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7/應酬
好白的牙齒
殺過上萬道菜
對著我笑
下車後
身邊仍跟著
許多輪胎
會後
灌了太多唾液的人
重新苦練走路
將聽到的姓名放進冰箱
再見到時
辯稱已經煮過對方
▉ 本日用報 蘋果日報
▉ 剪取新聞
2020出征選總統 吳佔先機/
弭平候選人嫌隙/
國民黨主席落選人的可能動向 A2
會後失蹤15小時 「扁太累夜宿台北」/
扁已有所克制 A4
川普見俄官員 「康梅瘋了」/
稱開鍘解除壓力 傳女婿恐遭查/
身邊親信遭鎖定 A6
同黨議員分道揚鑣 白宮孤立無援 A6
推軍售討好穆斯林 重建中東關係/
促對抗恐怖主義 A6
蝦味先老闆淚訴「疏忽」 500萬交保 A8
摔嬰惡保母復出幼園/
還發現無照老師 若屬實也將開鍘 A10
受創女童 哭著復健學走路 A10
台首位高職生奪英特爾獎/
研發環保印刷術 「苦練終有收穫」 A12
少女網戀大叔 結婚3天休夫/
驚覺性格怪又愛哭 嚇到搬回娘家 A13
陳星出示情書 立委斥混淆視聽 A13
邀人妻學生開房間 副教授辯:純唱歌 A13
飛踢學生 劣師仍拗求好心切 A13
本土劇9年賺6億外快/
營運長親到購物台 A14
代言找上門 商品增銷路/
好事多也上架銷售 A14
演員背冰箱功能 觀眾如置身賣場 A14
4輪胎插百根螺絲釘 車主驚呆直呼太扯/
「沒看過這慘狀」 A15
伊朗大選 羅哈尼成功連任/
對手控誤導發展 A16
婦罹巧克力囊腫 輕忽竟癌化/
3%機率會惡化 術後應定期追蹤 A17
口乾 唾液分泌少 齲齒機率高 A17
扛家男突罹癌 種菜養病殘4口 A18
靠國二女照料 癌母嘆放不下 A18
內生技術 大立光成功秘密 A19
生技經營者會議 為產業提藥方 A19
《大釣哥》端午9戲院重映/
導演「豬大哥冥冥中安排」
張兆志隔25年再娶 520套牢小13歲網紅/
小倆口不急著宴客/
姓名:許允樂(1987/4/4) C2
書法家趙心妍生3罩杯/
H巨乳4嬰吃到飽 C2
比莉開球散播歡樂 心靈雞湯灌周湯豪/
跟盆栽講話 C2
艾怡良開唱義賣醜照T恤/
《歡喜就好》點歌迷笑穴 C2
2寶媽隋棠 滿意Max Mara新裝 C8
CELINE Clasp特大包搭細肩帶/
王菲就愛它的酷 C8
季後賽玩真的 冠軍戒才是王道 D1
年度MVP詹皇梅份 教頭隊友抱屈/
史密斯:他們嗑藥了嗎 D1
球評殺時間 忙打牌猜拳 D1
天殘腳進敵營 媒體奉勸別出門 D1
杜蘭特預言 雷納德一定上 D1
網購涼感商品 銷量增5倍/
避免過量與頻繁使用 E1
▉ 我 國 限 時 動 態 企 畫
「 這 些 動 人 故 事 將 在 二 十 四 小 時 後 刪 除 。 」
「 上 面 只 是 個 文 案 ,
是 當 年 Instagram 限 時 動 態 宣 傳 詞 ,
不 要 再 問 我 為 什 麼 沒 刪 了 。 」
▉ 步 驟 一 任 選 一 份 當 日 發 行 報 紙 。
▉ 步 驟 二 剪 取 標 題 字 詞 組 成 內 容 。
▉ 步 驟 三 附 上 每 一 字 詞 原 始 新 聞 。
▉ 本 企 畫 將 持 續 一 年 。
上門女婿陳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正是男兒讀書時|宋人市井|02 >
文臣地位這麼高、待遇這麼好,那要經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其中一員?
