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03)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網頁摘出重點文字,其中一句是:「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
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想的,不過就是太平日子。過去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逃來香港,也不外想過太平日子。現在,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告訴人民,想過太平日子是不切實際的。
前文講到我參與創辦《伴侶》半月刊時期的一些往事,網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讀友說曾經是《伴侶》的讀者,其中有記得他讀過的篇章,和與編輯的互動。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樣高興。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經日夜進修、磨練寫作和開始有點成績的十來年。1963年1月創刊《伴侶》,到1967年6月,這四年多我每月編兩本、其後是三本雜誌,每月寫幾萬字文章,認識了不少文化人,從他們身上獲得實際經驗和教益。
從閱讀經典名著中,我領悟到任何寫實寫情的文藝作品,最終總會觸及到哲理。讀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小說,都往往讓人停下來思考;所有透過情節而宣示的哲理,都發人深省。於是我在寫輕浮小說的同時,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頭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想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大部頭著作消化而寫成一本本入門的小叢書。那幾年,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有《哲學初步》《美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經濟學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幾萬字,因為寫得顯淺,也受年輕人歡迎。1992年我應邀在馬來西亞幾個城市演講,還有讀者記得這些叢書,並向我詰難。我寫這些入門書時的思想,仍然是馬列主義佔主導,比如《經濟學初步》,介紹的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當然對讀者有誤導了。但像《美學初步》,卻是我讀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綜合寫成的,花的時間較長,至今仍然不悔這本少作。寫這些入門書,無疑對我的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較好提升。
那幾年我的另一個興趣是西方古典音樂,並因此結交了藝術家盧景文、鋼琴家溫其忠等年輕朋友。溫其忠是當年我所認識的「怪人」。他從馬來西亞來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築系,當年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溫其忠卻念了一年就輟學,醉心他的音樂去了。他喜歡教鋼琴,以此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來香港,他事先買幾張票,臨開場前打電話叫朋友來大會堂欣賞,也不管朋友有沒有空,和夠不夠時間趕來。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說幫我買了一座鋼琴,會送來我家。我那時只住一個小房間,左騰右移地挪出地方來放鋼琴。然後他就來教我鋼琴,我已經28歲,還來得及學鋼琴嗎?但他就是認定我可以學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半年就彈到第五級。他又教我樂理,教我聽歌劇,我也因此學會了作曲。《伴侶》雜誌還在大會堂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邀請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讀者。還組織了合唱團。1965年我去大陸旅行一個月,回來發現溫其忠已經離開香港,去英國學藝了。我的音樂課就停下來,音樂細胞也不活躍了。
那四年的青年歲月,在太平日子中我們憑興趣而揮灑,不顧年齡去學鋼琴,不顧幼稚搞音樂會,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聽音樂、講音樂、講文學、讀小說。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道那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力,雖輕浮但也寫出那麼多文章,雖未經深入鑽研也出版了那麼多社會科學小叢書。也許因為年輕,因為沒有包袱,因為不知好歹,儘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過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感覺真好。
1965年我參加出版界參訪團到大陸旅行一個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躍進帶來大飢荒之後由劉鄧掌權的經濟回暖和文化小陽春的最後一年。我見到的北京領導者都溫和講理,對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長期存在」。其後參訪團西行乘火車去洛陽、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遺址、華清池、黃帝陵等等古蹟文物,這些古文物引發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對華夏的認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權對文物都很珍惜愛護。接著我們乘公車去了「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被灌輸中共版的毛澤東光榮革命史;然後去上海、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後回香港。
回港後,按照我獲悉的中共對港政策,積極籌備再出版一本《文藝伴侶》月刊。但隨著大陸學毛熱潮升溫,大批判到來,言論趨於一元化。1966年文革爆發,那些我剛參訪過的文物遭到破壞。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獲知的中共對港政策來了一個大顛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戰。(58)
圖1,9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重要講話」。
圖2,1965年9月2日《伴侶》音樂會上的三重唱:盧景文、吳厚蕊、溫其忠。
圖3,1965年伴侶合唱團郊遊時唱歌,右一是我,其他人認不得了。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00的網紅artsyjujub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嚟就12月啦!應該好多中六同學除咗要準備DSE之外都要開始預備interview & aptitude test!所以就趁着係呢啲野黎之前拍呢條片,希望幫到大家啦^^ ? joey ————— ✨ I N S T A | @jjoeyfong https://www.instagram....
