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ther point of view.
外遇重新思考 給所有愛過的人~
外遇是終極的背叛。只有這個選擇嗎?身為情侶心理治療師的艾絲特·佩雷爾探討人為何會外遇,並分析它讓人如此讓人受傷的原因:外遇讓我們在情緒上對自己缺乏安全感。在外遇中,她看到其它可能, 一種表達渴望和失落的方法。曾經外遇、遭外遇背叛,或僅僅是想用一個新框架來思考人際關係的人,一定要來看看~
我們為何出軌?為何幸福之人也會出軌?我們所謂的“不忠”到底指的是什麼?是一夜情?愛情故事?有償性服務?私聊?還是特殊按摩服務?為什麼我們認為男人出軌是因為尋求刺激或是害怕親密關係,而女人出軌是因為孤獨或是渴求親密關係?婚外情是不是意味著婚姻已走到盡頭?
在過去十年間,我走遍世界走訪了數百對夫妻,他們都因出軌而心力交瘁。婚外情毫無疑問是一種越軌行為,它離間夫妻關係,破壞家庭幸福,衍生信任危機。然而,我們對這一普遍現象的理解卻極其有限。因此我將這次演講獻給所有經歷過愛情的人。
婚外情自婚姻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了,我們對婚外情的反對亦是如此。實際上,婚外情比婚姻頑強多了,婚姻只有嫉妒的份兒,以至於它成為了聖經的戒律,並且重複出現兩次:一次是不准做,另一次是連想都不准想。 (笑聲)那我們究竟如何處理出軌,這一屢禁不止的現象呢?
一夫一妻制,曾經指的是“一輩子一個”,而現在指的是“每次一個”。 (笑聲)(掌聲)
我想,在座有很多人可能說過,“我在每段關係裡都遵守一夫一妻制”。 (笑聲)
過去我們先結婚,再初嘗禁果。而現在,我們先結婚,然後停止與別人發生關係。實際上一夫一妻制已經與愛情無關。男人根據女人是否忠誠,來判斷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進而決定遺產歸誰。
大家都想知道,出軌的人到底佔多少百分比。從我到達現場,就不停有人問這個問題。 (笑聲)這跟你們也有關係。因為出軌的含義在不斷擴大:髮色情短信,看黃片,在約會軟件上玩曖昧。正因為缺乏一個統一的定義,到底什麼才算出軌,因此這個百分比範圍很廣,從26%到75%。但與此相矛盾的是,有95%的人認為,另一半試圖掩蓋出軌的事實是不可饒恕的,但差不多同樣多的人也會說:如果我出軌的話肯定也不會聲張。 (笑聲)
什麼是婚外情?我傾向於這樣來定義婚外情,它包含三個要素:首先是遮遮掩掩的關係,這是婚外情的核心;二是擁有某種程度上的感情聯繫;三是性幻想。性吸引是這裡的關鍵詞,對於性高潮而言,即便是想像出來的親吻,也和數小時的翻雲覆雨,擁有同樣的魔力。如馬塞爾·普魯斯特所言,“我們的愛源自想像,而非源自對方。”
我認為,如今的婚外情有三大罪狀。我們浪漫地認為,會有那麼一個人,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是我最棒的情人,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父母,最信任的知己,是情感伴侶,又志趣相投。而我自己則符合上述所有條件:我萬里挑一,我獨一無二,我不可或缺,我無法取代,我就是真命天子(女)。但婚外情告訴我,並不是那麼回事。這是一種終極背叛。出軌粉碎了我們對愛情的憧憬。如果回顧歷史,婚外情從來都是充滿痛苦的,而在今天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因為它威脅了我們的自我意識
我的一個病人費爾南多,就深受其害。他說:“我曾以為我了解自己的生活,我曾以為我了解你,了解我們的婚姻,了解我自己。 但現在,我對這一切都產生了懷疑。” 婚外情是對信任的踐踏,對自我認同的摧毀。 “我還能再相信你嗎?”他問。 “我還能相信任何人嗎?”
