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睎乾十三維度
兩岸三地運動員,誰懂得奧運精神?
奧運期間,香港、台灣和大陸的媒體,都會匯集自家運動員的金句(有些是獲獎感言,有些是以前說的),以激勵人心。古代天子聽民謠而知風俗,今天我們也可比較兩岸選手金句,看看三地人民是否同氣同義、同心同德。
先看香港。
「劍神」張家朗說:「大家要堅持,唔好咁容易放棄⋯⋯對(香港)劍擊嚟講,證明咗唔只喺亞洲可以攞到獎,(去到)世界都可以。」
「小飛魚」何詩蓓說:「比賽往往 80% 是心態,20% 才是體能和訓練。」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說:「 我都希望拎到金牌、獎牌,但人生就係咁樣,我哋好用力去完成一件事,雖然結果唔係你想咁,但起碼我哋盡力過,無悔,唔好後悔。」
再看台灣。
羽毛球代表戴資穎說: 「所有的頭銜都只是一時的,更不用說我會在意。」她在東奧金牌戰前曾說,羽毛球佔據她太多時間,想趁年輕做其他事,探索人生新面向,例如單車環島遊。
「舉重女神」郭婞淳幾年前說:「人生的目的不是贏得每場賽跑,而是當我們完賽的時候,途中幫助了多少人一起完成賽跑。」郭婞淳已多次將比賽獎金捐贈有需要的人。
羽毛球男雙選手李洋說:「 享受站上國際賽場上奮戰的瞬間才是最重要的,冠軍、亞軍、季軍都只有一個,我沒辦法決定我的成績如何,但我可以決定,我在比賽中的樣子!」今屆奧運,他與王齊麟擊敗大陸選手,奪得台灣史上首面羽毛球奧運金牌。事後他在臉書宣告,要把金牌「獻給我的國家——台灣」。
柔道代表楊勇緯說:「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
最後看大陸。
乒乓球男單代表馬龍在金牌戰擊敗德國選手後,即場大喊:「他贏不了我!」大陸媒體形容為「霸氣十足」。
新晉「蝶后」張雨霏在一天內拿下兩枚奧運金牌,也霸氣地說:「感覺這金牌是買一送一啊!」
女子三人籃球隊選手楊舒予說:「祖國需要我,我必定出戰。」
替中國隊奪得首面金牌的射擊代表楊倩說:「今年是建黨100週年,我覺得這塊金牌是我為祖國送上的最好的一份禮物。」又說:「射擊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射擊成就了我,我也用自己的熱愛對它負責。」最後一句真有趣:為了「負責」的「愛」,相信「熱」極有限。
除了運動員所說的話,賽艇隊教練張秀雲的金句也很有中國特色。她在訓練中說得最多的一句是:「如果現在我不折磨你們,將來折磨你們的就是對手。」台灣李洋覺得比賽是「享受」,中國教練則強調「折磨」。
綜觀兩岸三地運動員,固然都有為家鄉爭光的心態,這是運動員常情。但看了以上金句集,很容易感受到三地的價值觀和體育精神,實在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最看重勝負的運動員,都是大陸的。
大陸資深傳媒人張豐撰文指,中國開始從「唯金牌論」中解脫出來,是一種進步,「當你不再信奉『唯金牌論』,你也就真正看懂了奧運會。」抱歉,在中國運動員身上,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解脫」跡象,也不覺得一般中國人看懂奧運。
怎樣才算「看懂奧運」?如果我們不忘初心,那麼最應該牢記的奧運金句,應該是百年前法國人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所說的話。顧拜旦是國際奧委會的發起人,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
1908年7月24日,顧拜旦在倫敦格雷弗頓畫廊(Grafton Galleries)的宴會上,說了一句公認代表奧運精神的名言:「在奧運中,最重要的不是贏,是參與⋯⋯在人生中,重要的不是勝利,是奮鬥 (L'important dans ces Olympiades, c'est moins d'y gagner que d'y prendre part... L'important dans la vie, ce n'est point le triomphe, mais le combat)。」
進一步追本溯源,顧拜旦提倡的奧運精神,其實取自他熟讀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書中卷九有一句詩,由河神Achelous的口中說出來:「戰敗的恥辱,抵不上曾經戰鬥的光榮 (Nec tam turpe fuit vinci quam contendisse decorum est )。」看懂嗎?這是西方神話英雄才具備的高尚精神,唸誦這些句子,你彷彿呼吸到奧林匹克山諸神吞吐的靈氛。這才是奧運精神。兩岸三地運動員,哪處最懂得這種精神,你可自行判斷。
說到底,體育精神就是文化修養。中國選手的「我操」(watch out),與奧林匹克諸神的金句之間,究竟相隔多少光年呢?
