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又世故,決絕中顯真情:讀帕麗夏《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莊丞志
初次見到詩人帕麗夏,是在2018年的「太平洋詩歌節」,她打扮中性,表情淡然,迅速簽完名就進入會場。沒有跟她交談,也沒機會聽到她的座談,但她身上就是散發著一種魅力,使我直覺這個人如果寫詩一定很有趣,當下就上網查了她的名字,找到這本《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讀帕麗夏的詩,會有一種誤入童話世界的感受,小動物、擬人化的玩具等物件時常出現在詩中,如「節日只差燈光了/樹枝腋下結出糖果/士兵暫時還只是玩具」(〈附近的聖誕節──紀念貓和爺爺〉)、「從海邊退走的男孩/誠心與每一塊石頭告別/他說:再見,獅子,再見,兔子/再見,小豬兒。」(〈男孩之死〉)。但這絕對不是純粹天真可愛的幼兒頻道,而是一個細緻複雜的成人世界,殘酷與童趣並存,這是一名詩人的隱密心靈。《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是帕麗夏第一本詩集,收錄55首詩,寫作時間介於2011年至2017年間。能夠辨識主題的,大致圍繞著親情與愛情以及情緒的抒發。在這些常見的題材中,帕麗夏的語言靈巧,意象清新,特殊的視角經常帶給人驚喜,有別於部分小清新(?)詩人的矯揉造作也無法開創出新意,帕麗夏顯得既認真又誠懇。
帕麗夏寫親情既輕盈又哀傷,情緒拿捏恰到好處,如她在〈附近的聖誕節──紀念貓和爺爺〉一詩塑造出哀而不傷的氛圍,更透顯出一種堅毅的質地:
節日只差燈光了
樹枝腋下結出果實
士兵暫時還是玩具
揭開湯鍋蓋子
歌聲也從教堂屋頂飄出來
可惜你園丁的天賦無人繼承
白愛我吞食蔬果的一派天真
每一扇遵命的窗戶
每一扇樸素的窗戶
嘴與耳朵一樣彼此傳遞
今晚人人頭頂分到一放煙花
和一噸火藥的吻
今天下午白雲劇烈
我在鐘聲中遊蕩,直到對它置若罔聞
直到教堂和藍天
以一種誠實垂直出現
首句塑造出將來未來,情緒布景皆完備但主角尚未降臨的氛圍,成為這首詩的背景音樂。的二段從揭開鍋蓋轉換到歌聲從教堂屋頂飄出,意象轉換迅速但以「飄出」做為接點卻不至讓人感到突兀。接連幾句情景的描寫早已為這首題為紀念的詩安排好適切的氛圍,「可惜你園丁的天賦無人繼承」一句輕巧的連結上主題,情感表露節制,卻又能在後半部渲染開來。結尾,以劇烈形容白雲,製造出風雲湧動的畫面感,連用兩次「直到」將壓抑的情緒一次釋放,最後兩句教堂與藍天、誠實與垂直更新了整首詩的畫風,給人一種嚴肅而帶有希望的感受。
第一首寫親情的詩就讓人印象深刻,但我認為帕麗夏寫愛情更讓人驚豔,〈保羅的春天〉一詩具有韻律感,在輕盈的音聲間,詩人慘忍打斷愛情美好的想像,將那逼人的現實推至讀者面前:
斧頭開花,石頭開花
炎熱的古老的白花在開
鞦韆是從不搬運的
樹下好多芳香的骨頭
舌頭開花
你吻過的眉心開花
「燙」,一個立刻在風中降溫的詞語
春天的眼睛在貓尾巴上
招搖著,是你的寵物
牠擅用你的步子,使地板的縫隙也開花
一個呼吸清晰的
「愛」,立刻在吻中老去
我聽見你聽覺裡的蝴蝶,全部飛起
整首詩連用多次開花,韻律與意象配合,塑造美好的愛情想像。但「鞦韆是從不搬運的」、「芳香的骨頭」隱隱透顯著危機,緊接著兩句「『燙』,一個立刻在風中降溫的詞語」、「『愛』,立刻在吻中老去」不僅打破花開的韻律感,更把讀者從美好的愛情想像中拉開,巧妙又殘忍地揭開愛情的常態。最後一句似乎又將愛情中兩人連結在一起,一面營造精緻的畫面感,但順著整首詩的脈絡看下來,這樣的愛情更像是無法收拾的殘局,早已貌合神離。
問世間情為何物?詩人探究這個巨大的命題時,往往無意間將真情表露無遺,詩人寫的是寫實殘忍的愛情,有時深陷其中,有時卻又決絕的將自己剝離開來,這種時候就體現出帕麗夏詩的另一個特點:
我看見一路下山時
手臂上的雨水長成緊湊的鱗
今晨我趴在窗口
像倒念著你的詩句──
逆著一片一片刮去(〈翌日〉)
或是:
