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評論】《#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良心不會讓我去射殺自己的黑人兄弟,或射殺膚色較深在泥濘中挨餓的可憐人,以成就強大的美國。而且射殺他們做什麼?他們又沒罵我『黑鬼』,沒處私刑要弄死我,沒放狗咬我、沒剝奪我的國籍。」——拳王阿里。
上述這段對白,是非裔黑人名導史派克李在 NETFLIX 新作《誓血五人組》的開場,引用拳王阿里的真實歷史畫面與談話,此開場近一步延伸,立刻明瞭拳王阿里背後的意義是美國黑人平權運動的Icon(象徵),這段話更是拳王阿里反對越戰的直接宣言。
史派克李延續上一部作品《黑色黨徒》的風格,開場便開宗明義地使用歷史畫面,將砲管對準美國歷史上的戰爭污點——「不知為何而打的越戰」。在拳王阿里之後,《誓血五人組》呈現一段段黑人前往戰場的真實畫面,史派克李善用剪輯,靈巧地在其中倏地剪進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歷程畫面,聽著旁白說起:「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縹緲的登月計劃,人類對外太空虛無的想像;而越南戰場中流血、送命的軍人,則是血淋淋的真實,兩相對比之下,當時美國的登月輝煌,軍備競賽中的勝利,史派克李刻意並置越戰的失敗,更顯諷刺,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輯的力量,送給觀眾一記當頭棒喝。
接著陸續出現平權運動領袖 Malcolm X、Kwame Ture、Angela Davis、Bobby Seale 等人,對法西斯主義的畏懼與擔憂,對種族歧視的憤怒,史派克李帶著觀眾直視這場貪婪、醜陋的戰役且同時映照出社會的動盪、紛擾,從短短不到五分鐘來看,史派克李已為全片定調。
若觀眾從《誓血五人組》的片頭直接回望 1960 年代,能發現美國社會經歷著諸多抗爭,導致人心惶惶,總統甘迺迪、平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等人遇刺;「女權」興起;「黑人平權」運動高漲,對抗傳統價值與反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狂飆,這是瘋癲、反動的時代。當去年名導昆汀塔倫提諾選擇聚焦 1969 年震驚全美的曼森家族謀殺當紅女星莎朗蒂的血案時,史派克李則在今年交出了《誓血五人組》,選擇著眼越南戰爭,且從黑人視角看待。
從當時美國總統來看,以艾森豪資金援助南越算起,美國有四任總統與越戰較為緊密,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接下來的福特基本上在做收尾撤軍的動作而已)。而美國民眾在六零年代末期,在一連串的美軍陣亡當中,開始質疑越戰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尼克森致力終結美軍對越戰的參與,靠著「結束越戰」的口號上台,不該打一場南越與北越自家的戰爭。
美軍在越南的叢林戰爭長達十餘年,而以越戰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更不勝枚舉,影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當然是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令人不勝唏噓的是,美國從越南撤軍 40 多年之後,《誓血五人組》幾乎可以宣稱是少數以非裔美軍士兵在這場戰爭中的經歷為主題的電影。從影視作品來看,非裔美軍似乎一直站在越戰衝突的局外人的位置,在軍事的貢獻上好似一種集體性的遺忘,猶如銷聲匿跡。然而,每一場美國參與的戰爭,非裔美人都曾在美軍服役,這些人不該被忘記,也該有影像提醒世界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
《誓血五人組》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同於《現代啟示錄》的白人視角,這樣說並非史派克力反感於《現代啟示錄》,相反的,從《誓血五人組》中甚至可以發現史派克李多處向《現代啟示錄》致敬,例如主角們初到越南時去的酒吧,背景就是《現代啟示錄》的海報主題,甚至當主角老兵們坐上前往叢林的船時,背景音樂就放著《現代啟示錄》曾使用過的經典樂章〈女武神的騎行〉。
《誓血五人組》描述四位非裔越戰老兵相隔數十年後,重返越南的胡志明市,四位老兵表面要找尋當年戰死沙場的小隊長屍骨,但實際上卻想深入叢林,取回當年越戰時期偷埋的大量金條,藉以返回美國致富。
