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共所謂「歷史進程」的是與非!
近來中共官方數次以所謂「歷史進程」強調其「統一台灣時間表」的必然性;其實綜觀歷史的演進,中共的論述恰恰好印證這個極權、暴力、反民主、反人權共產政權必然走入歷史灰燼的命運!
首先,從遠古世紀 #古埃及文明,到所向披靡的 #古羅馬帝國,到十三世紀 #蒙古元朝 疆域之大、國威之強,蓋有千秋大業之勢,然封建的帝國主義、少數的貴族政治,終究抵不過歷史進化的潮流,也贏不過廣大人民的思想覺醒,莫不崩解於一夕,成為歷史的痕跡!
其次,二戰時期的 #法西斯希特勒納粹黨,國內搞個人崇拜不可一世,且大張旗鼓擴張軍備,與鄰為敵、與國際對立,夾軍事威力對外席捲東歐、殘殺猶太民族,最終引發世界大戰;當正義的力量聯合起來反抗,希特勒只有戰敗身亡一途,留下歷史的千古罵名!
再者,1991年12月2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 通過決議宣布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解體不復存在,使原本15個組成國恢復了主權地位,終於敲響國際共產主義政權的喪鐘。象徵反民主、反人權的高壓極權共產體制終將在這個時代被消滅,由人民真正的民主力量取而代之!
仔細反觀今日的中共政權,堅持一黨專政,對內迫害西藏、新疆維吾爾族人、摧毀香港政經安定、否定基本人權、對外凸顯軍事力量、威脅台灣、與鄰交惡、企圖從經濟大國躍為軍事強國,再再引發世界各國的防範與抵制;中共的 #寡頭獨裁如中古世紀古帝國; #軍事威脅如二戰之希特勒; #共產極權如上個世紀的蘇聯;這些歷史殷鑑不遠,其走向敗亡的進程當歷歷可見!
希特勒曾妄言「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而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種落伍、失敗、不再被盲崇的主張;國際之間、群體之間可以互信、互助、互重才是新世代的核心價值!日前台灣發生太魯閣鐵路交通意外事件,舉國同悲;中國習主席發來關懷的電文,原以為會開啟兩岸一扇善意的門窗,怎料隨之而來的卻是中共軍機繼續而且不斷擴大的侵台繞台,「正當台灣忙救災,中共艦機照侵台」,這就是鄙視台灣、漠視人民的心態,徹底破壞人民感情、兩岸關係的終絕行為。
所謂中南海的高官們,你們永遠 #不懂得民主,也 #不願學溫柔,不過再酷寒的北風只會讓台灣人民始終拉緊民主外衣,永不褪去!
#台灣從來不是共產中國的一部分,歷史的進程也絕對不會是把台灣推入中共的極權當中,而是全世界堅守正義的人民高舉 #民主自由進步人權的大旗,徹底掃除共產極權的最後堡壘,完成我們這一世代的歷史責任。因為歷史的進程絕對是會讓全人類
#更民主更自由更進步更繁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青銅時代開始於距今三千七百年的夏代晚期,歷經商代、西周、到東周,持續了一千五百年左右。秦、漢以後,鐵器興起,但銅器仍然持續使用。珍貴的青銅器,是商、周貴族社會中最重要的禮器,除了部分作為兵器、樂器使用之外,主要鑄造成祭祀用的容器,用來盛裝祭品,奉獻給神明祖先,以祈求家族平安與生命的繁盛。而祭典中...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的推薦目錄: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鍵字: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
哪個候選人在公開場合說這種話,或當作是政見以及政治主張,請不要投給他,brother.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
#你以為你讀得懂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
#做出分辨與抉擇
#才是真正的明白
#這就是為何有人自稱讀過許多書
#但其實他根本不識字
#學以致用
#勇於懷疑
#找回自身的判斷能力
#讀書有什麼用
#判斷判斷再判斷
#抉擇抉擇
#不會後悔的抉擇
#政客智商可以退化
#選民可以無腦
#年輕人不要這麼快就墮落
#當什麼巨奸選民
#修正也是人類的美學
