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racieofficial
可樂研究社製作人轉發了以下影片給我,以下為我的回覆:
⛔️小孩喜歡飛高高?
—》📌寶寶喜歡的是「輕輕搖晃感」(像搖籃那種,不是往上丟又掉下來):
寶寶在媽媽子宮羊水中,隨著媽媽的移動會產生搖晃的刺激,整個孕期便一直處於搖晃狀態,出生後,接受搖晃的刺激信號突然消失,自然就會産生再次被搖晃的需求,希望可以繼續這種狀態,藉此得到安撫及安全感,也是對母體的依附感。
—》📌搖晃感:
1。滿足寶寶心理上的滿足外,也有催眠及穩定情緒的作用。
2。會刺激到內耳中的前庭部位,這是腦部最早發育的系統,它接受外來環境的刺激傳到腦中,透過反射來維持平衡,以調整姿勢和位置,可以促進寶寶腦部發育。
—》📌大人的誤用:飛高高
這種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三歲以前的小孩不適合這種劇烈搖晃,對腦部頸部會造成有不可逆的傷害。
⛔️坐海盜船會心癢癢、肚子癢癢、下體癢癢?
—》當人處於極端緊張害怕的狀態時,有可能是身體分泌的腎上腺素或者反射性的增強交感神經的感受,因此我們會出現感覺異常的情形,其中包含了癢或麻的反應。
⛔️小孩的性啟蒙:
根據佛洛依德性心理分為5個階段:
🔍口腔期(出生- 1歲)
🔍肛門期(1歲 - 3歲):訓練大小便時間
—》📍大小便發生在副交感神經啟動時,也就是我們「放鬆」的時候,因此父母在訓練小孩大小便時,切記不要用「催、趕、脅迫、謾罵」等等的方式,以免造成小孩在人格發育上的影響。
🔍性器期(3歲 - 6歲): #性啟蒙最佳時期
—》📍對身體器官產生興趣,有意無意觸摸、摩擦,以獲得快感:藉由 #分散注意力轉移動作 即可,請同理小孩此時觸碰私處的舒服感,並藉此告知這需要在隱密的地方執行( #教導隱私),切記不可以讓小孩覺得做錯事。
—》📍男女生理性別:藉此教導男女器官不同,並且可提到「碰觸他人」必須接受對方同意( #教導尊重);同時,告知小孩自己也有拒絕別人碰觸意見身體任何部位的權利,即使對象是父母親戚或老師。
🔍潛伏期(6歲 - 11歲)
🔍兩性生殖期(12歲之後)
結論:根據以上說明,基本上「飛高高」和「性啟蒙」沒有關係。😂達康.come漫才屋
G. Hsu
#我已經盡我可能用白話簡化所有學術的東西
#希望能夠為大家釋疑
#知識內容均為研究文獻或生理上的推測整理並非我個人發明憑空捏造
#有不懂的再提出討論分享
#準備酸人或謾罵的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性心理發展時是否有受到阻礙請尋求專業幫助
三歲 心理發展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6/14【抽獎公布】本書看起來很多人喜愛,沒抽中就把它買下來喔。恭喜「莊明翰」、「黃小春」抽中。請私訊收件人姓名、電話及地址,由出版社寄出喔。
🤤【抽書活動】--《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柿子文化
。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當然,不會。
這是一本講解創傷PTSD症狀如何在重大壓力下影響身心發展,又該怎麼療癒的書,以孩子為案例。
對孩子而言,什麼壓力其實都還好,他們初生之犢、韌性夠,但唯一死穴是「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沒有照顧者的情感照顧,孩子的身心會停止成長。
在書的前面六章裡,四歲被性侵的女孩、三歲目睹母親被殺的女孩、在邪教教主主持的恐怖莊園下的孩童、情感上被疏忽而導致生理停滯的四歲女孩(只有12公斤)和因此忿怒不平的男孩長大後變成反社會的殺人兇手,最後一位是在狗籠被養大的男孩…他們的共通點是,沒有足夠照顧力的大人讓他們可以依靠、學習、得到保護、得到被愛。指的就是沒有夠好的依附關係,所以受到創傷的孩子不會復原,然後惡性循環扭曲發展。
沒關係,還好遇到作者,多數人回到好的發展與生活。
。
PTSD簡單來說,是在重大壓力下,被壓垮的身心,以扭曲的生存方式撐過當下繼續存活的自動選擇。然而這套扭曲的方式被神經系統記憶與學習,杯弓蛇影、看到黑影就開槍,即使已脫離險境,但心理還留在當時(內在孩童沒有長大),仍然時時謹慎,孩童的心跳理應七十,但他們平常卻是保持一百(外表冷靜,生理卻像鴨子划水戰戰競競)。被性侵的女孩以為所有的男性都要她的身體,主動脫對方褲子、目睹死亡的女孩平常乖巧卻在聽到電鈴聲、銀製餐具就變了一個人哭個不停、被邪教洗腦的孩童對救他們出來的人說:「所以,你準備要殺掉我們了嗎?」讀這些故事時實在心疼與哀傷。