港大建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收到邀請後,我和自己說,終於是一個建築展覽。
如果有看過我的一些訪問,其實我是讀建築設計畢業。那年畢業後在國際和本地則師樓工作了三年,2014年辭去工作時和自己說,反正建築從來都與我無關,未來應該不會再接觸到吧。記得在英國修讀建築的第一堂,老師說建築就是如何定義空間。之後的十年建築設計教育和工作,我由如何定義空間到學會了地績比率,「平衡」地產商和買家的利益。離職時的工作還記得是一條長廊多伙極小型樓盤,空間極小但要有優良景觀,因為這樣才最賣錢。這幾年做著各式各樣關於「畫」的創作,有時我會想我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那段關於建築的過去發芽後長成了什麼。偶然會有一些相關建築項目合作,例如和brandon蒲窩的貓屋,和生豪Jason的棚仔紀錄,和forest breakazine關於住屋的那期。雖不完全以建築角度去創作,但總會聞見一些浸釀的果香,確實影響著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這次由港大建築系的個人展覽正好述說我的一部分,如果以現在的角色身分去想建築,又會是什麼。
“𝗛𝗲𝗮𝗹𝗶𝗻𝗴 𝗔𝗿𝗰𝗵𝗶𝘁𝗲𝗰𝘁𝘂𝗿𝗲” 𝗘𝘅𝗵𝗶𝗯𝗶𝘁𝗶𝗼𝗻
如果建築是關於空間定義,定義的過程和行動對定義者有什麼連結和影響。三個星期的展期,我在pmq的一間房間以筆和自己深層討論,訴說對城市環境的想像,構建同時留下一片空白作喘息。歡迎大家逢星期四六來談天參與創作。
日期: 2 August – 23 August 2021
時間: 10:00am - 8:00pm @S507, 5/F, Block A
地點: PMQ, 35 Aberdeen Street
是次展覽將延續含蓄的藝術創作,呼籲人們關注城市環境與心理健康的聯繫。含蓄在2012年自香港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及後在2014年開展插畫家和視覺藝術家的職業生涯。他的第四本繪本《累倒就躺著不要動》已於7月中旬出版。他曾多次與香港大學的伙伴合作,包括有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和精神醫學系;現為「南丫說:」公共藝術計劃駐島藝術家。此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辦,透過結合考察研究及多感官藝術形式,道說南丫島的人情風光及歷史往事。
參觀者可以在這三個星期的展期内與藝術家現場互動,及見證展覽的建構過程。每週四和六定為工作室開放日,歡迎公眾透過HKU Architecture@Eventbrite報名參與。
The exhibition will draw on Ricky Luk's (humchuk) art practice that has called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Ricky received his Master in Architec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12 and has taken up a career as an illustrator and visual artist since 2014. His fourth book 累倒就躺著不要動 just released in mid-July 2021. Ricky's creative works also includ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HKU on a project called 𝘍𝘰𝘤𝘶𝘴𝘪𝘯𝘨 𝘰𝘯 𝘚𝘌𝘕, an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HKU for the development of 𝘏𝘒 𝘍𝘭𝘰𝘸 𝘛𝘰𝘰𝘭, a mental health recognition tool. Currently, Ricky is researching the outlying island community as an artist-in-residence in the “Lamma Mia” public art project organised by the Art Promotion Office, LCSD.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ree weeks, visitors will see the building of the exhibition in progress with live in-situ visits with the artist. Open exhibition studio visits will be every Thursday and Saturday. For more details and registration, please visit HKU Architecture Gallery@eventbrit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HKU
PMQ 元創方
港大建築 在 香港探古 Hong Kong Heritage Explor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50 -1955 港大建築系第一屆畢業生
