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插一盆自己種的玫瑰》
* 雨中的日子總是濕的,不知是雨還是自己,總在弄濕這個流光……。—-三毛
* 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三毛
* 愛像水墨青花,何懼剎那芳華。—-徐志摩
* 她走得很遠,逛的很仔細,但漫無目的,每一次停下來,都僅僅是因為她喜歡不慌不忙地欣賞每一件東西的靈魂。
——馬奎茲《霍亂時期的愛情》
* 欣賞花朵的方式就是去追蹤它們的足跡,欣賞地看著它們,然後是在離開時戀戀不捨,只帶走對它們那風姿與芳香的朦朧回憶。—-露西·莫德·蒙哥瑪麗《多斯的城堡》
* 靠肉體的努力無法逃避罪孽、邪惡和迷信。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靠思想的努力。只有靠思想使自己學會自我犧牲,學會謙遜和誠實。人只有在思想上追求忘我、謙遜和誠實,在與罪孽、邪惡和迷信的鬥爭中,他才會充滿力量。—-托爾斯泰《生活之路》
* 夫妻吵架是世界上最可愛的戰爭,就像一把剪子的兩葉刀片,你看它們相互砍來殺去,但絕不會傷到對方,大戰三百回合後竟相安無事。—-錢鐘書
* 多少人都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為了自己的想像搬去另一個城市。這種固執真是既可愛又可悲啊。—-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 望見了海岸才溺死,是死得雙倍淒慘;眼前有食物卻挨餓,會餓得十倍焦煩;看到了敷傷的膏藥,傷口更疼痛不堪;能寬慰悲哀的事物,使悲哀升到頂點。—-莎士比亞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
* 戴高樂有一句名言,在這裡做為一個鼓勵所有人找到自我的一段故事:
困頓反而會吸引有個性的人,當一個有個性的人迎向挑戰時,他會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
從聖西爾軍校畢業後不久,他碰到了一個可以為國效勞的機會,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二十四歲,他隨著後來非常有名的「貝當第三十三團」到了中東戰場。這個第三十三軍團非常有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貝當號稱是全法國陸軍裡頭最勇敢的團隊。
戴高樂也希望自己成為這個三十三軍團裡頭最勇敢的戰士。他樂在冒險,貝當如此,戴高樂也是如此。不過,三十三軍團的人當時都說,他們看到了貝當和戴高樂,心想:「我們大概無法活著打完這場戰事,因為這兩個人實在都太瘋狂了!」
戴高樂參加三十三軍團才沒有多久,腿部受重傷,被送到後方醫院療養,體能一恢復,立刻回到戰場。很快地,他又受重傷、又被送到醫院,但是他實在很不耐煩待在後方,所以醫生還不允許他回到戰場,他的傷勢根本還沒有完全恢復,就逃出醫院,他真的是用溜的,他還告訴友人說:「你幫我守住這個病床。」
然後就從醫院圍牆外面逃掉了,重返戰場。
最後一次重返戰場時,他參加了一場非常著名的戰爭,這場戰爭讓法國傷亡三十萬人,叫作「凡爾登之役」(Battle of Verdun)。那次戰役,戴高樂碰上激烈的近身肉搏戰,他被德軍刺刀殺傷,也被手榴彈的碎片完全打昏,醒過來時聽到的都是德語。
他成為戰俘,從此被困在戰俘營,好幾次都想辦法逃獄。
他逃了幾次你可以想像嗎?
我曾經告訴各位,邱吉爾曾經逃亡,後來變成戰地英雄,然後才從政。可是那時候邱吉爾是在南非,那些布耳人太好對付了,想要逃出德國人的魔掌可不簡單。
戴高樂一共逃了五次,他絕不會被命運綁住的。從他的逃獄方法也可以知道這個人的膽識機智。有一回他故意讓自己受傷,因為他認為醫院比戰俘營容易逃亡,他偽裝吃了小蘇打使皮膚泛黃,軍營裡的軍醫誤認他得了一種黃麴病,趕快把他送到醫院,但是他長得太高了,逃出醫院以後很快就被逮到──這跟邱吉爾不一樣,邱吉爾那時候並不高,而且還沒有長胖。
雖然一次大戰後半期都是在戰俘營裡度過,戴高樂在那個時後已經看出德國是一個了不得的國家和民族,他必須要多了解這個對手。
那時,他不只經常性的逃亡,而且還學了德語,他每天緊盯德軍發給戰俘的報紙了解戰況發展,他從報紙學德語,有時候會寫註腳、眉批,而且還跟俘虜同伴們討論戰術跟戰爭的理論,也會跟獄卒請教德語怎麼唸。
這是一個人不會浪費時間的人。
由於他多次企圖潛逃,最後德軍就把他移送到德國監獄裡的重刑戰俘牢房,其實以他的地位根本不應該關到那裡去,可是這件事對他的人生太重要了,為什麼?
