇,我約你出來是想告訴妳,妳並不孤單.』」
「我問妳唷,妳覺得牽手、擁抱、接吻、做愛,哪一個比較親密?」當事人回答牽手,對方回答「感覺都有」.
「『八個.但我現在太忙了,沒時間交女友.』後來不知道聊到了些什麼,我問他:『你有信仰嗎?』『我沒有信奉哪一個宗教,但我相信有神,精神上的信仰.』他接著繼續補充:『我希望在我死後,在最後的審判中,祂會跟我說,我這輩子做的好事比壞事多,我是一個好人.』」
「他像顆破掉的氣球癟了下去,露出惹人疼憐的小羊眼神楚楚嬌望著我:『我好緊張,壓力好大,集資昨晚才剛剛上線.』『妳可以抱抱我嗎?』他的聲音像是要掉出淚來.」
接著在擁抱的時候,強吻對方,事後低語「我好想支配你......」
「『妳覺得剛剛那樣有沒有很親密?』、『哎,我覺得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妳難道不喜歡嗎?』他裝傻的笑問.『不是這樣說的,這應該是件美好的事,跟你愛的人接觸,精神上會有種昇華般的美妙感受.但現在,你離我好遠好遠,我覺得很可怕.』他沒有回應,我繼續認真解釋:『我覺得你說的那些親密行為,只有發生在你愛的人身上,才有加乘作用,不然那些刺激感過了後,就像吸完毒品一樣,反而讓人覺得更為空虛.』『你知道什麼是愛嗎?愛對我來講,是兩人心中都有彼此,就算這一生都永遠不會再見面了,你還是可以感覺他就在你心裡,那才是最極致的親密與貼近.』」
基本上,陷入「擱置懷疑」的狀態是每個人都能在無意識下被誘使進入的,不過原作者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能夠快速的醒悟並且理性的分析,並且將這段過程記錄下來,避免其他人用同樣的套路受害,令人尊敬.
「想到我家看貓咪嗎?看看貓咪喜不喜歡妳.」
對方再強吻過後用上了轉移焦點的貓,似乎有部分男性喜歡用動物來騙取他人的信任,例如過去zz事件,主角用看兔子來引誘被害者進入他的家中施暴.
在對方興起防衛感之後,他用了另一套話術,
「這樣好了,我們現在有三種方案:一是回家看貓;二是妳想去哪裡,我就帶妳去那裡,只要車到的了的地方都可以;三是我開車送妳回家.」
基本上,是再度釋出選擇機會,但是掌控權實際上是在自己,三個選項之中只有最後一項是安全的.
當事人最後選擇了回家,一路上,他感到一陣驚愕,確定與不確定的感覺,但毫無疑問,他正在被從壓低的意識中緩慢地回復過來.
「我甚至連自己是不是被侵犯都不那麼確定了,我知道他不會犯法,如果我強硬抵抗,他必定會停止,一如他在車上還是那麼的紳士,溫和地對我說:『如果妳不想就不要.』好像是在暗示我:我剛剛沒有推開他,是因為我想要.我不可否認有些感覺讓我難以忘懷,甚至眷戀,但我同時也感覺異常的痛苦,整顆心像被人揉擰撕碎,我並不喜歡被這樣對待.」
精確的說法是,在還沒確認意願的情況下,就已經被強制索求,他已經做出對方「不想要的事」,已經做了再擺出尊重對方決定的樣子,只是在試圖除罪化剛才的行為.
回家的車程時,他牽著她的手,並時而撫摸,「妳就順著感覺走,就像我一樣,妳難道不喜歡剛剛那些感覺嗎?」
其實那個感覺是假的,是前面下了暗示以後所產生的決定,意即,「我問妳唷,妳覺得牽手、擁抱、接吻、做愛,哪一個比較親密?」他將牽手和做愛相連結,這應該只是第三者的客觀問題,做愛是個敏感字詞,在此時產生了語用性,意即,只要你回答了,就等於答應了某些言外之意,而他敢問做愛,看起來只是再問一個感性的問題,其實已經趁隙拉近了關係,只要對方沒有露出嫌惡的態度,就是一個「可以在妳面前談做愛」這種關係.
當對方以為只是感性的問題時間,回答沒有利害關係的牽手,後來的牽手行為剛好呼應了前頭的回答,意即「你剛剛答應了我可以牽你的手,而現在你很難拒絕」當對方認為「牽手是一種親密的行為」,他就利用牽手這種方式再進一步的,拓展彼此之間,可以進行親密關係的空間.