納粹在二戰前對奧地利統戰激烈,
喊出了:
"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看上去是不是很有既視感
只差沒喊一家親而已。
[德國與奧地利歷史]有時候覺得跟德國人說不上話,是因為不瞭解對方國家社會歷史上的Mentalität。過去這幾年德國轉型正義做得很好,臺灣卻面臨推動跟執行上的困難大抵也是跟這個有關。
#1938年德奧合併公投
#歷史上的統獨真議題
段考結束,歷史老師準備開始打第二次世界大戰。
正式開戰前,要先從希特勒是如何合併奧地利、橋到蘇台德區、併吞捷克、入侵波蘭,一系列的侵門踏戶說起。
不是砲聲隆隆才叫戰爭。在坦克、飛機投入戰場讓你看到前,納粹最擅長的宣傳戰已然在你心裡播種。
簡單來說,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席捲全球,奧地利也是經濟低迷,民生凋敝。
但隔壁鄰居德國卻從戰敗的凡爾賽條約羞辱中,忽然撿到槍,在納粹吃了威而鋼的領導下,厲害了,我的國!希大大讓我們看到了日耳曼祖國的榮光。
希特勒很早就意識到所謂的“兩岸一家親”,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提到:「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併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併。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德奧同文同種血濃於水嘛!
奧地利當時的總理舒施尼希(Kurt Schuschnigg),對於這個強大的鄰國,也是怕.jpg!所以打算舉行防衛性的統獨公投!
他在投票之前,肯定也有覺得這是假議題。「我才不會因為今天投票決定了我接下來奧地利馬上就會獨立,還是馬上奧地利會被統一。」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中間選民,想維持現狀,好好拚經濟就好了嘛。這公投鐵定不會過,還可以讓希特勒看到我們奧地利人的決心呢!
是嗎?今日英國,公投都莫名投出脫歐的結果了,結果搞到現在脫不脫、拖不拖,好尷尬!
公投真的不能亂投耶。
這場德奧合併公投的結果是:投票率高達99.7%,支持統一的比例則佔99.6%。
為什麼投票率這麼高?
因為奧地利人希望透過跟發大財的納粹德國合併後,獲得經濟改善。
好有既視感。
可是納粹德國為什麼當時經濟100分?
因為整個納粹都在為了征服世界全面啟動國防工業,想想鋼鐵人他家開什麼公司?研發各種軍用科技和國防商品的史塔克企業的確是好野人。但你奧地利想跟德國一起賺大錢,就注定被拖入接下來這場二戰的泥淖。
更何況
合併後的「德意志人」打從心底瞧不起「奧地利人」。奧地利人每天聽莫札特,在花園裡面唱真善美doremi那種「閒散拖拉」的性格,跟納粹德國當時強調個人競爭、追求效率的「狼性」文化格格不入。你奧地利傻傻der...還真不愧住在阿爾卑斯山隔壁耶
奧地利人要打完一場二戰後,才能在德奧一家親的美夢中醒來。台灣有這個機會嗎?歷史老師總是在備課時感到蛋蛋的哀傷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中國人的種族主義:「不認中國人,別用廣東話」 | SOSreader】
在一個電台節目,談到有香港人不視自己為中國人,中國人說:「廣東話是中國話一種,如果你覺得你不是中國人,中國人都是支那的話,那別用廣東話。」
我們先不討論「粵語」是不是處於「中華」和「中國話」這個set之下。我們可以退讓,我們就當香港人都是中國人,粵語是中國話,然後那代表甚麼呢?在當中國人的語境中,由於大家都是中國人、說的都是中國話,所以沒理由阻止中國人統治香港。由於大家的文化一樣,所以我們都要由一個政治體制所管轄。
納粹德國的其中一個口號是「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這就是中國人當下的思維。用同一種語言,卻可以分成不同的政體甚至民族。奧地利也是講德文的,但奧地利人不是德國人,你為甚麼不對奧地利人說,如果你不認自己是德國人,就不要再說德語了。美國是用英文的,但美國人不是英國人,你又不如跟美國人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美國人,你為甚麼還用英文?