因為跟他關在一起的人都是全歐洲最勇敢的戰士,而且非常的重要。戴高樂反而好高興,因為他可以抓住機會認識這些重要人物,這裡頭包括法國空軍戰鬥英雄,他的名字叫加洛,戴高樂問了他很多問題,包括飛機在未來戰爭中的巨大潛力。
他在那裡也認識了蘇聯紅軍元帥米哈伊.圖卡契夫斯基,戴高樂在那時了解關於俄羅斯所發展的所有事情。
我為什麼講這些故事呢?
因為沒多久,一次大戰結束了,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當戴高樂被釋放的時候,他已經認識這些人,知道空軍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德語。一個人光是自命不凡沒有用。不凡,是儘管成為戰俘,他仍抓住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這個人太特別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一》
#每日一首歌曲: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 Sissel演唱版
https://m.youtube.com/watch?v=vH1aU7ZUdz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30的網紅孟慶而 Che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法國有一句名言,『真愛降臨時在男人身上是膽怯,在女神身上是大膽。』對主動的男孩請三思,對心中天菜請適度放下矜持。 本集節目請到了作家、編劇、導演三位一體的未來人H ,來到節目中幫大家突破盲腸,大談善男信女在尋找真愛中易踩到的盲點,幫助大家聽踏上身心靈天人合一之真愛旅程,認識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
「法國愛情名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孟慶而 Che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法國名言法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法國名言法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有句名言巧妙貼切的形容它。] 愛情... 在法國是一則喜劇在 ... 的評價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法文時尚名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法國愛情名言 在 法文時尚名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法國愛情名言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法國愛情名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夜.詩語錄·We’ve Got the Friends 》
* 有些人會一直刻在記憶裡面。即使忘記了他的聲音,忘記了他的笑容,忘記了他的臉,但是每當想起他時的那種感受,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三毛
*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 看海看久了想見人,見人見多了想看海。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
* 漸漸年長了,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才止,像種子在地下一樣,一定要萌芽滋長,伸出地面來,尋找陽光。—-林語堂
* 《這月色之美》—-W.H. 奧登
這月色之美
沒有歷史
完整而又原始,
若此後這美麗
具備了別種特質
它會有一個愛人
而不復純真。
這美有如一場夢魘
遵循了不同的時間,
在大白天
它就消失不見,
只因時光流轉
感情也會生變,
而心魔隨之出現,
迷茫又渴盼。
但對這純真之美
魔鬼從未刻意而為,
要將美結束了斷,
也未必如其所願;
直到它漸行漸遠,
愛才會臨近此地
帶來歡洽與甜蜜,
悲傷才會凝神注視
無休無止。
* 我喜歡愛讀書的女人。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畢淑敏
* 人間本不該令我這麼欣喜的,但是你來了。——北島
* 人總要沈下心來過一段寧靜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飽的點心。與日常瑣細共有一種呼吸的節奏,在自身的情感起伏中積蓄力量,收穫不需要理由的快樂。——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 真實的、永恆的、最高級的快樂,只能從三樣東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友誼。——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
* 人所能獲得的最大的幸運,唯有自身的個性。——阿圖爾·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倉央嘉措
* 天還未黑,雲怎敢灰;雨還未下,風怎敢吹;瓜還未熟,秧怎敢枯;花還未落,樹怎敢死;你還未嫁,我怎敢老。——汪國真 《怎敢》
* 我們都聽過這句名言,所有的挫折都會以另外一種禮物來回報。
戴高樂流亡英國期間一直把「自由法國」的解放運動,寄予留在歐洲大陸或是英國的法國人身上,但事實上支持「自由法國」的人並不多,苛求他、批評他的卻很多。
他本來的幻想破滅,但他們也突然發現會捐首飾、捐大錢給他的法國人,是來自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法國移民,不是來自於英國本土或者是歐陸的法國人。非洲當地很多人對「自由法國」的運動非常支持,包括法屬查德、剛果還有喀麥隆。
之後戴高樂轉移陣地,把總部從倫敦遷到剛果,而且把「自由法國」改成流亡政府。
