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Season123
#觀後感
#第一篇
#難免有劇透
#請自行斟酌
題目:痛苦和時間的關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uffering。)
1。我记得我外婆同我阿嬷都讲过:“我哋大家同枱吃饭,各自修行、各收其果。”
这一句话,背后有很深的因果论。能一起吃饭是共业,然而生活的修行,是各自修各自的业报。毕竟,每个人的际遇都不一样。
2。新时代靈性學習裡有一句經典話語:“我们大家都在创造自己的实相。”(we create our own reality)。里头虽然没有因果论,然而也说出了你我他怎么诠释這世界,這世界就给你我他怎樣的展现。
3。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也说过一句话,DARK在 Season 2 里头也曾拿來运用:“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if y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s into you).
這一句話來自尼采的經典著作《善恶的彼岸》,前面还有一句的:「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這在說明著一種現象:當你長期被別人欺壓,最終你也會成為欺壓別人的人。
這是佛也能變成魔的概念。
以正義或愛之名來反擊敵方,也是種暴力、也是魔、也是深淵。你和他是合一的。
4。在量子力學(Quantum Physic)理論裡,也曾說:「你的世界,是由你的意識創造的。」
這也為何現代這麼多人不斷想要創造正能量,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我先說出以上這些,是因為這些話語都正在「催眠」著我們,要我們去相信我們的生命裡,我們是有自主權、有will power、有選擇權,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世界嗎?
在生命裡,我們真的有這麼大的power 來 override 生命的苦難嗎?
於我,答案是沒有的。
至少我的生命裡,沒有。
就如 DARK 裡頭的每一個角色都在痛苦裡。而且沒有power 去改變,不管你是 Adam,還是 Eva。
Dark 的編導團隊很「調皮」,企圖心也很強。
他們在第三季第一集裡,一開場,就想要把我們長年累月被催眠的「正能量學習」給摧毀。是的,徹底摧毀。
他們借用另一個德國悲觀主義的哲學家叔本華的話來說:「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却无法决定自己想要什么。」
“Man can do what he will,but he cannot will what he will。” ~ Arthur Schopenhauer。
簡單來說,就是:「你以為你是 Superman,其實你不是。真的不是。」
我們看似強大,其實是如此脆弱、也如此無助。
我們對世界、對生命,我們的應對是起不了任何改變它的作用。我們只能應對。就是:you can do what you will。
正如劇情裡的:
~ young Jonas 失去 young Martha、
~ adult claudia 愧疚於殺死 old Egon、
~ old claudia 救不回 old Regina、
~ adult Noah 失去 young Charlotte、
~ adult Tronte 得不到 adult Claudia、
~ adult Hannah 得不到 adult Ulrich、
~ old Eva 被 old Adam 「殺害」而再以愛之名來繼續生恨、
~ young Mikkel 回不到2019、
~adult Katharina and adult Ulrich 找不回 young Mikkel 的痛苦等等等
這些都是 Grief and Loss。all huge losses in Life,所帶來的痛苦。
在不同的角色裡,痛苦展現不同的面貌。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生命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失去自己最重要的,導致各自都很痛苦。
然而,不管是佛教、神學、哲學、科學、民間信仰,都給我們很多概念及信念,要我們去相信:希望、救贖、天堂、極樂世界、轉化、痊癒等等。
不管你用什麼字眼來描述,其實都在說著一件事:「你現在很苦,你將來會好起來的。」
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會把自己所屬於的美好統統寄望在未來。未來會好的。在未來裡,眼前這些痛苦都將會過去的。
然而,沒有人教我們 How to resolve the pain?即便有教,我們也學不上來、也做不到、也liao bo giu。甚至我們學起來,能解決眼前的痛苦。然而下一回的痛苦依然接踵而來。
我們被「未來」欺騙了。
說的再貼近我想法:是我們被這些「時間概念」欺騙了。
就像劇情裡所有角色,不管你是逗留在此時此刻的、回到過去的、奔向未來的,做了什麼的,都沒有辦法改變那份心中的痛。
這份痛苦,只會愈來愈複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會愈來愈糾纏。
一直想為痛苦找出路,然而,只是一直在鬼打牆,看似是出路,卻又不是。
在鬼打牆的時候,我們難免會亂揣、亂撞。
畢竟,痛苦和時間這個element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姑且在這裡把痛苦分成三個時間點的概念來繼續訴說。
痛苦和「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
也是訴說著 Dark 裡頭不同的角色所展現的不同面貌。
(A)
第一種概念:把痛苦放在「過去」來應對。
這意味著,這群人想要找到源頭。他們相信只要找到痛苦的源頭,我把它消除,痛苦就消失了。
Adam、young Jonas、adult Ulrich、old Helge 就是這類典型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只要我找到源頭,我就搞定一切。
young Jonas 要阻止adult Michael 自殺、
adult Ulrich 要殺死young Helge、
old Helge 要去撞死 adult Helge、
Adam 要摧毀 young Martha and the baby。
問題是:哪裡才是第一個源頭?
