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看到有趣的手機!!!
LG 電子今 (14) 日於首爾總部舉行的全球線上直播發表會中 (https://lgwing.me/DiscovertheUnexplored),正式發表首款 Explorer Project 系列手機 LG WING。Explorer Project 旨在探索尚未被開發的使用概念,進而豐富智慧行動裝置領域,而 LG WING 的誕生完美體現此願景,以獨一無二的規格開創不同以往且別出心裁的行動體驗。
隱藏式第二螢幕將使用體驗推向新境界
LG WING 與市面上的智慧型手機截然不同,使用者可以隨時在 Swivel 模式和 Basic 模式之間無縫切換,盡情享受豐富廣泛且真正與眾不同的智慧行動體驗。在 Swivel 模式下,手機正面可順時針旋轉 90 度,將主螢幕轉為橫向,並顯示出 3.9 吋第二螢幕,解鎖更多使用可能,一個應用程式可以延伸顯示於兩個螢幕上,或是同時於兩個螢幕上操作不同的應用程式。
使用者可利用 Swivel 模式觀看影片與串流平台,在不中斷主螢幕內容播放的情況下,同步操作第二螢幕。為了將 LG WING 獨特規格的潛能發揮至極致,LG 與業界一流平台夥伴合作開發,透過內建NAVER Whale 瀏覽器開啟 YouTube 或 Tubi 時,主螢幕將用以播放影片,第二螢幕則顯示留言或搜尋列。LG 亦與 Rave 和 Ficto 等其他串流平台合作,讓 LG WING 的使用者於享受全螢幕影片同時,可以透過第二螢幕與其他觀眾互動。
於 LG WING 的雙螢幕和革命性規格支援下,特定應用程式和功能使用將有更多變化,輕而易舉完成多工處理。使用者可以一邊以寬闊螢幕觀賞最愛的電影,一邊搜尋喜愛演員的資訊或與朋友聊天討論劇情;另外,也能以 Multi App 功能將常搭配使用的應用程式組合設為捷徑,大幅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此外,Swivel 模式也在開車時能助駕駛人一臂之力,可以一邊跟著主螢幕上的地圖指示行駛,同時將第二螢幕留作通話使用,不會像其他手機,於接聽電話時會覆蓋地圖。將 LG WING 轉個方向就能挖掘各種全新可能,為多工處理和內容體驗揭開全新篇章。
零打擾的完整沉浸式體驗
LG 觀察到經常使用手機體驗娛樂的消費者日益增加,於 LG WING 搭載各式有助提升行動瀏覽體驗的功能。LG WING 搭載完美無瑕的 20.5:9 比例 6.8 吋 P-OLED FullVision 主螢幕,打造無與倫比的瀏覽與遊戲視覺體驗。此外,第二螢幕不只放大可視面積,也能在主螢幕橫向顯示時用來穩定握持,於啟用 Grip Lock 功能後,第二螢幕將顯示時間與日期等常用資訊,即使誤觸螢幕也不受影響。
使用 LG WING 獨特規格優化的影音平台應用程式時,LG WING 的第二螢幕可作為媒體控制器。開啟應用程式後,第二螢幕右上角將出現一個懸浮圖示,可輕鬆切換影片和調整音效設定,無須暫停播放或前往另一個視窗。此外,為確保沉浸式體驗不受干擾,LG 設置了一個 3200 萬畫素鏡頭,可在需要時從機身設備中彈出,以保留螢幕空間。
全球首創相機結合穩定器功能 帶來達人級錄影表現
為滿足使用者喜愛以手機紀錄和分享生活,LG 為全新裝置獨家量身打造先進的相機功能與技術。LG WING 搭載三主鏡頭,包括 6400 萬畫素超高解析度 OIS 廣角鏡頭、1200 萬畫素超廣角大像素及1300 萬畫素廣角鏡頭。透過 3200 萬畫素彈出式鏡頭以及其中一顆主鏡頭,即可在 Swivel 模式下進行雙鏡頭錄影 (Dual Recording),拍攝完成後可儲存為同一個檔案或是分別存為兩個影片,並有 1:1或 16:9 兩種比例可供選擇。此外,在主螢幕播放影片或瀏覽相片同時,第二螢幕可作為專屬編輯器。LG WING 另搭載 LG Creator’s Kit,內含一系列先進影像處理解決方案,像是縮時攝影控制、語音散景和 ASMR 錄音等。
LG WING 更是全球首款搭載手持穩定器 (Gimbal Motion) 相機的智慧型手機,將第二螢幕化身方便的握把,輔助單手橫拍清晰照片和流暢影片,相較之下一般長方形外觀的手機要以單手拍出不晃動的作品十分困難。LG WING 的功能操作宛如真正的穩定器,就像是以搖桿控制拍攝角度、避免搖晃和畫面模糊,移動時使用 follow mode 拍出更流暢的影片,水平移動時使用 pan follow 並大幅減少上下晃動,以及使用第一人稱視角捕捉充滿節奏感且變化多端的動作。
機身更輕巧 耐用度加倍
儘管採雙螢幕設計,LG WING 的體積依然輕巧,可以輕鬆掌握和隨身攜帶。LG 設計師以輕薄但堅固的複合材料搭配特殊的鑽孔技術,將手機控制在僅 260 克的重量,與市面上多數大螢幕智慧型手機相去不遠。此外,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不論是 Swivel 模式或 Basic 模式,手感皆十分舒適,握持時亦無壓力。