我要在這裡建一座圖書館
這需要比食物更多的書
比書更多的食物
因為我需要活很久
老實說,我對死亡已經不抱太大希望了
對你的愛也必須活著
──必須活著,這是鐵鎚對釘子的命令(〈牆中信〉)
從上面摘錄的兩段可以見到詩人對身體感的營造,將雨水化成鱗片再一片一片刮去,或將愛情比喻為鐵鎚對釘子的命令,不論是愛或是不愛,詩人都以暴烈的方式處理。但似乎能夠看到,詩人一邊傷害自己,臉上卻是一片淡然的表情。上引的兩首詩都偏向主動的自我傷害,此處的身體感塑造便顯現出詩人的決絕與堅毅。
除了抒情之外,帕麗夏的敘事詩也相當可觀,且看這首〈爸爸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
爸爸重複講的故事有三個:
一個是三好學生沒評上,他去搔掉了班主任田裡的絲瓜
一個是同學請他吃一段一毛錢的甘蔗,他沒有要
一個是跟一姑娘處了半年要散,怎麼讓女方父母相信自己沒睡了她
自從出了鳥木村,就不再過問一座山的籍貫
他出差過許多地方,只給我傳過一次訊息:「我在黃土高原上」
他開過摩的,開過藥房、KTV,全都倒閉後
學習舞蹈、書法、聲樂和太極,全都放棄後。一個下午
坐在客廳的電視聲裡,自己單手在鋼琴彈了一支草原小夜曲Si Do Re Si Si
Si La La Si Do La Re Si,一些遺憾就不藥而癒了,也不再戒菸
開了一陣子新車,人然不厭倦這個毫無信譽的小城
今年夏天,他租了幾十畝地在郊區,心裡的計畫已經不再和我媽說
但他告訴我,這裡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最好的葡萄和最好的蓮霧
我問爸爸什麼是最重要的──
爸爸說,當然是橄欖
我曾以為所有人都會回答自由
前段的結構鬆散,漫無目的地說著些無關緊要的事,刻劃出父親的形象:樂天、一事無成。整首詩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賦予這首詩意義,父親以為最重要的是橄欖,敘事者以為是自由,但父親早已擁有自由,前述種種皆是父親自由的生活,整首詩的結構得到收束。
在這部詩集末尾,出現幾首題材、語言都有別於前的作品,詩人似乎開始拓展寫作的疆域。例如〈排隊〉,語言變得稀釋,意象不再接連而生,談論的主題也從親情、愛情轉換成對時間流逝的焦慮。或是〈星期五十七時有雨時作〉:
有些風景讓我唸出從沒背過的古詩
千里,暮雲,更上一層樓,有燕兒回來
雨巷子裡,有人在滴水的屋簷間,連著線跳回家
他頭上也是,千里暮雲平
有時,紅燈,停車,有撐傘的美人經過
此刻,給誰自由,我都不會心疼
好似,前方路口,看羅馬衰亡星下,麻雀跳格子
你去不去都好,千里暮,雲平平
詩人化用古典詩詞資源,重新組裝拼貼,敷衍一則在現代都市相遇離合的故事,頗有新意。王維的「千里暮雲平」不斷被拆解拼裝,結合「更上一層樓」、歸燕等古典意象,讓古典詩詞在現代語境中作畫,最後一句「你去不去都好,千里暮,雲平平」完全消解王維原詩的廣袤與氣勢,反而顯得俏皮可愛。
綜觀這本《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已經十足展現詩人的才華,語言與意象皆讓人驚豔,但仍有些許不足之處。例如上引的敘事詩〈爸爸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雖然末句收束了整首詩的結構,對自由的辯證不足,可能招致內涵過於單薄的批評。或者是〈排隊〉這首詩略顯單調,沒有展現詩人的語言魅力。但這些並無損帕麗夏是一名優秀詩人的事實,不管是關於親情與愛情的描寫,或是後來新的語言風格的嘗試,我認為都非常成功,期待她繼續創作,也必須繼續創作,「這是鐵鎚對釘子的命令」。
參考書目與註解:
唐捐,〈銀河的一小片肌膚〉,收於帕麗夏,《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臺北市:聯合文學,2017.12),頁14-25。
帕麗夏,〈附近的聖誕節──紀念貓和爺爺〉,頁28-29。