民族主義也有分良性惡性。良性的民族主義,保小眾、存弱國、對抗大國霸權;惡性的民族主義,令人腦殘;腦再殘的人,只要披上官方民族大義的披風,就以為自己如入無人之境,不用講常理和邏輯。一種文化,就是一種民族,就要由一個帝國管治,那是納粹德國的論述吧,是種族主義。黑人必定愚蠢,白人必定高尚,當然是種族主義;但主張人因為種族,就必須從屬某個政府統治,難道不是種族主義再加上納粹?
德國侵吞奧地利、攻打捷克斯洛伐克,也很振振有辭,那裡有很多德意志人。即使你的國籍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特區人,「你首先是一個德意志人」,然後坦克步兵就開進來了。
中國人在二十年來,還有那些本質上滯港的「香港中國人」,日日在香港大放這種中國種族主義的厥詞,沒人覺得這是種族主義來的,也沒甚麼人覺得有問題,還好像天經地義的接受。幾年前香港人被中國人迫出怒吼,登廣告鬧中國人是蝗蟲,然後中二病的學院青年出來搞了個「反種族主義青年」出來反對「蝗蟲論」,君子賢達也一向說汝等賤燦言本土,是排外法西斯。
很多人愛說,民族主義不搞得,與怪物戰鬥的時候不要連自己也變成怪物。但是中國那隻怪物已經進來了,他們倒是很輕鬆。彷彿做一個「進步人士」的入場票就是詆毀香港被迫出來的主體性。以上這番「廣東話也是中國話」的宣言,也只是我們這些人會有大反應。「進步人士」噤聲,或者講別的事情,總之不面對中國人就是他們聲稱最討厭的種族主義者。
而且中國人的種族主義,不是心裡面口裡面瞧不起你,而是積極將自己的那套政治、階級和文化,推廣到他們所認定的中國人土地之上。於是香港的體制和歷史,他們不會尊重;外族的土地,他們當是自己的。對台灣,他們又是如此,說你們都是說普通話呀,為甚麼不是一個民族,為甚麼不「回歸」中國。總之,在後二戰世界中,中國人就是很神聖,連搞種族主義都不會受人批判。
中國人在搞民族主義,在搞種族主義,但是香港的「進步人士」視而不見,也許他們不是真的那麼進步,自己正在受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也不自知。坦克已經進門了,但進步人士說機關槍和導彈會造成人命傷亡,不如大家裁軍啦。但他們永遠只叫香港人不要搞民族主義,但對中國民族主義卻不哼一聲。我們的就是民族主義,是虛無的,是破壞和平的,是排外的,中國的民族主義卻就不是民族主義了?
