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幾乎不會刻意早起看 NBA 賽事,更不會像大學以前那樣每一場活塞隊的比賽都追-是的,我是活塞隊球迷,國中時,同學都在瘋麥可喬登時,我最愛的卻是藍比爾領軍的壞孩子活塞隊。
我想我不再關心 NBA,不再關心活塞隊的轉捩點,除了與 2004 年活塞最後的藍領硬漢黃金陣容解體有關外,更關鍵的就是奧本山大亂鬥後,NBA 總裁史騰一手控制的 NBA 球員形象與球風實在有夠無聊。
奧本山大亂鬥發生的那天,是我當兵下部隊通過港務指泊驗收後第一次的連放,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天一早,看著直播,看著溜馬隊打得意氣風發,活塞整個被壓著打,看得實在洩氣。比賽結束前,阿泰 (Ron Artest) 對班蛙 (Ben Wallace) 毫無必要的籃下惡性犯規,第一時間,我氣到在電視前咒罵,也完全認同班蛙的反擊,也期盼雙方打個群架吧。但,當阿泰衝上觀眾席,引發球迷與球員兼的鬥毆,我真得完全看傻了眼。印象中,當時轉播畫面停留在阿泰衝上台,爾後,則是拉全景,沒給電視前的觀眾看到細節。事後的新聞報導畫面也都只有阿泰衝上觀眾席的瞬間,直到 Netflix 奧本山大亂鬥紀錄片《體壇祕話:NBA 球場鬥毆事件》(好爛的片名翻譯) 問世,我等球迷總算知道整起事件的完整過程。
看完《體壇祕話:NBA 球場鬥毆事件》,我真心替小歐尼爾 (Jermaine L. O'Neal) 感到悲傷,更為曾經非常討厭但如今非常尊敬的大嘴米勒 (Reggie Miller) 感到哀傷,這是雷米最後一次拿總冠軍的機會年,卻因為奧本山大亂鬥而導致球隊戰力大損,只能認命退休。
能終其一身都待在同一支球隊的球員我絕對尊敬,從湖人 F4 開始的抱大腿求冠風氣我真得無法苟同。
《體壇祕話:NBA 球場鬥毆事件》對於當年 NBA 總裁史騰一手主導的禁賽判決提出質疑,身為活塞迷,當時聽聞溜馬三位先發被禁賽絕對是叫好。然而,在奧本山大亂鬥之後,史騰為了滿足社會輿論要求重新檢討 NBA 球員形象,又一手影響了整個 NBA球風從 90 年代的中鋒當道轉為摸到毛就犯規的後衛年代,連中鋒都要像後衛一樣投三分,整個 NBA 賽事越來越無聊。
或許這就是這個年代的籃球球風吧,但在看完《體壇祕話:NBA 球場鬥毆事件》後,我更懷念 2004 年當兵前的 NBA 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同班同學紀錄片 在 長笛姐姐L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畢業季倒數🎈五月天『知足』簡易C調版|電影『聽見歌 再唱』主題曲|長笛姐姐演奏 樂譜附伴奏🔗 https://youtu.be/shkY7cwGRLk
大家都有好好待家裡防疫嗎?今晚來聽好音樂!五月就是要聽五月天!又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距離畢業季一個月,為各位演奏一首校園經典青春歌曲:知足。
我記得國中的時候因為是全班第一個確定有學校念的學生(曉明女中獨招提早考試放榜)當大家都在為國中基測讀書衝刺的時候,我都在幫普通班學弟妹們彈班級合唱團伴奏,那時候一個年級十幾個班有4個班級都唱這首,配合不同班同學的音域還要移成不同的調性,伴奏加練習的過程讓我對這首超熟(還有草中校歌),很特別的校園回憶。
回想起我的求學生涯,最快樂也影響我最多的就是國中時期。從國中踏入音樂班,正式步上音樂之路,找到我的興趣志向,甚至在國中遇到一輩子難忘的老師們,都是人生最寶貴的回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前年接受公共電視台教育部紀錄片的專訪,很感恩很知足。(影片連結在下)
