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會議】
6個男孩,有大有小,大的可能是12歲左右,小的說不定才6、7歲,正圍成一圈聚在一起,看來煞有其事的認真模樣,是否讓你也忍不住好奇他們到底在商量什麼事?
左邊個子最高,戴黑帽穿黑衣的〝大哥〞身上背著書包,手裡不曉得拿著什麼東西,吸引了其他人注意。唯一正臉面對我們的男孩,臉上紅噗噗的,身披藍色工作服(smock),嘴裡咬著棉線,面色〝凝重〞望向大哥。藍袍男孩對面,完全背對我們的〝小弟〞,雙手放在背後,注意一下,他也穿著黑色工作服。
這類工作服具備減少服裝耗損的重要功能,畢竟在那個年代,製作或購買衣服都不如現在方便,勤儉持家的媽媽們常會讓孩子套上工作服,保護衣料、延長使用壽命。舊時某些歐洲國家的學校甚至會將工作服當成校服的一種,例如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藍色工作服就是法國男孩上學常見的穿著,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逐漸式微。
要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藍袍男孩一旁僅捱著另一位男孩,他也穿著藍色工作服,最右邊那位男孩的黑色工作服連袖子都掉了。然後,左右各看到側臉的兩位,眼神也都盯著大哥手裡的不知名物體。
因為工作服這個線索,我們大概可以判斷這群男孩應該只是小學生,所以才會穿著工作服上學。
--------------
從男孩們破舊的衣鞋、一旁頗為殘敗的木板柵欄、柵欄上已經毀損的海報,以及隨意畫上幾筆的塗鴉,都可以知道這應該是19世紀末巴黎藍領階級的生活區域。
然而幸虧因為曾經兩度任職法國總理的政治家茹費理(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1832-1893)提倡,使得國會於1881至1882年通過「費里法」(Lois Jules Ferry),實行強制性免費義務教育,讓15歲以下男、女童皆可入學接受教育,因此也才讓這群男孩有機會穿著工作服上學去。
透過基礎教育,或許這群勞工的孩子還會有翻身的可能。
--------------
這整個畫面很有戲的畫作,其實名稱也很好玩:《一場會議》(A Meeting,1884)。
明明是乳臭味乾小P孩,卻正經八百聚成一攏,該不會正在討論等著被大人揍的某個偉大計畫?然後柵欄邊還有個女孩剛剛經過,她又聽見了什麼?要往哪裡去?
如此可愛又似曾相識的情節,是不是會勾起你的好奇、童心或是回憶?
--------------
出身俄羅斯貴族的女畫家-瑪麗・巴什基爾采夫(Marie Bashkirtseff,1860-1884)在1884年畫下了《一場會議》。
在那個美術學院拒絕女子入學的保守年代,貴族後裔的身分和環境,使得瑪麗有機會追逐夢想,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養從她精通法文、俄文、英文和義大利文便可知。只是早年瑪麗原本立志要當聲樂家,卻不幸因為被醫生誤診的烏龍事件,導致從此失聲,再也無法高歌,於是她便將目標轉向繪畫創作。
瑪麗來到巴黎之後,1877年進入私立的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接受繪畫訓練。朱利安學院為當時有志投身藝術志業的女性,或者尚無法進入美術學院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殿堂。拋去貴族千金的嬌養和架子,為了畫畫,瑪麗每天都長時間待在學院裡拼命練習,就為了增進技藝,而她的努力也有所收穫,陸續創作出得到官方沙龍認可的精彩作品。
--------------
《一場會議》完成之後,便獲准進入巴黎沙龍展,同時獲得大眾和媒體一致好評。瑪麗運用精細的色彩、出色的描繪以及精準微妙的表情捕捉,表現出她周遭的巴黎生活和街頭百態,那是19世紀末的布爾喬亞階層試圖以超然眼光所觀察的庶民樣貌。
穩穩扣住時下最流行的當代生活主題,《一場會議》既能展現瑪麗的技法能耐,也創造了欣賞的趣味,難怪得到愛戴。同時,也能觀察到官方沙龍嚴格的古典標準已經逐漸鬆動,畢竟以往此類風俗畫地位並不如宗教、神話或是歷史主題啊~
對一位年僅24歲的女畫家來說,獲得如此肯定應該很開心吧?可惜不然。
好評歸好評,由於並未獲頒獎章,使得瑪麗感到非常忿忿不平。她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失望和憤怒的心情,例如覺得自己的才華被羞辱,還有啊,更氣人的是,明明表現很差的作品卻拿了獎…等等的。氣成這樣只差沒丟筆翻桌了吧。
--------------
瑪麗小姐為什麼如此氣憤?