但是我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矛盾。因為前面說到的浪漫遐想,我們極度依賴自己伴侶的忠誠。但同時,我們比以前也更容易出軌, 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了新的慾望,而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讓我們覺得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慾望,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特點:我有權快樂。如果過去離婚是因為我們不快樂,那現在離婚是因為我們可以更快樂。如果在過去,離婚是不光彩的,那今天,能離婚而不離婚,才是不光彩。所以希瑟,不敢告訴自己的朋友,她害怕朋友們責怪她還愛著尼克,無論她找誰傾訴,大家都勸她:離開他吧,大家各走各路。如果出軌的是希瑟,相信尼克的處境也會一樣。維持婚姻成了不光彩的事。
那如果我們能離婚,那為什麼還要出軌呢?一種典型的觀點是,如果你出軌,要么是婚姻出了毛病,要么是你自己出了毛病。但是不可能成千上萬的人全都有毛病吧。這一觀點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你的家庭完美無缺,那就沒必要出軌了,假設完美婚姻確實存在,能治好我們愛出軌的毛病。但如果激情無法持久呢?如果有些東西,即使在完美的婚姻中,也無法找到呢?如果幸福的人也出軌呢?這又是怎麼回事?
婚外情是一場自我尋找我接觸和研究過的絕大多數人,並不全都是積習難改的好色之徒。從觀念上,他們通常贊同一夫一妻制,至少對自己的另一半是如此。但他們往往處於一種矛盾之中,就是觀念和做法不一樣。他們通常忠誠了幾十年,但突然有天就跨過了紅線,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這在之前他們連想都不敢想。但換來的是什麼呢?婚外情是一種背叛行為,同時也是對於渴望和失去的一種表達。透過出軌的表象,我們經常能看到一種尋求情感聯繫的渴望,追求新奇、自由、自立和性快感,渴望找回失去的自我,或者是試圖走出失意和悲傷。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個病人,普莉婭,她婚姻美滿, 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從未想過要傷害他。但她跟我說,她總是在扮演別人期望的那個角色:好女孩,好妻子,好母親,照顧自己移民過來的父母。但在桑迪颶風來襲之後,普莉婭愛上了那個幫她清理院子中殘破樹木的工人。他開著卡車,紋著紋身,跟她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儘管出軌時已經47歲,但普莉婭找回了從未有過的青春。她的故事告訴我,當我們尋找情人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想逃離現在的伴侶,而是想逃離那個曾經的自己。與其說我們在尋找那麼一個人, 不如說我們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我走遍世界,遇到很多有婚外情的人,他们总是跟我说一个词,他们觉得自己“活着”。紧接着他们会告诉我,自己最近失去了什么人。比如父母去世,朋友出了意外,谁查出来得了绝症。婚外情常常同死亡和人生苦短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经常会问,就这样了吗?会不会还有其他人出现?我是不是还要这么过25年?我还能不能感受到爱?这不禁让我思考,也许正是这些问题,推动他们跨过了红线,有些人想通过婚外情来重拾信心,对抗情感的死亡。
你們中一些人可能會想,是不是在開放的關係中婚外情就不會發生了,並不是這樣。首先,關於一夫一妻制的討論,與關於不忠的討論並不一樣。但事實是,即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擁有其他性伴侶,我們還是無法抗拒偷嚐禁果的誘惑,如果我們做了被禁止的事,反倒會覺得自己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我告訴過我的許多病人,如果他們能將自己投入婚外情的勇氣、想像力和熱情,拿出十分之一的婚姻,也許他們就不用來找我了。 (笑聲)
婚外情的兩面性
我注意到,很多夫妻在婚外情曝光之後,由於局面混亂,可能會產生新的家庭秩序,他們往往會進行開誠佈公的深入交流,這種交流可能幾十年都未曾有過。之前毫無“性致”的夫妻,可能突然變得“性致”勃勃,而他們完全搞不懂這是為什麼。對於失去的恐懼可能會重燃激情,引導你通往全新的真實之路。
那麼當婚外情曝光之後,作為夫妻的當事人具體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知道要想治療創傷,犯錯者首先應該承認錯誤。對於出軌的那一方,比如說尼克,首先應該停止婚外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向妻子表達自己對傷害她的愧疚和歉意。然而事實上,我注意到,很多出軌的人,也許對於傷害他們的另一半懷有愧疚,但對於出軌行為本身毫無悔意。這一差別非常重要。對尼克來說,他需要維持這段婚姻。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他要成為婚姻的保衛者。這是尼克的責任,因為他明白只有這樣,他才能幫希瑟走出陰影,讓希瑟不必再拿出軌說事兒,這樣信任才能慢慢恢復。
但對希瑟而言,或者說被傷害的一方而言,去做一些重拾自我價值的事情十分必要,比如同親朋好友聚會,感受他們的愛意,多參加快樂有意義的活動,找回自我。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去糾結出軌的細節:你們都去過哪裡?在哪裡做過?多久見一次面?她在床上是不是比我棒?這些問題只會帶來更多痛苦,讓你徹夜難眠。取而代之的,要問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更關注行為的意義和動機: 這場婚外情對你意味著什麼?他(她)能給你哪些體會和經歷是在我這兒沒法得到的?你每次回到家有什麼感覺?對於我們的關係,你最珍視的是什麼?結束婚外情你覺得開心嗎?
