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宗筍隨筆02》
台灣產孟宗筍的地域有四個,分別是新北三峽、嘉義阿里山、南投鹿谷和竹山,規劃旅遊行程時,我獨厚冬筍而捨春筍,因為冬筍是散生型竹筍中唯一藏在土中的代表,帶隊挖掘特別有意思,地點則鎖定在南投產區的竹山鎮,因為這兒每天三點過後就有「筍市集」,旅行時可以先到竹林中體驗採筍,再到市集見識拍賣盛況,最後再找間餐廳好好吃品嘗,自產地到市場和餐桌,一氣呵成。話說回來,鹿谷也有筍市集,但竹山的海拔比鹿谷略高,產出的冬筍雖然色澤偏土黃,不如鹿谷的金黃色美觀,但高海拔的筍香就是迷人,因為所以,要做行程當然選竹山囉。
有一回,到海拔1294公尺的竹林採割冬筍,那一次我左手鐵鋤右手鐵鏟,肩挑竹簍腳穿雨靴,體驗堪比在義大利的挖松露之旅,因為冬筍和松露都存於土壤下,探索挖掘全要靠經驗。孟宗竹屬於散生竹,地下莖的走向沒有一定規則,有時筍子會出現在距離母竹很遠的地方,於是所以,在碧綠竹海中散步許久,終於在筍農指點下,發現地表有一條微細的裂縫,農友熟練地鋤地揮鏟,挖出了四胞胎冬筍,開了紅盤。
約莫半天後,竹簍內以環狀排滿了冬筍,這才隨農友驅車到竹山的筍市集賣筍,
通常筍農在山上挖掘筍子時,便會將筍子依體型從小排到大,俗稱為「總貨」。到了筍市賣給盤商後,再依客戶要求以體型分等級,通常分為七個級別,只有過年時會分到十多種級別。其中最特別者,當屬芽仔筍,當地人稱為「筍咖仔」,個頭非常小,削去筍殼後,筍身只有五公分左右,這種「筍咖仔」只有竹山筍市販售,屬於當地人吃的美味,我曾買三斤回家,以水滾煮一小時,香氣嘖嘖,做炊飯燉豬腳,皆屬奢華的一絕滋味。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孟宗筍隨筆
#筍市集
#竹山
#冬筍
三峽 農 會 綠 竹筍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竹筍隨筆04》
假設無法當日食用,需放置一或兩天,我會建議到有預冷設備的農會購買。預冷不同於冷藏,所謂的預冷降溫,指將竹筍放進流動的5℃冰水中,讓竹筍中心溫度在半小時內降到10℃,冷藏則無法在短時間內降低竹筍的中心溫度。
每個地方的預冷習慣不同,如果要購買八里區的竹筍,必需早上前往,才能買到當日現挖的新鮮筍子,因為這兒在凌晨五點半開始幫筍農預冷,且預冷後會再將筍子放進強風壓差室,快速減少筍子泡水的影響。若是購買三峽區的現挖竹筍,必需下午前往,因為這兒收筍的時間在下午一點後,預冷完即裝箱在凌晨前送到拍賣市場。
如此如是,都是規劃竹筍旅行的細節,假使要進一步討論風味的微細變化,那就要談談綠竹筍的季節感,也就是「竹筍期數」,這屬於饕家的討論範圍。綠竹筍有兩個以上的採筍期,母株地下莖節芽眼冒出的筍子,稱為第一期筍,又稱為正筍或大筍,體型較大滋味較濃。將正筍割除後殘留的一小截竹頭,會有芽眼出筍,稱為第二期筍,又稱為翻筍或秋仔筍,體型較小筍味略弱。通常開始出筍後,一個月內都是第一期筍,之後竹子稍稍停止出筍,俗稱過水期,再開始產出的筍子稱為二期筍,理論上南部的「第一期筍」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北部則是5月中旬至7月中旬;南部的「第二期筍」是7月中旬,北部是8月下旬。有些農友透過栽培管理,還能採收三期以上的綠竹筍。
(待續)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竹筍隨筆
三峽 農 會 綠 竹筍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竹筍隨筆03》
除了風土,影響滋味的另一個元素是「竹筍狀態」,綠竹筍有個「四有四無」的口訣。「四有」指有形、有緊、有細、有白,也就是筍形如牛角代表筍肉豐厚、竹筍籜葉緊緊伏貼竹筍、筍底切口處細緻且白皙。「四無」是指無出青、無受傷、無漂白和無臭味。若在拍賣市場,綠竹筍通常以「特級」、「優級」或「良級」分等。
對我而言,這些關於筍子狀態的口訣或分等,重要性都無法和「新鮮度」相比。當竹筍離開土壤後,依舊保有呼吸作用,既讓筍內纖維木質化,又消耗筍內的糖分,美味減分,因此想辦法透過降溫,減緩竹筍呼吸,才能維持筍肉的良好狀態。相對而言,傳統市場的竹筍,通常沒經過妥善降溫,有小販將筍子浸泡在水桶中,雖有稍稍降溫,但泡水過久容易甜度走失,俗稱為「水筍」,都非最好的狀態。
於是所以,規劃竹筍的相關旅行,當然要到產地拜訪農友,才能購買真正新鮮的竹筍。我推薦的農友,都會在挖起竹筍後,先行降溫保鮮,譬如五股區的吳國池,將帶土竹筍放進冰箱保存,或是三峽區的黃清泉,在工寮建造石槽引入流動的山泉水,竹筍採後即浸入槽中降溫。實話承認,這樣的降溫法挺陽春,因此拿到竹筍後,還是要盡快找間餐館大快朵頤。我喜歡做成涼拌和快炒,前者通常佐以美乃滋,個人偏好不沾醬的原味,頂多沾些鹽巴或醬油,才嘗的出竹筍的風土味。至於快炒重在刀工和配料,考驗廚師對筍性的掌握,譬如台北元鍋的綠竹筍炒煙燻腐皮,便屬於我的心頭好,還有欣葉台菜有道不列入菜單的炒綠竹筍絲,據說是傳統功夫菜,需將綠竹筍切到如麵線般細緻,再以火快炒,佐以雞油香蔥,堪稱一絕。
(待續)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竹筍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