LG WING 工程團隊特別將新加入的可動部件納入設計考量,開發相關功能讓手機更耐用可靠。自拍時,如果手機透過加速儀偵測到墜落,就會立即縮回彈出式相機鏡頭避免受損。LG 深厚工程實力亦展現在搭載液壓減震器的轉軸模組,在主螢幕旋轉時減少轉軸機制承受的壓力;另外,主螢幕背面加上熱塑性聚甲醇塗層,使旋轉動作更順暢,同時避免刮傷第二螢幕。經測試顯示,LG WING 的轉軸機制即使經過 20 萬次旋轉,仍能流暢運作無礙。
為滿足消費者對於 5G 服務的期待,LG WING 搭載整合 Snapdragon X52 5G Modem-RF 系統的 Qualcomm® Snapdragon™tm) 765G 5G 行動平台。此為 Qualcomm 首款整合應用處理器及 5G Modem-RF 系統的晶片解決方案,實現業界最佳 AI 性能、極速 5G 連線、智慧多鏡頭功能,並同時維持電池續航力。在 Qualcomm Snapdragon Elite Gaming™ 功能的助力下,LG WING 具備即時反應、劇院等級圖像品質與悅耳音效,成就真正獨特出眾的娛樂體驗。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 手機事業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 Jim Tran 表示:「恭喜 LG 團隊成功推出 LG WING,這款搭載 Snapdragon 765G 5G 行動平台的嶄新裝置完美體現 LG 全新 Explorer Project 系列的願景。Qualcomm Technologies 與 LG 行動通訊部門積極合作,致力優化 Explorer Project 系列產品的表現,帶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體驗。」
LG 行動通訊部門總裁 Morris Lee 表示:「LG WING 將行動裝置推向新紀元,也為 Explorer Project 計畫揭開精彩序幕。這款創新裝置與市面上產品截然不同,大膽改變產業現狀,提供消費者前所未有的行動體驗,並開創對智慧型手機的嶄新想像。」
LG WING 將於下個月於韓國率先開賣,並陸續於北美和歐洲主要市場發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i Fi 發燒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只外在美,還有內在更美 文:Lee388 STST 《Motus II DQ》懸浮直驅式黑膠唱盤 不知道大家起初接觸黑膠唱盤這個玩意時,會不會被很多名詞嚇怕,使到大家望而生畏,我記得當年我初嘗黑膠時,並沒有互聯網,初學調校黑膠唱盤沒有前輩教路,我是從圖書館借一些相關書籍和看音響雜誌來...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3c老實說 / 30天評測心得連載 / 投幣式編輯人生 /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Stella小美人。史黛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Hi Fi 發燒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問題] 請教關於三軸穩定器- 看板DSL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請教: 三軸穩定器拍攝跑步仍會上下晃動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Facebook 直播必備神器- 開箱! Zhiyun 智雲三軸穩定器Z1 ... 的評價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三軸穩定器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問題] 請教關於三軸穩定器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標題問題推薦好用的三軸穩定器Ptt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Stella小美人。史黛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陣子外出玩拍的小影片都有上穩定器,所以畫面很穩唷!