聽我說了這麼多,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她有法國口音,她肯定是個出軌老手。 (笑聲)但是,你們錯了。我不是法國人。 (笑聲)(掌聲)我也不是出軌老手。但是因為我經常說,婚外情也有好的方面,所以經常會有人問我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有建議過別人出軌嗎?我當然不建議你們出軌,就像我不建議你們得癌症一樣,儘管我們知道,有些患絕症的人經常說疾病讓他們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自從我到達會場,說我要談婚外情的問題,大家都問我,那你到底是讚成還是反對?我說,“是的。”(既贊成又反對)(笑聲)
我將婚外情一分為二來看:一方面是傷害和背叛,另一方面是成長和自我發現。婚外情給你帶來了什麼,對我又意味著什麼。當婚外情被發現,夫妻倆來找我,我經常會告訴他們:今天在西方社會,大部分人會有2、3段戀情,或者婚姻,其中有些人是跟同一個人一起經歷的。你的第一段婚姻結束了,你還願意跟你的另一半重新開始第二段嗎?
(演講人:艾斯特 . 佩雷爾 / TED speeches)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心理師艾彼 #文學美少女Claire 正式登場 艾彼,出版過「不只是孝順,我想好好陪您變老」,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各大平台專欄作家。曾任職於上海家之源家庭研究院,擔任家庭治療師。也曾於康橋雙語學校、台灣市佔率最大的員工協助服務中心,擔任全職心理師,未來將在節目中為大家規劃心理與人際相關主題。 ...
世界 三大 心理治療師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分工扮演了兩種角色,且來做一個比喻:
媽媽是“容器”,承接並協助孩子調節喜怒哀樂。
爸媽是“推進器”,帶領並給予孩子朝向外世界的勇氣。
這指的不是實際的性別,而是父母在我們心理上的功能。同時擁有內在容器和推進器,我們就有心理健康快樂的生活條件。
單親家庭的辛苦,是母兼父職或父代母職,但別忘了,我們周圍還有其他長輩朋友,可以為我們補充這兩種功能。
心理世界真微妙呀,永遠有缺失,卻也總可以在覺察後重新擁有。
(下文出自我的同行好友,北京的心理治療師盧悅。他直接而白話地寫出了心理學上精神分析對於母女關係的看法,我試著將語詞不通的部分做了一些調整。我們不一定要認同佛洛依德,但它的觀點時常為人心的困境帶來啟發。
博客來 與父母和解 主題活動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2852?loc=002_082)
--
與媽媽的三種關係,決定了你的一生(連載一)
文/心理治療師 盧悦
最近有好幾個問答都是和媽媽有關。有人問我,媽媽長期出軌,我看着爸爸太可憐,怎麽才能讓日益肆無忌憚地出軌的媽媽浪子回頭;有人問我,因為長期和媽媽糾纏不休,不知道怎麽才能脫離媽媽的思維模式?還有人說,自從媽媽去世後,她會不斷尋求從男人那裡獲得溫暖——一隻流浪的小狗……
其實我們一生所有的關係的原型是:我們和媽媽的關係,以及和爸爸的關係。在這裡,我主要想講講女人和自己的媽媽的關係。
男人走向世界,女人走向自我
如果說男人的一生的主題是離開媽媽,結束和媽媽融為一體的狀態,重新認識爸爸,和爸爸結盟,走入更野性的世界;那麽女人一生的主題是先和媽媽融合,然後再投入爸爸的懷抱,最終她發現自己需要重新和媽媽和解。
總的來說,我們和異性家長的關系,往往是我們在日後親密關系的原型。相對來說會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當然過度的吸引會引發排斥——
比如兒子會覺得媽媽把一生的期待都放在自己身上,在他青春期就會有一種強烈地對媽媽的否定,因為如果媽媽太靠近了,他就有一種恐懼——他開始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所有的異性都開始變得危險了——包括媽媽。
