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梅爾的靜謐日常】
歷經80年(1568-1648)動亂不平,在擊敗西班牙帝國後,尼德蘭7省終於獲得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至今仍留給後世無限影響與憧憬的荷蘭『黃金時期』(Golden Age)自此揭開序幕。
黃金時期的荷蘭,經濟與文化高度發展,在航海、貿易、科學、軍事和藝術方面皆有精彩表現。如今最受世人景仰的荷蘭畫家之一~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短短43年人生中,見證了黃金時期的繁盛,也承受燦爛光芒的殞落。1672年,就在維梅爾去世前三年,荷蘭遭受英、法雙強聯合兩位(今德國地區)大主教圍攻,遭遇嚴重危機,最後雖奇蹟生存,但盛況已難再返。戰爭所帶來的經濟重挫和民生凋敝,也是導致維梅爾晚年負債累累的主要因素。
生前雖有一定名聲,卻沒那麼廣為人知,死後也長期被輕忽,一直到19世紀才獲得普遍認同,這位身兼客棧老闆、畫商和(業餘)畫家的傳奇人物,以他精湛的技藝,為後世記錄下黃金時期最寧靜耽美的時刻。
◆美國收藏的首幅維梅爾之作◆
由於作畫太龜速,產量原來極稀少,加上部分作品散佚不可得,導致維梅爾如今傳世作品僅有30多幅,這其中約有1/3輾轉來到美國東岸,光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便有五幅。《拿水壺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ca.1662)是大都會館藏中,相當能體現畫家成熟風格的代表作,也是第一幅飄洋過海來到新大陸的維梅爾作品。
(補充說明,如今被典藏於美國的維梅爾作品:紐約弗里克收藏館持有3幅。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有4幅,但《Girl with a Flute》尚未完全確認為維梅爾所作。)
1887年,美國金融家、慈善家兼收藏家-馬昆德(Henry Gurdon Marquand,1819-1902)在巴黎以800美元買下這幅《拿水壺的年輕女子》。當她隨著馬昆德橫越大西洋抵達美國時,便成為維梅爾在美國的首度現身之作。1889年,馬昆德將自己諸多藝術收藏捐贈給剛成立不久的大都會博物館,《拿水壺的年輕女子》也在其中,從此她便在此頤養安居,靜待眾人到訪探望。
說到這裡,有誰跟我一樣很想穿越到1887年的巴黎,早馬昆德一步搶下這幅畫?(組團報名請+1)
◆《拿水壺的年輕女子》◆
《拿水壺的年輕女子》展現維梅爾典型成熟風格,一切講究理想均衡,如此寧靜美好。同時傳達畫家對於家庭主題的興趣,也以幾乎是窺探的視角,表現出17世紀荷蘭女性在開啟每日活動面對眾人前,打理自己時最私密的一刻。
按照維梅爾的習慣,光源通常來自於左側。從帶著淡淡金黃,暈染自窗外的光線來看,此時天色已亮,正是清晨時分。這位富裕人家的女子準備洗漱,她用右手輕輕將窗戶打開,左手拿著泛著光澤的鍍銀水壺,戴上講究的亞麻頭套保護衣服和髮型,避免被濺上水花,這類頭套在寒冷冬天中也有助於保暖。
溫煦晨曦不只溜進室內,同時還透過亞麻頭套輕撫了女子的臉龐。你看那亞麻透光的效果,被表現得多麼細膩迷人!
整個畫面呈現出荷蘭黃金時期中,理想家庭的樣貌:所有物品都被放在該放的地方,鍍銀水壺、水盆和銀這種金屬本身都象徵純潔;紅、藍、黃等主色調在畫面中巧妙呼應,彼此和諧。由窗戶、地圖和桌面構成的三個矩形也各自安然,增強畫面穩定效果。光是經由主要的三種色彩和簡單形狀,維梅爾便實現了家庭生活中,靜謐安適的一刻。
=====================
水盆旁的精緻珠寶盒側邊隱隱露出一截絲帶和珍珠項鍊,加上鋪在桌上,明顯要價不斐且取得不易的東方織毯,都證明該女子來自富裕的上層或中產階級家庭。女子右上方的地圖當時是荷蘭家庭中常見裝飾,展示出畫家的國家自豪,由此可知,荷蘭人民多麼享受黃金時期的經濟繁華與社會寬容。
因為海上貿易高度發達,地圖在荷蘭成為結合國家勢力、科學發展和藝術表現的重要代表物品。不僅如此,荷蘭人那時侯也是世界上地圖製作技術的領導者,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都有驚人成就。除了地圖,另外如地球儀、航海圖表或地圖集等,都讓荷蘭人給開拓出一番天地。
因此,維梅爾畫中的地圖,也意喻理想荷蘭家庭的一部分→身為共和國公民,又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牆上怎能不掛地圖呢?