建議想入手穩定器的,可以先從二軸穩定器玩起,操作比較簡單直覺,單價也低一點好入門!
🌻 我用的是這支:https://goo.gl/B6ZeRH ,限時團購價NT$3,950
CP值蠻高的,而且有得過很多獎項,在網路上二軸穩定器中評價很棒~
拿起來不會太重,連我的Iphone7+都可以穩穩的架著
-
我們有嘗試邊跑邊拍(可點影片看)
雖然沒辦法像三軸穩定器那樣超級無敵穩
但以二軸穩定器的效果而言,非常棒
幾乎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晃動,上下樓梯的畫面也都很OK!!!
-
喜歡紀錄出遊小影片,會愛上這支穩拍二軸穩定器📷
主要是使用起來真的沒什麼技巧
從架上手機、調整平衡到可以使用,5秒就OK~
一般人拿到根本不需要學什麼使用技巧就會操作
是支超簡單好用的二軸穩定器唷!!
====================================
✔︎ 有幫大家爭取團購價NT$3,950含運
✔︎ 開團時間:12/20~12/26
✔︎ 任何問題可聯繫Line客服:@enjoyclick
====================================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試車報告] Toyota Sienta 1.8L 七人尊爵版 貼心綠色小精靈
4K UHD: https://youtu.be/xhilp5cf7Yw
如果曾經至日本旅遊,那各位對於日本路上許多懸掛黃車牌,造型多為方正的K-Car應不陌生;在日本特殊的車輛法規下,K-Car雖動力不強,然而,不論載人、載貨皆足以應付日常所需,可說是都會車的最佳典範。
在環保觀念更為普及,且為了盯緊荷包的今天,台灣總算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購入小型車,因此,這回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車款,它就是一輛車身小巧,宛如一輛大K-Car,但載人與空間更為豐富且多變的Toyota新星-Sienta!
活潑小精靈
還記得在參加Sienta公辦試車的前一天,我們在高速公路就碰巧遇上了一連數輛的拖車,上面就載滿整車的Sienta,在鮮艷的車色下,那畫面顯得相當可愛!
從車輛外觀看來,相較於前輩Wish,Sienta同樣擁有子彈型的車頭設計,不過,除了車身尺碼更為嬌小,Sienta也擁有更為俏皮、動感的外觀造型,不論是以曲線勾勒出的後滑門,還是帶著[淚線]連結保桿的頭尾燈,都大膽地採用新式日本時尚,擁有相當適合年輕族群的活潑設計! 再加上僅4235mm的車長,小巧的Sienta僅需5.3米的空間即可完成迴轉(16吋輪圈版為5.7米),對於市區繞行可說是極為輕鬆!
另外,因我們試駕的為尊爵版車款,故外觀配備更為豪華,諸如LED頭尾燈、LED光條定位燈、尾門鍍鉻飾條、16吋鋁合金輪圈,以及右側單邊電動滑門皆列為車款標準配備,至此,有些朋友應會開始感到懷疑,僅有單側電滑門,是否也意味著這輛車少了些貼心呢?
事實上,就算是無配備電滑門的左側,Sienta的後門同樣具有車門自動吸附功能,因此,不論老、小在關閉車門時,僅需將車門拉至定位,不再需費力的將車門用力闔上,而具備電滑門的右側,更是為日常車輛靠邊時的上下貨、載人再添便利!
不過,這樣的車體設計再搭配主打的樂活綠車色後,雖然Sienta真既可愛又吸睛,然而卻不是每位車主都能接受,因此,Toyota亦有推出紅色,以及適合低調車主的黑、灰、銀、白四色。
溫馨便利
跨入Sienta的車內,過程一點都不令人感到費力,原因在於,因Sienta僅有著33公分高的車側門檻,就算是身著短裙的女性朋友也不必擔心走光,在前座,除了雙環式自發光儀錶與數位行車資訊幕齊備,Sienta的車艙配色同樣十分繽紛,由黑、橘、米三色搭配而來的內裝讓人在進入車室後便感到十分活潑,一揮以往設計較為單調、重塑膠感的內飾,使人不禁感到愉悅!
而說到Sienta這輛車最為突出之處,便是它小巧的身形卻得以提供7人座的設定!
