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三星有一位隱藏版大師
[陶藝大師~陳建華]陳建華
以往是做土水師,36歲才開始學習陶藝,48歲下定決心轉行,成立陶隱工坊,走上創作之路~用土水師的力結合裁縫師的細膩,手法融合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媒材,以藝術的美感,作品充滿獨特性,具活潑又不失生活化,
🏆獲獎無數的代表作為利用陶泥泥條編織上千個結,做出藤編竹編視覺質感,只要一處斷掉整個作品就失敗,是非常耗時高難度的挑戰,陳老師非科班、學徒出身,靠著自己慢慢摸索出訣竅。
[陶隱工坊]規劃了展示間可欣賞老師歷年得獎作品、陶藝工作室、DIY體驗室,遊客除了能欣賞藝術作品外,也可以預約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喔!
#大師是我媽媽的國小同學
#人生沒有不可能
#萬分佩服
#兒子於日本陶藝學校多年學習回來接班超優秀
#每一個作品都非常適合購買來收藏或送禮❤️
#也可以預約親手製作當作生日禮過節送禮都好讚👍👍
#不只陶藝作品 #還有超美麗鐵雕藝術品全都可以客製化設計
#作品都有在販售可至粉專詢問購買喔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TOINKOBO/
👍跟著董事長去旅行介紹:https://www.taiwanviptravel.com/articles/pottery888/
🎨費用: 門票100元,可抵館內消費;陶藝DIY每人500元起
*採預約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童夢幻境陶藝展 #藝術家呂蕙如專訪 在童年回憶中找尋最初的自己 陶藝家呂蕙如帶領你我一同進入童夢幻境 幼時回憶的觸動 透過雙手的重新捏塑 試圖敲醒妳我內心中的童夢記憶 來自大自然的孩子 喚醒童稚的同時也提醒環境議題的重要性 「透過手捏塑出喜歡的東西,我認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不只陶藝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童夢幻境陶藝展 #藝術家呂蕙如專訪
在童年回憶中找尋最初的自己 陶藝家呂蕙如帶領你我一同進入童夢幻境
幼時回憶的觸動
透過雙手的重新捏塑
試圖敲醒妳我內心中的童夢記憶
來自大自然的孩子 喚醒童稚的同時也提醒環境議題的重要性
「透過手捏塑出喜歡的東西,我認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從小在樹林長大的
呂蕙如,在阿嬤家度過童年的生活,在她的記憶中—那兒有一大片綠意與花草,每天赤腳在自然中奔跑,感受泥土的濕軟與花草的香氣,小小瓢蟲在手掌走動,蝴蝶停在手背上的感動,對於一個喜歡大自然的小女孩來說;至今仍記憶猶新。
幼時就發現自己喜歡塗塗抹抹、動手做美勞、翻翻童話故事繪本等等,呂蕙如
也表示,在這樣的時光中特別地快樂。雖然到大學前並沒有受過術科教育的訓練,但是她對於藝術的濃厚興趣,卻從來沒有間斷過。在就讀大學的期間,累積了不少平面類與立體類的作品,而其中所表現的元素與脈絡,和兒時的記憶是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因此,呂蕙如的創作也多與童年有關,創作主題經常圍繞在她喜愛的花朵、蝴蝶、家屋、城堡等。
開啟學習手作的契機 沉浸在創作的喜悅裡
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在平面繪畫之外,呂蕙如更發現自己對於手作的喜愛;當開始動手捏塑時常忘記時間的流逝,這樣的作陶過程中,彷彿讓她處於另一個時空,處在一個只屬於自己、不被外在打擾的世界。提到對於陶的熱愛,呂蕙如笑著說:「陶土的質樸,還有各種不同釉色的表現,深深令我著迷。」特別是手感給人的溫暖,那份溫暖的堅持,她相信是所有手作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由於自小熱愛自然,她選擇自然中富含記憶性、可手塑性的土作為媒材,以陶藝創作的方式來詮釋個人的情感。