令我想起一陣之前,中大校長沈祖堯談起港獨標語,他說希望政治離開校園,自己不支持港獨。如果是要建立無菌的無政治校園,連支持一國也不許說才是。權貴的標準就是如此,港獨就是政治,要驅逐出去,支持一國卻又不是政治,要留在校園裡天荒地老。
===================
付費連結:https://sosreader.com/project/indiehongkong/
網購盧斯達的新書:https://goo.gl/6W4tN8
或到三聯、商務、中華書局找尋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中國青銅時代開始於距今三千七百年的夏代晚期,歷經商代、西周、到東周,持續了一千五百年左右。秦、漢以後,鐵器興起,但銅器仍然持續使用。珍貴的青銅器,是商、周貴族社會中最重要的禮器,除了部分作為兵器、樂器使用之外,主要鑄造成祭祀用的容器,用來盛裝祭品,奉獻給神明祖先,以祈求家族平安與生命的繁盛。而祭典中禮器數量的多寡,也代表了貴族的身分與階級。
「吉金耀彩—中國歷代銅器展 」共分為八個單元。首先,「禮與樂」單元介紹商代青銅禮器與樂器豐富的形制與紋飾,以及成套組合的使用概念。「祀與戎」單元展示商周帶有家族族徽和祖先名號的祭器,並且呈現代表國家武力的青銅兵器。接下來的四個單元─「其命維新」、「郁郁周文」、「霸與雄」,以及「繁華絢麗」等展區,介紹西周到戰國時期的發展,您可以看到青銅器在造型、紋飾、組合上出現了不同的風貌,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並起,銅器各有地方特色;而鑲嵌、鎏金等技術的創新,使青銅裝飾工藝提升到更富麗堂皇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國青銅器上特有的「金文」,既是珍貴的歷史紀錄,也反映了當時的書法風格。「後銅器時代」單元介紹了秦漢帝國時期青銅器功能的轉化,這時候的青銅器已經由禮器演變為日常使用的器具,並逐漸深入百姓的生活。最後,「四方匯萃」單元則將焦點放在中原四方的民族,他們的青銅器深具地方色彩,與華夏民族長期接觸後,也發展出交流與融合的風格特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SI3comnWkk/hqdefault.jpg)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在 希特勒是如何當上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故事(上)|【繆杰工作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今天帶來了 一個 你可能不知道的希特勒! ... 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之後因為奧匈 帝國 的徵兵由於他的理念他憎恨多 民族 國家他不想與他視為低等的 ... ... <看更多>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在 [新聞] 德意志也沒那麼帥:希特勒統一後,奧地利- 精華區ck54th122 的推薦與評價
1.媒體來源:
※ 例如蘋果日報、奇摩新聞
聯合
2.完整新聞標題:
※ 標題沒有寫出來 ---> 依照板規刪除文章
德意志也沒那麼帥:希特勒統一後,奧地利的幻滅強國夢
3.完整新聞內文:
※ 社論特稿都不能貼! 違者刪除(政治類水桶3個月),貼廣告也會被刪除喔!
「元首來了!第三帝國萬歲!」1938年3月13日,納粹部隊開進維也納,奧地利第一共和
就此消失。 圖/德國聯邦檔案局
1938年3月13日,是奧地利第一共和永遠跨不進的那一天。
奧地利獨裁者總理舒施尼希(Kurt Schuschnigg)為了抵抗納粹德國的全面滲透
與併吞,原訂在這一天舉行防衛性的統獨公投,卻還是在希特勒的武力恫嚇下被迫中止。