在七座模式開啟後尾門後,Sienta依然可裝入小家庭每位成員的輕便行李,而若將第三排座椅傾倒,並收折至第二排座椅之下,置物容積即可提升至977L,要是進一步連同二排座椅也向前翻折,Sienta這輛小車就能一次吞下1764公升的貨物,再加上僅505mm的尾廂門檻高度,就算想輕鬆並排納入三輛自行車,也不成問題,由此可見這輛小車靈活且驚人的載物胃口!
針對乘客部分,Sienta除了擁有後座冷氣出風口,它的第二排座椅還能提供最大36度的後倒角度,為想來場好眠的乘客提供最佳的舒適品質,而若想觀賞沿路景致,Sienta每排漸高的劇院式座椅讓所有乘客都能避免被前方乘客遮蔽視野,令每人都可享受旅程中的美景。 此外,面對全車7人的各種隨身物品,Sienta從副駕駛座的上下手套箱、置杯架、中控台側邊置物盒、提袋掛勾,到二三排座椅旁的置物架與杯架,全數加總後,車內共有多達16項貼心置物空間,讓全車乘客隨身物品皆能隨手放置,便利性可稱驚人!
另外,我們試駕的車款因為七人座尊爵版車款,Toyota另有推出選配的旗艦套裝,其中除了包含HUD抬頭顯示器、停車雷達與倒車顯影系統,更囊括了雙側電動滑門與車側簾式氣囊,對於購車預算較為充足的買家而言,如果已經打算購買頂級七座車款,那也不妨考慮此組套件,畢竟雙側電滑門既可再將便利性提升,車側簾式氣囊還可為全車乘客帶來更為周全的安全防護!
貼心安穩
安全配備部分,通常來說,這部分不外乎車輛的主被動安全裝置,不過因為Sienta在後座車門採用滑門的設計,其實也可為安全提升些許,原因在於滑門開啟後,它僅會增加車身側邊寬度22公分,相較於傳統側開門動輒3、40公分的側邊展開長度,在市區停車後,就算後座兒童在未注意後方來車的情況下直接開啟車門,也較不易使後方來車難以閃避而追撞而上,更重要的是,就算將Sienta停於台北市許多狹窄的停車格中,兩旁乘客依然可輕鬆的下車,不必擔心車門未能完全展開,而須用鑽的下車。
七人尊爵版車款除了標配雙前座氣囊、側氣囊,除最為陽春的五座1.5L車款之外,不論是車輛穩定系統、循跡防滑控制、上坡起步輔助、煞車優先、煞車輔助、DSC檔位誤入動力限制系統等皆列為標配,主動安全配備已顯得充足,只不過,唯一令我們感到缺憾的,便是前座側氣囊竟僅列為旗艦車款標配,感覺Toyota竟在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前止步,令人不免感到遺憾。
輕巧近人
Sienta除了入門的五座車型搭載1.5升引擎,其餘皆配置名為2ZR-FAE的1.8升四缸引擎,擁有Dual VVT-i進、排氣連續可變氣門機構及可變氣門揚程搭配,擁有140hp的最大馬力及17.5kgm的最大扭力,由於車重僅有1365kg搭配Super CVT-i無段變速箱,油門反應比想像中來得輕快!在滂陀大雨下進行0~100km/h加速實測,雙人乘載情況下,最佳成績仍有11.6秒,就家庭用車而言,其實表現已有相當的水準,重點是,踩踏油門的瞬間,感覺引擎運轉是輕快的,而且沒有奮力嘶吼的吵雜聲,整體精緻度也有出色的表現。
我們試車當天,大雨彷彿用倒的,但惡劣的天氣,更能試煉車輛的操控性能!Sienta的懸吊結構採前麥花臣、後多扭力樑+拖曳臂的設計,阻尼配置其實與Altis有點接近,屬於反應俐落、直接的微硬朗,而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車輛劇烈操駕時,懸吊能夠發揮應有的支撐性,又不會出現晃動,同時也能夠清楚地將車胎與路面反應,清楚地回饋給駕駛者,搭配EPS電動輔助方向盤,轉向反應雖然輕盈,但不會覺得路感模糊,而這樣的設計,應該也會受到女性車主喜歡。
由於公辦試車的路線以濱海公路為主,為了體驗一下操控潛質,我們從福隆繞進106線道,在蜿蜒的道路下高速前行,Sienta開起來的感覺要比一般MPV或轎式MPV來得靈巧,通過高速彎道也不必收油,甚至可以持續全油門加速,4235mm的車長,感覺像是駕馭一輛掀背車,雖然駕駛坐姿較高,但底盤重心低,可以無懼濕滑,仍然展現沈穩的一面,可以得心應手地駕馭多人乘載功能的轎式MPV。
TCar短評
Sienta是一款讓人耳目一新的轎式MPV,充滿設計巧思的收納空間,能夠以最小的車體,達到最大的乘載目的。