他不斷地進行一些,「你同意的我可以對你為所欲為的行為」.
最後他又貼上來,事主逕行拒絕.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存在著一些盲點,例如,我們很難拒絕別人,拒絕需要勇氣,我們不想打壞氣氛或被對方討厭.
又,「已經陷入錯誤的避免陷入錯誤」,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奇異防衛機制,我們無法犯錯或認同自己犯錯,在思維上,承認自己犯了錯會比什麼都困難得多.
換句話說,彌補這個錯誤會比界定清楚是非甚至憎恨對方來的重要,甚至因此不惜自責,自我傷害,這樣子的話,對方只要引誘你陷入錯誤,就可以讓你產生自然而然的超不自然感情去解釋,已經陷入錯誤中,還想著要避免錯誤的心.
這就像,你被奪取了一個無形的東西,而你必須要討回來,所以你的內在小孩,驅使你必須要回去見他,重現那個場景,用某種方法把那個錯誤彌補,或討回來.
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經驗,就會為這種感覺感到不可思議,換句話說,明明是去尋仇的,但是原因不明的感覺我們會用「理性」解釋它是因為自己產生了感情,或者因為被傷害了而還想見對方,覺得自己很羞恥.
當我們要討東西的時候,又害怕討不到,因為主動權彷彿在對方身上,因此一開始氣憤,又害怕對方斷開連結,使自己失去彌補錯誤的機會,所以姿態又放軟,但這又造成矛盾,明明是自己損失了某種東西,卻反而要去哀求對方.
明明被強吻,或者受到傷害,為什麼受害者會開始自我審判,或者無法恨對方,或者產生情感呢?或者希望原諒對方,希望其他人不要把他看成是一名壞人,甚或是所謂「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只要是人都會犯錯.」
其實這句話,應該對自己說才對.
正是因為一個狡詐的人使自己陷於錯誤,而我們陷於錯誤之中,必然會產生懊悔、被剝奪的感受,為了要終結這段不好的記憶產生的負面情緒,終結我們被剝奪了某些東西,內在心靈就會運作防衛機制企圖產生各種解釋,比如,解釋那是一段愛情,這樣子,彼此對等,就沒有失去或者剝奪的問題,解釋那個不自願是我自願的.
而自責自己勝過於譴責對方,這其實挺正常的,假使我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不去責怪對方的用途仍然是,假定這個錯誤並不是錯誤,自責的用處是,先譴責自己就不用害怕其他人的譴責,也就是他人的目光,「因為我已經先自譴過了」換句話說,我先自傷以避免他人傷害我,例如他人評論這件事是在責怪自己的愚笨.
當我們陷於錯誤,責怪自己太笨,太容易相信別人,所以才上當,是一種解套方式,可以讓這段不愉快的經驗填補過去,或者解釋「在莫名其妙下被剝奪了某種東西的情境」不過,事實上,即使是身為男性的神父,在某種被安排好的情境下,也可能中這樣的陷阱.
還是老話一句,
「人本身,就是很好操弄的,腦袋被置入的感覺是不舒服的,由自己解讀在他人眼中的看法,是不愉快的,當你知道別人是如何入侵你的思維,自己是為何要滿足於不可控的慾望,那麼一切都是可以預測的,因為你知道墜入那樣的狀態是怎麼回事,喔,雪特,就被你侵入了嘛,被你給預測了嘛,沒什麼大不了的,你也是一樣的,而免於恐懼,而能快速地抽離.
最重要的,任何濫用此能力的人,都應該對他保持警戒.
這絕對不是你的錯,你太相信別人,你很笨,而是對方沒有遵守身為人應有的原則.」
無論如何,譴責變態是必要的,每譴責一個變態和記錄一次真相,都可以減少一個被害者,制裁一個自以為明白真理或無所不能的人,即使,基於某些不當連結,檢討他可能會令自己感受到難受,可能像是重現錯誤的情境,彷彿在說自己的錯.
他使我犯下的錯誤,卻也攜帶著我的錯誤而使他難以被譴責,那麼,不妨把它想像成一場意外.