接著,舒施尼希政權崩潰,他本人也隨即被押進集中營。而希特勒則以英雄救世主般的姿
態,挾納粹國防軍閃電進佔奧地利。
這一切都在3月11日到12日之間的24小時之內,發生得太過突然。奧地利人還來不及思考
,就被撲天蓋地而來的興奮與激情所淹沒多數人隨著集體起舞,在希特勒刻意布置的
政治慶典氛圍中,欣然接受納粹德國以武力造就的生米煮成熟飯。
在希特勒刻意布置的政治慶典氛圍中,奧地利人欣然接受納粹德國以武力造就的生米煮成
熟飯。圖為德奧合併後,發布特刊慶祝的《周報》與《柏林人畫刊報》。 圖/德國歷史
博物館
奧地利名詩人楊德爾(Ernst Jandl),諷刺地把這個過程描寫為奧地利人自我感覺強大
又優越的集體性高潮。而多年之後,在紀錄片訪談中現身的歷史見證者們,回憶起當時,
則多半表現出一臉茫然:「到處都在尖叫狂歡」、「不清楚為什麼」、「樹上都爬滿了人
在看」、「然後就跟著上街了」......。
這些證言中有幾分是真?有幾分避重就輕?有幾分選擇性失憶?至今已不得而知。正如奧
地利那場防衛性統獨公投若真的舉辦了,結果會如何?有多少人支持與德國合併、有多少
人支持維持奧地利獨立?沒有史家能斷言。
當年舒施尼希在發動公投前的評估是:25%支持奧地利獨立,25%支持併入納粹德國,其餘
的50%則要先觀望看看「兔子會怎麼跑」(”wie der Hase lauft”)。希特勒接獲的評
估報告,亦與舒施尼希一致。換言之,情況曖昧不明。
正是多數奧地利人這種投機觀望的心態,導致了沒人預料到的戲劇性超展開。
多數奧地利人這種投機觀望的心態,導致了沒人預料到的戲劇性超展開。圖為德奧合併後
,希特勒在維也納的第一次公開演說。
圖/德國聯邦檔案局
▌喜迎希特勒
它首先讓舒施尼希誤判了情勢:他本來以為徵得原工會團體(之前遭到血腥鎮壓之社民黨
的基層)支持獨立,再加上自己掌握的右翼勢力,就可以拉出過半的優勢,於是才敢於發
動統獨公投。但歷史結果顯示:即使過去惡鬥激烈的左右兩派,臨時「相忍為國」、結盟
共推獨立,能觸及到多少那50%的「中間選民」,都還大有問題。
希特勒同樣也誤讀了情勢:他認為公投獨立票數很可能過半,且隨後將給予英法等同盟國
陣營介入奧地利的理由,因而才十分焦慮,連續催發了好幾次恐嚇武統的最後通牒。
結果恐嚇奏效,而且效果大大超出預期。
多數奧地利人歷經多年的經濟不景氣,早已厭倦政治紛爭,他們既羨慕德國經濟暴起,又
非常害怕再度發生戰爭。此外,奧地利人自我中心、追求個人享樂的「臣民性格」,也成
就了對統獨一事「務實觀望」的機會主義心態。
希特勒的恐嚇奏效,而且效果大大超出預期。圖為1938年統獨公前後,奧地利納粹的選戰
文宣,圖左為「Yes!公投選統一」;圖中則將猶太人、舒施尼希與社民黨打成將被納粹
驅逐的反動份子;圖三則是納粹接管後,「1938年3月13日,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
元首」的德奧統一紀念明信片。
圖/德國歷史博物館
希特勒之所以能成功的另一根本原因,則是當時奧地利人的國族認同問題。奧地利人多為
德意志裔,在一戰後建國,原本就以「德意志奧地利」(Deutsch-Osterreich)為國號,
希望與德國合併,以解決經濟生計的問題但這樣的選擇,不是出於在地生根的國族認
同,而是出於經濟上的機會主義與戰後和談的策略。
在一戰的戰勝國禁止德奧合併後,奧地利人只能屈就「奧地利」這個國家。這就造成相當
尷尬曖昧的局面:奧地利人既普遍缺乏德國人那樣的「德意志」認同、對「奧地利」的認
同又模糊薄弱,以致於自稱德意志則過於浮誇、自稱奧地利則虛弱空洞。
最能反映此種曖昧認同的例子就是:就連高舉「奧地利優先」(Osterreich uber alles
)的舒施尼希,最後在宣傳獨立公投時,他的口號也還必須是「支持一個自由且『德意志
』的奧地利」(Fur ein freies und deutsches […] osterreich)。在嚥下最後一口氣
時還自稱「德意志」的不得不然,也讓其所欲求助的英法同盟國陣營感到猜忌他們早