PTSD造成的影響,不僅是心理,也阻礙了生理,讓孩子整體不再發展,人生不會前進,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愛我的人,我活著做什麼?」,但也不會去死,因此苟活著,如驚弓之鳥活一天算一天。
。
我覺得這本書的理念與設計很棒,作者每篇都有案例故事,說明何謂「創傷知情」的理論與機制,然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怎麼跟眼前這個受傷的孩子相處?」
一週一小時的諮商?別傻了,我也不信。諮商只是其一而已,對孩子來講,真正有效的治療是「友善的環境」,只要持續、固定的愛與被愛,孩子終究就會復原(到一定程度);而且治療不是只是諮商室,在第一章故事裡,作者(精神科醫師)面對孩子時,發現她家裡貧窮,單親媽一打三,要工作就顧不了小孩,回家又怎麼專心照顧孩子呢?他下班後發現在大雪日子裡他們在等好久才會來的公車,天氣又冷,常常也因這樣諮商時間遲到…
作者想著,對那孩子諮商,但那背後是怎樣的一個家庭?沒有支持孩子的大人,光治療孩子也是無效,大人也不是故意不照顧孩子,而是生活困頓就只能這樣,生活品質與心理發展息息相關。作者最後決定,主動提議幫忙,開車幫他們購買日用品與返家,協助把重物拿上樓,然後道晚安離開。從那小公寓裡,他更清楚了孩子和她家人所面臨的困難,瞭解的程度比任何現場治療得到的還深刻。
。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助人工作者或有興趣理解創傷作用如何影響身心的人閱讀,內容深入淺出,故事又很吸引人,彷彿跟著作者一起探索、思考「一個孩子怎麼會這樣?」不是診斷,而是關心,想著我們真正能做的是什麼。作者也會向其他非專業的人學習,只要有效就虛心向學,如一位寄養家庭媽媽就跟作者說,那套理論去跟學校解釋吧,「我做什麼?我只是抱他和輕輕搖他。半夜他被夢嚇醒,我就睡在他旁邊,摸他的背,唱歌給他聽,他就會睡著了;白天他焦躁的時候,我就放下手邊的事情,過去抱著他,在椅子上輕輕搖他,過了一下他就好了。」
「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寶寶,只是羅伯特七年來都是這樣。」
作者擅長領域是神經科學,唯一比較難懂是神經作用的介紹,我個人是覺得還好,讀過生物學就可略懂,不然跳過也沒關係啦。
。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233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創傷知情:能夠理解、辨認創傷反應,並用這些理解來回應個案,防制再度受創。」
🤤🤤
。
活動日期:110/6/11 (五)18:00~6/14(一)12:00截止喔,6/14(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三歲 心理發展 在 親子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孩一崩潰就高音頻尖叫、說難聽的話,怎麼改善?】
三歲以前的孩子,確實常常都會崩潰、尖叫,當孩子情緒在沸點時,說實在什麼方式都是沒有用的。
當孩子有情緒時,盡量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這種方式雖然有時會奏效,但會對孩子生心理發展造成影響。因此,面對孩子情緒,父母請記得…⬇️
🔶如果能溫和堅定,誰想要對孩子發脾氣?父母該如何安定教養?
cplink.co/QWUXLWUJ
三歲 心理發展 在 三歲看一生?教養滑坡論!小小孩脾氣容易暴怒,教養衝突大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養成好習慣是好的,寶寶成長畢竟是一個歷程,家長在面對這種 三歲 看一生的教養滑坡論, ... 愛+好醫生邀請兩位臨床 心理 師,分別是駱郁芬老師和... ... <看更多>
三歲 心理發展 在 用愛教出快樂的孩子:3-6歲正向教養手冊 的推薦與評價
本手冊除了參考國內外嬰幼兒生心理發展的理論編寫,也同時邀請職. 能治療師與兒童臨床心理師針對照顧者常會遇到的教養問題提供解. ... <看更多>
三歲 心理發展 在 寶寶0-3歲嬰幼兒心理動力發展圖(珍藏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姚小鳳育兒網. 每個孩子發展各有千秋,像是11-12月孩子能獨立吃飯的行為,我這個媽媽就有點心虛了(汗) ; Stella Sin. Paris Sin Tong Chi Hang ; Rachel Bobo Chong. Zine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