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与否,你有选择吗?》
最近听闻有确诊者拒绝入院的事。
家人为确诊的老太太添购了氧气设备,老太太认为去医院也只是吸氧气,倒不如在家中隔离就好。即使血氧饱和度提升,病情也有可能继续恶化。如果需要依靠氧气辅助,代表确诊者至少已经是冠病第四期,需要接受治疗。去医院只是吸氧气是极大的误解,医护人员还会进行多方面的监察,包括依据病况调节氧气浓度、照X光鉴定心肺功能、给予药物治疗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在家可以自己办到的事。
还有的情况是担心家人一个人孤零零,而不忍将他送去隔离中心或医院。甚至害怕“进得去出不来”,最后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撒手人寰,生者也无法全程参与后事的处理。这些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新冠肺炎具高度传染性,跟其他疾病不一样。确诊后要与至亲分隔在所难免,我明白那种煎熬。然而,如果因为待在家而延误就医,甚至丢了性命,是否会造成另一种遗憾呢?
我国“送院前死亡的病例”(BID)已有超过4600人。吉隆坡中央医院麻醉科医生哈娜表示,民众不配合当局的建议入院治疗,是导致BID高企不下的原因之一。卫生部长凯里上任后,也即刻宣布控制疫情的关键性策略调整,也就是将第二期高风险群及第三期的新冠肺炎病患安置在冠病隔离及低风险治疗中心,以期降低送院前死亡的情况。
家庭科医生吴奕品认为,非营利机构或志工团队等,不应过度渲染家用氧气在疫情期间的用途,以至于病患和家属误以为在家吸氧气比去医院更安全。另外,我国的氧气供应商本来就不多,当医院已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时,理应将有限的资源留给医院使用。
新冠肺炎可以在极短时间令病情加剧,杀个你措手不及。尤其长者或身患慢性疾病者,若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可能造成更多悲剧的发生。入院与否是个人的选择,然而待在家里不接受治疗的风险,你承担得起吗?
(文章刊登于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1/09/18/438180
IG : instagram.com/djshuleen
#淑霖 #DJShuleen #律师DJ
#电台DJ #RadioDJ #爱FMDJ #AIFMDJ
#东方评论 #专栏作者 #Columnist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知淑达理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在 Shuleen 丘淑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中那面隐形的白旗》
2020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疫情笼罩,运动员在赛场上依然卯足全力,让全世界守在萤幕前的观众为他们喝彩。无论最终是否站上领奖台,每个运动员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甚至带伤上阵、又创佳绩,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奥运会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Faster, Higher, Stronger),也带出无畏艰险、拼搏进取、超越自己的精神。
另一方面,本届奥运也让我相当关注的是,美国体操名将西蒙·拜尔斯 (Simone Biles) 的事件。24岁的拜尔斯在体操女子团体赛的跳马项目意外失误,之后以精神健康为由退出比赛。这个决定引起正反两面的舆论。有者批评此举欠缺体育和团队精神,更有国外主持人称之为笑话,认为这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嘲笑拜尔斯是"雪花" (snowflake 常用以形容情绪敏感的年轻人)。
拜尔斯说明,她不再那么相信自己,感觉整个世界的重量都压在肩膀上。她希望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做那些世界希望她做的事。拜尔斯早前也曾透露,她是遭美国体操队前队医纳沙 (Larry Nassar) 性侵的数百名选手之一,也曾公开表示她与忧郁症搏斗。站在世界竞技场上的压力,加上不堪回首的经历,并非一般人所能体会。决定退出这么重大、重要的比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5月,日本网球选手大阪直美 (Naomi Osaka) 在法国网球公开赛抵制赛后访问,被主办方罚款1.5万美金。运动员接受访问在许多人眼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大阪直美就被记者问到情绪崩溃。后来宣布退出法网后,她坦诚长期面对抑郁的困扰。在如此高压与竞争激烈的领域,可能还有更多运动员面对类似的状况。
回到我们一般百姓,也有自己的苦恼。尤其在疫情和行管令之下,许多人的生计受到影响。早前网民发起的"白旗运动"得到热烈的回响,纷纷捐助物资帮助一些民众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工作模式的改变、社交活动的限制、经济收入的拮据、孩子长期停课的担忧、深怕感染病毒的焦虑、甚至失去亲人的伤痛,很多人心中其实也藏著一面隐形的白旗。
棘手的是,它不是很直接明确能辨认出的问题,也不是给你一个方案就可以马上解决的事情。因此容易被忽视,或是被误解为事主"自己的问题"。说个真实的经历吧。两个月前我全家人相继确诊冠病,其中爸爸不幸离世。身边的人相当关心我妈妈的情况。我说妈妈康复了,但偶尔会反映心跳加速、晕眩无力。我得到的其中一个回应竟然是:"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吧"。
是的,丧亲、丧偶是个重大事故、是个沉重的历程。但即便是精神上的状况,也不该被当成"只是心理作用"。"只是",说明了它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心理作用"否定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和经历,或让他更深陷于自责愧疚,不敢寻求帮助。因此,建立对精神健康正确的认知极为关键。唯有意识到精神状况是存在的,才能正视问题、探索方案。
无论是在体育竞技场上,或是我们平日的生活,都不能忽略心中那面隐形的白旗。但说它隐形,其实也不全然如此。只要我们多留意、多聆听、多关怀,还是能察觉出来的,甚至可以避免更惨痛的悲剧发生。
(文章刊登于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1/08/09/429697
What mental health needs is more sunlight, more candor, more unashamed conversation.