在宋代,最便捷也最可靠的通道只有一條: 參加科舉考試。
有學者做過統計,若以《宋史》中有無記載為標準衡量,則北宋官員中,非官二代出身者佔到了55. 12%,可見科舉在宋代確實起到了促進公平、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的作用。很多家境貧寒、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以通過考試進入政治系統,以致時人有「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的說法。
這裡的「糊名」,說的是宋代首創的「糊名法」。在科舉考試中,這項法規通常是和「謄錄法」配合使用的,即禮部省試判卷之前,要先由「封印院」用紙條將每張考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和籍貫糊住,再轉送「謄錄院」,由謄錄院書吏在 皇帝派來的內侍監視下,把試卷全部重抄一遍,並將原本和抄本對應編號。考官批閱抄本定好名次後,需對編號確定原本,再打開封住的卷首,按籍貫姓名公佈名次。古代沒有掃描器這樣的電子設備,要完成這些工作,得耗費相當的人力和精力。但也正是如此,才能體會到古人對於公平的追求有多麼執著。
當然,科舉考試並非官員選拔的唯一方式。如果僅從人數來看,「恩蔭」出身,也即憑藉父輩職位功勞、不參加考試選拔就直接除授官職的人,就要遠多於科舉出身之人。但恩蔭補官,不僅授官品級低、升遷慢,初為官時還不能做知縣、通判、知州一類的「親民官」,可謂處處都是「天花板」。因此很多有志氣的官宦子弟,都不願意走「恩蔭」之路,而寧願去參加科考。
相比之下,科舉出身的士人,前程則不可限量。因此即使是高官富豪,也以招到進士女婿為榮,以致出現了「榜下捉婿」的現象:為了搶得招親先機,很多人乾脆跑到禮部放榜的地方「守株待兔」,名次剛出來就現找士子議親,急迫之態,幾近於「捉」。不過,也未必所有新科進士,都會笑納高官權貴們送上門的姻緣。比如徽宗時期著名的奸相蔡京和王黼,就都有榜下捉婿失敗的經歷,而且還不止一兩次。
總之,科舉不光能解決生計前途問題,有時候連婚姻大事都能迅速解決。也難怪宋真宗在《勵學篇》中自信滿滿的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直接拿票子、房子、車子和妹子勸人勤奮學習,格調固然不高,但對大眾而言,卻是最有力的刺激。
正因為「讀書」與打破階層壁壘、改善個人命運密切相關,天水一朝才學風大盛,不光民眾熱衷科舉,地方父母官重視辦學,就連鄉村中也大半設置了「村塾」,普通農家子弟只要繳很低的學費,即可入學學習一些簡單文字,以佐日後生計。有這種全民向學的社會風氣作甚礎,宋代才得以成為被陳寅恪先生譽為「造極」之世的文明高峰,產生了張載、二程、朱熹等一大批優秀的學者,進而產生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堪稱讀書人終極理想的慷慨之音。最通俗和最崇高的勸學格言,出現在同一個時代,互為表裡,恰好構成了一張關於宋代文教發展的完整拼圖。
---------------------------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 《 復活清明上河圖》
上門女婿陳運 在 林風照影-林美照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貼自 Jeff Ko 影評分享
這篇寫得好棒
https://www.facebook.com/jeff.ko1/posts/10153062574113948
傑夫哥的電影筆記本: 《 大囍臨門 》
戲院的黑暗中,悉悉嗦嗦,
觀眾們笑成一片,再又哭成一片,此起彼落;
接連四年,豬式賀歲片在「拜年檔」獨佔鰲頭,
今年的「豬哥亮現象」,臻於巔峰!
坦白講,這個電影我看不懂!
接連看了兩遍,還是看不懂!
這部戲,很詭異;
傑夫哥筆下寫過的影評、劇評多了去,
唯獨這個戲,不知該自何處下手來評?
我看不懂的是:
這些演員,是怎麼了?