https://www.facebook.com/106651927966317/posts/249925446972297/?d=n
中國羽毛球教練 在 小花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文被刪了,但朋友有貼全文。
弟弟生病了,在他1歲幾個月的時候。
具體記不起來了,這一生病,就是20幾年。
媽媽腦袋很好,學歷只有國中。但在弟弟生病的時候,已經是全家學歷最高的人。
「弟弟腎臟好像有問題?」
這是親戚們說的,下一句話便是「安內無效了,腰子不好,沒辦法傳宗接代」
弟弟具體是什麼病,媽媽一知半解。為了弟弟,媽媽買了好多書,後來為了寫獎學金申請表,我才知道是慢性腎病症候群,會變月亮臉、不能太熱、很容易住院。
為了拿到更多獎學金,我知道弟弟要打的那個一罐一萬塊,一次要打五罐以上的要叫做「免疫球蛋白」,而弟弟先天「免疫力不足」,所以要打這個。
媽媽一邊買書研究,一邊忍受親戚的關切與嘲諷,一邊賺錢,一邊照顧弟弟與整個家。
對於當時也不過七歲的我來說,弟弟的存在很礙眼,剛出生的妹妹也是,很麻煩。但弟弟小小的手臂上都是針孔,小時候的妹妹在醫院長大,都迫使我們一起成長。
漸漸的,我的學歷超過爸爸、超過媽媽、超過全家,我認識的字多了,領得獎學金給弟弟治病了,媽媽老了,弟弟奇蹟般的好轉了。
我才明白,獎學金真的是個榮耀、書卷獎真的是個肯定。而不只是錢,我的精算,全都放在獎學金怎麼領可以最大化。
但我至今仍然不認為自己是個值得榮耀的人。
在弟弟病好後,我的人生課題變成如何肯定自己。
希望小紅嬋可以學會肯定自己。
她透過堅韌的訓練得到了的成績與獎金,可以鼓舞跟她一樣的人,也可以激發人們的反省。具體效用高不高,這是國家與社會的問題。但小紅嬋自己的課題,希望可以早點解決。
希望她有更多識字的機會。
引內容全文:
「14歲的10米跳台冠軍全紅嬋的視頻,我看了好幾遍。記者問她怎麼能夠跳出滿分,她這樣回答:
「練的,慢慢一直練唄。我媽媽生病了,可是我不知道那個字怎麼讀,不知道她得的什麼病,然後就很想賺錢,回去給她治病,賺很多錢,治好她……」
這可能是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說出的最難闡釋的發言。把金牌直接等同於錢,這麼直接的表達,本來應該讓人感到尷尬,但是所有人又都知道,在當下的中國這仍然是現實。儘管奧運冠軍不再有那麼高的榮耀,不再像2008年之前有那麼多獎勵,但是仍然可以改變命運,或者就像全紅嬋說的那樣,救媽媽的命。
很多人轉發了這個視頻,但是大家的感受卻各不相同。很多人被這句話「感動」,說她有「孝心」。「她媽媽真有福」,這樣說的人,完全忽略了她媽媽是一個等待救治的病人。
很多人被「震動」,因為把金牌直接等同於錢,說明背後是一個何等貧窮的家庭啊。這也是「傳統體育」在這次奧運會上留下的印痕,窮人家的孩子,就是為了改變命運,而拼命壓住水花。
她的啓蒙教練說,當初選中她,除了她的彈跳(身高1.2米,立定跳遠到1.76米),她家裡的貧窮也是一個原因,練習跳水,需要每天在外面曬,光是這一點很多有錢人家庭就難以接受。
很多媒體做了這個選題。xx日報的官方微信也做了,他們精心刪除了「可是我不知道那個字怎麼讀,不知她得的什麼病。」這句話其實透露了一個秘密,7歲就開始離開父母去練跳水的全紅蟬,根本沒有好好念書。
這也是一部分體育項目的真實寫照。運動員自從被選出後,就成為「國家」的人,全副身心投入一個項目。那兩個女羽毛球選手在賽場上大吼「我草」,倒沒真的好驚詫的,她們需要通過大吼來提振士氣,而最拿手的就是國罵。