談起創作中最關切的事情,呂蕙如回想起的是童年與自然相處的幸福時光。那樣的回憶與經驗,已深深刻印在她的腦海之中;那是無可抹滅的印記。揉合了童年的經歷與夢境,觸動了她心靈中的鑰匙,不只透過夢境,也想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重溫兒時的幸福感,同時也期許在陶藝創作中,能自由的悠遊其中,試圖在腦海浮現或勾勒出自己的童年意象。蕙如更想著帶領大眾們,一同進入她的童話想像世界後,從封閉已久的內心中整合過往,找回最初的自己。
美麗的創作語彙 象徵著藝術家內心的世界
在蕙如的作品當中,你會發現:小時候筆下常畫的家屋、夢裡的雲朵、繽紛的城堡、祕密花園中的花朵與蝴蝶們等夢幻元素,都是她創作裡時常出現的語彙符號,在驚艷童時的美好之際,不妨也放鬆倘佯;在這一片呂式所精心營造的童夢幻境裡。如此美麗的符彙,也擁有著許多心靈上的意象喔!例如顏色繽紛的花朵是兒時感動的重要元素,也是心靈完整的象徵。而花形意象中的蝶,則有尋求心靈深處「轉變」力量的意涵。堅強的城堡與家屋是固守心靈的象徵,用它來守護著兒時的永恆又美好的回憶。以雲有機造型為載體、述說著夢境中既真實又虛幻的存在。
打造夢幻的城堡 回歸童年的初心
採訪的當時,我們也相當好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經歷甚麼樣的心境變化,呂蕙如是這樣描述的:因為童年在自然環境下成長,深深體會到自然的美好,可使我們有回歸母性般的懷抱;使我們心靈獲得沉澱與祥和。「我很幸運能無拘無束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度過幸福的童年歲月。」,童年裡的房屋並不單純只是棟建築物,也是承載她記憶的容器,是情感的儲藏所。想試著捏塑出可愛、溫暖、穩固家屋與城堡形象,給予人們溫馨與幸福的感受。而在形塑泥土的過程中,她的心境彷彿回到幼年一般那樣放鬆與快樂,讓童年的回憶融入作品之中,進而回歸到自身,尋回最初的童心。
陶藝創作時的滿足感使心靈沉澱
「我想用土揉和我的童年經驗、童年意識、夢境與幻想,進而表現在我的陶藝作品裡。」,藝術家呂蕙如也表達:陶瓷創作就如同用陶土在捏塑與形構出她的內心世界。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回到如童年般的赤子之心,自由自在的捏塑,沉浸在創作時的幸福感中。就像是藝術治療般;幫助她抵抗現實牢籠的束縛,而在心靈留下一塊寧靜、祥和的淨土。關於此次展覽的作品,期望觀者看著呂蕙如所創作的微型童話世界中,也能依稀喚起彼此的童年意識,傳達出放鬆且療癒、心靈沉靜的感覺,同時也隱約透露出夢境般的氛圍與靜謐安詳的氣氛。更對自己也期勉著,作品能帶給人溫暖的親和力、愉悅的心情與童話般浪漫幸福的氛圍。(文:金車文藝中心)
呂蕙如學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研究所 畢業

不只陶藝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不只陶藝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陳岱君專訪
一個喜歡簡單生活,喜歡捏陶的女生,
創作是述說自我的方式,陶是她的媒介、語言,
這就是陳岱君的創作—最原始的初衷。
小熊視角描繪社會 藝術家陳岱君在創作中找尋自我定位
「創作其實是可以很生活化的!」來自台中的藝術家陳岱君,從小因著母親的影響,而開始接觸作陶。家中由陳岱君的父親經營汽車零件,喜愛陶藝的母親常會幫忙家裡的生意,在岱君年紀尚幼時,陳媽媽還有專屬自己的陶藝工作室;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彷彿也開啟了陳岱君未來的陶作之路。
深受陶作環境之影響 走向立體創作的開始
長期受到母親陶藝創作的薰陶之下,即將面臨高中選填志願的岱君,心中也暗自決定報考美術班;當然,很幸運的地她也考取上了。「美術班,其實就是進入平面創作的基礎。」岱君這麼表示,經歷了高中術科三年的充實學習後,她也開始在思考接下來的路,難免會有所困惑;「立體創作,對我來說比較能得心應手。」當時對於平面創作較無信心的她,最終在升上大學時,選擇了立體創作。