原因當然包含(自己覺得)能力沒有受到應有的賞識,另外可能也是因為知道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此時的瑪麗重病纏身,已經明顯感受到生命一點一滴流逝,然而藝術志業仍未酬,還有太多事情想要完成卻再也無能為力,一旦離世,很可能就此被遺忘…此刻的她,該有多麼無力、無助又折磨?
逐步面對死亡的恐懼,讓這個24歲的女孩對《一場會議》在巴黎沙龍的表現感到極度挫折,始終無法釋懷。
沙龍展後5個月,瑪麗因為當時還是不治之症的肺結核,永遠告別這個世界。
--------------
紅顏薄命總讓人唏噓,何況是位才華洋溢的可愛女子。瑪麗逝後,留下了作畫7年來的成果,包含230件作品,主要為油畫和素描。另外還有從青春期開始以法文書寫的日記,記敘了她的情感、生活與藝術創作等生活大小事,包含她的自戀情結。
在整理和刪除一些不利於家族名譽的內容之後,像是瑪莉詳細描述讓她感到自豪的身體部位:手臂、胸型等當時被禁止在公共場所展示的部分,悲痛欲絕的瑪麗母親於1887年為女兒出版了日記《瑪麗・巴什基爾采夫:年輕藝術家的日記 1880-1884》(Marie Bashkirtseff:The Journal of a Young Artist 1860–1884)。這是法國史上第二本付印的女性日記,出自一位早慧傑出的藝術家之手,當然會引起廣大注意。
瑪麗的日記1890年被翻譯成英文出版後,更迅速引起轟動,尤其在英國大受歡迎,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一本暢銷書。然而這些肯定若是在她生前便來到多好啊…
--------------
終其一生,這位來自烏克蘭的年輕女畫家都用盡全力,試圖突破傳統性別的枷鎖,為了興趣和志向而拚搏;儘管拖著被結核桿菌侵襲的孱弱身軀,依舊鬥志高昂,持續創作。
要是她再晚出生幾十年,等到卡介苗問世之後躲過這場白色瘟疫,相信她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絕對不只有《一場會議》和其他遺作。
最後,你覺得這群P孩的〝會議內容〞究竟是什麼?
#P孩人生也有大事
#女畫家真不容易
#紅顏薄命好唏噓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上工治未病翻譯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主要經歷 》
臺北市議會(第六屆)議員(78-83)
臺北市議會(第七屆)議員(83-86)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86.08.09-87.12.25)
內政部政務次長(89.05.20-91.02.01)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91.02.01-94.01.31)
民主進步黨秘書長(94.02.01-95.01.25)
內政部部長(95.01.25-97.05.20)
~~~~~~~~~~~~~~~~~~~~~~~~~~~~~
李逸洋自傳(二)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57.html)
李逸洋自傳(三)公職生涯回顧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2.html)
李逸洋自傳(一)
我從小在基隆的郊區―七堵、暖暖區長大,家中有三個兄弟,父親在三、四十歲時就罹患肺病,長期臥病在床。不是開放性肺結核,未具傳染性,只要飲食營養,花錢就醫,服用藥物即可痊癒,但因無錢就醫,只好臥病在床。於是一家五口沈重的生計都落在母親的肩上,她以做裁縫來維持家計,很遺憾在我唸高一的時候,父親就過世;母親也因承擔家庭重擔,過於勞累,在我大二時離開,未完成學業前即父母雙亡。