把奧地利視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
喜迎納粹王師的奧地利人。奧地利人既普遍缺乏德國人那樣的「德意志」認同、對「奧地
利」的認同又模糊薄弱,以致於自稱德意志則過於浮誇、自稱奧地利則虛弱空洞。
圖/法新社
也正是由於這種曖昧,當「德意志」認同夾著經濟利益的胡蘿蔔和戰爭威嚇的棍棒、再度
捲土而來時,就完全正中奧地利人的紅心況且,元首希特勒還是自家的鄉親呢。
希特勒隨後乘著裝甲車,穿過自己位於德奧邊境的家鄉,因河畔的布勞瑙,駛向不遠處的
大城林茲(Linz,他在這裡讀過中學)。此時他還狐疑,是否該親自深入維也納。等到緊
接著四面八方都傳來熱烈歡迎的消息、而國際上又無外力介入時,這才讓他意識到:他多
年苦心佈局、氣急敗壞地恨不得一口吞下的家鄉奧地利,竟然在一夕之間,就自動從天上
掉下來到他面前了。
這也讓希特勒學到了一件事,他那些曖昧投機的奧地利鄉親們,並非複雜的不穩定因素;
反之,他們正是可以透過單純的收買和恫嚇、就納入操縱的對象。
希特勒學到了一件事,他那些曖昧投機的奧地利鄉親們,並非複雜的不穩定因素;反之,
他們正是可以透過單純的收買和恫嚇、就納入操縱的對象。圖為1938年3月,「衣錦還奧
地利」的希特勒,到父母墳前掃墓。 圖/德國歷史博物館
▌德奧合併的短暫蜜月期
佔領奧地利之初,希特勒一面向鄉親們釋放經濟上的利多政策,一面煽動對猶太人的全面
獵巫:在大街上公開羞辱猶太人、並將其身家財產「亞利安化」(arisieren)。這時,
人們只要伸手行個納粹禮、喊一聲「希特勒萬歲」,就可以直接闖進猶太鄰居家,掠奪財
產和地契這麼好康,你不拿,要讓給別人嗎?
同時,希特勒又大手筆營造起政治嘉年華,透過電視、電影、燈光、音樂、新聞、遊行、
慶典......宣傳德意志帝國的大一統,然後再以勝利者鞭屍的姿態於4月10日盛大舉辦另
一場對決式的公投:
你是否同意在1938年3月13日所實現的奧地利與德意志帝國重歸一統、以及是否贊成我們
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所提名的官員?
這場假民主的公投,投票率高達99.7%,支持統一的比例則佔99.6%。99.6%支持統一
這就是原本曖昧觀望、不願表態的多數奧地利人,最終向世界傳達的、在歷史上留下的唯
一表態。
「你是否同意在1938年3月13日所實現的奧地利與德意志帝國重歸一統、以及是否贊成我
們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所提名的官員?」圖為410公投的宣傳海報。
圖/德國歷史博物館
然而,德奧合併之初的「政治高潮」、「蜜月期」,卻也短得出乎奧地利人的意料。
原先他們以為,奧地利是作為德意志文化的精萃之邦、以巨星總是壓軸登場的華麗姿態,
加入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再者,他們再怎麼說也是「元首的家鄉」,必然要得到帝國的特
別待遇。
但情況卻完全相反:希特勒除了立刻將大批政治菁英關入集中營,還迅速安插身邊親信的
「帝國德意志人」(Reichsdeutsche,亦即德國人)擔任各級首長鄉里鄉親,都比不
上黨的同志親。這也反映在一件弔詭的事實上:奧地利納粹的首腦,賽斯–英夸特(Arth
ur Sey-Inquart),在德奧合併前夕,曾盡一切努力要阻止希特勒進軍,以避免奧地利
納粹被空降的德國納粹排擠。
奧地利納粹的首腦,賽斯–英夸特(黑西裝者),在德奧合併前夕,曾盡一切努力要阻止
希特勒(右)進軍,以避免奧地利納粹被空降的德國納粹排擠。 圖/維基共享
「帝國德意志人」的空降,引發了奧地利各地鄉親的怨氣與抵制。以維也納為例,當地人
高漲的自我意識,就讓希特勒一度被迫撤換區長(Gauleiter)。
此外,「帝國德意志人」也相當程度地歧視奧地利人。奧地利人所自豪的藝文享受與輕軟
閒適的生活風格,在帝國德意志人的眼裡看起來就是「奧地利式的散漫拖拉」(der 飉te
rreichische Schlendrian),與德國納粹黨內強調個人競爭、追求效率的兇狠文化格格