和她們相比,全紅嬋要乾淨得多。除了偶爾想不起來該說什麼外,她說出的話都堪稱是天籟之音:自然的,未經雕飾的。她說的雖然是普通話,但是詞彙還是廣東湛江市麻章區邁和村的、底層的,更重要的是,還是「童年」的。她14歲,跳水動作非常「成熟」,但是在心理上,還完全是一個孩子。
她還沒有掌握那套「感謝用語」。沒有「感謝國家,感謝教練」,在這個基礎上再談母親的病。至少在兩個場合,她都直接表達了自己努力奪冠是為了掙錢給媽媽看病,這讓「如何解讀全紅嬋」成為一個難題。
對全紅嬋發言最典型的評論,是「冠軍的孝心」,來自某某日報微信下面高贊評論第一條。換一個說法,是「忠孝兩全」,既為國爭光,又「孝順父母」。
官方媒體在報道全紅嬋的時候,刻意淡化她的苦難。淡化她沒有時間讀書(無法念出媽媽疾病的名字),淡化她家裡的貧困;贊美她水花壓得漂亮,但是卻淡化她為了達到這個水準所吃的苦。
但是,這些官方發起或者認可的解釋,都難以徹底「定義」全紅嬋。她的發言,不是偶然一次,而是前後一貫的整體。「我連遊樂園都沒去過,也沒去過動物園」,「今晚我想吃很多好吃的東西,現在特別想吃辣條。」
媒體想把她塑造成一個「可愛」「純真」和「萌」的赤子,但是卻終究無法遮蔽她。她越是「天真」,說出的話就越是讓人感到沈重,讓人無法正視。她的天真和純粹背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就像她老家村支書介紹的,「人均年收入1.1萬元」,而她家在村裡條件也屬於「中下」。
她可以壓住命運的水花,她是幸運的,而很多像她一樣的人並不能。」
https://mp.weixin.qq.com/s/QMFiv9OYhwbDXXJ9dtQ0wQ?fbclid=IwAR3DW3jXXATle6GIkzig8LG2HCLdz4nVz4FONn1Oo749jsnqKZiwGQliiVs
中國羽毛球教練 在 Into the Wild 流浪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感謝香港運動員,謝謝你們在無比艱苦的黑暗日子,為香港人帶來的堅持,鼓勵與感動。
也謝謝各國的所有運動員,你們展示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體育精神,友愛,人類文明的互相抵勵與進步。
今次奧運是很多人都非常投入的一屆,畢竟這兩年,開心的時間太少。除了香港歷史性創下最多獎牌的一金兩銀,可以為香港及其他國家打氣,為牆國減油,心情實在振奮。也可能因為疫情,大家少了外遊,留在家中,增加了觀眾收看直播支持打氣的意欲。
是屆奧運有很多精彩又溫暖的畫面,真的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只有牆國選手才會在比賽途中大操髒話,技不如人,出征贏了比賽的日本乒乓球手和體操選手。真是柒出國際,有夠小氣)。
游泳選手在獲勝後互相擁抱道賀,日本韓國台灣射箭選手開心合照,吉里巴斯舉重運動員動作失敗後跳出的可愛開心舞,一舉讓世界知道這個冷門的國家,也增加了其他國家對家鄉面對陸沈危機關注。香港風帆選手陳晞文,在重大傷患切除胰臟後,竟然成功回到運動軌道之上,這兩屆奧運都做出不錯的成績。這次比賽是她最後一屆出賽;實在慚愧太遲才認識這位拚搏的運動員,祝福她引退後的生活平安順利。
還有許多激勵人心故事,包括為了兒子醫療費用努力比賽的46歲烏茲別克體操媽媽Oksana Chusovitina, 危地馬拉的34歲羽毛球選手哥頓,從賽前無人當一回事,最後歷史性進入四強。還有田徑比賽的女子選手,已屆32或34歲,但仍能贏過年輕很多的二十出頭選手。邊看邊佩服。
