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一句話、一件事、一堂課,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讓你的觀念有不一樣的轉變,讓我從一無所知,到有一個新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勇敢的大步向前邁進。
課程真的是受用無窮,教學也相當清楚,例如圖表的製作、論文寫作的格式、文章的各段寫作方式,都有清楚的教學。如何增加被 acceptance 機會的技巧,也明白的闡述。互動實作一對一的教學,讓操作時面對的各種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 學得心法與方法,值回票價!
整堂課程,從兩個面向切入。一是「心法」,寫論文應有的態度與正確心態;二是「方法」,實際造句、段落、統計及排版技巧,現學現用,非常實用。面對文章時,能夠有好的方法應對,在寫文章上也能有信心。
我覺得整個課程算是值回票價,上課的過程行雲流水,觀摩了大師們的論文寫作方式及投稿方法。而演講環境的細心安排、蔡校長以及各位助教的耐心指導,都讓人覺得賓至如歸,獲益良多。我會推薦更多有論文寫作需求的朋友,來上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論文架構也能套公式,沒基礎也能快速發表!
#SCI天天有,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已協助眾多校友拚出人生第一篇 SCI paper,2019 年論文破蛋數高達 80 人,2020 年發表數更是屢創新高,最高單月 77 篇!
🔸 1/3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零基礎也不怕,研究入門首選。
➠ 論文架構也能套公式,沒基礎也能快速成功發表!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一無所知造句 在 胡嘎的馬德里鬧城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活【城市中的綠洲——Parque del Oeste(西邊公園)🌳🌿🌱】
這週公園開放了、太陽也晚下山了,我們每天晚上8點(天光還超亮)都會帶狗兒子去西邊公園跑跳。星期四甚至找了一片草地做運動與伸展🤸🏻♀️🧘🏻♀️
___
這座公園占地廣大,四季皆美。由於地點位在市區的邊界、從前是年輕人喝酒和變態出沒的所在,名氣沒有麗池公園大、人潮也相對稀少得多。
由於距離我們家走路20分鐘可以抵達,成為我們和狗兒子在 #城市裡的綠洲💚
___
我喜歡我在馬德里城市裡的生活,因為到處都「走」得到🚶🏻♀️👟👣
傳統市場,3分鐘;超市,1分鐘;酒吧,1分鐘;咖啡館,1分鐘;糕餅店,3分鐘;麵包店,5分鐘;電影院,8分鐘;花店,3分鐘;書店,10分鐘;捷運站,5分鐘...
這完全符合我熱愛走路的生活方式,也與我們決心在城市裡過 #無車生活——#減低碳排放量 的生活目標一致。因此我們前年把車賣掉了,在市區裡要跑遠時就用各種Car Sharing的App租可隨租隨開隨停的電動車,要出遊到近郊時租油電混合車,真的公路旅行才租吃油的車。(而且老實說,本人有台灣駕照但是不會開車😂)
我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們喜愛繽紛熱鬧的城市生活,符合我們人生這個階段對於攝影工作、社交休閒、藝文活動的需求。
幾年前因為要生孩子而從市中心搬到近郊住宅區(也是阿卡從前長大的地方)的朋友一直想說服我們也搬過去,他說他無法想像在城市裡養孩子!我心裡想的是:我才無法想像必須開車才能去超市買菜的生活咧🙈
前幾年卡媽還住在那裡(搬去加泰隆尼亞前)、我們的車子還沒賣掉時,每個週末去她家吃飯後,總要開車載她去大賣場買東西,有時去大型DIY工具賣場、有時是巨無霸超市、有時是商業Mall,不論去哪即使是IKEA,那種類似電影裡美國中產階級的標準生活,完完全全就讓我沮喪😬
#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那些週末好灰暗💩
#母子無止盡的爭吵和讓人腦死的賣場🤯
不過即使我是這樣,我也不會試圖說服旁人接受我的喜愛,本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嘛~而且未來我的生活需求或許會改變,或許我們會搬到某個山邊小城或濱海小鎮也說不定。朋友每次試圖勸說,講著城市生活多麼不健康云云,我就忍不住想:住在城市的我去公園的次數應該比你住在近郊去踏青的次數多耶!
#友人是連馬德里隔壁超美皇城都沒去過兩次那種懶人
#住哪都好甜美生活是靠自己創造💅
___
而卡媽對這個公園也有意見🤔
人格分裂的她,挑剔型人格出現時就說:這個公園離你們家好遠,遛狗真不方便!(20分鐘還好吧,朝聖之路下大雪路結冰狂風暴雨我們都走完了,這個路程算什麼💁🏻♀️)
批判型人格出現時則說:你們怎麼不開車去近郊的荒原遛狗?(車賣掉了開什麼車啦!而且不是才嫌公園遠現在卻又嫌我們走不夠遠🤪)
不論哪種人格,反正都是負面否定的意見。以此類推、照樣造句,就是阿卡每天和她通電話的基調。喔,這也是阿卡活著38年來,媽媽對他說話的基調:不斷地挑剔他、批評他、否定他😲
分享工作拍攝的照片給她看,她會說:這個我在雜誌看多了,你應該去看我說過的那個某某攝影師的展覽...