其實父親曾留學日本十大名校―法政大學,學歷很高,而祖父李悌欽先生是日治時代臺北最大的私塾─同文書房的創辦人,父親與祖父年紀相差很大,學成回國,並沒有分得家產,加上身體不好,所以家道中落。多年來一直是二級貧戶,相當辛苦,都是租別人的房子來住。在七堵、八堵地區,從小學到大學總共搬了十多個地方,大約平均一至兩年就搬一次,因為無法付足房租,所以一直被迫搬家。為了分擔家計,我在唸國中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當時住在八堵,每天凌晨四點左右就起床送報,因為住在後車站,必須扛著腳踏車經過鐡軌,下地下道及上地下道,而且基隆一年有兩百多天在下雨,一踏出門鞋子就弄濕,但是學業成績還都名列前茅。後來考上成功高中。高三時,學校第一次由全體三個年級學生票選模範生,很榮幸我當選為三個全校模範生之一,接受教育局表揚。之後順利考取臺大政治系,就學期間常獲得書卷獎。畢業當年考取臺大政研所碩士班,多數同學要三、四年畢業,我僅唸兩年就畢業。而且為賺取生活費,在唸研究所的時候,在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兼差當研究員,如果早上有課,就下午工讀,如果在下午有課,那就早上工讀,雖然如此,我用最快的速度取得碩士學位。我的指導教授是國際政治權威學者蔡政文老師,恩師在民主啟蒙、學業指導及生活照顧上讓我獲益良多,碩士論文蔡政文老師給98分,幾近滿分,他是前臺大政研所所長、政治系主任,後來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考試委員。我的體能狀況還不錯,在臺大就讀時,當時學生約兩萬多人,曾經獲得校運四百公尺第四名。之後我入伍服役當預官,在花蓮防空學校接受空軍砲兵預官訓練,也以學科術科第一名成績畢業。
我雖然家境非常貧窮,但求學卻非常順利,甚至第一份工作也出奇順利,在退伍的第三天,就在中國時報上班。因為我在臺大就讀的時候,曾擔任臺大法言社及畢聯會訊社長,所以服役階段,就請學長彭懷恩教授,當時擔任時報雜誌總編輯,幫我引薦給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的女兒,時任採訪主任余範英小姐。退伍之後第三天就上班,而且分配我非常好的路線,主跑立法院。當時我在中國時報的工作量相當大,現在採訪立法院記者一個報社都有6、7位,當時中國時報是兩位,聯合報是三位,曾經最多時一個晚上發稿達七千多字。這段經歷,因緣際會,躬逢我國民主政治的轉捩點,亦即「增額」立委大量進入立法院任職,「增額」與「資深」立委的衝撞,立法院成為國內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那裡我結識很多「黨外立委」,如康寧祥先生、黃天福先生等人,當時新聞報導,受限於政治環境,所以並未完整於報上表達真相,因此常在黨外雜誌投稿,寫出報紙不能寫的另外一半。也因此與黨外立委建立友好關係,對他們少數人能夠為臺灣民主奉獻發聲,非常敬佩,所以在中國時報任職一年半後,就投入黨外陣營的工作。
民國72年黃天福先生競選連任立委失利,之後黃先生開辦《蓬萊島》雜誌,總統陳水扁先生擔任社長,我則擔任總編輯,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共發行52期,其中51期遭查禁,唯有一期未被查禁,這一期卻發生蓬萊島事件,3個人被告誹謗,坐監8個月。因為評論馮滬祥升教授論文,「以翻譯代替著作」,事實上,先前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披露馮滬祥的論文是抄襲。7個字就坐牢8個月,在司法史上可是空前絕後。抄襲的手段是翻譯,所以這7個字批評是有所本,引述有根據,但法院並不採納。官司進行中為了鑑定究竟有無翻譯或抄襲,由7位國際級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在各個領域研究最權威的教授,每個人分1章檢視,共7章,深入比對,結論與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相同,涉及嚴重抄襲。然而在那個高壓戒嚴統治年代,像如此由學術界客觀的第三者查證出來的結論,證明批評並沒有違背事實,法院仍然宣判有罪,可以說是政治干預司法的一大惡例,也是一個為爭取言論自由坐黑牢事件。我也因此走上政治這條不歸路,出獄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也當過兩屆的臺北市議員。