帕麗夏,〈翌日〉,頁30-31。
帕麗夏,〈保羅的春天〉,頁32-33。
帕麗夏,〈牆中信〉,頁44-47。
帕麗夏,〈爸爸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頁54-55。
帕麗夏,〈男孩之死〉,頁136-137。
帕麗夏,〈星期五十七時有雨時作〉,頁144-145。
帕麗夏,〈排隊〉,頁156。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帕麗夏 #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許石音樂圖書館停車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給了我們很多的反思,當高雄迫切地找尋轉型的路,政府大手擎劃華麗的大建設,但同時也遭到不少市民對於財政負擔的批評、或是質疑面臨停滯甚至萎縮的高雄,難道蓋幾座大型建築就有可能完成城市轉型嗎?
我想,問題從來不是建設必須投入多少成本,而是未來是否能夠創造遠高於投入成本的價值?
成功的轉型經驗,從來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而是回歸到「人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吸引人的聚集、發展不易被取代的高產值服務業,而在既有的工業基礎上走向高值化、加強研發端,透過人與智力的聚集,才能解決高雄長期以來的困境。
--
『古根漢的成功,讓以下的方程式後來大量被複製:
1. 在舊工業帶或衰落市中心取得一塊位置優良土地規劃博物館/美術館/表演中心等「文化建設」
2. 辦理國際競圖,最好請普立茲克獎等級大師設計數億美元造價的大型公共建築
3. 在興建與完工後,帶動地價水漲船高,把周邊土地標出去興建賣場,飯店,辦公室等,完成「產業轉型」
當人們重新檢視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投資,常常發現在效益估計上,根本缺乏合適的指標。至於工程以外實質的營運,最好能外包的外包,放生的放生,常常沒有公私合作的完整計畫。』
糟了!是世界奇觀 —— 華麗的大建設=城市轉型?
下班之後,搭上高雄輕軌,途經軟體科學園區站後,一座座外型搶眼的大型建築就在軌道左右拔地而起,先是靠海側出現雙圓弧波浪造型的高雄展覽館,接著右手邊的高樓群中,座落著一座層層樹叢點綴著玻璃帷幕的方盒建築,這是台灣最大的市立圖書館。
電車連續轉彎,通過新光碼頭由鋼架懸吊起來的觀景平台後,碼頭邊有個正在架設結構的大工地,各種形狀的鋼骨幾乎沒有一根是直的,這將是台灣最大的郵輪碼頭以及台灣港埠公司總部所在。
電車繼續向前,愛河灣出現在眼前,在夕陽的金光中,海水被渲染上褐橘到鮮黃一系列的顏色,波光中可以望見,對岸有兩座雙塔,一高一低,背靠而立,當列車駛近看得更清楚,其立面是一個個六角形蜂巢組成,再用不規則的直線連接起來,好似外星生物的作品。
這一座座爭奇鬥豔的建築在高雄內港沿岸開工到矗立,前後不過五六年左右的時間,背後有一個更大的藍圖和野心:翻轉高雄。
--
我們從英國東北,美國繡帶,德國魯爾與洛伊納等例子中都可看到,舊工業城市的轉型涉及了各級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透過打造產學研生態系,進行產業結構翻轉的漫長過程,其中動員的人力與資源均龐大無比,過程漫長崎嶇。
因此,不論是想在任期中做出突破的政客,或是殷殷期待的市民,都想要問:有沒有更快的方法?在後工業城市轉型中,有一類廣被討論的方式,是透過引入文化資本完成的。
但在台灣,這樣的政策被簡化之後,往往變成「蓋一座文化場館」來完成城市轉型。這樣的簡化,或許有助於政府滿足於「做了一件大建設」的自我陶醉和公關光環,但能否達到原有的目標,卻極少人好好檢視。