試駕車款為頂級的尊爵版車型,原廠又額外選配左側電動滑門、抬頭顯示器等配備。其實,消費者未必需要如此的滿配,即使手動側滑門,車門快上時,同樣具備吸附功能,再加上車門輕盈好開關,手動操作也很方便。
至於,動力及操控表現上,配上1.8升引擎的Sienta,其實保有輕快、靈活的駕控反應,即使女性車主,也能輕鬆駕馭,也不會覺得方向盤重手、費勁,是一輛適合休閒、玩樂的多功能車款。
Toyota Sienta
引擎型式 1798c.c. L4 DOHC 16V
最大馬力 140hp/6200rpm
最大扭力 17.5kgm/4000rpm
長寬高 4235x1695x1675mm
軸距 2750mm
車重 1365kg
驅動模式 FF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 後扭力樑
輪胎規格 前後 195/50R16
國內售價 88.9萬元起
主要配備:
16吋鋁合金輪圈
鍍鉻車尾飾條
雙側滑門(附自動吸附式車門)
右側單邊電動滑門
LED Bi-Beam投射式頭燈(附自動水平調整)
LED光條式定位燈
LED尾燈
Smart Entry車門啟閉系統
Push Start引擎觸控啟動系統
全彩TFT多功能資訊顯示幕
真皮三幅式方向盤/排檔桿
VSC車輛穩定控制系統
TRC循跡防滑控制系統
HAC上坡起步輔助系統
DSC檔位誤入動力限制系統
EBD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
BAS煞車輔助系統
BOS煞車優先系統
倒車雷達
雙前座束力限制預縮式安全帶
雙前座SRS氣囊
雙前座車側SRS氣囊
TOYOTA Taiwan TCar 葉明德
#Toyota #Sienta #TCar #新車試駕 #葉明德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Hi Fi 發燒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只外在美,還有內在更美 文:Lee388
STST 《Motus II DQ》懸浮直驅式黑膠唱盤
不知道大家起初接觸黑膠唱盤這個玩意時,會不會被很多名詞嚇怕,使到大家望而生畏,我記得當年我初嘗黑膠時,並沒有互聯網,初學調校黑膠唱盤沒有前輩教路,我是從圖書館借一些相關書籍和看音響雜誌來學習黑膠的調校細節,了解各式各樣名詞,從中知道怎樣安裝黑膠唱盤,我就是這樣開始進入“黑社會”行列。相對起今天上網找資料和看影片,要獲得調校黑膠唱盤的知識可謂容易得多,不過有時網上資訊太多,亦不是全部正確,不像書本和雜誌始終經過校對才出版,所以大家想玩好黑膠還是親身接觸,落手落腳調校來得實在。
提到黑膠唱盤相關名詞,我和大家先分享以下這些:
硬盤:當然這個不是電腦上的儲存資料的硬盤(hard disk),這是指黑膠唱盤沒有任何懸掛,是用轉盤本身的重量來對抗外來的振動,這類設計的唱盤一般稱為硬盤。
軟盤:在黑膠唱盤發展初期,軟盤是比硬盤早發展,軟盤是指唱盤的摩打、轉盤和唱臂承托部份是有懸掛結構承起,目的是阻隔外來的振動,而這些懸掛結構就包括彈弓、橡筋等物料。
帶動:驅動摩打經皮帶帶動轉盤轉動。至於這個皮帶,不同廠家會用不同物料。
直驅:這是指帶動轉盤的摩打是直接驅動轉盤轉動,摩打往往就是轉盤軸承的一部份。
世界首個直驅軟盤
為何要在這篇試聽報告之前大費周章與讀者們溫故知新?因為今次為大家介紹這個來自德國的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它的設計是相當獨特,這是一個直驅軟盤(懸掛式)。可能大家會問這個設計有何特別?不也是上面提到這些設計嗎?大家沒有錯,這個Motus II DQ黑膠唱盤表面上也是傳統方式設計,不過當大家再細想一下,我們一般認識的黑膠唱盤當中,是沒有一個以直驅轉盤來結合軟盤設計的(如果讀者們知道有這樣設計的黑膠唱盤,請告知小弟),通常直驅唱盤大都採用硬盤式設計,這個就是Motus II DQ黑膠唱盤的最大特色,直驅軟盤可能是世界首個!