就讀於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時,陳岱君接觸到許多不同以往的創作材質,諸如木雕、石雕、塑型等等,學習到眾多的複合媒材變化,在立體的創作形式上也累積了更豐富的學習經驗。這時期的種種練習,正是奠定岱君對於立體材質更紮實的認知。
畢業後即進入社會的陳岱君,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業務助理,雖然擁有正常的上下班作息,依然對未來感到迷惘;這時候岱君母親突然的一個提議,也從此改變了岱君的未來職涯。「當時忙碌的母親很想回來作陶,也詢問我是否也有想作陶的意願?」但是因為幼時母親離開工作室後,也將器材一併轉賣了;但這並不影響想嘗試陶瓷創作的她,於是陳岱君便開始白天工作、晚上作陶的兼職生活,努力的存錢準備陶藝工作室的裝置器材。
與家人共創曉岱瓷坊 堅定陶作之路
與此同時,由於作陶是岱君畢業後開始進行的,好奇的她也利用假日的創意市集擺攤,「想為自己的陶作作品試試水溫」,也共創了以她和母親名字共創的"曉岱瓷坊",經過母女倆的悉心經營,也培養出工作室的固定客群,陳岱君也在去年的暑假時辭去了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在陶作之中。有趣的是,此次的展出作品多以組件為主,每一組組件作品拼組在一起後,如同戲劇般的寓言故事場景,嚴謹的架構如同小說情節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陶瓷的創作方式,更像是立體的繪本般忠實地呈現在觀者眼前。
「土是柔軟的,可以千變萬化將我的思緒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經營曉岱瓷坊的兩年裡,藝術家陳岱君與母親沉浸在美好的陶瓷創作中,其中除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外,「生活陶系列」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為工作室主要的收入以外,也是藝術家陳岱君「融藝術於生活」的創作方式,她認為陶瓷作品不只是裝飾品,而是刻上擁有者生命溫度的「生活品」。
象徵性的小熊訴說著社會現象 創作者透過陶作發聲
藝術家陳岱君的作品中常以小熊為主角,來呈現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剛接觸社會所面臨的心境轉折與感受,作品中也結合了仿製木紋的創作,在樹洞裡面辛勤工作的小動物可比擬為社會上弱勢的小人物,而大熊則是指先天具有優勢的強勢族群,整體的情境呈現出創作者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岱君特意讓白瓷熊有著模糊的五官,只保留了耳朵跟鼻子的部位,「瓷熊並不是特定的對象,是以一個曖昧的象徵來凸顯議題。」
懷抱著理想和決心 在創作這條路上奮力前進
此次展覽主題以陳岱君工作室成立至今兩年多的創作體悟,對她來說:創作這條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拉鋸,鑲嵌著幻想面對巨大的高牆,也要堅持著「當你開始行動了就沒有退路」的決心,滿懷著理想也需要面對現實中的許多挑戰,只能一直持續著在這條道路上奮力的往前。在這個大環境中,每個人就像被圈養在同一個平面,「以為大家都一樣,卻又獨特的誰也無法改變誰。」陳岱君說著,既然無法讓每個人都認同的話,「或許我們只需要找到能理解你的同類,對吧?」
陳岱君 – 以沉默的白瓷熊,來演繹出陳式的社會寓言。(文:金車文藝中心)
陳岱君簡歷:
1990 台灣 台中
學歷:2009 畢業於國立豐原高級中學美術班
2012 畢業於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經歷:2014 曉岱瓷坊-陶瓷創作工作室成立
獲獎:2015 第七屆台灣金陶獎陶藝競賽社會組入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