而與同性家長則會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挑戰,一種是認同。認同往往是發生於挑戰失敗之後。但沒有挫敗就沒有成長,前提是這個挫敗在我們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同性之間的排斥力和異性之間的排斥力的不同在於:同性之間的排斥力,是一種競爭。比如當媽媽總是期待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玩在一起,但如果看到女兒和丈夫玩得好,多少都會有些醋意,這種感覺會在女兒的青春期的時候更明顯一些。
而異性之間的排斥力在於——兒子會擔心失去自己的空間,自我會消失於媽媽的懷抱之中;女兒會害怕爸爸過度的涉入,會讓自己受傷。
一個男人一生的痛苦在於,他如何才能走出媽媽的視野,才能真正擁有自我而不必因此內疚。
一個女人一生的痛苦在於,她該如何才能走出對爸爸的渴望,同時能回到媽媽面前,母女真正的和解。
女兒對母親來說,總會有一種無形的競爭感,有些媽媽不願意承認雖然是自己的女兒,但看到丈夫和女兒親密,心裡多少有些不快,尤其是女兒日益青春而自己日益如昨日黃花的時候,這種矛盾衝突會更強,因為這和小男孩遲早有一天是要打敗自己的爸爸才能獨立一樣,女兒遲早有一天要能超越媽媽才能真正成為女人。
所以對女人來說,她比男性多了一個回歸的旅程,因為她需要通過和媽媽的和解才能認同自己的身份,而男人需要男人的認同才能找到自我。
三種身份,三種人生
一個女孩怎樣才能成為女人?
首先她需要一個可以強大的媽媽,她可以充分接受的女性的部分:很多女孩匆忙進入婚姻,匆忙地生孩子,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從女孩變成了母親,根本沒有成為女人的過程。這樣的女人一生都在努力成為一個乖乖女或者賢妻良母,你不會從她身上看到任何與女人有關的部分,她們要麽是男性的,要麽是中性的。
這些女人最痛恨地莫過於那些過於女性化的女人,你會看到很多和小三大戰的正妻那裡看到,她們都太快成了“婦女”,太早失去了自己的女人的部分。
其次,她還需要一個可以允許她強大的媽媽,她可以接受孩子的女性化部分。有些女人雖然已經有了小女孩的魅力,但她卻無法成為大女人,這就讓她在撫養自己的女兒的時候遇到問題:她會成為白雪公主裡的邪惡的母後,無法容忍自己的女兒日益的青春。
最後,她還需要一個能夠愛媽媽的爸爸,這樣爸爸就不會把過多對女人的愛投向女兒,而讓女孩被困在爸爸媽媽的愛的牢獄中無法出來。爸爸可能會扮演一個深受暴虐媽媽傷害的小男孩,讓女兒奉獻自己來拯救他;或者扮演一個冷漠無情遠離家庭的游離者,讓女兒成為媽媽的照顧者,家裡的“小男人”。
無論怎樣,她都要成為支撐父母不良關係的的填充物,以自己的生命來維系父母已經斷裂的情感。
總的來說,一個女孩要成為女人,是需要父母的祝福的。什麽叫做父母的祝福?就是說,父母如果能從彼此的婚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樂,他們就不會在潛意識裡邀請女兒的協助。
女兒作為協助者,往往會扮演三個角色。
第一個角色:跟隨者&替代者。當一個女兒隱隱地發現自己很有力量,當自己充當媽媽的急先鋒的時候,爸爸可以看在自己的面上讓步,或者很多夫妻都會以孩子為藉口勉強湊合下去的時候,女兒往往就會選擇成為重要的維繫家庭的黏合劑。這種黏合的方式可以以充當媽媽打手和媽媽的喉舌為主。
比如她可以成為媽媽的發言人,和爸爸對話;可以替代媽媽,為爸爸做事情;她可以為媽媽打抱不平,也可以取代媽媽的位置,成為小女主人,但最終都是以犧牲自己的童年為代價,讓這個家庭的瀕臨崩潰的女性角色得以延續下去。
後果
長期扮演這樣的角色的女孩,可能就會在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的時候,遇到問題,因為她可能太擅長犧牲和忘我,以至於根本無法有力量去教會別人如何給予她,在不斷地付出中,她會帶着隱含的巨大的渴望和強烈的失望以及委屈,卻無法表達。
解決方案:
1. 讓這樣的女孩能表達自己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她往往沒有邊界,長期和媽媽的共生關係,讓她幾乎失去了自我的邊界,她可能很難拒絕弱者的求助,所以她可能會不斷照顧他人,但卻害怕提出自己的需要;在親密關系中,她也需要挑戰自己只給不要的單行道模式。
2. 她需要能表達對媽媽和爸爸的憤怒,而在她的世界裡,這樣的表達是毀滅性的的,所以她會長期壓抑自己的需要關愛和照顧的那部分,而長期成為一隻“工蟻”,這會讓她的世界有秩序,但卻讓她很壓抑,也了無生趣。
3. 她需要哀悼自己失去的童年和空洞的青春期和渾渾噩噩的情感生活,她可能需要面對很多對關係喪失的恐懼,直到可以駕馭它們,這樣才能真正地走出父母的世界。
