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經濟,最終可能導致集體「不經濟」- 劉功潤
無論從外在還是內在看,流量經濟都具有一定邊界,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其固有的「不經濟」性已經開始顯現,需要引起重視。
春節長假已過,一種憂思卻縈繞心頭揮之不去。這種憂思,由來已久,但因自己在節日期間的「放縱」變得更為深切。當把許多事件、現象聯成串,當碎片化的視角趨於完整,當思索由表及內,問題便清晰浮現了出來。
先從「放縱」一說談起。節日里,筆者接連幾個晚上,不經意刷「抖音」,倏忽到了凌晨兩、三點。那些魔性的聲音,以及極具設計感的剪輯、拼湊,對人的注意力有天然的吸附性。我自詡有較強自制力,且向來對抖音、快手這類消遣平台有些抵觸,但最終還是難免以俗。以自身體驗為鏡,也就不難理解,抖音們緣何能風靡大江南北了。現在,但凡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手機前「妖嬈」比劃,或者是咯咯而笑,大概率即是在玩抖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說過,人們更傾向於直覺式的「快思考」,這意味著簡單易懂的內容受歡迎。簡單易懂的取向,使得人們沉浸式參與內容生產與傳播成為可能。這應該是抖音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當我們撇開五花八門的內容本身,深究一步,則可以看到背後更為關鍵的肌理:算法,以及由此帶來的流量。
算法,通俗一點講,就是「投其所好」的推薦機制。平台可以根據瀏覽者的偏好,比如你在某類視頻停留的時長來判斷你的興趣點,從而不斷推送給你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追蹤「誘導」的目的,就是持續吸引注意力,使你停不下來。千千萬萬個「你」匯聚起來,就形成流量,流量的背後是經濟。
當今時代,不可否認「流量」的經濟價值。數據已經明確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參與市場化配置。數據作為新經濟時代的「石油」,其價值屬性越來越得到市場的認同。
春節前夕,快手正式登陸港交所,當天市值即突破兆港元。顯然,快手的上市只是開始,前有抖音,後有視頻號。虎牙在美國上市後,股價高歌猛進;映客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首日盤中一度暴漲超40%……這還只是反映「短視頻」的流量價值,更遑論BAT級別的互聯網平台經濟巨頭。螞蟻雖然折戟於上市前夜,但其市場估值卻是史無前例。
這恰恰是引發我憂思的第一個問題。我得出的判斷是:流量經濟,最終可能導致「不經濟」。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談及的「流量經濟」並非指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的流量經濟,而只是代稱互聯網時代平台流量所產生的經濟、財富效應。
任何事務都逃不過「物極必反」的定律。當互聯網興起,以電商為代表的流量經濟突飛猛進。特别是在疫情期間,在線經濟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是,當我們環顧四周,當所有商業模式最後全部趨同,當終端消費行為扎堆跑到線上,並且「接口」到有限的幾個平台;當所有人群都挖空心思考慮「短平快」的線上管道與流量變現;當產業價值鏈已經嚴重非理性分布,線下生產、製造環節的價值被低估,線上流量被肆意炒作;更為嚴重的還在於,當社會的收入分配模式被徹底打亂,那些在屏幕前賣萌耍寶、直播帶貨的網紅主播,靠收割流量就能年入千萬,年輕一代誰還會把科學家、醫生、教師等作為職業追求?當資本市場都開始追逐短期的收益回報,那些需要數十年持續投入的基礎科研項目,那些需要集體攻堅克難的「卡脖子」技術如何才能實現突破?答案不言而喻。
「不經濟」,分為外部不經濟和內部不經濟。當個體經濟活動水平高於社會需要的最優水平時,稱為外部不經濟;而自身生產規模不合理造成的邊際效益下降稱為內在不經濟。無論從外在還是內在看,流量經濟都具有一定邊界,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其固有的「不經濟」性已經開始顯現,需要引起重視。
從外部看,正如前面所述及,過分發展平台型經濟有擠壓線下實體類企業生存空間的風險。在產業價值鏈的分配中,如果產品銷售端(尤其線上銷售形式)權重過大,極易引發過分包裝和虛假廣告,由此可能導致形式大於內容,而核心的產品精益生產的高質量把控就會得不到保障,最終使商業生態受損而出現集體「不經濟」。
若把外部性的外延再放大,其負面性也不容忽視:網路消費保護及數據安全,就業崗位被批量取代,價值觀的輿論導向,等等。至關重要的是關乎創新發展的問題。創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雲開方見月明。如果全社會都偏好眼前的短期利益,長期的「艱、難、險、重」得不到集體關注,那社會的創新發展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另一方面,從內部看。流量比拼,已如火如荼。單以網路視頻為例,疫情推動需求爆發,娛樂方式從線下向線上轉移,網路視頻流量持續高漲。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訊息中心數據,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路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佔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18億,佔網民整體的87%;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3.09億,「短視頻+直播」成為主流電商平台的標準配置,全民直播時代正加速到來。
人人皆觸網直播,人人皆成為流量,行業繁榮的背後,風險如影隨形。行業有周期,流量經濟或許還處在紅利期,但當人人奔著紅利而來,一陣風呼嘯而過之後,會留下什麼呢?但願,這一天不要來得太早。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虎克定律由來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你什麼事
美國有個高檔的雞肉漢堡速食連鎖Chick-fil-A,食物和服務相當不錯,我常光顧。但生意很好的Chick-fil-A,星期天卻不開門,這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美國,是很奇怪的事。原來這店是南方來的,創業家族信教非常虔誠,恪遵周日休息的教條,所以寧不多賺錢,而選周日關門。可以說,Chick-fil-A是代表保守價值聞名的企業,所以最近店開到左派自由派大本營的紐約的時候,遭到側目。紐約客雜誌說,Chick-fil-A來紐約,像是敵人滲透大後方一樣。說得好像紐約和保守價值是「漢賊不兩立」,而不是吃吃雞肉漢堡這樣簡單的事。
所以到底保守價值,或是所謂的保守主義,是怎麼個回事?