先容我真心誠意的說一句,
看的時候,
一邊看,我不只一次心裡的OS.是:
「原來這個電影這麼好看!」
好看在一氣呵成,
好看在真情流露,
好看在讓人打心坎裡覺得親切,舒服,
好看在讓觀眾恍如就站在那些「嘻笑怒罵,大哭大鬧」的眾人身旁
眼睜睜,實實在在地旁觀著;
而這樣一齣「嘻笑怒罵,大哭大鬧」的戲,
居然從頭到尾,沒讓我感到一絲一毫「演」的痕跡?
這,就是我「看不懂」的地方。
「喜劇」能不「誇張」嗎?
豬哥亮領軍的一群人,能不「做作」嗎?
但,對天發誓,我淚流滿面好多場戲,
而林北哭出來的每一滴眼淚,
都是那樣自動自發,毫無預警,就給他哭ㄘ來滴!!!
(每次林心如一哭,我就哭;
每次豬哥亮一哭,我就無法自抑~)
看了這麼多年的電影,
這麼奇特的「化學效應」,生平僅見!
(而這還不只是一兩個演員對手時的化學效應,
是整部電影大小角色十幾二十個…)
這個吊詭的「化學效應」,
讓你以為:
這些,不是演員,
是把一群本來就長這樣,就這樣說話,
就這樣過活的人直接找來,放在一起,
戲,就出來了;
是把一群原本私底下就熟得不得了的演員,
直接找來,擺在一起,
故事,就出來了;
但,怎麼可能會是這樣呢?
林美秀,平常哪裡會穿成那樣?
豬哥亮,哪裡會養魚、標魚、巡魚塭?
林美照的鼻音,哪裡去了?
而李東學、寇世勳,甚至林心如,
根本跟其他人在「發展領域」跟「戲劇路數」上是「不同掛」的,
私底下哪有什麼「本來就很熟」的機會跟條件?
(我說的「熟」,
是指例如陳亞蘭等人在綜藝節目裡跟豬哥亮的那種「默契」),
所以…
這,每一場戲,每個畫面,都是「演」出來的,
但,怎麼能夠演到這樣「不像在演」呢?
我,歎為觀止了!
(你哪裡還敢說「賀歲片」是應景的,是投機的,
是沒有太大的學問的呢???)
不要小看這個「化學作用」,
這個效果,直接地發酵成「氣場」,
直接落實了人物跟情節的「說服力」跟「感染力」,
林心如跟李東學第一場親蜜戲,就放了一個屁,
但你不會覺得突兀、造作,因為整場戲流暢、自然
(正常男女,誰不放屁?);
再看,
李東學第一次上門做客,一場圍著圓桌吃飯的戲,
那場戲,看得人目不轉睛,欲罷不能,
那場戲,有什麼了不起的戲劇「張力」跟「衝突」嗎?
其實沒有,
就是尋常對話,家常問答,
但,居然,人人都「有戲」!
那些「翻魚翻船」、「插筷子拜床母」…的小對話,
豬哥亮一哇啦啦大叫,全場觀眾就大笑,
因為,那就是他們的語言,他們的經驗,
因為,那就是他們由小到大,跨越世代的「生活趣味」呀!
(別人的電影,
梗,是要靠編劇設計出來杜撰出來的,
而這個「神劇」裡頭的「梗」,
卻泰半是這樣自己長出來的)
而,一群完全「入戲」的好演員,
不管年齡,不管來處背景,不管過往的表演風格,
就這樣全被HOLD在那個「處境」(情境)中,
所以,甚至不需要靠剪輯、走位、鏡頭調度這些技術面的東西,
一場戲,就可以鮮活到那份上,
每句話,每個動作,每個角色互相之間的反應,
不論節奏,不論情緒的力道,
每一個人,全都到位!!!
(看這樣的戲,像看最過癮的球賽,
神球技,神默契,
好看得不可思議!
~接二連三,不只一場。)
還沒完~
這個奇妙的化學效應,提昇了「戲味」,
也給了所有台詞一種由內而外發出光芒的加分作用,
看到後來,你已經分不出哪些是劇本寫的?