上工治未病翻譯 在 澳洲人妻日誌 Una+Paul=Love in o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洲防疫政策快報🇦🇺12月21日
▶澳洲聯邦政策
→澳洲總理表示儘管雪梨北部海邊疫情令人感到失望和沮喪,但仍有正面的看法,它可以被遏制。“正如我經常提醒大家,這種病毒不會停止擴散到任何地方,它仍然存在,它是一種全球大流行病,因此不時會爆發。” 他敦促任何曾經在雪梨北部海邊地區但現在位於澳洲其他地方的人站出來,他呼籲那些逃離熱點地區的人進行自我隔離。他宣布Paul Kelly被任命為澳洲首席醫療官。
▶地方政策
⬛昆州
→新增1例,共1,235例,死亡6例。
→10例正在醫院治療。
→24小時內共有4,013次測試。
→新病例從海外返回,正在飯店隔離檢疫中。
→昆士蘭96天沒有社區傳播感染。
→今天昆士蘭從凌晨1點開始,大雪梨地區將被宣佈為熱點區。除非獲得豁免,否則非昆士蘭州居民不允許在12月21日星期一凌晨1點後進入昆士蘭的。如果他們的豁免請求獲得批准,則他們進入昆士蘭後必須進行14天的強制性飯店檢疫。從大雪梨地區返回的昆士蘭居民將在12月21日星期一凌晨1點後24小時獲得邊境通行證,返回昆士蘭州的住所,在離開病毒熱點地區後的14天內接受檢測和在家隔離。從12月22日星期二凌晨1點開始,從大雪梨區返回的昆士蘭人將需要獲得通行證才能進入昆士蘭,並進行14天的強制性飯店隔離檢疫。
→昆州新州交界的昆州檢查人員恢復上工,今天開始恢復與新州大雪梨地區硬邊界。
→因為在廢水處理站發現病毒痕跡,昆洲衛生局呼籲住在黃金海岸、 Cleveland、凱恩斯和Townsville的人如果有任何感染徵兆,都應該出來做病毒檢測。
→昆州最新疫情消息,請參考昆州衛生局網站
https://www.qld.gov.au/health/conditions/health-alerts/coronavirus-covid-19/current-status/contact-tracing.
⬛新州
→新增病例23例,共4,582例,死亡55例。
→新州24小時內共進行38,578次測試。
→80例正在醫院治療中。
→新病例中8例從海外返回,正在飯店隔離檢疫中,15例是本地感染。
→今天新增病例有15例與Avalon感染集群有關。
→從今天起大雪梨地區實行新的限制措施,來減少進一步的社區傳播風險:
•家庭聚會僅限於10位訪客(直到12月23日(星期三)晚上11:59)。
•在所有室內環境(包括接待場所和禮拜場所)中,每四平方米一個人的規則將被重新引入。
•營業場所和宗教禮拜場所都需要申請人數限制,上限300人。
•禁止在室內場地進行唱歌和朗誦。
•除婚禮外,不允許在舞池活動,婚禮最多可容納20人。
目前新州衛生局還敦促大雪梨地區的人,包括中央海岸、Illawarra Shoalhaven和,Nepean Blue Mountains地區,除非是非常重要,否則不要拜訪養老院、身心障礙機構或弱勢群體。該建議將在12月23日(星期三)重新評估。雪梨北部海灘地方政府區域居民的“待在家裡”命令也將持續到12月23日(星期三)晚上11:59,來控制病毒傳播。聖誕節前將向雪梨社區提供進一步明確的健康建議。
→新州的從海外返回的一名旅客發現感染到英國最新的變種病毒。新州衛生部首席醫學官今天證實對該突變的擔憂,但這種突變並未在社區傳播。
→新州最新的疫情消息和感染地點、檢測診所等資訊,請參考新州衛生局官網。https://www.nsw.gov.au/covid-19/latest-news-and-updates.