基本上《誓血五人組》是一部專屬於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當年血氣方剛的英勇青年,經過歲月洗滌後轉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這些老兵就算帶著瘸腳的傷疾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叢林,縱使地雷滿佈,仍舊對地形、環境記憶猶新,這是時間帶不走的歷史傷痛、戰爭遺毒,史派克李透過角色的傷痕,暗示越戰如同幽靈鬼魂般,纏繞著老兵,同時也籠罩於美國之上,揮之不去,也無法抹滅。
更驚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過攝影媒材的轉換,拉出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電影中只要是「現在」的時空,畫面比例大都以 1.85 : 1 或 2.39 : 1 拍攝,進入回憶後,便限縮畫面比例,改以視覺風格較小的 1.33 : 1,藉此呈現出當時越戰壓迫、緊繃的氛圍,而本片攝影師Newton Thomas Sigel再透過 16 釐米底片獨有的顆粒色澤感,拉出舊回憶的時代感,光是媒材的轉換,便能窺見史派克李的用心。
有趣的是,這四位老兵的角色分別名為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而小隊長名為諾曼,早已戰死沙場,但中文片名《誓血五人組》,缺一人才成五人,這第五人,就由保羅的兒子大衛補上,當然也能視做跨世代的傳承。而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和大衛,更是成立於 1960 年代並走紅的黑人團體《誘惑合唱團》初代成員的名字,順道一提,諾曼則為其製作人。《誘惑合唱團》雖然是黑人組成,但歌曲打破種族藩籬,紅極一時,史派克李透過虛構的角色名稱相呼應,成為特別的弦外之音,歌曲能撫慰、震撼人心,影像同樣也能,兩者間的呼應,史派克李的用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誓血五人組》當中,配樂上也使用了多首黑人靈魂樂歌手馬文蓋伊的音樂,這當然是本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也讓黑人力量(Black Power)更加凝聚,透過歌聲傳唱。
不過,《誓血五人組》並非一味強調黑人至上的作品,老兵保羅戴著標誌「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支持圍牆政策,顯而易見,黑人保羅是支持川普的非裔族群,史派克李更安插了一段黑人與越南人在水上市場起衝突的戲碼,藉此能感受出史派克李筆下的角色有血有肉,也不全然那麼「政治正確」。
黑人老兵受困於當代社會,畫地自限,希冀美國再度偉大,也能是川普的擁戴者,對此,史派克李展現同一群體中的多樣性,並非故步自封的天真認為黑人就不會、不該是川普支持者,反過來說,藉著攝影機,史派克李可能更希望觀眾去傾聽這些人的聲音,看見不同,才有機會跨出同溫層,找到改變與和解的可能,史派克李一直對他自己的角色,抱著某種理解,也邀請觀眾去理解。
而在這四位老兵加上一名青年的公路歷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找到小隊長諾曼的屍體,眾人找到諾曼後,在諾曼早已化為骷骨的荒野中,向神禱告,史派克李特此將鏡頭從特寫拉往遠景的空鏡頭,精準利用鏡頭語言的轉換,致敬其餘越戰已死的無名英雄(特寫專注於個人情緒,遠景空鏡頭則有精神層面上的象徵),此時此景,都是對於越戰的弔念與哀愁,史派克李情緒給的飽滿且立體。
在此過後,影片調性急轉直下,發現諾曼屍體同時,眾人也找到了金條,於是在金條的利益薰心之下,角色開始在立場上有了偏移,原本果敢的團結一心,成了貪婪的暗算鬥爭,史派克李筆鋒一轉,《誓血五人組》成了一場刺激、大逃殺的風格類型電影。
而在這五人組於檯面上的爭奪之外,檯面下也有另外一股力量對金條虎視眈眈,觀眾透過全知視角,發現越南人也有意爭奪金條,而越南人背後,則是法國人指使(法國殖民過越南),於是在電影中的當代敘事線,非裔黑人、越南人、法國人的三方角力,都能一步看作是殖民主義到現今的政治解讀,史派克李游刃有餘地整合、拆解各方勢力,這是史派克李調度多線並進的導演功力所在。
精彩的是,在角色一個接一個死於非命時,觀眾也能發現,當年諾曼戰死沙場的主因,是保羅開槍誤殺,在保羅覺醒的過程中,史派克李打破第四面牆,讓角色與觀眾對話,同時讓保羅與諾曼在虛幻中相見(保羅中了蛇毒才能在恍惚中看見諾曼),在如夢似幻中,諾曼原諒保羅,也解了纏繞保羅心中一世的悔恨,最終保羅雙手一攤,誠實面對死亡,這是史派克李給予的救贖,也是對角色的溫柔。
綜觀全片,《誓血五人組》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且史派克李雜揉各類型的影像,鏡頭語言豐富、視覺風格強烈,在公路類型中醒覺、成長、找到救贖,並與人性對抗,重口味卻不鹹膩、直通人心,進而反思越南戰爭。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情緒是鏗鏘有力,如同片中「美國欠我們的」那句台詞一樣,擲地有聲。