◆17世紀荷蘭女性◆
17世紀的荷蘭女性角色主要是在家中從事家務,如今看來雖然傳統,但相較歐洲其他封建國家,荷蘭女性享有的自由和權利卻是高出許多,畢竟這是一個相對富足與寬容的社會。在荷蘭文化中,家庭是重要避風港,也被視為共和國縮影,是公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則理想家庭的平穩運轉也反映出政局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繁榮。
對於荷蘭某些特定人士來說,居家需要經過特別裝飾以炫耀財富和社會地位。但即使是普通市民,房屋就是與家人、鄰居和朋友互動的地方,在社交生活中相當重要。《拿水壺的年輕女子》所在場景為家中一個具有隱私性的空間,顯示女性在家庭功能和國家發展中扮演著絕對角色,同時傳達黃金時期的人民生活有多麼安穩富足,更訴說著當代婦女的居家美德。
◆畫中女子身份◆
至於畫中女子是誰?說法不同,可能是最常為畫家充當麻豆的維梅爾夫人凱特琳娜(Catharina Bolenes,1631-1687),或者是維梅爾的大女兒瑪麗亞(Maria Vermeer,1654-1713之後)。
凱特琳娜總共為維梅爾生下15個孩子,其中4個在出生不久便早夭,存活下來的11個孩子中,也有半數無法活到成年時期。推算起來,兩人於1653年結婚時,男生21歲,女生22歲,此後婚姻維持22年,直到1675年維梅爾去世。在維梅爾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674年,凱特琳娜誕下最後一個孩子,但只活到4歲,名字不詳。
歸結以上數字,可以說凱特琳娜在這22年的婚姻生活中,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懷孕的狀態,如果拿水壺的年輕女子真是凱特琳娜,那應該是她少數沒有大腹便便的時候。另外這幅畫作完成時,大女兒瑪麗亞才約莫8歲,因此成為畫中人的機率比較低。
=====================
話說回來,瑪麗亞就是維梅爾最著名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ca.1665)中,那位有著清澈雙眸與誘人粉唇的少女,當時她真的已經是個荳蔻少女了。瑪麗亞後來於1674年,約20歲之際,嫁給了同鄉台夫特一位絲綢商人之子。一年後,維梅爾即告別人世。
根據維梅爾死後的財產清點,凱特琳娜也擁有與畫中女子相似的亞麻頭套,所以我們就暫且相信畫中人便是維梅爾夫人吧。
類似維梅爾家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不僅現代罕見,在17世紀的荷蘭也並非常態。那時的荷蘭家庭平均生育3~4個孩子,過多的人口,如維梅爾一家,對生活品質、教育照養和經濟狀況都是極大的挑戰。幸虧維梅爾有個富岳母,為這一大家子緩解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問題,讓他多數時間不至於過於煩惱現實壓力,可以仔細地緩慢地畫畫。
所以這麼說來,如今藝術史與我們老百姓還要感謝這位富岳母--另外一位瑪麗亞(Maria Thins,ca. 1593-1680)。
◆維梅爾的光線藝術◆
繼續看《拿水壺的年輕女子》。
光線,向來是維梅爾作品中最迷人之處。
從《拿水壺的年輕女子》看來,維梅爾已經不把線性透視法則視為首要規則,而是意識到光由色彩組成,不同顏色之間在視覺上會彼此影響(這跟19世紀末的點描派理論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披覆在後方椅子上的藍色布料反射在金屬水罐的側面時,呈現出較深的藍色;另外紅色織毯上的圖樣則調整了水盆底布的淡金色調。你看那水盆上映照出的織錦花色多驚人!堪稱集合高度觀察力、光學研究和寫實技法之大師手筆。
但是維梅爾的光又不同於巴洛克繪畫始祖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那明暗對比劇烈的強光,而是讓光線灑落、布滿人物、物件和整個空間之中。從畫面裡的任何一個角落--就連牆面的特定色調和肌理,也有作為襯托光線的來源、強度和質量之作用,同時構成整幅作品重要基礎。仔細看,牆上有晶瑩微光煦煦搖曳,這就是維梅爾巧心經營,不再受限於主題或人物,由光線和空間本身敘說的精采故事。
這類描述生活日常的風俗畫,之前向來比不上具有崇高地位的歷史畫,但透過光的高超精巧表現,風俗畫和小人物也可以凌駕塵俗如此不朽。除了維梅爾,還有誰能做得到?
