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底到昨天,連續三則有關餐飲業的新聞,讓我很有感觸。不過,接下來的這些感想,其實不見得只適合從事餐飲業的朋友來看。
首先,是王品集團獲利創掛牌以來新低,包括之前經常大排長龍的石二鍋在內,各品牌紛紛減少店數而將部分店面結束營業。
然後,是商業週刊一篇「美式餐飲教父慘賠億元的失敗學」,講的是代理澳美客(Outback)牛排的孫大強決定收掉這個知名品牌在台代理的故事。
接著,就是前天才看到的,燦坤宣布跨足餐飲失敗的消息。
連續三則報導,假如你以為這呈現的是餐飲業面臨景氣寒冬而不該涉足,那你就錯了。事實上,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裡,餐飲業恐怕還是台灣內需市場中表現相當強勁的一塊。撇除上面提到的三家不談,許多餐飲集團的營收成長和EPS,依然是會讓許多其他業者眼紅的水準。
那為什麼這三家知名餐飲業者會面臨這樣的窘況?
先談談王品。其實,早在王品捲入食安風暴而持續重挫之前,我就多次表明不看好它的經營模式。反倒是這是看似負面消息的報導中,我倒看出了這個昔日餐飲龍頭的一絲曙光。
首先,展店展的愈多,未必會賺錢賺的愈多。這點不只限於餐飲業,其實許多連鎖行業都適用。
所以,看到王品願意汰弱存強地關店,我反倒覺得是個好現象。當然,這個道理不只我懂,那為什麼各大餐飲業乃至各大連鎖行業還是拚了命在展店?因為展店「看起來」才能給投資人一些新的發展契機,所以上市公司反而在這點上會更有壓力,因為店數不足、或是展店不夠積極,彷彿就會讓投資人打上個問號。
即使,因為門市數輸人而垮掉的少,因為展店太快卻難以負荷而垮掉的多,許多人還是盲目地在展店,甚至美其名為「多品牌經營」,但實質上並沒有把心力真正放在經營出一個品牌來。
王品懂得關店之舉值得讚許,但就在王品董事長陳正輝高喊「最壞的一年已經過了」之際,接下來振衰起蔽的方向,卻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他說,未來期望每年能平均開發2個新品牌,自創與國際代理兼具。
王品自創的品牌還不夠?接下來的新品牌,要如何經營的比之前的品牌好,這點看不到什麼說明,倒也罷了;我最感到好奇的是,它還正在持續接洽代理國外的餐飲品牌?
才不到兩個禮拜,澳美客孫大強的一篇專訪,盡吐代理國外知名品牌的艱辛。
在國外品牌光環不再的情況下,孫大強代理國外品牌的初衷,是為了快速全盤移植標準化流程而快速展店。但王品需要移植其他國外品牌的標準化流程以快速展店嗎?或者,換一個方式來問,全盤移植它品牌的流程,對王品現有的組織和人力來說,會是最好的選擇嗎?
再者,澳美客因為高額加盟權利金而吃掉了利潤,難不成王品代理的品牌,全都可以讓它繼續維持高利潤?
接下來,就是燦坤花了4年之久,企圖用多個品牌切入餐飲事業的版圖,結果卻壯士斷腕地宣布收攤。
我跟燦坤沒有接觸過,但它們並不是唯一一家想要跨足投資經營餐飲業的異業業者。對那些當初認為餐飲業很有賺頭的異業業者來說,花個幾億元投資一家新公司,隨隨便便就能創造出年營業額起碼十幾億的新品牌,在它們眼中,實在是再好不過的生意了。
當時,燦坤同時要成立好幾個新餐飲品牌,每個品牌幾乎從總經理以下都是全新招募一批人馬,國內半數以上在餐飲業混的不錯的朋友,幾乎都去那面試過了。
找人不難,找對人才難;開店也不難,把店開好才難。
從這三則餐飲業的例子,我看到的不只是如何經營餐飲業,而是如何經營管理一個新事業的更多議題:
1. 同業挖角行不行?
2. 購物中心或大賣場的群聚商機無限?
3. 成功模式很容易就可以複製?
#3點內容請見部落格:
http://negotowin.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18.html
Search
燦坤組織圖 在 計劃通| 燦坤轉型根不上 的推薦與評價
不過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燦坤組織因高層頻繁變動後已出現鬆散,管理階層不能再度逆風了。」 (二)人事異動. 3C通路燦坤近來負面消息頻傳,不是投資虧損失利、人事人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