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今天,除了談中秋幹嘛烤肉之外,也想談談「國定假日」背後的社會學思維。
▌中秋節的過去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尤其在唐朝之後,中秋賞月的習俗愈來愈普及,慢慢演變成中秋節。至明清,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的典故,除了大家經常聽到的: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與月餅起義,這些不少人都耳聞過的古老傳說,但是其中都與烤肉無關。
▌中秋節與烤肉的關聯究竟為何?
中秋烤肉的起源有幾個說法,1982年的《民生報》認為係因1981年烤爐外銷不景氣,廠商大量內銷的結果。
2007年《聯合報》也有民眾投書表示中秋烤肉是他於1990年代發明;而在2004年左右,「廣告說」出現,《聯合晚報》提到:
「中秋節烤肉的風氣是因為烤肉醬廣告推波助瀾的關係。網路上有人相傳,十多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隨後競爭廠商金蘭醬油也密集推出金蘭醬油烤肉醬的電視廣告相呼應。」
而根據亞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陳峻誌考察後發現,從史料分析上,無論是萬家香或是金蘭公司的烤肉醬商品推出時間或是電視廣告的播出,都晚於台灣「中秋烤肉」的現象出現年代。
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業者的推波助瀾,的確讓中秋烤肉變的更加普遍。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秋節烤肉」這個與中秋習俗無關的活動,也儼然成為台灣相當具備特色的中秋活動。
▌所謂國定假日
而中秋節之所以能夠放假,則是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中的規定,其實該法規當中,將節日分為三類:紀念日、民俗節日與一般節日。
紀念日大多與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以及宗教相關,例如: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臺灣聯合國日與佛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
民俗節日則與台灣民俗活動有關,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以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自2006年起,具法定16族原住民身分者,得於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放假1日。)。
而一般節日則是多與特定群體有關,如: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軍人節等。以及臺灣光復節、中華文化復興節。
而其中能夠放假的節日,則被俗稱為「國定假日」。
▌國定假日也代表什麼嗎?
若是歸納上述假日的特質,可以發現許多的國定假日與漢民族的民俗信仰相關。
但是在台灣,也有客家族群、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等,讓台灣這座島,能夠有著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
國定假日作為一社會制度,假日政策的行使與規劃必然是權力運作的結果。然而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讓尊重台灣多元文化的美意造成反效果,反而更可能忽略、排除了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結語