當你發現你認為的源頭,另外一個源頭又在另一個「過去」等著你啊?
這也為何輔導員一直陪著個案尋找過去的原因,那是一個鬼打牆而且沒完沒了的治療啊。
(B)
第二種概念:把痛苦放在「現在」來應對。
活在當下、正念、呼吸法,在輔導裡,這些都是讓每個人再活回此時此刻。
永遠永遠告訴自己就只有這一刻。
research proven,對有上癮症的人很有效。不用擔心未來、不用被過去牽絆,就走眼前的這一步。
於我,我覺得 第一季 and 第二季 HG Tanhaus (科學家)就在這個狀況。也最能代表這狀況。
兵來將擋,我不去參與你們的過去、也不參與你們的未來。
你們有事情,你們來找我,我為你們解決。
然而,我不去找源頭、也不去找出路。因為兩部時光機,都能在我手上。
一部代表過去、一部代表未來的時光機,都同時存在著。(這個不得不再稱讚編導們,實在夠厲害,讓兩個不同時間點的同一個物品同時存在一個空間裡,完全打破雞與雞蛋之間的矛盾。)
然而真實的人生,也真像戲中的 HG Tanhaus,每一次門前鈴聲一響,HG 抬頭一望,不是 adult Claudia and old Claudia 來找他、就是 young Jonas and the stranger 來找他,連 adult Ulrich 都會找上門!而且訪客不曾停過。忙死他了。
這意味著,大家的「過去」及「未來」都會來找你,雖然你一直很想處在「現在」。可是你無法逃開「過去」and 「未來」,因為時間是一個「三合一」的整體,你切不開啊!你要怎麼切開,也切不開啊。
就像 old Claudia 對著那個失望無法改變世界的Adam 說:「Nothing is complete without a third dimension。」
有過去、現在、未來,世界才能成立。
SIC MVNDVS CREATVS ESR
(世界即是如此創造而成)
(C)
第三種概念:把痛苦放在「未來」來應對。
這意味著,這群人想要找到出路。有痛苦,沒有關係,只要我找到出路就行了。
即便我找不到出路,我只要相信它。永遠深信不疑,這種相信會逐漸成為信仰。
Eva、Noah and Elisabeth 就是代表人物。
Eva 深信死亡後必重生。黑暗後必有光亮。就像我們常說雨後必有彩虹,這種深信。(說真的,經驗說:十次大雨之後,也未必有一次彩虹。)然而這種對「未來會有希望」的相信很安撫人心。大家都很渴望。
Noah 深信 Adam 是救世主。他讓那個處於在自殺狀態中的Jonas更相信未來的Jonas。因為在未來,Adam 曾答應Noah會給他一個天堂。
Noah 深信不疑,直到真相大白,他被妹妹Agnes殺死,這也全是Adam一手策劃的。這悲劇人生的角色,真冤枉啊!很符合叔本華所說的:「you
cant will what you will。」
young and adult Elisabeth 每一回不厭其煩問 young and adult Noah :「告訴我天堂是什麼?」
第三次我看到她再問Noah的時候,我都哭到像死媽媽一樣。
「告訴我天堂是什麼?」elisabeth 如此問。
「天堂是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它不會紀錄你現在所面對的所有痛苦。在哪兒,你會忘掉這些痛苦。」Noah 總是比手畫腳對她如是說。
Elisabeth 很痛苦,她需要這些希望。哪怕她也知道這是假的希望。從她眼裡,我看到那絕望的眼淚。不管是 young or adult,倆位Elisabeth 真是我心頭愛啊。
說到這裡,有第四種概念嗎?