維梅爾畫人物如同達文西的『暈塗法』(sfumato),人物輪廓線並不清楚,而是隨著光線與空氣逐漸暈開。根據X光分析,這位畫家也不太畫草圖或素描,就像卡拉瓦喬這般天縱英才也是直接在畫布上起筆作畫,他們藉由光影,而非線條,形塑筆下的世界。當然這件事發展到19世紀末,由於受到日本浮世繪西傳到歐洲影響,梵谷開創出線條和色彩強烈的表現主義時,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將日常轉化為永恆◆
運用在荷蘭短暫日照條件下捕捉到的自然光,結合光學知識和精筆細磨雕砌出的光之藝術,維梅爾讓現實題材超越了物質之美,將日常生活化作永恆時刻。直到如今,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依舊撼動無數人。因此有機會遇到維梅爾,千萬要好好寒暄一番。
#維梅爾
#荷蘭黃金時期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Met
#美東也是維粉必訪重地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不朽 傳奇 梵 谷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印象派教我們的事】
發布不到一天,昨日貼文【馬奈、雷諾瓦與莫內夫人】按讚數默默來到700多。對於一個紀錄自我興趣與學習的小地方來說,確實是很大的鼓勵。印象派一向是大家最為熟悉並喜愛的現代藝術流派,也因此沾了三位大師的光,由衷感謝大師們與各位不吝惜給予支持的朋友。(啾咪~
去年夏天紐約行剛好趕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展『Public Parks, Private Gardens. Paris to Provence』最後1.5小時(不枉我在第五大道上沿著中央公園狂奔,呼~),見識到19世紀從普羅旺斯到巴黎的花園風光。
19世紀的法國因園藝興盛、異國事物藉由貿易引入,加上人緣不太好,老是被罵獨裁的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討好人心,開放以往只專屬於皇家的庭園,讓開放式空間沙龍和優雅庭院文化根植於法式品味中。再者1853年的巴黎大改造也讓巴黎從中世紀巷道交錯的古老城市變身成擁有林蔭大道、公園綠地與迷人廣場的美麗都會。
此時畫家也開始走出工作室,享受自然光,重新詮釋靜物花卉畫,讓她們比古典靜物又多了活潑自然的光采。尤其是著重記錄現代生活的印象派畫家們,以花園為主題的畫作,不論是巴黎都會或是南法郊區,更是從沒少過。
比如印象派雖是1874年才定名,但莫內在1860年代的作品便已開始使用大膽筆觸捕捉綠蔭間的光影,看來他已經叛逆很久了⋯除了文中所提馬奈作品《阿讓特依花園中的莫內家人》 (The Monet Family in Their Garden in Argenteuil,1874),這回特展還有其他有趣的作品,之後會再與大家分享(當然是等我對抗時差復活後啊)。
忍不住想說,文中提到的作品,皆創作於印象派第一次畫展(1874年4月15日)後沒多久,都不是他們最著名的作品,卻蘊含相當有趣的故事。
當時法國才剛經歷過普法戰爭的慘敗,以及巨額賠款所造成的經濟重創。這些印象派畫家們(雖然馬奈沒有參展,但卻是領頭羊)因為畫風太前衛,衝撞傳統太用力,飽受嘲弄與批評;加上普法戰後經濟委靡,也大大影響畫作交易市場,真可謂生不逢時,屋漏迎來連夜雨。
幸好他們挺過去了,此後再連辦7次畫展,直到1886年5月第8次展出,圓滿完成歷史任務,這時候剛好梵谷也來到了巴黎,可能也去看過這個印象派的最後一次畫展,但不管如何,繽紛色彩從此在他畫筆下綻放。
此時馬奈已經告別人世好幾年,莫內與雷諾瓦皆已成名,不再是當年窮呼呼的小畫家,也都相繼離開了巴黎。百餘年之後,隔著遼闊汪洋與大陸,在不同的國度,突破語言和文化藩籬,他們筆下的世界竟然如此觸動人心。
當年若是早知道自己後來會有這麼巨大的影響力,莫內在第一次畫展後因為看到《喧鬧日報》(Le Charivari)中,對於印象派眾人以及《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這幅畫無情挖苦諷刺的評論,而暴怒到在戈柏瓦咖啡廳(Café Guerbois,如今地址為克利希大道11號--11 Boulevard de Clichy,75009)翻桌的場景是否還會上演?
因為熱愛創作、堅持理想,成就了藝術史上不朽傳奇,不只是印象派眾巨匠,古往今來,人生許多事何嘗不是如此?即使有著許多未知,也不確定終點,更受到不少艱難挑戰,但秉持信念自我精進,努力過後最終受益的仍是自己。這是印象派眾人教我們的事,當然所有流派與其他領域的披荊斬棘者亦曾親身示範。
給正在為生活、學業、事業與家庭奮鬥的你和妳(需要再來個感情嗎?),我們一起持續前進~
#除了印象派和藝術史
#也想跟大家分享其他有趣的人事物
#因為不斷探索多元學習
#生活更有滋味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不朽 傳奇 梵 谷 在 華視主播-連昭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1月11號 星期一晚上11點(好多一.....)華視新聞雜誌很精采喔,要帶大家來看臺灣上班族的爆肝‘薪’酸,還有不加班企業創造的好績效喔!!當然還有很多我們團隊用心製作的專題,推薦給大家囉!!!
「爆肝勞工 今天不加班」
「泰雅俠女 她們在原鄉」
「不朽傳奇 梵谷160週年」
「服務人生 溫情里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