國定假日的儀式與活動,是產生維持、創新、改變、增強或削弱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工具,透過儀式與慶典維持了國家認同的符號與神聖性象徵。
藉由儀式激發人民的共鳴,人潮聚集構成了獨特的集體記憶,產生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增強了國家及社會認同。
在台灣,國定假日的形成與發展是政治權力和宗教共同賦予假日使其有所意義的結果,在不斷的社會變遷當中,假日如何被定義,意即國定假日的制定與形式,是多族群國家必然面臨的課題。
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族群平等、文化傳承間取得平衡,並給予台灣多元族群更友善的環境,需要主政者審慎思考。
一周大事聯合報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報時光今年與尖端出版合作的作品─「年記」,共16本,自1960年至1975年,以「年記」為名,每一年選出當年的30張照片,邀請當年出生的作家創作。
朋友們持續傳來的閱讀及收藏好評,
為報時光在歷史資料探勘、轉化的路,
添了柴火,謝謝大家支持。
分享給大家「年記」系列,
由作家吳鈞堯撰寫的推薦。
過去的時光不會再回來,
而創作者的影像和文字為我們留下了一些痕跡,
如果你還不大清楚,一起來了解
【2021-03-20/聯合報/D3版/聯副.周末書房】
關於歷史從我說開始
【吳鈞堯】
推薦書:1960-1975《年記》系列(尖端出版)
年記,為年代依序記錄,由報時光與尖端出版聯合企畫,以三十張老照片為引,勾勒舊時代。
「年記」與「年紀」發音同,實則前者大時代、後者小敘事,但沒有「小」的餵養,時代的「大」何處著床?故而出生年為軸,一九六○到一九七五,十六位作家,依照出生年一字排開,浩浩盪盪成為歷史敘事。
要出生在一九六五年的李進文書寫一九六五、要歐銀釧寫她的一九六○、讓馮翊綱記他的一九六四,除非他們帶著前世記憶投胎,否則只能發一聲「甚」,其餘無解。
「年紀」寫「年記」,是一種再認識。著名空間研究學者克瑞斯威爾(Tim Creswell)提到,「當人將意義投注於局部空間,然後以某種方式(命名是一種方式)依附其上,空間就成了地方」,又說,「地方不單只是有待觀察、研究和書寫的事物,地方本身就是我們觀看、研究和書寫方式的一環」。
時空得進入了,才能成為我們的時空,「認名」跟「命名」猶如「年紀」與「年記」。
●
門,在出生年打開,允許我們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識見,每人派與照片,書寫三十則短文,再從濃縮中找到最緊要的關鍵詞,成為書名。年記系列成為非常「獨斷」的檢索,翻開扉頁,有一段文字精簡自作者的短序,有必要一一條列,因為它們是作者群的有趣註解,巧妙與霸道兼具。
毆銀釧《年記1960:時光的線條》,「依舊1960,香氣迎面」。
王淑芬《年記1961:誰在路上走著》,「人類矛盾與兩難,往往是自找的」。
楊翠《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我與一則史詩級的美麗神話同時誕生」。
陳輝龍《年記1963:或許,不只三十個短篇》,「關於1963年,差不多要到1973年才知道原來如此」。
馮翊綱《年記1964:隨人解讀》,「梨園說書先生,將陽世百態述說」。
李進文《年記1965:捕魚和寫詩之間》,「我出生的那一天,時間最肥」。
嚴忠政《年記1966:交換日常》,「這一年,我們學習見面,練習摩擦」。
張萬康《年記1967:時空咖啡廳》,「我倒著生長,愉快的縮小兼重生」。
顏艾琳《年記1968:走慢的時光》,「據說1968年出生的人,在40歲會遇到改變成人生的重大事件」。
郝譽翔《年記1969:流動的夢境》,「1969,反抗與純真同在,樂觀與放縱並存,我心深嚮往之」。
李鼎《年記1970:原來是今日》,「我在50年之後遇見這30張毫無記憶的照片,好似重新檢視了自己過去所有『理所當然』的刪除」。
洪凌《年記1971:風靡宇宙的復刻版》,「天光破曉,滄青色光暈是萬年後的玄黃洪荒」。
張哲生《年記1972:記憶裡的前塵》,「令人回味無窮的國語卡通歌曲在25年後,引領我步上了漫漫的懷舊之路」。
徐國能《年記1973:與童年重逢之地》,「世界暫時失去了顏色和詩,但孕育了未來的無限驚喜」。