我覺得現實生活中沒有。或者說很少很少,然而戲劇裡提供了第四種概念。
(D)
第四種概念:你就帶著痛苦遊走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之間。
是的,既然把痛苦放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都不是究竟的話,那麼就在這三個時間點裡繼續遊走吧。直到你看懂「時間就是上帝」。(註明:。這是Adam 說的,不是我說的,我只是quote來用而已。)
時間就是上帝,不是嗎?就唯獨時間參與所有人類的發展,看盡人生的變化。
時間就是上帝。我們從來都無法和「上帝」討價還價。然而我們可以遊走於「時間」之間。
第七集,就是這樣不斷在時間之間遊走,很厲害。Episode 7 也索性名為 between the time。我都快要遊走到瘋掉。花了三個多小時,看這一集。
adult Claudia and old Claudia 就是這個概念的代表著。
她不斷在時間之間裡遊走,紀錄、整理、分析。把在平行世界的自己也給干掉,不受任何團隊牽絆、不加入任何組織,讓自己「上善若水」。
唯有不站在任何一點,才能站在任何一點來看待痛苦。
境界非常高。
所以也唯獨她能看破 Adam and Eva 的紅塵世界。
Adam and Eva 都太執著己見,美化自己的行為及動機。唯獨 Claudia,她求解脫的態度好迷人。好迷人。
好啦。我說很多了。你還能讀到這裡,我也真的很佩服你。
如果你還能讀的懂,我肯定你也是 DARK 癡迷一名,如我。😂
最後我想引用HG tannhaus 的經典名言:「我們所知的只是一小滴水,我們未知的是一大片汪洋。」
從 Jonas 口中說出這句話,在劇終解救了兩個平行世界所有正在面對痛苦的靈魂。
ah,What a wonderful world。
DARK,真的很精彩!
以量
28/06/2020
#我沒有寫完的
#陸續有來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尼采所說的是對的,
就是上帝已死,那麼我要做什麼不是都可以嗎?-- 麥可福特
尼采說「上帝已死」現證實尼采已死!高傲的巴別塔效應作祟!真理是需要驗證才能見證出來!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一句名言:"上帝已死",如今我印證:尼采已死,上帝仍活著,至今這世代仍有許多"尼采"對生命與造物者許多的不滿~就從褻瀆開始?
霍金著作一本時間簡史,他卻不認識創造時間與空間的主人!他的心靈深處在想什麼?唯有 上帝知道!這不也是另一種巴別塔效應在發酵!不是嗎?
經上說~【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馬書 1:28
人非常有限,因隱藏許多不對稱知識與真理,以致我們無法知論,不可知論!唯有謙卑才能看見真理。才能遇見創造宇宙的真神!
福音是神的大能~…19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20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21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做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22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 羅馬書 1:19-21
愛的萬物論 http://www.iqiyi.com/v_19rr8zo6n0.html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命從何而來?它不只是一顆受精卵,而是一顆受精卵發現它竟然存在了。
它驚訝,它失措,不知何去何從,也沒法解答我為甚麼要存在。希臘就有句名言說,沒有出世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面對存在,自然產生存在焦慮,需要被指引,我卻是我唯一的明燈。
海德格有個很詩意的說法:人是被拋擲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不知道誰把人遺棄在大地上,但畢竟我們席地而起,在未確立人的本質之前,人已存在於世。這脗合了沙特的推論: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先於本質,違反了人類一貫的認知。一個畫家要先在腦裡產生想法(本質),才可實現在畫紙上;同理,一個人先要清楚目的,才去採取行動,例如是飢餓驅使人們來到麥當勞。存在先於本質,就像人戛然發現他竟身處麥當勞,就像半夜打開雪櫃,卻不肚餓,也沒有想吃的東西。
沙特的意思是,人的存在不需要目的,反正它已存在了。基督徒可以相信上帝安排他一個位置,去完成一些任務,即使是無神論者,也在生命中找尋需要完成的事,找尋人生目標。但沙特告訴你,這樣離存在本質實在有點遙遠,因為類似目的是人後來加上去的。
人生的目的是為自己安排意義?