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香港運動員排除萬難,在今屆大放異彩,對香港人來說實在激動。張家朗的金牌,何詩蓓的兩面銀牌,最令人動容的是碰池一刻的美麗笑容,因為贏了昨日的自己,認真享受比賽,那種魅力實在感動人心。還有羽毛球混雙謝影雪,鄧俊文,一分一分都不放棄追回來的拚勁,已經是大家心中的冠軍。我們也繼續支持伍家朗,希望他盡快走出灰暗。香港人會永遠記住罪魁禍首。所有的香港運動員,無論有沒獎牌,你們都是香港的驕傲,我們以你為榮。
看到選手們哭,也跟著一起感動流淚。再次證明奧運會的意義,在於連結全人類,我們手牽手一起進步,一起翻下世界的新一頁。
昨日看了台灣的幾場比賽,都甚為投入。我通常開兩個mon,一個看香港賽事,一個看台灣賽事。恭喜戴姿穎殺入羽球四強,羽球男雙王齊麟李洋擊敗世界第一印尼,年輕的小林在乒乓球球的精彩表現。昨晚一邊吃晚餐一邊看,實在太緊張差點噴飯。
還有郭婞淳在舉重獲得金牌,在奪牌之後仍要挑戰個人紀錄,失敗躺地那刻的燦笑簡直像是海報般唯美。享受比賽,超越自己。這才是運動家精神。
回到香港,同樣是24歲的年輕人,命運卻大不相同。同樣為了香港奮鬥,一個為香港奪金,一個換來了完全不合理的九年判刑。不足24小時,心情已是天堂與地獄,作為香港人真的艱難。但年輕人還能叫律司代傳話,「多謝咁多位既關心同埋支持,時間會過得好快,佢會撐住,大家都要撐住,好似香港運動員一樣。」
借今次機會,也希望大家以後多多支持關注香港運動員,讓不是很盛行的體育風氣和新聞成為主流。比如多現場觀看香港的足球比賽。
運動員面對資源缺乏,政府不支持,高層的迂腐 ,還有整個社會的拜金功利,無論在香港和台灣,做運動員都要放棄主流價值,遭受很多白眼,要跨越很多很多障礙。沒錢沒支持,薪水也低得嚇人。如果不幸在訓練後受傷,也沒有任何補償。只有在贏了之後,政府才出來收割抽水,說支持運動員,辛苦了一類的虛偽噁心言詞。比如台灣的小林,小時候已展現天份,得到一名中國教練看中裁培,但每個要付出十萬台幣薪金,沒有官方任何支持,一開始是舅公支援的。不是人人都有伯樂,可惜現在舅公已不在,但相信他在天上也會感到驕傲。
但願這些美好畫面都成為以後前進的動力,沒錯我們一直在打逆境波,但謝謝運動員用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希望的最大意義。
願榮光歸於香港與所有的運動員。
前路艱難,雖然是匍匐前進,我們仍要緊記,總要超越昨天的自己。
加油,共勉之。
#東京奧運2020 #香港加油 #台灣加油
中國羽毛球教練 在 羽你同行- 中国羽毛球队男双教练陈其遒被换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国羽毛球 队男双教练陈其遒被换,昨日他在微博发布了感想。 陈其遒:... ... <看更多>
中國羽毛球教練 在 中国羽毛球队教练李永波谈全英羽毛球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国 国家 羽毛球 队主 教练 李永波目前正带队参加3月5日至10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全英 羽毛球 公开赛。他接受BBC英伦网专访,谈及对 中国羽毛球 队的展望以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