不入,是應該被鞭策管束的對象。原本自我感覺優越的文化之邦,被帝國當作邊緣又落後
的偏鄉。
這時候的奧地利人才開始驚覺自己已是寄人籬下。
奧地利人所自豪的藝文享受與輕軟閒適的生活風格,在帝國德意志人的眼裡看起來就是「
奧地利式的散漫拖拉」。圖為1938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我們為阿道夫.希特勒歌唱」
。 圖/德國聯邦檔案局
▌鮮血與屍體拼出經濟
希特勒併吞奧地利,表面上打的是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大纛,但骨子裡為的還是地緣政治的
考量:奧地利是前進東南歐、征服斯拉夫諸國的前線跳板。此外,納粹德國在連續打了六
年的軍國經濟強心針後,資源見缺、國力擴張碰到天花板,也急需奧地利擁有的天然資源
(例如銀礦、鋁礦、水力發電)與大筆金融資產的注入。
作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前進基地」,奧地利所擔任的是「實驗場」的角色猶太政策
以及經濟社會改造的實驗場。
關於經濟改造,這是奧地利人支持德奧合併的最重要理由。人們期待納粹德國能讓奧地利
一舉擺脫過去20年來產業蕭條、失業率高漲、社會動盪的問題,但這究竟是否兌現了呢?
德奧合併帶來的首波效應,是讓原本針鋒相對、壁壘分明的兩個經濟體,突然融合成共同
市場。這在初期的確帶來了相當好看的經濟成績:大批德國人湧入奧地利,採購廉價食貨
時人稱為「奶油之旅」(Butterreisen)德國觀光客人數也暴增5倍。短期內,
奧地利人的收入增加50%,隨著購買力的提升,消費量也提高了3成。於是生產線復甦,失
業率也在短短一年內就從22%降到3%。
德奧合併帶來的首波效應,是讓原本針鋒相對、壁壘分明的兩個經濟體,突然融合成共同
市場。這在初期的確帶來了相當好看的經濟成績。 圖/美聯社
但這畢竟是所有共同市場誕生時,都會出現的短暫火花。長期而言,奧地利的經濟復甦,
靠的是納粹為了打造「前進基地」,所引入的各項現代化基礎建設(尤其是水力發電廠和
高速公路)、以及重工業。
我們必須知道,納粹德國的經濟引擎是為征服世界而準備的軍工業:「戰爭」就是納粹「
拚經濟」的同義詞。對納粹而言,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存在「只拚經濟,不要戰爭」這個選
項。
納粹為奧地利創造的工作崗位,超過3成直接屬於軍備工業,周邊連動的產業還不列入計
算。這種軍國主義的經濟,需要靠發動戰爭、持續征服新領地來刺激動能;在這個過程中
,國家的行動就會變得越來越極端,最終導致自我毀滅。
如此的極端化,導致中期以後,納粹的經濟模式甚至必須倚賴大量奴工來支撐:在奧地利
,戰俘與集中營人犯在總體勞動力所佔的比例,從二戰初的10%一路飆升到後期的36%
「拚經濟」的果實,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奴工的血汗與屍體上。
長期而言,奧地利的經濟復甦,靠的是納粹為了打造「前進基地」,所引入的各項現代化
基礎建設(尤其是水力發電廠和高速公路)、以及重工業。圖為德奧合併後,希特勒為奧
德「帝國高速公路」動土開工。 圖/美聯社
納粹入主奧地利後,各種階級與奴役的暴政也就明目張膽地展開。圖為1938年3月13日後
,維也納的猶太人被群眾與納粹軍官強迫在街頭刷地。 圖/維基共享
納粹的經濟模式甚至必須倚賴大量奴工來支撐:在奧地利,戰俘與集中營人犯在總體勞動
力所佔的比例,從二戰初的10%一路飆升到後期的36%「拚經濟」的果實,相當大的一
部分是建立在奴工的血汗與屍體上。圖為奧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營,圖左的「死亡之梯」
則是惡名昭彰的死亡奴工打石場。 圖/維基共享
整體而言,奧地利非常僥倖:它既受益於上述軍國經濟與剝削奴工的制度,卻又無須承擔