在未開始介紹Motus II DQ黑膠唱盤前,我先簡單介紹這家來自德國的STST廠家,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和設計師是Mr. Stefan Strohmetz,而公司的名稱STST就是取自他的姓氏和名字的頭兩個字母,原來Mr. Stefan Strohmetz年青時已經醉心研究黑膠唱盤,並於1985年創立STST這家公司,而且開始設計及製造黑膠唱盤、唱臂等黑膠相關的產品。
如果大家只憑肉眼去看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的外觀只是上圓下方的傳統黑膠唱盤,而廠方可提供不同木紋的唱盤外框給買家選擇,可是當用手輕按轉盤時,會發覺轉盤在上下晃動,原來轉盤與臂板是懸浮設計,當然這個也沒有什麼特別,一般軟盤也是這樣,不過當把Motus II DQ的外框拆開,這時看到一個非比尋常的內部結構,坦白說當我首次看到時,我也嚇了一跳,真的從未見過一個黑膠唱盤內面會這樣複雜。
開始試聽
這次試聽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是在寒舍進行,唱盤是放在CMS Black Diamond承板上,配合的唱臂和唱頭是我的參考組合,這包括Thales Simplicity II唱臂和Lyra Atlas動圈唱頭,唱頭放大是Burmester 808MKV前級內的MC II模組咭,經Burmester 808MKV前級以Burmester平衡線接到Burmester 909MKV後級,再以Burmester Silver喇叭線接到TIDAL Contriva G2揚聲器,而近期在Contriva G2每邊其中一隻釘腳上接了一條ASI Static Cable,據講這條線有導走振動的作用,接了之後發覺聽多了揚聲器發出的細節,今次試聽這個Motus II DQ黑膠唱盤正好表現出這個唱盤的寧靜度。
疑問重重
試聽這個Motus II DQ黑膠唱盤前是充滿著疑問,一般說法直驅唱盤不及帶動唱盤寧靜,不過根據廠方的資料,Motus II DQ唱盤內的摩打溢散出來的抖動能量只有0.5 Watt,比起傳統帶動唱盤的5 Watt低了10倍,所以產生出來的噪音和抖動會比帶動唱盤更低。還有我也試聽過不少帶動唱盤,很多時噪音和音染的來源就是來自帶動的皮帶,到底這個直驅唱盤是不是完全可以克服以上問題?另外一個疑問是Motus II DQ唱盤採用軟盤設計,傳統說法軟盤是偏向音色的取向,還有當調校好後,經過一段時間就需要再調校,不過據STST廠方說法,就以上問題Motus II DQ唱盤採用一些嶄新的方法來處理軟盤,首先軟盤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就需要調校,最主要原因是三個受力的彈弓承托的力量不均,所以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三個彈弓就自然各自有不同的變化,而Motus II DQ唱盤就是採用砝碼來平衡唱臂這邊比較重和受力的問題,使到各個彈弓平衡受力,還有所採用的彈弓不是傳統的彈簧,是廠方特製品來避免以上問題。最後的疑問,直驅與軟盤結合,這是我從未接觸過,是不是如理想中兩種設計的好處也發揮出來,還是各自的缺點反而表現出來?既然是這麼多疑問,單憑外表也不能知道,最好就是親手試聽來取得結果。
寧靜度超級優異
在寒舍開聲的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第一個給予我的聽感是相當寧靜,當唱針落在唱片上沒有音樂的位置時,在揚聲器好像完全聽不到有半點聲音,正常是有一點點底噪,就是因為這樣,我有好幾次落下唱針後也不奇然要看看唱針確認是否已經落在黑膠上,這是我試聽過所有帶動唱盤從來沒有的經驗,有這樣的優勢,音樂播放時自然更能播出音樂中最細微的細節,使我有點好像聽CD的感覺,大家不要誤會這個不是貶義,我想表達是這種寧靜度和安定感真的有如聽CD一樣,有以上的感覺,我相信是直驅盤免卻了皮帶,還有以浮盤設計來抵消外來振動有關。經STST Motus II DQ唱盤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我發覺這個唱盤沒有特定的音色取向,這是偏向中性,盡量還原出唱片上記載著的音樂和情感,Motus II DQ沒有外加任何渲染。至於低頻的表現絕對聯想不到這是軟盤設計,低頻是充滿量感和細節,下潛力強,比起同級硬盤也絕不示弱,還有當播放大爆棚音樂這種規模感,絕對估不到是這等大細的唱盤可以做得到。另一樣優點是播放管弦樂的深度和闊度也相當理想,我估計這個與軟盤設計有關,聲音是相對寬鬆一點,而且來得穩定。