未完待續
世界 三大 心理治療師 在 鄧惠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20303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配圖:電影危險療程的劇照,榮格在幫沙賓那做談話性治療,所以坐在沙賓那後面。
心理治療:
曾經在義診或演講的時候會有觀眾跑來問我說:『你看我怎樣?跟我現在的另一半是不是我的真命天子?』我說:『那我們要談才有辦法知道。』她就很失望的說:『蛤!妳不能像塔羅老師一樣抽一張牌就可知道喔??這樣妳就不準了.』
其實準不準這就是科學化的心理治療或醫學領域最不會去強調的東西,因為我們認為答案在個案的心中,一個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就像挖寶,眼睛要清楚、心要清楚、耳朵要清楚,能夠聽出這個個案內心的答案是什麼,而不是藉由神力或自己的觀念去給答案.
我們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個案能夠適應跟回到他的真實人生裡面.所以在這個學習當中,個案跟心理治療師兩個人都要保留在某一個合適的距離裡頭,所以我們才能去探索自己.用簡單的白話來說,每個人都談過戀愛,當談戀愛談到沒有自我,兩個人完全融合在一起時候,我們是不會成長的.可是有時候戀愛之間,當我們跟另外一個人有差異、有碰撞的時候,如果我能穩的住,在這裡面我會學習到很多,這就叫做『成長』.
所謂的成長不是把周圍的人納入自己的一部份,讓他們變得跟自己一模一樣,這種應該叫做全能的幻想,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成長是在自己跟別人的差異之間跟挫折裡面去問自己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或者『我如何去包容差異所造成的痛苦,別人跟我不一樣或別人不如我的意,我能不能夠繼續擁有這個關係?』
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諮商就是在創造一個這樣的練習,讓個案可以重新再成長,然後再一個比較有知覺的關係裡面去觀察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說搞不懂心理諮商有很多的類別,好像看這個諮商師跟看那個諮商師路數都不一樣,那當然會很不一樣,例如佛洛依德跟榮格就鬧的不一樣.
這樣分好了,看自己的狀態,如果我現在有一個很具體的問題,然後我的狀態非常的不好,例如失去一個親人導致自己現在都沒有辦法過下去,這時候要看的是精神科醫生,可能要診斷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或要服用藥物,要趕快進入到治療的狀態裡面,因為已經生病了.
如果狀況沒有那麼糟,也就是說日常生活都可以維持住情緒,還有可以自己控制的範圍內,不會想傷害自己,不會想要做一些激烈的舉動,但是我想了解某些事該怎麼處理,那這時候就要依據你要的指導性的多少來分.如果你希望你的心理治療師給予你很清楚的建議,例如有一種治療叫做認知行為的治療,它帶有蠻多的建議與教育性,例如我們會告訴個案說如果要進行行為認知治療,我會跟你談遇到A情況的時候,你會怎麼反應,你可能有12345種反應,走1的話好處是什麼、後果是什麼, 2的話是什麼,最後我們一起來討論什麼方法是你最想要的.那要如何提醒自己每次遇到A狀況的時候一定要走正確的路線,這是指導性很強的,也就是認知行為的治療.但這種諮商裡頭,治療師不會去問你做了什麼夢、不會去跟你談潛意識.
可是有一些人,我相信愈來愈多的人想要自己去找答案,並不喜歡治療師幫你做決定.例如說,我只是想了解為什麼我的個性會長成這樣?我未來應該要往哪?我還可以怎麼樣再去為自己增加更多的能力?這時候你可能想探索你內心那還未接觸的百分之九十那一大塊所謂的潛在或是內在意識、潛意識的部份,這時候可以嘗試一個精神分析取向或精神動力學取向,這兩個都會碰觸到潛意識.所以這樣的治療,大家可能會在電影裡看到個案會躺在躺椅上,甚至不與治療師直接面對面,而是治療師坐在個案的背後,因為治療師盡量不去干擾個案,讓個案自由聯想,然後說出想說的話,治療師是在幫助個人把內在的訊號,把個案講出來看似無關的事情去做連結、做比較,然後來了解其實個案內心透露了什麼秘密.所以在這種治療當中,你會感覺治療師讓個案很自由,他不太做指導,也沒有個人的意見,但是他還是會給你一些想法.