太多後果、也規避了大部分的責任。再者,盟軍以德國本土為主要攻擊目標,被稱為「帝
國防空地下室」(Reichsluftschutzkeller)的奧地利則深處內陸,不易空襲。所以,在
德奧合併之後以及二戰期間,奧地利人的生活比起其他地區,相對算得上穩定。戰爭後期
,無論是物資短缺、或是受到戰火波及的情況,都比德國本土還輕微。
最諷刺的例子,就是從1940年8月起被任命為維也納區長的馮.席拉赫(Baldur von Schi
rach),其治下的維也納。
席拉赫是希特勒一手帶大的後輩親信,原為帝國青年團的領袖。其人雅愛藝文、好交名流
,這與維也納的性格簡直一拍即合。到了維也納後,席拉赫開始擺起了老哈布斯堡王朝的
排場,舉辦各項音樂與戲劇的盛宴、資助藝文名流。就在東線戰事吃緊、德國本土氣氛凝
重的時刻,維也納卻彷彿又回到了奧匈帝國晚年,那不知人間幾何、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帝
都。
席拉赫甚至不顧納粹反對「頹廢藝術」的方針,大張旗鼓地籌辦了「分離派」(Secessio
n)藝術家的畫展這是曾經在維也納靠繪畫謀生的希特勒,當年最鄙視的畫派。希特
勒聞知,終於再也按耐不住怒火,急拍電報痛罵席拉赫自甘墮落,勒令立刻關閉畫展。隨
後這些畫作都被沒收,其中有16幅克林姆(Gustav Klimt)的作品,都被扔到火裡燒掉了
。
克林姆倖存的名作《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一號 》。這幅畫是維也納猶太富商布洛赫
-鮑爾,在1907年委託克林姆所畫的妻子肖像。納粹入主後,布洛賀-鮑爾逃亡海外,這名
大作也成為納粹的戰利品,戰後也成為維也納美景宮的鎮館之寶;直到21世紀,布洛赫-
鮑爾家族的後代,才與維也納政府針對本畫作的所有權對簿公堂,並被改拍成電影《名畫
的控訴》。 圖/維基共享
客觀來說,奧地利人原先寄望德奧合併、讓納粹來改善經濟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
兌現。並且,納粹對奧地利的建設,也奠定了其戰後工業現代化的基礎。然而,兌現的方
式卻十分駭人而極端:它是建立在剝削、奴役、以及僥倖的前提上,並且以承擔戰火為代
價。
更加諷刺的是,原本一心期待吃好穿好的奧地利鄉親,也多對納粹改造經濟的方式大為反
感。
理由是:納粹強硬推動工業生產的效率文化,既引發恐慌不滿(效率不彰、情況屢無改善
者,最後會被送進「KZ」集中營),也嚴重衝擊了奧地利原先講究關係、輩份、階級
的社會秩序。此外,納粹政經合一的權力網,更全面壓迫了奧地利盤根錯節的傳統派系和
社會網路。舉例來說,最抗拒納粹政權的,往往是那些地方主義盛行、又剽悍又保守又信
仰虔誠的農村你想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我就恨你入骨。
奧地利人被「帝國德意志人」歧視排擠的經驗、社會生活被外力強硬介入改造、以及體驗
到寄人籬下的震撼,都讓奧地利人在「一家親」的夢醒之後,對納粹德國又重新由愛轉恨
。
奧地利人被「帝國德意志人」歧視排擠的經驗、社會生活被外力強硬介入改造、以及體驗
到寄人籬下的震撼,都讓奧地利人在「一家親」的夢醒之後,對納粹德國又重新由愛轉恨
。 圖/維基共享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534845
5.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習近平帝國vs德意志帝國
習特勒vs 希特勒
「兩岸一家親」vs 「奧德一家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4.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45270248.A.1D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