這個時間點是在一九四○年的十月二十七日,離他被全歐陸的法國人痛罵的時間點大概是三個月之後,離他成立「自由法國」也差不多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戴高樂在法屬剛果成立「帝國防衛委員會」,慢慢的在非洲得到越來越大的支持,從此改變戴高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英雄的地位。
戴高樂曾經有一句名言,我想這是他的感慨之一:
一個人需要有宏偉的氣度,才能夠出類拔萃,他的真實價值才能被突顯出來。但是一個人想在社會上獲得信任感,卻是最難的。
為什麼戴高樂此時在非洲成立流亡政府得到非常高的支持?因為同樣在一九四○年的十月,他在一次世界大戰裡聽命的長官、也是逼他離開法國同時也是當時維琪政府的領導人貝當正式和希特勒見面, 兩個人簽訂協議,商討兩國之間的合作:甚至包括很多軍艦、資源都交給德國的希特勒。因為這件事情、這場會面,使得原來痛罵戴高樂的人開始轉而痛罵貝當總理,並且開始發現邱吉爾當初預見此事,先炸沈法國艦隊,是一個明智之舉。
閱讀歷史我們會知道,遠見有多麽困難;而被羞辱或是羞辱他人又多麽容易。
選對了在非洲的法國海外殖民地為基地之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到了一九四○年底,不管法國境內還是法國境外的地下武力,從七千個人短短幾月之內成長到四萬人。
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勢每個月都在變化,一個人從被全面羞辱到獲得英雄掌聲,也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從獲得全面的掌聲到垮掉,也只需要幾個月。
當時所謂歷史,不是以幾年來計算,而是兩個月、三個月之內, 一個人就可以從地獄到天堂,也可以從天堂再掉回地獄。
這大概是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歷史裡非常大的特色。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裡,有一段值得說的故事,有關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一九四○年時美國還沒有參戰,美國基本上支持英國的邱吉爾,但小羅斯福也認為法國人要投降是你家的事。所以,當時的美國並不反對維琪政府,美國覺得法國投降不干他們的事。美國那時候並不想和希特勒全面對抗,這大概也是那時候美國的主流民意。小羅斯福既然支持維琪政府,就不可能支持戴高樂,在這個情況之下邱吉爾很為難。
美國雖尚未參戰,但羅斯福在那個年代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全世界要打贏希特勒都得想靠美國,邱吉爾覺得他必須扮演一個沒有人感謝的、介於羅斯福和戴高樂之間的調解人。
我曾經提過,其實邱吉爾的脾氣很急躁,突然要他扮演一個中間的遊說、協調者,很不適合他的個性;但他瞭解此事的重要性。
戴高樂本來是一個很傲氣、強烈自尊心的人,但他也知道沒有邱吉爾,他沒有辦法生存;他更知道他不能得罪美國。
所以接下來的故事,我要告訴你什麼叫做歷史典範人物的忍辱負重。——《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世界周報歐洲特派王雅倫(左二)回台,四個女人的聚會。我當然最老,當時在紐約認識李永萍(右一)還是長輩之姿,左一拿手機提醒我們自拍的是景觀設計師潘一如。四個女人,有些認識了四十多年,她們從北一女即為同學,或是台大外文系。我和永萍認識三十年。這幾十年裡,每個人皆曾飄洋過海,各自經歷了太多波折人生,但友誼仍長存。
女人的友誼,往往勝過海誓山盟的愛情。女人愈年長,愈加明白女性的友誼,多麼珍貴。
法國愛情名言 在 孟慶而 Che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法國有一句名言,『真愛降臨時在男人身上是膽怯,在女神身上是大膽。』對主動的男孩請三思,對心中天菜請適度放下矜持。
本集節目請到了作家、編劇、導演三位一體的未來人H ,來到節目中幫大家突破盲腸,大談善男信女在尋找真愛中易踩到的盲點,幫助大家聽踏上身心靈天人合一之真愛旅程,認識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聽聽歌,聊聊愛情。在你真愛旅途中,遭遇哪些事,哪首歌能代表你的心情。
下課記得作回家功課,影片下方留言『愛呦喂呀,我好想要百夫長行李箱!』就有機會將22吋行李箱帶回家喔!
製作人:孟慶而
企劃:孟慶而
導播:West Lee
剪接/後製:薄季凡Daniel Po
視覺設計:薄季凡Daniel Po
場地:BonSpace蹦空間
攝影:BonMedia蹦影音(Henry、老潘、West、QQ、祖閩、阿牧寬)
樂手老師:Eddie Tsai/吉他、翁士堯/貝斯
梳化:陳宛儀
執行助理:Tracy Mon
特別感謝:
BonBonMusic
Centurion百夫長行李箱
►孟慶而 Cheer 官方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nMonFans/
法國愛情名言 在 法國名言法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法國愛情名言 延伸文章資訊| 教育百科-2021年7月法國名言法文相關資訊,法語學習時間:邊玩邊學法文俗諺及名言佳句Jouez. ... 年7月21日·Gl=tw法文的「訣竅?tw」在翻譯 ... ... <看更多>
法國愛情名言 在 有句名言巧妙貼切的形容它。] 愛情... 在法國是一則喜劇在 ...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愛情,有句名言巧妙貼切的形容它。] 愛情... 在法國是一則喜劇在英國是一部悲劇在義大利是一幕歌劇在德國則是一場鬧劇—布萊. Timeline Photos · Feb 1, 2016 ·. ... <看更多>
法國愛情名言 在 法國名言法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法國愛情名言 延伸文章資訊| 教育百科-2021年7月法國名言法文相關資訊,法語學習時間:邊玩邊學法文俗諺及名言佳句Jouez. ... 年7月21日·Gl=tw法文的「訣竅?tw」在翻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