有某種人經常在各處製造車禍事故,那麼,揭發他不僅不是錯誤,而是造福於他人的事,brother.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Facebook F8 Day2:那些以前不知道的 現在知道了
這好像是一句聽來很廢的描述,但這就是我聽完F8大會的感想。這並不是一句廢話,而且我的想法是,這應該已經是準確地體現在Facebook各項產品細節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如何運用科技去應對人性的問題。
整場keynote下來,我不斷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類的宣言與態度。我會認為,這或許就是目前Facebook整體展現出的立場。
「我們現在正理解細節,理解問題。有些事情我們過去沒有經歷過,但現在知道了,就要解決。」CTO Mike Schroepfer說。
我很難說這樣的表態是不是表達的有些過分認真。Mike Schroepfer甚至在台上提出,可以使用自家研發的一款帶有攝相頭產品「Portal」來減少自殺問題的提議。「我們當然也知道,我們的Portal根本就是一個網路監視器,然後我們想要把它裝在你家。但是當你知道了 smart camera 跟一般的不同,你就知道它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減少自殺問題,幫助你連結朋友與家庭。」Mike Schroepfer 進一步舉例解釋,運用這支裝有攝像頭的智能裝置,就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幫助在不同地方生活的朋友或家人更多的生活參與感(remote bonding),如祖父母與兒孫的聯繫,理論上,更好的運用科技可以改變遠距離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可以減少,甚至預防悲劇的發生。
但這句話當下聽起來,真有點怪怪的。
「我們可以打包回家 但也可以做好這件事」
當Mike Schroepfer 在台上舉出這個案例之際,台下觀眾席,至少我身邊不少參與者,立即發出一陣噗哧笑聲。還有些人更交頭接耳起來,因為這個提議當下聽起來的確有點認真離譜。這是Facebook單方面的理論與願景,但我感受到態度是認真的。
除此之外,臉書在第二天的議程中,還花了很大篇幅細數包括如何運用AI與ML自主分析,進行語言分析、影像分析,進而保護言論環境。主題演講內還認真地舉了一個案例說,「我們正在努力保護印度選舉,你看當地講22種語言。」此話一出,台下又發出一陣噗哧笑聲。一位坐在我隔壁的男士,更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語氣小聲直接說出「喔~認真嗎?」(Oh, seriouly?) 有興趣的冰友們,或許可以把這場keynote的錄影找來看看,就會懂我的意思。但或許這也正是Facebook目前的態度。
「我知道這永遠做不完,但是一定要做。這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樂觀。當然,我也可以打包回家,但我們也可以做好這件事。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在網路上,在臉書上。我們可以放棄,但我們也可以盡我們的責任。」他說。
正在重新學習「人性」的社群平台
聽起來整件事情貌似很蠢。但若仔細想想,這應該是臉書這15年來,第一次用科技直接的面對深層的人類行為。過去那些「按讚心情留言分享」其實都是很表淺的。當然,觸發整件事情的源頭,就是對於去年的「劍橋事件」的彌補與接連的損害控管。回頭看,現在我會認為,當時臉書全體上下所表現出對事件的「Naiive」(天真),以及佐克伯當時在國會聽證會上的神情,絕大部分都是真實反應。我的猜想是:他們當時或許真的低估了「人性」這件事。於是現在,他們花了一年時間補強各種大小漏洞。
「人性」要怎麼損害控管?既然是「社群」,它全部的內涵就是關於「人」與「人性」。
主題演講的另一個點,是來自 VP of Product Design Margaret Stewart 在關於如何在社群網路上適當的處理「哀悼」這件事。在現場我可以感受到台下聽眾對這個題目的不以為然。仔細打量她在Keynote台上的造型感覺顯現出老派,從衣著、髮型到說話的語氣,包裝成像是一位母親或阿姨之類的角色,娓娓道來。我很難判定這樣的造型是來自她本人的個性,還是刻意營造出來的角色所必需的公關包裝,但以一個成熟角色來陳述「哀悼」的確是一種十分細膩的表現。而且她的這一題卻很打中我。因為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人性的論述。
「社群行為與得體的哀悼」這一題落實下來,就是「臉書該如何處理已逝者的社群關係?」Margaret Stewart 直接切入旗下部門處理過的幾宗客訴,關於已逝者留下的臉書帳號,又或是帳號主死亡後,該如何設計人際關係與隱私權限,像是「該如何界定過去沒出現但現在卻出現了的朋友」?或者是某些人在帳號主往生之後發表不當言論,能不能檢舉?這一題可能過去大家都沒好好想過。但這題的意義不在於Facebook改變了什麼樣的小毛小病產品規格去討好使用者,而是說,若是以VP of Product Design 的高度來舉這個例子,顯示Facebook是認真的想運用科技力形塑並介入人類的行為與生活,就像人類每天會用刀叉、筷子或衛生紙那樣的相互影響,去使用社群平台。
Facebook的迭代與人性的演化