是什麼原因使台灣人常常把問題簡化到這種程度呢? 或許有個太過燦爛美好的例子,西班牙的畢爾包。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和過去的博物館長得不太類似,伸長自由曲線構成的扭曲結構,披上鈦金屬的外殼,在陽光下散發出銀亮的光澤。1997 年古根漢完工後,這座特殊的建築立刻一炮而紅,畢爾包的觀光客從 1994 年的 140 萬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380 萬人,同年畢爾包的人均 GDP 高出西班牙全國 20%。
時至今日,博物館帶給畢爾包當地的經濟貢獻已經超過 35 億美元(1050 億台幣)。博物館似乎也協助畢爾包走出了 80 年代重工業與港口衰退的陰霾,搭配城市一連串的工程,例如改善地鐵,引入新路面電車,新機場和博物館所在的畢爾包河沿岸景觀重造,讓畢爾包重新轉型為以大膽創意為城市特質的城市。從工業到文化,看似一條又乾淨,又有效的道路。
--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特別點一:重新定義「大型地標」在城市中的角色。
城市中地標性建築過去並不少見,紐約中央車站,費城市政廳,都是歷史悠久的案例。19 世紀末,提倡「都市美化活動」的美國記者暨作家查爾斯.馬爾福德.羅賓遜(Charles Mulford Robinson),認為城市中的公共建築「得達到高品味,高奢華的程度」,影響所及,當時美國大城市出現一系列以新古典風格為主的車站,如法院,市政廳等公共建築。但這些建築的重點並非突顯自己,而是融入整體城市美學中,並充滿足生活實用性(因此多半是運輸或行政建築)。
至於那些更大尺度,石破天驚的創新地標,則在建造之初並不一定就能獲得人氣力挺。例如巴黎鐵塔在完工之初飽受巴黎人批評,包含一百多位藝術家著名人士的連署反對。其中一位簽名的文豪莫泊桑,日後常常到巴黎鐵塔的空中餐廳用餐,理由只是「這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
當然,潮流會隨時間而改變,正如巴黎鐵塔日後成為巴黎象徵一樣,雪梨歌劇院在興建過程中預算嚴重超支,讓建築師黯然離職,但之後卻成為全市,甚至全澳大利亞的地標,但這些並非業主以及建築師烏松(Jorn Utzon)一開始想像的。
儘管城市一直都需要代表市民信心與榮譽感的的大型建築,過去是教堂,皇宮,政府機關,商業大樓,後來變得越來越抽象。但過去很少建築被賦予翻轉城市的大地標這樣的重責大任。
1991 年,當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參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國際競圖時,古根漢博物館館長和巴斯克自治區的人便直接跟他說,他們需要的是某種能「一炮而紅,為畢爾包做點事」的建築。
蓋瑞不是蓋的,他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創造了他們需要的建築。
各位讀者有沒有發現,我們到這邊為止,完全沒有討論到博物館裡面展出的是什麼。在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但是知道「文化的外殼」長怎樣情形下,畢爾包效應就這樣被不斷複製傳頌出去。
古根漢的成功,讓以下的模式後來大量被複製:
▸▸ 1. 在舊工業帶或衰落的市中心取得一塊位置優良的土地,並規劃博物館/美術館/表演中心等「文化建設」
▸▸ 2. 辦理國際競圖,最好請普立茲克獎等級大師設計數億美元造價的大型公共建築
▸▸ 3. 興建與完工後,帶動地價水漲船高,把周邊土地標出去興建賣場,飯店,辦公室等,完成「產業轉型」
--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特別點二:在令人驚訝的「畢爾包效應」過了 10 年,20 年之際,越來越多人發現畢爾包是特例,不是通則。