我們上一篇文章提及過高級職員宿舍是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創系教授Raymond Gordon Brown及Chau & Lee所設計。布朗教授於1950年獲委任為建築系院長,將現代建築風格引入香港大學之餘,也訓練出第一批本港出產建築師。當時現代主義建築風潮席捲全球,而戰後香港人口急速上升,面對二戰後的頹垣敗瓦,急需大量新建設,現代主義建築正好提供了解決方案,而社會亦急需一批人才投入建設。
布朗教授可說是桃李滿門,1955年首屆建築系畢業生包括王澤生及伍振民(創立王伍建築工程師事務所,後來歐陽昭加入組成王伍歐陽建築工程師事務所,其後伍振民退出,改為現今的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廖本懷(香港首個華人政務司,房屋司)、其後亦有李景勳(創立同名建築師樓)及吳煜民等。為戰後香港城市發展貢獻良多。班上超過半數是中國及香港華人,其餘學生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尼、台灣、葡國,十分國際化。
布朗教授和這批港產初代建築師的早年作品均已有六七十年歴史,不少面臨拆卸重建,包括布朗教授的高級職員宿舍,快將被重建的觀塘賽馬會診所便是王伍的作品。而廖本懷設計的老牌屋邨有和樂邨、福來邨、華富邨等等,當中華富邨亦被規劃於2027年重建。
創系理念
根據布朗教授創系時的筆記,他不認為香港建築系只是歐美學校的影子,亦需要吸收當地的知識去為當地人建設。他甚至聘請了一名風水師教學。學生最重要的質素是sensitivity and imagination,logical thinking,technical sense,administrative ability and power of self-expression。而Far East Builder亦收錄了一些一年班學生的畫作。
在香港的時光,布朗教授及瑞典藉教師不時帶領學生往田野考察(field trip),包括大嶼山寶蓮寺,澳門教堂等等。凌晨時份探望在設計室(studio)埋頭苦幹的學生並提供設計意見,更招待學生們一起享用早餐。據說對學費不足的學生亦樂意慷慨解囊。期間設計了香港大學多幢建築物及在學生廖本懷、Gus da Roza、王澤生的協助下設計了香港大會堂。
直到1957年,由於香港大學開始禁止教師同時私人執業,布朗教授不滿而辭職,並離開了香港大學和香港。建築系上下於沙田大酒店設宴送別布朗教授。隨後他亦去過其他學校任教,很可惜布朗教授最後於英國1962年逝世。
參考書籍:
<熱戀建築>
<筆生建築>
港大建築 在 artsyjujub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就嚟就12月啦!應該好多中六同學除咗要準備DSE之外都要開始預備interview & aptitude test!所以就趁着係呢啲野黎之前拍呢條片,希望幫到大家啦^^
?
joey
—————
✨ I N S T A | @jjoeyfong
https://www.instagram.com/jjoeyfong
? S T U D Y G R A M | @studiholism
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holism
? A R T G R A M | @hkubaas1_joey
https://www.instagram.com/hkubaas1_joey
Filmed & Edited by artsyjujube
? Canon M3
? Final Cut Pro
? B G M
Mona Lisa
? C O N T A C T
joeyfong2002@gmail.com
港大建築 在 鄧卓殷 Amber Ta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鄧卓殷 #港大建築 #香港大學
IG : amber.tcy
https://instagram.com/amber.tcy
FB : 鄧卓殷 Amber Tang
https://www.facebook.com/ambertang.tcy/
#港大建築 #港大 #香港大學 #architecture #hku #degreeshow #studio #knowlesbuilding #鈕魯詩樓
#鄧卓殷 #香港小姐 #港姐 #港姐亞軍 #播種的機 #misshk #mshk #misshongkong
港大建築 在 MING'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聽林愷鈴唱出未來的自己 #倘若|一月號封面人物
父母是台港兩地藝人林煒及龔慈恩,生得標緻可人,幼受庭訓品學兼優,八歲已考獲八級鋼琴資格,今年考進港大建築系,學業與演藝事業雙線發展……出道短短日子,「最強星二代」、「港版允兒」、「仙氣女神」之名不逕而走,今天我們一起去片聽 #林愷鈴 用歌聲表達她的故事。
cover girl Ashley Lam
styling Karen Ling
Wardrobe Gucci Cruise 2019
Jewellery Bulgari
港大建築 在 11月: 港大建築系畢業學長帶領中五學生參觀港大資訊日 的推薦與評價
11月: 港大建築系畢業學長帶領中五學生參觀港大資訊日 by 聖母書院校友會 —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ar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4 Like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