對比保守主義的,就是進步派所喜歡強調的「思想啟蒙Enlightenment」,如果保守價值代表的是「愚昧、不經思考、全盤接受傳統、守舊、不求新、落伍、迂腐」,那進步價值可以說是,「以理性思維為出發,尊重人的自由,擺脫傳統枷鎖,是科學的、進步的、世俗的,甚至是平等的」。很多社會議題,比如說同性戀結婚、墮胎等,都可以看到這兩個思想站在對立面。但保守主義真的是愚昧的嗎? 如果是,為什麼進步的美國和英國都有這麼強大的保守力量,英國的主要政黨還叫做「保守黨」? 因為保守主義不但不是愚昧的,相反地,保守主義正是美國和英國不致變成歐陸那種虛無進步主義的最大原因。
很多人都聽過猴子吃香蕉被潑水的故事。一開始的幾隻猴子,只要一觸碰頭頂的香蕉,就會被潑水。很快猴子就學乖,不敢亂碰香蕉。但新來的猴子,不知道,看到香蕉就伸手想拿,有經驗的猴子,就會痛揍新來的一頓,讓其不敢拿香蕉。慢慢地,新猴子換掉舊猴子,而不用人潑水,也再沒有猴子會碰香蕉,因為大家都知道要揍牠。這故事講的是傳統的由來,也講傳統的荒謬,如果猴子能夠獨立思考,能夠分明潑水和碰香蕉之間的關係,就不會被「傳統」所束縳,而能吃到香蕉。又或者說,如果有大膽、「追求自由」的猴子,不怕被揍,不顧一切地摸了香蕉,那潑水的機關就被破解了,猴子就「進步」了。
但傳統真的是問題嗎? 這種由經驗來的生活準則,一定是愚昧,一定是落後的嗎? 如果今天不是潑水,而是放高壓電呢? 老猴子會揍新猴子,不正是看到無知、暴虎馮河的猴子死去,而發展出來的生存法則? 在一個我們無法完全掌握的世界,保守一點,不就活久一點? 很會獨立思考,一切都想「重新發明輪子」的,通常也是死的最快的。
保守主義的一個信念是,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東西沒壞,不用修」。如果世界運作得不錯了,不要亂改制度。這背後的道理是,如果一個制度運作了一陣子了,事物大致都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況,硬要更改規章,那是破壞了均衡,出問題的機會,比不出問題的機會大。但這代表了所有的舊制度一定是好的嗎? 不是,保守主義也有改革的時候,但這改革必需基於經驗,必需是從原有制度衍生出來的修改,而不是隨口說出「打掉重煉」這樣的革命重生。
以猴子的例子來說,如果今天猴子的糧食出了問題,系統均衡發生改變,吃頂上香蕉變成生存的必要時,保守派會動手拿,但動手前,也許會試著了解,為什麼以前會叫人不要碰香蕉,也許要先準備好相應的保護措施。先從經驗上,認定碰觸是危險的,再追求解決方法。也許過程是緩慢的,也許結果和衝動的進步派猴子是一樣的,但成功機率是較高的。
再以同性戀結婚的問題來說。進步的左派,秉持著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張同性戀當然有權結婚。但這種憑空而出、非從經驗出發的「人人平等」觀念,不一定是進步的。真正的保守派,會先質疑,為什麼兩個男的,或是兩個女的,可以結婚,這和經驗、傳統都相違背,為什麼社會可以准許? 有了這樣的懷疑,再去思考,婚姻為什麼是一男一女。然後了解,在以前,只有一男一女的結合,才能傳宗接代,所以一男一女結婚的制度,在於建立「家庭」這樣的社會機構,以便人類可以代代相傳下去。所以,真正的保守派,認知到婚姻的制度乃在傳宗接代、種族保存和文化繼承,那男男、女女結婚如果也可以辦到這些,為什麼要反對? 傳統盡量不要改,但不是不能改。
不懂保守主義真義的保守派,很可惜,只能照字面解釋傳統的意義,純從性行為論事,而加劇了左右衝突。而其實,就算同性戀的存在或是行為違反了神的意旨,那又怎樣? 保守主義先驅William Buckley就說過,那是他們和神之間的事。關你什麼事呢?