這個結論未免來得太快,好似略過了無數問題,又像說服自己「只要你覺得有意義就有意義」之類的廢話。好,我們暫且不跳到結論,就先由人的本質出發,回到存在的無遮蔽狀態詰問存在。
光溜溜的人站在世界,生理需要驅使他去覓食尋家,我可以說這種生理需要是對存在的遮蔽,因為生命有了目的,它要滿足各種需要去維持生命。好了,我滿足了生理需要,那我維持生命又到底為了甚麼?如果維持生命只是為了維持生命,生命該如何面對死亡這個否定?
這才是存在問題,一個無需要的人才有能耐提問出來。一個債仔不會去問存在問題,因為他的生命需要用來還錢。一個會問存在問題的人,其實比債仔幸福,亦比芸芸追求滿足需要的凡人更親近人的本質,近乎佛家嚮往的免墮輪迴。知足常樂是封閉的迴圈,人從需要層面剝離出來,才會發現存在問題,向世界開放,體現自由。
對了!人是自由的!我們發現了第一個本質。
我自由了,自由卻是痛苦。如果用自由可以換取快樂,大部分人都會甘願接受奴役,所以《1984》才會有「奴役即自由」這句弔詭名言。
自由代表我要為自己採取的每個行動負責,不能怨天尤人;自由代表我甚麼都可以做,卻沒有可以遵循的軌道;自由是行使自由意志,奈何人的意志太薄弱,經不起考驗;自由的我不從屬於誰,卻渴望從屬於誰。對奴隸來說,自由是自我解放,但一成為自由人,他便失去了奴隸主的保護與命令,畏縮於自力更生,茫無頭緒,惶恐不安,唯有去尋找新的腳鐐,得享安息。
自由好還是奴役好?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這樣解答:「各人蒙召的時候是甚麼身分,仍要守住這身分。你是作奴隸蒙召的嗎?不要因此憂慮;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
在保羅眼中,自由較好,但奴役也不差,因為自由人要作眾人的奴僕,去做好事;奴隸得釋放,為要得到做好事的自由,終究仍是神的奴僕。基督徒的存在解答就是:耶穌予人自由,人藉自由服侍上帝,以奴僕的樣式服侍社會。
尼采卻說,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個,而且已在十字架上死了。他不反對耶穌的生活態度,卻鄙視基督徒的敗壞──一套自我降格的奴隸道德。耶穌很明顯是解放者,但大多數所謂基督徒卻是犬儒的自我禁錮者,對神的崇拜演變為權威性人格,拒絕質疑,逢人說項,摒棄了人的本質:自由。
太早被人安排答案,人就會放棄去問問題,也就失去獲取答案的自由。存在問題裡面,有很多對弔詭矛盾,例如保守無知才可以求知,存在被遮蔽才可以被解蔽,但解蔽又同時是對存在的遮蔽等等,之後我會講更多。但你要先接受我這個答案:
如果你一早接受了我對存在的解答,你就失去親自解答存在的自由。
你正被我奴役,你雖心甘情願,但不要作我的奴僕。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亦請期待下一本小說《捉姦》面世。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 在 【哲學教室】(77)上帝真的死了嗎? 尼采的「權力意志」與 ... 的推薦與評價
宣稱「 上帝 死了」是為了強調「權力意志」,充分展現「權力意志」便可以成為「超人」……__________00:00 尼采名言 00:34 上帝 死了02:13 權力 ... ... <看更多>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 在 尼采:「當你對抗惡魔時,小心你自己變成惡魔。」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尼采 的名言:「上帝已死」,不過尼采死了…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後面的馬可福音… 0. ... <看更多>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 在 巴別塔效應-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一句名言:"上帝已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一句名言:"上帝已死",如今我印證:尼采已死,上帝仍活著,至今這世代仍有許多"尼采"對生命與造物者許多的不滿~就從褻瀆開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