古根漢博物館的擴張並不成功,例如拉斯維加斯古根漢博物館開館 7 年後閉館,台灣台中爭取過的古根漢博物館,合約充滿陷阱和不確定能否回收的效益,最後破局。古根漢基金會收取高額權利金,販賣品牌與代理策展運作的模式,被諷刺的稱為麥古根(McGuggenheim)。
蓋瑞雖然早已其超乎預期的建築變化聞名,但畢爾包一案成了他變身「建築名牌」的開始,微軟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便找他為西雅圖設計搖滾博物館,這座建築位在太空針塔下,單軌電車直接穿入建築中,一樣有蓋瑞招牌的扭曲金屬外殼,更多了一種迪士尼明日世界度假區的氣氛,但開幕參觀人數卻似乎不如預期,此建築重新轉型為科幻博物館和名人堂 ,去年又改名為大眾文化博物館(Museum of Pop Culture)。蓋瑞在加州興建的迪士尼音樂廳,儘管確實發揮作用,但建築卻和周邊街廓缺少連結,大部份開車的聽眾直接開入地底停車場,大概也來不及看幾眼音樂廳。
一些較小型的地標建築計畫,下場似乎更黯淡,例如英國雪菲爾德的國家流行音樂中心, 1999 年開幕後只達到原本觀光客的 1/4,同年就黯然關閉,現變成當地大學活動中心。西雅圖郊區的柏優美術館請來史蒂芬霍爾設計,意在讓建築凌駕都市計畫,但也在短短 3 年後因門可羅雀關閉,
或許集大成的是阿布達比「快樂島」,這裏有蓋瑞設計的又一座古根漢博物館,努維爾(Jean Nouvel)的羅浮宮分館等諸多夢幻建築,原先還預定有哈蒂(Zaha Hadid)的表演藝術中心,安藤忠雄的海事博物館等建築,但除了阿布達比羅浮宮工程進入尾聲,其他館舍似乎遙遙無期。
當人們重新檢視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投資,常常發現在效益估計上,根本缺乏合適的指標。至於工程以外實質的營運,最好能外包的外包,放生的放生,常常沒有公私合作的完整計畫。
■ 或許,更好檢視這些「世界奇觀」最務實的方式是「減法」。
如果今日把畢爾包古根漢夷為平地,古根漢仍然是一個充滿19世紀新藝術建築,令人想起大航海時代的狹小古樸巷道,同時又具有便捷大眾運輸路網,河流,綠地和眾多創意建築的河畔城市,也有相當的金融與創意產業基礎。而如果把雪梨歌劇院移除,遊客漫步在達令港的碼頭邊,仍然可以體驗到充滿活力的海港風情。
「也就是這些成功案例,並非靠少數地標翻轉了城市,而在於城市整體都市計畫,產業結構的並進提升。」
文化投資的確在城市改造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計畫者必須足夠務實,了解到投資基礎建設真正的回報不只是觀光收入,而是打造宜居城市和創意環境,吸引更多有技術的居民移入。城市要真正轉骨,水岸再造,大型投資不可少,但串連新舊資源投入和整體都市品質提升更加重要。
也就是說:要能畫龍點睛,你得先做出一隻龍才可以。
#高雄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好過日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kaogooday/
許石音樂圖書館停車 在 [問題] 週日打疫苗(更新) - Tainan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推薦與評價
13樓 → alis123: 許石音樂圖書館假日有得打 10/26 11:37 ... [小心] 台南三井不愉快的停車經驗, [小心] 台南三井不愉快的停車經驗. ... <看更多>
許石音樂圖書館停車 在 許石音樂圖書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許石音樂圖書館 每週二、四、六下午兩點, 準備好看的電影跟大家分享! 於每週六上午十一點, 播放默觀無限美—劉岠渭的音樂講堂影片。 免費入場免報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