過去每一年F8談論的都是技術,展示的是硬軍火,是最潮流的破壞式創新,甚至徹底改變了某些行業,例如廣告業與電視圈。但今年講得更多的,是臉書如何用科技力,介入社群平台上的諸多「人性」細節。
在過去15年來,專注於硬技術發展的臉書,可能一直沒有謹慎看待人性的本質。直到近幾年,由於多宗重大事件的爆發,讓自己變成了新聞頭條,捲進事件核心,才驚覺過往的口號「connect families and friends」的背後,不光只是用科技與演算法創造出的虛擬「連結」,還有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議題,無論是光明面或黑暗面。又或者是,Facebook這整個產品,也是人性迭代演化過程的一部分。
所以,我的猜想是,接下來Facebook將會使出更多科技力,著手解決這大大小小他們過去沒有處理過的「人性問題」。在諸多人性問題之下,其中「隱私問題」是臉書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許這也就是「The Future is Privacy」。既然如此,一連串的大小改版、演算法調整,甚至是產品規格的改變,都是可以預期的。
緊跟新規則 運用產品紅利
從這個點延伸出來,當然就是一連串平台規則的改變、流量的改變。打掉重練的影響所及,包括舊有產品工具的汰換,既有流量池的現行成效降低,又或者是必須因應新工具的成本增加,以及未來成效預測的不確定性,都是可預期的。這也就是平台將重新定義使用者(人類)的網路行為,並重新對標。可以確定的是,整體流量成本必定會繼續墊高,流量走向也會改變,且社群平台上的各種單位價值該如何看待,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被重新定義。
舉例來說,幾年前我們不停追逐粉絲數,追逐觸及數,追逐曝光數,認為這些都是「關鍵指標」。但現在這些數值,我們都只會把它當成必要的「二級指標」。時至今日,諸多社群經營者在追逐的首要指標,是「互動率」。往後或許我們也能期待更多被忽略的指標重新受到重視,或甚至產生新的評估指標。
但也會有些指標數據可能會因為隱私考量而下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猜想是,可能也會有新的數據指標或評估方式應運而生。
同樣受影響的可能還會包括內容格式。值得注意的是行文方式。由於Facebook將開始積極管理平台上的言論品質,有更多容易引發爭議的內容可能很容易被ban掉,「極端言論」可能是首當其衝的內容,且不分語系。一些靠著極端言論而竄紅的帳號或網紅,應該在接下來的時間明顯感受到壓力。這也是臉書向來在F8之後「言出必行」的慣例。但問題是,我們很難理解「極端言論」的內容審查標準與內涵。
同時,我猜測「商業型內容」的受影響程度相對低。
所以接下來我會猜測,唯一能掌握的好消息,就是緊跟各種各樣的產品紅利。當特定重大新產品發布並且進行測試期,流量將會大幅往特定方向調整。講白了,就是跟著大家,順著潮流走。
同時,圍繞在Facebook平台周邊的經營者,如果有使用爬蟲的要小心了。因為Facebook將必然做出規模不一的各種更動與測試,導致爬蟲經常運作失靈。至於串接API的,也是同樣。各種API文件的頻繁更動或修訂,也將是家常便飯。
回頭想想,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其實「社群平台」這件事情可能跟人類登陸月球一樣大條。這些事情從沒有前例可循,但是人類的行為模式卻徹底被改變了,並且在某種情況下,展現出過去所沒有的人性黑暗面。很多在地球表面適用的並且發展了數千年的人類社會文明法則,到了這個僅有15年時間的社群平台卻不見得管用。有些甚至是完全不管用。
人類社會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幾個代表性的「普羅米修斯」。印刷術是一個。發明蒸汽機是一個,發明電力是一個。發明網路也是一個。現在,雲端與AI是一個,社群平台可能也是一個。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都得接受,直到下一個普羅米修斯出現。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鄉民熱議這句話馬上 ... 一句话测试对方爱你一句话测试是否在乎你测· 一句话试探男生喜不喜欢你· 一句话 . ... <看更多>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如何測試一個人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 ...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如何測試一個人喜不喜歡你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他到底喜不喜歡我24 個準確訊號讀懂他、對方到底喜不喜歡你、她到底喜不喜歡你4句話套出結果有關娛樂/ ... ... <看更多>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 在 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一句話測試他喜不喜歡你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鄉民熱議這句話馬上 ... 一句话测试对方爱你一句话测试是否在乎你测· 一句话试探男生喜不喜欢你· 一句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