⬛維州
→新增1例,共20,357例,新增死亡0例,共死亡820例。
→維州連續52天沒有社區傳播病例。
→活躍病例13例。
→維州疫情更新請上官網查詢 https://www.dhhs.vic.gov.au/media-hub-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
⬛北領地
→新增0例,共72例,死亡0例。
→12個活躍病例。
⬛首都地區
→新增0例,共118例,死亡3例。
→活躍病例1例
⬛西澳
→新增1例,共846例,死亡9例。
→活躍病例11例。
⬛南澳
→新增0例,共566例,死亡4例。
→活躍病例3例。
→高風險社區傳播的排除人員
高風險社區傳播區定義中不包括以下人員:
▪個人在雪梨機場過境的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並且在整個旅途中都戴口罩。
▪一名完成14天隔離檢疫的海外入境者,乘車直接前往雪梨機場,實際在雪梨機場停留的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並且在雪梨機場的整個時間裡都戴著口罩。
▪如果在12月11日至20日(含)之間穿越北部海邊或Cronulla、Lane Cove、Turramurra、Wolloomooloo、Penrith或Lavender Bay郊區過境的人被排除在外,或者乘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旅行並戴口罩者。
→在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凌晨12:01之後從新州的熱點區之外抵達的旅客在等待病毒檢測結果時無需隔離(除非有感染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自我隔離)。
→防疫詳細政策請上南澳衛生局官網www.sahealth.sa.gov.au查詢
→有關隔離和檢測要求的詳細信息,http://xn--www-y28dz2br8kxzt1gxd18bbs0a26a.sahealth.sa.gov.au/covidcontacttracing
⬛塔斯
→新增0例,共228例,死亡13例。
★聯邦政策和各州政策詳細內容,請自行到政府官網查詢。
★如果你在澳洲發現自己有可能感染病毒,請勿自行到診所或醫院,請打電話給你的家醫或打電話到政府的24小時防疫專線1800 020 080,如需翻譯請打131 450。
★如果遇到緊急醫療情況,請致電000。
★請照顧你的心理健康,如果在澳州你或你知道有人感到憂慮、焦躁需要找人聊聊,或適遇到家暴、性侵等,請善用利用以下熱線電話。
澳洲全國性的家暴、性侵專線 1800 Respect National Helpline: 1800 737 732
維州安全步驟危機專線:1800 015 188
婦女危險專線(NSW):1800 656 463
生命線 13 11 14
兒童求助熱線 1800 551 800
澳州男性熱線 1300 789 978
Suicide Call Back Service 1300 659 467
戰勝憂鬱 1300 22 46 36
Headspace 1800 650 890
如果需要電話口譯服務,請撥打電話131 450。
今天澳洲新增26例病例,共28,198例,死亡908例,世界病毒感染第99名。目前新州又發現新的境內感染,都集中在北部海邊。昆州恢復與新州的硬邊界。澳州也從海外返回遊客發現新變種的病毒,新州衛生局也很小心應對。
最後祝大家在疫情中健康平安,也謝謝辛苦的第一線防疫人員和家屬,還有乖乖遵守規定的人們。記得多聯絡親友,跟異鄉的家人朋友報平安!
如果你喜歡️Una的澳洲防疫政策整理,歡迎給個支持點讚和留言,祝福大家都能健康平安度過這次疫情,記得吃好、睡好、運動,然後少抱怨,看一下澳洲政府的努力,讓我們繼續為澳洲和世界禱告,希望大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上工治未病翻譯 在 四季養生篇02|作者: 李宇銘博士|夏季解暑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上工治未病 」--《黃帝內經》。 上工 指上醫,治可理解為治療、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 即治理預防未發生的疾病,預防疾病的發生。未發病就要先開始 ... ... <看更多>
上工治未病翻譯 在 上工治未病 的推薦與評價
上工治未病. 5406 likes · 2 talking about this. 這裡我們提供養生觀念,防病之法以及治病之道。歡迎大家一起討論醫學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