凌性傑《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天干地支裡,充滿了時間的暗示」。
李長青《年記1975:與這個世界》,「這是文學與我一種奇妙的緣分」。
●
作家姿態各異,觀點與出手方向,都是他們與世界的接軌。如此「任性」,肇因於歷史的讀與解,本來就沒有統一,甚至標準答案。任性出手,根源於規格的控管,嚴謹更勝防疫。字數最少的顏艾琳、郝譽翔,與最想多說的李鼎,很抱歉,都是七十頁篇幅。後記「這一年有什麼誕生了」,作者比台灣退出聯合國、蔣介石過世、王子麵生產、《八百壯士》首映、台視正式開播更要緊,列在第一順位。嚴謹中自由誕生,看似自在揮灑,對比書名與扉頁文字,實則個性盡現。
我在其中找到為文風格。
王淑芬、歐銀釧、顏艾琳抒情為尚,馮翊綱看圖說故事,不乏寫逸演出,洪凌的出場就預示了科幻風。以圖片勾勒筆意的,還能分出兩種,楊翠、張萬康、凌性傑借圖片說自身成長與感受,屬於主觀派;郝譽翔、張哲生系出同門,但客觀許多。陳輝龍寫就許多隱喻的小故事,李鼎則隱喻少、故事多,有一個大宗是散文詩,如李進文、嚴忠政、李長青、張哲生,張哲生偏白話運用、李長青則有意識地把古今詩人入文,這樣的「混搭」徐國能運用徹底,短文、短詩,連七言絕句都用上了。
凸顯作家個性的時代記錄,沒有總序、代序等「剪綵」儀式,系列訴諸美學要求,「以大面積留白並搭配簡潔的設計感╱內頁採用韓國進口厚磅美術紙╱書衣的設計、圖騰從日常中取材╱以雙色的撞色視覺感,展現時間與空間各自獨立又互相融合的概念」。
同時,為了避免作家「離圖」太遠,讀者難以跟上,書冊末頁條列照片拍攝年代跟史實記錄,閱讀年記時,讀者可以依照作家書寫,也可以前後對照,找到自己與歷史的軌跡。
●
「高二那個夏天,我一口氣讀完四十本金庸小說。沒有按照序號,而是有哪一部就租哪一部。年少讀武俠,我長了另一種滄桑,那是款霸氣,整個江湖都需要我。我到中華商場買了兩把木劍,一長一短,掛在身側,搭上二二一公車,車廂裡的乘客都顫慄,劍是其一、劍眉其二。我很習慣把眉毛皺成『劍眉』,眉心夾緊,尾梢自然跋扈」。
「人人行囊飽滿,商家的貨品越來越少,大肆採購後,回望中華商場,才警覺,張燈結綵似的海報早已消失,斑駁大樓前,人群密密麻麻,像螞蟻,為了過冬而覓食。隔許多年,才知道,從中華商場搬運出的,是每一個人對它的獨有回憶,那一身斑駁、那一臉灰槁,正是青春的側影」。
兩則短記不出自於上述作者手筆,而是閱讀「年記1967」,看到老照片,想起我跟中華商場的逢遇。記述於此,是年記系列透過它的規範與客觀,對我發出呼喚。
出版方把筆交付給十五位作者,讓他們做主,個性化不同的年頭,更有透過他們全境擴散的深意。這幾年《聯合報》分別以時代跟地方,多元思維留住歷史,懷舊之外,還有歷史感的培養,沒有拉滿的弓,就沒有飛揚的箭,無論朝天空向地心、朝悲傷或圖騰,任何一種飛行有目的,也有道長長的氣流。
「敲時間如竹,聽它走遠、聽它回來。來、去,有時依循五線譜,有時候是枝畫筆,以及原來如此」。
我寫它們,在自己年記的扉頁上。
#歐銀釧 #王淑芬 #楊翠 #陳輝龍
#馮翊綱 #李進文 #嚴忠政 #張萬康
#顏艾琳 #郝譽翔 #李鼎 #洪凌
#張哲生 #徐國能 #李長青 #凌性傑
#年記 #報時光UDNtime #尖端出版
一周大事聯合報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北淡線上的關渡火車站】#學生月票二圓二角
日治時期就開始營運的「北淡線」鐵路
是早期來往台北淡水的重要交通工具
全線於1988年正式停駛,改建為現在所見的捷運淡水線
決定修建為捷運後,沿途的火車站也遭到拆除
照片中是當時北淡線上的「關渡火車站」
雖然只是一座簡單小巧的建築
現在看來卻別有復古懷舊的感覺
在停駛的那一天也湧入許多人拍照留念
#報時光UDNtime
#北淡線
#關渡火車站
日期:1988/7/15
圖說:省鐵路局加掛特別列車,舉辦「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對北淡線做最後凝視,共同陪伴小火車走完最後一程。圖為關渡火車站。
來源:聯合報
攝影:游輝弘
歷史新聞
【1988-07-02/聯合報/14版/台北市民生活】
淡水線懷念之旅
想當年 坐火車是樁大事
【本報記者劉曉甯 孫蓉華】
票價相當昂貴 沒事不隨便坐
台北到淡水的火車,單程票價十五元,與現在的物價、民眾的收入相比,頗為便宜。但在早年,火車可不是一般人坐得起的,沒什麼大事,還不輕易坐火車呢!