哪些是一個在哪種情況的人,本來就會那樣說的?
那些台灣俚語,
有的生動,有的促狹,有的優美,有的詼諧,
哪句不是充滿了草根的「智慧」和「韻味」?
這麼棒的創作元素,
被做了最恰如其份的,最相得益彰地運用,
真豐盛,真奧妙,真爽!
還沒完~
正因為人物活了,角色跟角色的關係有說服力了,
角色的處境跟情境有感染力了,
於是,所有的「情感」,便都有「靈魂」了:
豬哥亮摸娑著牆上女兒身高的刻痕…
豬哥亮提著一雙鞋,邊嘟嚷著「我們不好,我們不好」邊跑走…
那樣短短的兩個鏡頭,試問誰不動容?
(那麼點到為止的處理,
一點都沒有刻意催淚的矯情,真好!)
一個「喜劇天王」,這次,卻惹哭了多少雙熱淚盈眶的眼睛?
戲裡最動人最珍貴的,
始終不是那些「明星卡斯」、「笑料包袱」,
或者「兩岸衝突」的主梗,
而是普世皆同的「家族價值」、「細膩親情」,
所以,真的不需要刻意去做行銷上的沙盤推演
(用怎樣的「元素」,來攻怎樣的「市場」?)
只要把最實在最誠懇最直接的人性情感拿捏精準了,
但凡對自己的子女、父母、親人有深刻感情的觀眾便都會產生共鳴了。
(再回頭補一句:
從素珠到豬哥亮、林美照、王彩樺,
再到台語說得比想像中有「溫度」的林心如,
你看過電影以後再回答我:
他們,是不是怎麼看都真的像是「一家人」?)
可能你會說這戲是個「有福份」的戲,
只是因為兜齊了這些對戲、對味的演員,
整個戲,就「水到渠成」了?
錯!
我要說這個劇本、這個導演,真是不簡單!
要曉得,
喜劇之所以是喜劇,
在形式上,多半必須「誇張」些,
在情緒上,多半必須「放大」些,
一個擺明了以「表層趣味」(所謂「博君一笑」)當賣點的喜劇,
要怎樣才能讓人的第一印象是
自然,真誠,實在,不但入情入理,還「入心」呢?
那麼,
這個導演的整體「駕馭能力」該有多厲害?
這個導演對演員們演技的力道、節奏,
以及整體統一性的觀察,該有多準確,多敏銳?
真的,事後來看,哈哈一笑容易,
但那箇中過程,應該無時無刻不是提心吊膽的吧?
還有,我特別喜歡李東學這個人物的設計,
有必要多提一下:
李東學的「阿陸仔女婿」本來可以很單純地就成立了,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地,設計出「父母離異」這樣的個人背景?
那個背景,不只增添了某些關鍵轉折的衝突性,
也實值地增加了李東學這個角色的「完整性」,
也更進一步多挖深了一層去強調:
父母親子一世不變的深情,
自古皆然,哪裡分什麼台灣、大陸?
~李東學跟林心如這兩個「第二代」,
在主發揮落在上一代的故事中,
原本有被「符號化」、「道具化」的危險,
幸虧導演和編劇對這兩個年輕人角色的刻劃夠用心,
也靠「唐家妮」…對不起,林心如,這等舉重若輕的好演技,
她連小細節都無處不「走心」
(訂婚宴上,那個短短的,沒有台詞的,
安撫了一下李東學的小動作。)
才讓這個人物紮紮實實,牽動人心,
試想,要是換一個功力稍弱的人來演,
那些團團坐的吃飯戲,女兒的台詞原就不多,
整場戲下來,能不被「吃」(忽略)掉?
這部電影,在導演崗位上的「設計」,用心處處可見,
除了大的人物、情境,
包括許多轉瞬而過的小detail
(比方說西北雨過後,魚塭上頭那一彎彩虹),
總之,這位導演,不簡單!
(黃朝亮導演,
我記住了,
有機會一定一定一定要好好來給他認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