自我探索:
一開始自我探索的時候會挖出很多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即使我們在專業的成長歷程當中,在多年前我自己開始在探索自己的時候,我也經歷過同樣的(痛苦)過程.
回頭去看,其實不是說你開始探索之後,那些痛苦才跑出來,因為這樣似乎就變成說我不要去開啟那個探索的路,這樣就不用經歷這些痛苦,那我到底要不要探索?如果再走的更前面一點,然後你回頭去看,我相信我們可能會發現那個點已經到達了不得不探索的時候,所以在那個點上你才會不得不讓自己去選擇心靈探索的東西、書籍或者說裡面的東西源源不絕的跑出來.
其實在我們的個人成長裡面是有那樣子的時間點,你壓都壓不住,到那個時候就會自己去找那樣的東西.
既然已經在這條(探索)路上就很難再把它蓋回去,因為我們要相信自我有成長的動力,那些東西是自己要跑出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才開始去追隨這條路.
反撲,我想這個是在所謂初期,等到自己可以被整合的更好的時候,你甚至不會去對周圍的人做反撲,因為我們開始會看到很多的東西都源自於自己的內在.例如我們想到我的個性裡面有某個部份是小時候跟媽媽相處得來的,在探索的初期就會很想去跟媽媽說:『當初小時候你就是對我那樣,所以我現在才變成這樣,請不要再繼續怎樣了,不然我就會變成怎樣。』可是這些過程,我的經驗十之八九都徒勞無功,因為周圍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課題,基本上他不會去容納我們要他改變.
可是如果我們要做更進一步的工作,就是去清理自己的內在,我們必須去清理到說我擁有那樣的成長過程,造成了某一些困難,但是我要再成長,也就是榮格說的人生中期以後的再成長,我並不要再倚賴那個人改變了,就是說我可以忍受周圍的人一樣我行我素,可是我自己可不可以對我自己做一個改變?我可以消化外面來的刺激.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這個非常容易,這個是要進行很久很久的自我探索之後、經過很多很多的失望,有點像是放下,有點像是接受,我所謂的"放下"是『不再期待周圍的人要改變我們才會好』,但是它又是一個很積極的力量,就是說我並不是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而是我相信我先改變我自己以後,我可以帶動周圍的人,那個順序反過來.我相信如果有人在這條探索的路上支持你,然後你不會被痛苦淹沒,你應該不久之後就可以到達下一個階段.那對我而言跨過來了之後,你會覺得前面的路都是值得的.
榮格有什麼迷人之處:
榮格雖然會強調很多直覺跟心靈感應的東西,但是他在科學跟實務的理論方面並沒有任何的鬆懈,也就是說從整個心理治療的理論發展下來,榮格他是一個著述非常多、非常勤勉的一個學者,所以他在探討心理的理論時,雖然他有所謂的直覺性,例如榮格他作夢,夢到歐洲被鮮血覆蓋,他就預見了世界大戰要發生了,就有點好像他有通靈感應的部份,可是他把它稱為『內心潛意識的建議』,也就是他從這邊體會到我們的內心可以指引
我們很多的事情,可是他在操作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是用靈媒的方式去操作,他還是很系統化的做過很多實驗與應證,然後從實務的個案上面去累積他的理論,而且他的理論講的非常的清楚,所以他並不是被當作一個超心理學的人而已.
有一些學者,例如佛洛依德就不能接受榮格這一塊.事實上,榮格自己也有很多科學性的部份.
榮格的理論有什麼迷人之處,對我而言,大概可以整理出三大點:(泣~~只講了一點)
1)我喜歡他認為人生是有一個發展的方向,然後我喜歡他在治療病人的時候,不止是告訴病人小時候出了什麼錯、你壓抑了什麼,所以你才變成今天有這些症狀.而是他非常相信你之所以經歷現在的苦痛、經歷現在的狀況,一定有你內在靈魂的目標,也就是內在會有一個直覺(他把它叫做真正的自我self)其實是會告訴我們要往我們重要的目標前進.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遭遇一些苦難或者我們為自己創造一些不好的事,它都是有要成長的目的,當你了解這個目的,去處理它、擁抱它的時候,你就會更接近下一個階段.