族繁不及備載,導致阿卡後來就不再向卡媽分享生活與工作點滴了,心門緊閉;卡媽每次都抱怨她對於我們的生活一無所知,還要靠她那家朋友的女兒傳我們的IG發圖才知道;但我提議幫她開IG,不用會發圖、只是拿來看我們的發圖時,她又斷然拒絕學習。
就此成為一個輪迴,媳婦這兩年也疲乏無力了,走上阿卡不主動分享的路子。
講這些負面的事,我只是想提醒作為父母親的朋友們,負面的情緒、口氣、態度,會在孩子的心裡糾結。阿卡現在還是時時刻刻都在跟「我是魯蛇」這種想法戰鬥,因為母親從小到大灌輸他這種想法,要他肯定自己,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心理治療路途漫漫但是我們已經見到曙光🕯️
#不要否定妳的孩子有這麼難嗎☹️
____
話總是扯遠,附圖1是本週四拍的,當時我們還戴著手套;本週五阿卡說現在環保人士和政府都在呼籲 #不要戴手套,因為我們已經製造了許多的廢棄手套,漂流到海邊後動物會誤食死亡... 😭總之,#勤洗手 更重要!
通常我們去公園遛狗,手只會接觸到公寓的門,因此只要一出門就用酒精或乾洗手消毒雙手,一路上多注意、勤消毒,應該就沒問題了👌🏻所以週五起,我們就跟手套說掰掰囉!
____
其他照片則是疫情前的秋天,為了我的個人Project(在寫一本馬德里的旅遊書🙊),請阿卡帶著相機去這個大公園拍的,分享在此🍁🍂🌼
本週我的IG也重新開張了!雖然疫情使然,我們還是堅持不外食,但是我會陸續在那兒分享疫情前的旅遊和美食記事,供大家懷舊😋
👉🏻歡迎追蹤:www.instagram.com/gapi_eats_spain
一無所知造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波赫士 王永年譯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瘦落的街道、絕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給你我已死去的祖輩,後人們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親的父親,陣亡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邊境,兩顆子彈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時候蓄著鬍子,屍體被士兵們用牛皮裹起;我母親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歲——在秘魯率領三百人衝鋒,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馬背上的亡魂。
我給你我的書中所能蘊含的一切悟力,以及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氣概和幽默。
我給你一個從未有過信仰的人的忠誠。
我給你我設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的核心。
我給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個傍晚看到的一朵黃玫瑰的記憶。
我給你關於你生命的詮釋,關於你自己的理論,你的真實而驚人的存在。
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
--
◎作者簡介
波赫士是一名阿根廷詩人,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見長於詩歌、短篇小說,以及文學翻譯。波赫士行文擅長以簡單直白、含蓄內斂卻又飽含雋永意涵的文字。針對詩歌的見解,他曾於演講稿《詩藝》中提到:「如果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話,我就會說出這樣的話:『透過文字藝術化的交錯處理,詩可以表達出美的事物。』」他也進一步引申了聖‧奧古斯丁的話:「時間是甚麼?當別人沒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知道答案的。不過如果有人問我時間是甚麼的話,這我就不知道了。」波赫士接著解釋:「我們只有在對一件事一無所知的時候,才為它下定義……我們對詩可說是知之甚詳了,無法用其它文字再為詩下定義。」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摒棄多餘詮釋,而直接體感波赫士迷人且穿透的詩觀。
◎譯者簡介
王永年,浙江定海人,精通多國外語,尤其是歐洲語系。王永年的翻譯廣受好評,以精準著稱,翻譯的地圖範圍從英國、俄國到南美洲皆有,且是直譯義大利文學經典《十日談》的第一人。
◎小編宇翔賞析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首情詩,更可說,這是一封具對象性的情書,因為唯有如此愛慕,才會願意獻祭式地交託自身龐大的小宇宙,只為了「留住」對方。
前半段,詩人動用當下並回溯過去,建構出一幅驚人且悲哀的歷史圖景,將種種瞬間壓縮進詩句的容量之中,將自身的孤獨狀態,以及整個家族祖輩的荒涼史並置,凸顯出自己血脈中流動的過往疼痛,彷彿與此刻的悲哀遙相呼應,他繼承了整個系譜的靈魂,包括了靈魂所暗示的消逝狀態,一種孤絕與消逝並列的冷卻感,然而,另一個反面卻是無比壯烈的生命力,子彈擊中胸膛、茂盛的鬍子、騎馬衝鋒的背影,這種種意象,描述的是古人,卻也不是古人,而是自己,胸口的疼痛是自己、被牛皮包裹的是自己、馬背上義無反顧往前走進歷史大霧的,也是自己。詩人的愛情動用了一切「歷史」,才能稍微描述「此刻」,或說某種層面上,歷史即此刻。
而後半段所述及的「此刻」,詩人願意交付自己書中的一切悟力以及生活中的美德。事實上,對於詩人而言,生活、寫作、自身,是三位一體的。故而「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這些都反映了詩人的整體價值觀,表現出了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寫作上,詩人心靈的穩定與節制,然而,這樣的詩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又怎麼會如此受愛慕所苦而願意交出自己的忠誠呢?甚至願意給出「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這些不穩定而困苦的狀態,甚至「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對方。這種種自傷與自我貶格的付出,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我們根本不用過問為什麼,因為答案已經不證自明。事實上,當我們試圖去思索為什麼的時候,我們早已經被這深沉,且不可言喻的情感所說服了。
至於為什麼作者要用散文詩的形式來書寫呢?是因為寫作當下樸實的激情嗎?是因為此詩真的作為一封情書嗎?波赫士曾自述:「我沒有任何美學形式。每部作品的形式都任由作者來確定:詩歌、散文,或綺麗或質樸。理論可以成為了不起的激素(比如惠特曼),不過也可以造出怪物或者僅供博物館收藏的產品......歷盡滄桑之後,我發現,跟幸福一樣,美是很常見的東西。」因此,或許我們可以沉澱一下心靈,再重讀一次──並將上述所有瑣碎的問題拋諸腦後吧,只要我們此刻在詩中找到美與感動。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