淡水港淤塞情況嚴重後,無法再擔負運輸的重責。以往帆船直駛桃園大溪的情景不再,接著連載客的蒸汽明輪或吃水較淺的「臭油船」,也不能再靠泊萬華。承運客貨輪的船舶停擺,公路交通仍未臻完善,北淡線火車扛起了淡水、台北間運輸的重任。
但是,乘坐火車可是奢侈的享受。民前六年時,北淡線二等車的成人票票價是日圓四角二分,當時六十公斤的白米價格是一圓八角。七十多歲的前淡水鎮長鄭、永富記得,北淡線火車五十年前的票價是三角二分,而工人做工三天大概才有一圓工資。火車班次也不多,一天只有四、五班次,每列掛三、四節客車廂。
李總統登輝先生的父親李金龍老先生回憶說,早年淡水人要到台北,多數乘坐「臭油船」,每趟收費約一分,比較起來,乘坐火車當然算是生活中的大事。九十一歲的李老先生表示,老家在三芝鄉,與淡水鎮還有段距離,童年根本沒有機會坐火車。上了中學後,學校帶著學生遠足,才初次嚐到坐火車的滋味。
民國卅一年,火車票價便宜些了,可是還是挺貴的。學生月票一張二圓二角,那時,小職員每月平均所得也不過卅五圓上下。能夠買火車月票通勤,羨煞同學。當年淡江中學的畢業紀念冊上,留有一隅刊出一位陳姓學生的「定期乘車券」,紀念坐火車上下學的時光。
蒸氣車頭時代 難忘數件寶事
火車票價隨著社會的改變升降,北淡線的列車,也由燒炭的蒸汽火車頭到動力慢慢加大的機車頭,再到現在使用的柴油車頭。越早期的火車,越有些令淡水人難忘的「寶」事。
關渡隧道坡陡 車常會倒退
李總統的弟弟李炳楠說,搭蒸汽機車頭火車,經過關渡隧道前,乘客不約而同地都會關上車窗。否則,車廂內會瀰漫著黑黑的煤煙,衣服上會沾上煤塵,弄成小黑臉。而火車座位卻是硬木板座椅,又無電風扇,燠熱的夏天,關窗過隧道,可難過呢!
從關渡站出來駛經關渡隧道的一段路是陡坡,燒煤炭的蒸汽火車頭,如果不能加足馬力,到了上坡處,根本上不去。還要由關渡站倒退數百公尺,等鍋爐火燒旺了,蒸汽十足後再一鼓作氣爬坡前進。因此,火車倒退的情況,也是老一輩淡水人記憶猶新的鮮事。火車不夠力,趕不上火車的年輕小伙子,乾脆用跑的追火車,還真追得上。
世居淡水的周明德記得,民國卅一年高中畢後,他在氣象局工作,一天早上到車站時,火車已鳴笛開動,一時興起,拔腳就追。由於駛出淡水的火車要駛經一段斜坡,速度減緩,在車上同學、同事的加油聲中,他跑了四、五百公尺追上了那班火車。
載客量逐年減 只甚剩兩千多人
台灣光復後,日據時代一度停駛的北淡線火車,恢復正常營運。因為北淡線沿線地區,由農村發展為新興社區,工廠、學校紛設,經濟的繁榮,帶動人口成長。北淡線載客人數逐年增加。民國四十一年每天平均約有一千八百人在淡水站上車,到民國六十四年每天平均有八千五百五十多人上下車。意氣風發的北淡線度過全盛期後,隨著公路運輸的發達,便捷的客運班車陸續增加,搶走了火車乘客。民國七十二年,北淡線載客人數降為每天四千多人,這兩三年更曾低到二千多人。
一周大事聯合報 在 手語新聞聯合報一周大事3 11~3 17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聯合報一周大事 3/11~3/17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037439?from=udn-catelistnews_ch214日:「米其林指南台北2018」揭曉,總計110家餐廳上榜 ... ... <看更多>
一周大事聯合報 在 0113 國際一周大事| Facebook - 聯合報 的推薦與評價
0113 國際一周大事. 最矚目的應該就是南北韓會談了吧 ... 聯合報 ले प्लेसूची 政治要聞 मा भिडियो पोस्ट गर्नुभ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