回過頭來說,科學的發展,其實也是多從保守主義所重視的經驗主義出發。牛頓的力學,不是關在研究室,憑空發想出來的。他由幾何學出發,觀察現實世界的物體運動,再據以發展出微積分,最後才在三大定律集大成。康德式的,以純粹理性思維解決人類問題、創造科學,猶如在空中建造城堡,在現實世界其實是危險的。孔子說過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是類似的道理。
十八世紀的兩大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但美國獨立革命和之後的法國大革命,兩者的根基是不一樣的,結果也就不一樣。我們可以說,美國革命是保守主義的體現,而法國大革命則是理性思維的實踐。當兩個地方的人民都為追求自由而革命的時候,他們也都面臨重建國家,從頭建立制度的巨大挑戰。如果推翻英國統治,換來的只是華盛頓國王,那美國革命也不過是歷史裡重複出現的無聊段落。而如果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換來的只是波拿巴王朝,那法國大革命也不會在今日還在對歐洲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美國的建國先賢制憲的時候,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人類幾千年文明所留下的各種典章制度,他們可以像法國大革命時,國民大會裡的各流派一樣,大膽主張脫離傳統,重新思考最適合人類的制度,並且大膽實驗新制度,但他們沒有。他們留存了英國從大憲章以來的法治傳統,延續了英國君權、行政權和立法權分離的傳統,並參考了希臘、羅馬的民主、共和,而寫出了兼顧理性統治與人民授權的偉大憲法。而另一方面,由盧梭而來的泿漫情懷主導了法國大革命後的發展,大膽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革命子女,不顧一切的追求「最好」的制度,讓歐洲動盪數百年。
下個月就是馬克思二百歲的冥誕了,這禍害正是思想啟蒙運動的最大成果。正是這些相信人的理性思維最大,不相信任何傳統價值,喜歡從頭思考人類社會的體系的傢伙們,創造出違反人性的共產主義,而到今天都還在害人。所以到底是保守主義的愚昧,還是進步主義的自大,對人類的傷害更大?
虎克定律由來 在 酷科學自然實驗教室- 這周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虎克滾輪 的推薦與評價
這周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虎克滾輪,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於英國科學家 虎克,他提出虎克定律,與我們今天的實驗相關,因此命名為虎克滾輪。... ... <看更多>
虎克定律由來 在 Re: [問題] 該如何理解慣性質量等於重力質量? - 看板Physics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說慣性質量是慣性的表現,而重力質量是重力理論的耦合參數。
但是我記得若是用這個角度去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驗證實驗
(或者說是歸納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實驗)的話,
那就會變成:
做實驗發現外力與加速度成正比,
而這個比例正是物體放在天平上的讀值(即重力質量)。
如果這個說法會有謬誤的話,那大概會出在「外力」上。
因為這個實驗中典型的外力來源都是重物的「重量」,也就是重力。
寫成式子的話,大概就是 Mg=ma。
這條式子可以整理成 g=(m/M)a,
代表透過測量加速度也只能知道重力質量彼此之間的比值,
而無法得到重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關係。
當然我們必須先另外做實驗得到重力場 g(即重力加速度 = 自由落體的加速度)。
可是這樣一來,那「力」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外力裡面基本上必須先排除重力,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測量慣性質量。
我知道力的定義一直都是「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者形狀」的「那個東西」。
那 general force 都是力嗎?例如力矩,力矩也能改變運動狀態或形狀。
所以如果要做一次真正的驗證,
我們要先找到一個已知大小的力,最好是不隨時間而變的力。
然後是利用打點計時器或攝影機的畫格來確定加速度。
計算比值,得到慣性質量。
那問題就是要怎麼製作那個外力了,不知道用彈簧秤是不是可行?
(但是從歷史來看,虎克定律中的「力」應該也都是各種樣品的物重。又是重力。)
例如想辦法固定一個輕彈簧秤的伸長量,然後用它拉著物體運動。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概在那個國中實驗裝置中間多塞進一個彈簧秤就足夠了吧,
因為這樣一來,施在物體上的力就是由彈簧提供,而不是重物直接施力。
(其實以前也不是,中間至少會有繩子之類的東西,由繩子施力。
但是這個缺點是我們如果不知道重力會與繩張力相等,我們就不知道繩張力的大小。)
經過這個稍微改良版的實驗測量,我們得到了:
彈簧伸長量 x 與加速度 a 成正比,比值先記作 q。
然後更換物體,得到更多不同物體的 q。
接著比對這些 q 值與用天平測得的重力質量 m。
發現他們成正比。
所以 x=qa,透過等量乘法公理處理,mx/q = ma。
等式左端才是彈簧彈力,而 m/q 就是熟悉的彈簧力常數 k。
在這個實驗中,q 可以視為慣性質量。
「發現 q 與 m 成正比」,則是為什麼我們「相信」等效原理的由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27.18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ysics/M.1623672163.A.84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