今次將這份感動以此曲詮釋,改編成簡易版本並附上自製伴奏,讓更多的人也可以練習這首曲目,歡迎長笛及各種樂器的同學都可以試試看喔,也有提供移調版本,可以在蝦皮聊聊告知。
同班同學紀錄片 在 靜靜讀一本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靈魂的削瘦與豐腴】
七等生和雷驤、簡滄榕是台北師範的同班同學。儘管七等生從學生時代就桀驁不馴,但三人卻頗為要好。
雷驤早期有篇作品,敘及年少時陪同友人情奔,半夜搭火車投靠小鎮好友,文中的兩位好友即簡滄榕與七等生。三人的情誼之深,可見一斑。
雷驤與簡滄榕都是極其深情且惜情的人。雷驤每一本書都題有獻給妻子Amy的第幾O本書,而簡滄榕與妻子童話般傳奇的愛情故事,若非親見親聞,絕對難以置信。
相較之下,七等生有違世俗的絕情與無情,似乎更難為一般人所接受。而好友的漸行漸遠,也屬必然。
簡滄榕在七等生紀錄片《削瘦的靈魂》裡,形容七等生是不願變成蝴蝶的毛毛蟲。從這個角度來看,七等生的絕情,會不會也是對世界的一種抗拒?是在人世的傷害未至之前,以無情將自己隔絕於安全距離之外?
靈魂的豐腴與削瘦,無關善惡優劣,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甚至,是一種無法選擇的宿命。七等生的作品與人生,正是鮮明例證。
《削瘦的靈魂》導演朱賢哲說,七等生如果看了這部紀錄片,應該不會喜歡。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是一部更值得一看的紀錄片吧。
#削瘦的靈魂
#七等生
#雷驤 #簡滄榕
#目宿媒體
(照片左起:雷驤,簡滄榕,七等生)
同班同學紀錄片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描寫六位作家的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明天起以影展方式上映,六部片中、描述作家王文興創作歷程的電影、「尋找背海的人」,今晚也搶先舉行首映,曾經在威尼斯影展拿下大獎的導演林靖傑,相當有創意地透過戲劇和動畫手法,精準描繪出王文興當年震撼文壇的作品、「家變」。
王文興口裡朗誦的,正是他在三十多年前震驚文壇的作品、「家變」。這本小說從內容形式、到語言文字,甚至是深刻刻畫父子衝突的情節,都因為太創新,1973年一發表,就引起正反兩面強烈的評價。
這本書引起大爭議,卻也變成文學系學生必讀的經典,但這一切,王文興都不在乎,他只想在文學這條路上,找出一種接近於詩的語言。
1939年王文興生於福建,七歲時舉家遷到台灣,短篇小說《欠缺》裡,寫的就是早年在台北市同安街舊居的景物,也就是現在的市定古蹟、紀州庵。
1960年代,王文興就讀台大外文系時,和同班同學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到台大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他寫書很慢,一本《家變》就寫了七年,《背海的人》又寫了23年,加上一本短篇小說集,總共只出了三本書,但是他的文字功力,卻隨著歲月不斷累積。
王文興用西洋文學的技巧寫小說,並大量使用自創的語詞句法,改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新生代電影導演林靖傑,透過動畫、戲劇的手法,呈現王文興小說的魅力,也揣摩這位台灣現代文學史上、不能被忽略的作家,創作的內在心境。
記者黃亦如莊志成 台北報導
"
同班同學紀錄片 在 福榮麵坊- 我第一部紀錄片「同班同學」描述四個從幼兒園 的推薦與評價
我第一部紀錄片「同班同學」描述四個從幼兒園、國小、到國中同班的同班同學,他們就讀一個有著3分之1身心障礙生的融合班,影片紀錄他們3至22歲的成長,四名主角中兩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