其實榮格跟沙賓那發生婚外情,到後來他跟另外一個女病人也有這樣的關係,那個過程當中、那個歷史背景的心理治療還沒有像現在那麼有系統跟專業化,所以他們也在探索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顯然發生這樣的過程造成病人很大的傷害,對治療師本身也是很大的損耗,而且這很顯然是在治療當中沒有去處理到互相傳達的情緒,所以慢慢後來的心理治療師已經更加的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夠去處理與病人之間的情愫,因為兩個人常常在談話,你要去保持這個距離讓病人覺得很安全.這個學說慢慢發展起來到今天過了好幾十年,如果我們都還沒有進步,還沒有辦法處理,那就是不可被容許的.
治療師與病人不該發生治療以外的關係,這個關係指的不止是男女關係,它也不該是是朋友、家人那種關係,也就是說在約定的時間進來,治療師很認真的跟你談事情,除此之外,有幾個治療倫理上一定要遵守的,就說在約定的時間之外,兩個人是不互相連絡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好無情,其實很多心理治療師都經過很多的訓練的階段,對治療人員而言,明明知道個案可能有某些困難,比如說你們禮拜二見面,個案禮拜六打電話來留言說他現在心情很不好,大部份的心理治療師都會很想回電話,可是你只要經歷過回電一兩次,發現這樣其實害了個案的話,我們就要學會去看個案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個例子,那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的個案其實長時間跟家人的關係都不是很好,他一直覺得沒有人了解他,後來他就找到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那這位心理治療師非常的關心他,所以個案就覺得世界上只有這個心理治療師了解他,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這位個案把心理治療師"理想化"跟"完美化"了,可是照理來說,心理治療師必須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客觀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們有義務去告訴個案說:『你把我理想化了,你認為我可以替你做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這個過度的理想化是真實的嗎?還是因為我每週就跟你見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的面,然後我全心全意的聽你談話,甚至都不談我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容易讓你回到一種小時候被母親關心的狀態?』這是很容易讓人覺得很幸福,然後理想化.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處理這樣的理想化,不讓個案了解理想化對他多麼的重要、多麼的不實際,他可能會永遠無法成長.大家可以想像一個人去看了心理治療後對家人更加的疏離,然後覺得"天啊!為什麼姐姐妹妹們不像我的心理治療師一樣的善解人意呢?"、"媽!為什麼妳不像心理治療師那麼善解人意呢?".這樣子對這個個案是沒有幫助的.
世界 三大 心理治療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心理師艾彼 #文學美少女Claire 正式登場
艾彼,出版過「不只是孝順,我想好好陪您變老」,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各大平台專欄作家。曾任職於上海家之源家庭研究院,擔任家庭治療師。也曾於康橋雙語學校、台灣市佔率最大的員工協助服務中心,擔任全職心理師,未來將在節目中為大家規劃心理與人際相關主題。
Claire,出版過「記憶零度C」與「寫給在Alaska的」二本散文集,喜愛旅遊、閱讀、美食、戲劇、表演藝術、跨文化議題。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後於愛荷華古寧學院及馬里蘭聖瑪麗學院任教,以及於華府的Liberty Language Services擔任口譯。文章散見於《世界日報》和《華府每日新聞》,未來將在節目中為大家規劃文學與影視相關主題。
觀看直播,就有機會得到以上2位主持人的書,共送出四本!
新書由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贊助
👇以下主持人粉絲頁,歡迎追蹤按讚👇
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
粉絲頁: 艾彼
粉絲頁: Claire Chen 陳乙緁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世界 三大 心理治療師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攝於2019年3月18日
奇蹟課程(靈性教練 Spiritual Coach)一年只辦一屆
一年課程讓我們圓融地學習整個靈性架構並學習幾個靈性工具實修,先療癒自己,獲得內在平安,再療癒別人,循序漸進了解整個靈性架構,一起踏上覺醒之路,活出喜悅人生。
課程內容:
30% 奇蹟課程
20% 一念之轉-實用操練
10% 即時催眠療癒個案
20% 真正的靜心/真正的祈禱
20% 其他(如一行禪師、老子道德經、Adyashanti、當下的力量的教導,等等)
學費與報名詳情:http://www.hypnohealinghk.com/ACIM
《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簡介:《奇蹟課程》是一門讓心靈獲得平安的課程,四十年來在西方國家已有無數人受惠,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活出「寬恕」、放下判斷、化解小我的攻擊與防衛。《奇蹟課程》提供了正文、學員練習手冊及教師指南三部分,講述的宇宙觀、時間觀、心理架構都非常完善,由淺入深每天一步一步去學習放下我們固有的觀念,重新審視眼前的世界,學習寬恕與臣服,從而顯化奇蹟,讓我們獲得超乎想像的平安。
《一念之轉》(The Work of Byron Katie)簡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早前就一念之轉作出研究,把抑鬱症患者分成三組進行療程,然後在八星期後,檢測各組成效,結果顯示:
第一組:患者只服食安慰劑-有20-40%患者好轉
第二組:患者服食抗抑鬱藥物-有40-60%患者好轉
第三組:參加九天的覺醒功課課程(The School of The Work with Byron Katie)-有94%患者好轉!