就以其中幾張用來試聽的黑膠來表達出以上聽感。先來超強的寧靜度,這張Ida Haendel《A Classical Recital》最能表現出來,Ida Haendel的拉奏力量可剛可柔,強弱之間的對比是最考驗器材,好多情況下強音是容易播得好,弱音是來得不易,而這個STST Motus II DQ唱盤播放這張黑膠是給我從未如此興奮,聽多了很多從前未聽過的小提琴輕微抖動的細節,小提琴泛音豐富,營造出一個非常立體的空間感,聽到小提琴發聲位置牢固地釘在空間中,與伴奏的鋼琴一高一低,比例適中,而鋼琴琴音清晰之外,這種琴腔衍生出來的低頻,給予我很少能在黑膠上感受得到這種穩定的感覺。
中性還原
Amanda McBroom的《Dreaming》黑膠可謂女聲名盤,一般聽到這張黑膠內Amanda的歌聲都是婉美、溫柔,這次經Motus II DQ唱盤播放下,使我有種不一樣的感覺,伴奏音樂同樣細緻、鮮明,不過Amanda的歌聲就如唱片封面她所穿著的絲質外套一樣,表面是滑不溜手,不過細看之下原來是暗藏皺褶。就像她的歌聲表面是甜美溫柔,不過Motus II DQ唱盤帶我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可以聽到歌聲帶點沙啞,表現出更為細膩和深切的情感,可能大家熟悉這張唱片的發燒友未必知道我所表達的含義,這個我也明白,因為未用Motus II DQ唱盤聽這張黑膠之前,我也未曾有以上的聽感,我知道Motus II DQ唱盤不帶任何音色上的修飾,這是完全表露出黑膠內蘊含的情感,所以才可以有這樣不同的體會。
低頻表現力超乎預期
另一個疑問是浮盤一向是低頻相對較弱,所以找來這張《Adagio Albinoni》45轉黑膠來試試Motus II DQ,這是Gary Karr負責低音大提玩,Harmon Lewis負責管風琴,收錄了兩件低頻至超低頻同樣凌厲的樂器,這張黑膠我稱為踢館碟,如果帶去家訪,機主隨時會面黑黑望住你。看看Motus II DQ唱盤可否通過這個低頻考驗,坦白說浮盤播低頻,我之前聽過不少,可以達到那一個程度早已心中有數,所以也不會有太大期望能與重型硬盤相提並論,可是今次聽到播放這張《Adagio Albinoni》出來的效果比我預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兩樣樂器同樣清晰分明,低頻毫無混濁,可聽到低音大提琴嗡嗡的低頻滾動下仍可聽到拉弦的線條,管風琴的低頻震至褲管打振,亦可清楚分辦出的管風琴的位置比低音大提琴後,還有就算播至天崩地裂的音量,也沒有半分凌亂的感覺,不知這個是否與浮盤設計有關,聽到這樣宏亮,規模感豐富,還有迫力強橫的聲音,Motus II DQ唱盤處理低頻的能力高分過關,我找不到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
最後,聽聽這張羅文的《情繫佛羅內斯》45轉雙黑膠,這個錄音是向顧家煇和黃霑致敬,當年是羅文飛到佛羅內斯以管弦樂團伴奏下演繹兩位大師的金曲。播放這首《明星》至中段有一些Bass Drum輕力敲打下的聲音,這個是極難播得好的低頻暗勁,而STST Motus II DQ毫無保留地播放出來。《今晚夜》開始時羅文引頸高歌的清唱段落,清晰聽到音樂廳的迴響,非常有現場感。還有樂團各樣樂器從近而遠,從左至右營造出色彩燦爛的場面,羅文千變萬化的情感,頌放出氣韻醇厚的歌聲,好像把他畢生歌唱的功力就在這個錄音展露出來,今次聽這個Motus II DQ唱盤的發揮,完全沒有辜負羅文的一番心機。
結語