IG : instagram.com/djshuleen
#霖的抗疫之路 #哀伤探路人
#淑霖 #DJShuleen #律师DJ
#EmceeShuleen #CelebrityEmcee
#电台DJ #RadioDJ #爱FMDJ #AIFMDJ
#东方评论 #专栏作者 #Columnist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知淑达理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在 Shuleen 丘淑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从维特效应看自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自杀身亡,大约每40秒就有一人自寻短见。这个数据已超过死于战争、恐怖活动和谋杀的人数总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下,人们也正面临精神健康的危机。
自杀是非常复杂的现象,看似一个人的事,但它的影响不会随著一条生命的逝去而消失。研究估计,每一宗自杀案件对身边至少六个人的生活造成显著的影响。不仅如此,当自杀事件被大篇幅报道后,还能像流感一样传染,引发模仿行为,也称作“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
1774年,德国文豪歌德出版了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爱而不得、生活处处碰壁的人生悲剧,并以维特浪漫且戏剧性的自杀行为作为结局。该作品造成轰动,也掀起一股自杀潮,甚至被一些国家列为禁书。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斯(David Philips)正式称这种现象为“维特效应”。他发现,自杀新闻被报道得越广泛,随后自杀的人就越多。
若自杀者是公众人物,其影响更甚。日本学者发表1989年至2010年109位日本公众人物的自杀案观察报告,媒体每报道一宗案件,当天即增加4.6%的自杀案,效应维持10天。2003年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自杀后,4月份的自杀案共有131宗,比前一个月99人增加了32%。当中不乏有死者留下遗书,交代自己的行为与张国荣的事件有关。如果个体存在与自杀者相似的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人生境遇等,更容易促成模仿。这或许能解释韩国娱乐圈近期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
说虽如此,规范的媒体报道还是能达到预防和减少自杀事件的,称作“帕帕吉诺效应”(Papageno Effect)。帕帕吉诺是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主人公,和维特有相似的境遇,都是情场失意试图自杀,但最后被他人劝服,改变寻死的念头。1987年,奥地利媒体改变过往的方式,只在页内简短报道,要么干脆不报道。之后的半年内,在维也纳地铁站自杀的人数减少了80%。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地铁的乘客人数还几乎翻倍,但自杀人数依然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布了《预防自杀:供媒体工作者参考》指南,并提出“六要、六不要”的报道指引。
六要包括:
✅ 要提供寻求帮助的准确信息
✅ 要教授公众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相关知识
✅ 要报道如何应对生活压力或自杀想法
✅ 要谨慎报道名人自杀事件
✅ 要谨慎采访自杀者家人或朋友
✅ 要意识到媒体工作人员自身可能会受到所报道的自杀事件的影响
六不要则是:
❎ 不要将有关自杀的报道放在显著的位置或过度重复类似的报道
❎ 不要使用煽情或者将自杀正常化的语言
❎ 不要详细描述自杀所使用的方法
❎ 不要提供关于自杀地点的详细信息
❎ 不要使用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
❎ 不要使用自杀现场的照片或录像
笔者通过询问与观察,发现媒体工作者对自杀报道的作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因此建议媒体科系的课程与职场培训纳入相关内容,毕竟自杀事件有别于其他新闻,不能以一般的手法处理。
另一方面,在这个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人人都是“记者”、“主播”,自杀事件的传播自然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除了媒体人需要秉持专业的报道操守,也需要加强对网络与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教育,让相关知识普及化,全民齐心预防自杀。
(文章刊登于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Malaysia)
需要情绪上的支援,可以联系
檀香爱心线 03-7981 5300
生命线协会 03-4265 7995
文桥辅导室 03-9287 7251
博爱辅导中心 03-7785 7955
心灵扶助协会 03-7956 8144
IG : instagram.com/djshuleen
#淑霖 #DJShuleen #律师DJ
#EmceeShuleen #CelebrityEmcee
#电台DJ #RadioDJ #爱FMDJ #AIFMDJ
#东方评论 #专栏作者 #Columnist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知淑达理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在 東方日報手機版提供最豐富的中文新聞及時事資訊,包括要聞 的推薦與評價
Jul 24, 2019 - 東方日報手機版提供最豐富的中文新聞及時事資訊,包括要聞、港聞、國際、兩岸、財經、娛樂、副刊、男極圈、體育、馬經、社論、專欄及昔日東方。 ... <看更多>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在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 -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东方日报专栏作者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