學習使用轉念作業,即時解除讓我們痛苦的念頭。有時人生就是被無謂的信念搞砸了,改寫負面信念將會為人生帶來新出路,活出圓滿人生。
奇蹟課程第三屆
星期六 10am-6pm
2020年
3月21,28日
4月18,25日
5月2,16,23,30日
2021年
3月20,27日(神聖一刻之奇蹟回歸)
*課程將會錄影,每人可要求看錄影三次
*海外人士可以即時視訊形式參加課程
一年課程包括:
1) 10天課程
2) 120日學員練習手冊導論錄音
3) 每月學員小組會(學員之間自行相約,每組會有舊學員參與)
4) 每月讀書會(由6月開始至2021年3月,由資深學員帶領,導師會參與其中三次)
5) 出席現場課堂達八成或以上,將會獲本中心頒發「Spiritual Coach」(靈性教練)的證書
YouTube頻道有關於奇蹟課程或其他靈性教導的免費視頻,歡迎收看。
導師簡介 Michelle Tse 謝稀如
香港催眠及身心靈整合中心創辦人、臨床催眠治療師、催眠講師、瑜伽導師、靈性導師。
讓我們學習如何活用當下的力量去轉化人生、創造奇蹟,使我們獲得持久的喜悅與內在平靜。
查詢電話/whatsapp:98764670
電郵:hypnohealinghk@gmail.com
網址:http://www.hypnohealinghk.c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
#當下的力量 #零極限 #奇蹟課程
世界 三大 心理治療師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疫情以及恐懼蔓延下,我們更要學會找回內在平安,才可幫助自己與身邊的人。本工作坊將會顛覆我們過去對「寬恕」的理解,過去我們學的寬恕總是寬恕來寬恕去,然後怨恨還是消不退,本工作坊會講解「真寬恕」,亦會介紹「一念之轉」這個工具,讓我們看清仁慈的真相。無論外境如何,都可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簡介:《奇蹟課程》是一門讓心靈獲得平安的課程,四十年來在西方國家已有無數人受惠,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活出「寬恕」、放下判斷、化解小我的攻擊與防衛。《奇蹟課程》提供了正文、學員練習手冊及教師指南三部分,講述的宇宙觀、時間觀、心理架構都非常完善,由淺入深每天一步一步去學習放下我們固有的觀念,重新審視眼前的世界,學習寬恕與臣服,從而顯化奇蹟,讓我們獲得超乎想像的平安。
《一念之轉》(The Work of Byron Katie)簡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早前就一念之轉作出研究,把抑鬱症患者分成三組進行療程,然後在八星期後,檢測各組成效,結果顯示:
第一組:患者只服食安慰劑-有20-40%患者好轉
第二組:患者服食抗抑鬱藥物-有40-60%患者好轉
第三組:參加九天的覺醒功課課程(The School of The Work with Byron Katie)-有94%患者好轉!
學習使用轉念作業,即時解除讓我們痛苦的念頭。有時人生就是被無謂的信念搞砸了,改寫負面信念將會為人生帶來新出路,活出圓滿人生。
3月21日第三屆奇蹟課程(靈性教練 Spiritual Coach)即將開始,一年只辦一屆,到時亦歡迎了解此一年課程。一年課程讓我們圓融地學習整個靈性架構並學習幾個靈性工具實修,先療癒自己,獲得內在平安,再療癒別人,循序漸進了解整個靈性架構,一起踏上覺醒之路,活出喜悅人生。
學費及課程詳情:www.hypnohealinghk.com/acim
WhatsApp:98764670
網址:http://www.hypnohealinghk.c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