不知道閣下選擇黑膠唱盤要有什麼條件?如果是以威猛外型先行,又可能以聲音甜美,播任何錄音都一樣靚聲為先決選擇條件,或者又以可裝得愈多唱臂就愈好。要符合以上選擇黑膠唱盤的條件,我相信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未必合閣下杯茶。可是如果閣下是以播放聲音準確為先,要找一個可以靜心欣賞音樂,不要每天左調右校的玩具,這個來自德國的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必定列入閣下選單之中,還有當我詳細試聽過Motus II DQ唱盤的聲音表現,我相信同價位的唱盤中,以聲論價這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黑膠唱盤,所以我已經把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列入我的目標。
STST 《Motus II DQ》規格:
懸浮直驅式黑膠唱盤
提供18V外置式電源供應
轉速:33 1/3 和 45
耗電量:5 W
呎吋:48 x 22 x 40 cm (WxHxD)
重量:20 Kg
定價:HK$98,800
另設Facebook群組Hi Fi 發燒圈,歡迎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54356881290493/
#黑膠 #粵語youtuber #黑膠唱盤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請教: 三軸穩定器拍攝跑步仍會上下晃動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派立飛C45 + LX100 為了小朋友大班的大隊接力準備了上述的設備不過練習拍攝時不知是否設定有誤邊跑邊拍畫面還是會劇烈上下晃動不知能否藉由設定改善? ... <看更多>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Facebook 直播必備神器- 開箱! Zhiyun 智雲三軸穩定器Z1 ... 的推薦與評價
Facebook 直播必備神器- 開箱! Zhiyun 智雲三軸穩定器Z1-SMOOTH C · 1. 一般模式,當設定在這模式時,會針對上下晃動鎖定,手機會保持水平穩定,無論手怎麼 ... ... <看更多>
三軸穩定器上下晃動 在 [問題] 請教關於三軸穩定器- 看板DSL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本人於船上工作,最近添購新設備後在船上拍試著拍了幾次星空,發現真的不是普通的難....萌生如果有穩定器會不會改善的念頭,只是對這東西毫無概念,不知道有沒有適合這個環境的機種(跪
拍攝環境-
1. 緩慢的上下晃動:
船很大所以在風浪好的時候,其實頂多左右晃動1~2度,體感站在船舷邊上下晃動應該30公分不到(感覺
2. 震動:
主機(主引擎)在運轉的震動,像在怠速的公車裡面的感覺
3. 每小時25~3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這個可能無解? 不過實際拍攝的時候長曝頂多到6秒、8秒,所以可能不至於會影響
4. 無光害:
唯一的優勢只有這個了(哭
使用設備-
Sony α7SIII+12-24 GM+一般腳架
無月光的時候一般設定光圈最大、ISO 16000、曝光看運氣最長8秒
其他因為晃動造成的整張畫面糊掉就不提了,但是這種↓,狀況不知道怎麼解釋,畫面中間沒晃到,周圍晃一圈,感覺很像動到變焦環的狀況,不過我都是用倒數計時快門沒碰到對焦環啊(哭
天氣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一個月能拍成功的次數寥寥無幾
大概最成功只有這張↓
這張↓剛好是只有一條線的下弦月,不至於把天空照得太亮,不過依舊可惜左上角有點晃到
再麻煩各位攝影前輩判斷看看有適合的穩定器嗎?
謝謝m(_ _)m
-題外照
大滿月↓
大滿月剛升起的時候↓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30.129.185 (香港)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620470731.A.27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