最終,《誓血五人組》結尾收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實演講畫面,提到:「為了拯救美國的靈魂,我們認為不能短視近利,只為黑人爭取到某些權利就自滿,而是要堅信美國永遠不會獲得自由和解放,除非我國奴隸的子子孫孫能完全掙脫,依舊如影隨形的桎梏。就某方面而言我們都認同蘭斯頓休斯——哈林區的吟遊詩人所寫的詩:『是啊,我說得直白一點,美國從未是我所期待的美國,但我鄭重發誓,它將來會是我理想中的美國!』。」
開場是拳王阿里,結尾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過兩名黑人平權運動且反越戰的英雄做出首尾呼應,更將真實歷史畫面和虛構故事合一,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疊合,強調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可謂神來一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段宣言可以識讀史派克李現今對美國的態度,從電影拉回現實,美國目前正處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平權抗爭風暴之中,歷史過了幾百年,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國或許正搖搖欲墜;美國或許離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國或許永遠抵達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舊期許美國能成為理想中的樣貌,堅定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
#史派克李 #NETFLIX #BlackLivesMatter
不勝枚舉相反詞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消弭障礙」、「解決問題」來讓事物操作或進行得更加順利,是各種懶人包、APP與貼心設計等的重要目標。但縮減了問題探索或事物體驗的時間與過程,怎麼影響我們對於「不方便」的耐受度與想法呢?「不方便」看似日常生活中待解決的問題,但今天來透過這篇選自【nippo.com走進日本】的文章,帶我們反思「不方便」體驗的益處。
---
比如,在全國範圍開展設計服務業務的「夢之湖村」提倡「有障礙(barrier-aree)」理念。公司採用了「aree(日語中「有」的發音)」來替代通常的「free(無)」,通過這個打趣的諧音也可以想像,相較於能讓生活變得便利的無障礙(barrier-free),該公司反其道而行,故意在建築內設置會形成輕微障礙的臺階,工作人員就會思考什麼時候「必須出手幫忙」,不斷磨煉自己的眼力。再看另一個例子,富士幼稚園(東京都立川市)的院子是凹凸不平的。比起地面平坦的院子,這種設計可能容易讓人摔倒受傷,行走也會比較費時間,所以凹凸不平是不方便的。但據說這種凹凸不平的設計會讓幼稚園的孩子們更加活潑。雖然有些不便,但這種接近於自然界原野的環境更能讓人感到快樂,如此想來,也就完全能讓人信服了。
...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個說法是,「travel 和trouble的詞源相同,travel(旅行)必然會有trouble(不便)」。基於自己的親身體驗,我也很贊成這個說法。我從來沒用過智慧手機,出差的時候也是如此。於是,每次去陌生的城市幾乎都會遇到一些小麻煩,有時為了尋找預訂的飯店,會在周圍的街道上來回走好幾次。不過,得益於那些5分鐘、10分鐘,我至今仍然記得道路的名稱和風景。憑著嗅覺一頭闖進的居酒屋大多不錯,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但反倒讓我記憶深刻。如果查看著地圖軟體和美食網站的資訊一路找過去,那我或許就只是按圖索驥而已。相反,得益於沒有這些資訊的不便,單純的「出差」變成了「旅行」。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g00712/?pnum=1
--------
【同場加映:百工迎新送舊說書活動】
百工游擊三重奏:三陽開泰來說書
2020年就讓「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團隊成員輪番上陣來說說三本游擊文化的好書《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跟讀者一起迎接新春!
活動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29097190778298/
不勝枚舉相反詞 在 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可能有人會覺得以下這是一篇炫耀文!或是文字太長難以咀嚼,但希望此文讓帶您看到更多健康的可能性。
時報出版社今日回報:上一本書『健康自脊來』的起印量是4千本,出版後不到一個月即再版1千本,目前25刷;這次『好姿勢,救自脊』的起印量提高到6千本,同樣也是出版後不到一個月再版1千本。
許多朋友一次買10本、20本的送人,更多朋友回應我送禮最好的禮物就是:『健康,自脊來』+『好姿勢,救自脊』,我內心感激!謝謝大家的熱情支持,讓我能幸運的行走在我自己的天命之中,幫助大家學習與創造健康。
分享我的新書自序:
標題:『攀向使命之巔,因為山就在那裡』
『我很早就是一位知識分享者,在「網紅」這個名詞還沒出現前,許多有脊椎症狀困擾的網友,已經常常在網路上搜尋我的資訊,透過我的部落格及影片教學自己創造健康,因此有粉絲戲稱我是第一代網紅,我要不謙虛的說一句,確實不為過。
有一天我在路邊小吃店吃完水餃,付帳時老闆娘笑著對我說:「你就是那個教脊椎保健的鄭老師喔」,我也笑著回應:「是啊!」,她扭捏的說:「我都有看你的影片,學了很多很有用的東西,我要謝謝你,你的錢我不收啦!」,我再三推辭她的好意,錢來來回回推了幾次,最終我丟下錢快閃,當下我內心非常溫暖,原來我錄那麼多的教學影片放在YouTube上分享,原本以為是無酬的,後來才發現,人們獲得健康後的微笑,就是我最大的報酬。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幸運的人,因為我擁有的專業技能可以助人,而且我對教學充滿熱情,我的天賦更讓我在專業領域中如魚得水,更重要的是:我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協助民眾用簡單的方式學習與創造健康」,這句話一直激發我的內在動力、強化我的工作熱情,在熱情與天賦合一的情況下,我是一名快樂、且幸運行走在自己天命之中的人。
關於使命,我想起1923年,一名記者問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什麼你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馬洛里留下一句話:「因為山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然後飄然而去。這句充滿詩意的經典名言,深刻在我腦海中、深深感動我,你若問我為何數十年如一日只從事脊椎保健推廣工作,我會俠客魂上身般的挺身回答:「因為這是我的使命!」
我看到頸椎有毛病的學員,一舉手絕對聳肩,任何動作都是先啟動頸肩的肌肉;腰椎滑脫的學員,坐下前都會先蹺起臀部擠壓腰椎;膝蓋退化的學員,從椅子上站起來時,膝蓋會內夾且向前推擠…,除了上述的錯誤動作控制模式之外,駝背、塌腰、半躺半坐、左倚右靠等不良姿勢,不勝枚舉,一旦有了症狀就頻頻求醫,但生活中錯誤模式沒變,當然走向長期的疾病與疼痛。
由於台灣健保方便又便宜、因此社會大眾普遍依賴醫療,很多人都是「把健康議題丟給醫師處理,卻在生活習慣中創造症狀」。但醫師的責任剛好相反,醫師負責的是「疾病」與「症狀」的處置,無法創造人們的健康!人們接受再好的醫療處置,事實上跟健康的產出無關,因為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唯一的健康生產者,沒有人可以代替。
我深信健康的問題並非是醫療的問題,健康的問題其實是教育的問題,臺灣的醫療水準已經是亞洲第一,但我們最缺乏的其實是「健康促進」的教育機構,我說的不是一般疾病認識、健康妙方、網路上如何治好頸椎病之類的零碎知識,而是能系統化、結構化的協助民眾在生活中應用,重新建構好習慣的教學與陪伴,如:正確姿勢認知、動作控制、營養觀念、飲食選擇、情緒管理,抒壓技巧等生活型態,協助人們在生活中自己創造自己的健康。
本書距離我上一本著作:《健康,自脊來》的出版隔了三年,這三年來很高興我與「身體智慧」團隊,以專業培訓的精神,持續打造更有健康價值的「脊椎強背術」研習課程,本書就是該課程的延伸內容。書中一如我的過往風格,毫無保留的希望讀者能真正學會脊椎保健的精髓,因此書中以QR Code提供大量的影片連結,加上文字及圖片相輔相成,相信能協助讀者創造自己的脊椎健康。
如果你或你的親友正在承受脊椎相關病痛的困擾,希望本書能帶給你更多正向的觀點:不要從現在看未來的苦難,因為這樣你看到的都是病痛纏身的自己,會很氣餒,你要以未來你擁有健康活力的理想情境上回頭看,現在的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做?然後積極去達成目標、創造健康!思考角度一換,轉換觀點,其實看到的都是光明榮景!
誠摯邀請大家透過本書自我覺察與應用,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