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臺北文學季 #公車捷運詩文(第三季)※
鄧小樺〈指甲〉(節錄)
我們傾向說自己是初生的
我們的牙齒潔白,有著狹隘而熱烈的愛
我們躺過的瀝青馬路還是一樣的粗硬
他們抽過的煙,默默繚繞我們迷茫的眼
輾過他們的坦克,駛入我們的巿街
曾經轉播他們的電視,每餐煮給我們完整的謊言
我們的肉身開成黃花風鈴木,也如他們高舉
他們哀求過的警察,擊傷了我們的頭顱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鄧小樺 創作
#陳姝如 手寫
#洪晧倫 朗讀
※聆聽晧倫清晰含情的朗讀,請至詩聲字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mYAwaacViIM
※主辦單位 臺北市文化局
※活動粉專 臺北文學季
※規劃執行 《文訊》 雜誌社
※鄧小樺(197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曾任香港電台第2台《思潮作動》主持人之一,文學雜誌《字花》編輯,《中大四十年》編委,於香港藝術中心及各中學教授寫作。2018年5月,由香港文學館出版之紙本月刊《無形》及文學網絡平台「虛詞」創刊;2019年7月,季刊《方圓》創刊。以上兩者,鄧小樺均任總編輯。
2019年11月21日,香港警方包圍香港理工大學踏入第四日,香港文學館發表聲明,指該館理事兼總策展人鄧小樺於11月19日早上離開理大時被捕,拘留一天後因腳傷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治理,至11月20日晚深夜獲保釋。2019年12月31日除夕,至2020年1月1日凌晨,警方在旺角多次發射催淚彈,驅散示威者。鄧小樺稱在旺角被催淚彈射中,曾在facebook上載傷勢相片,左眼角受傷,血流披面。(節自維基百科,詳情請讀者自行參閱)
※陳姝如
畢業於僑光商專電子資料處理系,目前於中興大學就讀中文系碩專班,「#鵞湖居書法教室」書法老師。
中大中文系教授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知史百家
安煥然
《馬來紀年》傳述關於滿剌加與中國關係的故事,這些故事大抵集中在該書的第十五章。「漢麗寶」就是其中一個。近年來常被喻為是一段象徵馬中友誼的美麗動人故事。然而,如果我們細讀原書,《馬來紀年》敘述漢麗寶下嫁滿剌加蘇丹茫速沙,該節章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中國皇帝聽到滿剌加國王的偉大,便遣使來到這裡。但當時的中國皇帝為了向滿剌加國王展示中國的強大、人口的眾多,於是就在其遣使船隻中裝滿了整船的針,並向滿剌加國王說:「世上沒有其他王能大於我。我的子民也多到無法統計。現在按戶各取一針(裝滿整船)載來贈給你。」
這顯然有「示威」的意思。還好,聰明的滿剌加國王蘇丹茫速沙聽了中國使節這番高傲的話,竟微笑地命滿剌加國人將船裡的針都起缷,又命國人放入西谷米(Sagu)裝滿整船,也向中國顯示滿剌加的富庶、人數之眾。
漢麗寶下嫁之後,中國和滿剌加建立了宗主和藩屬的關係。不久,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中國皇帝突然間全身發癢,很是難受,藥石無效。一位老醫生就跟中國皇帝說:「國王啊!你這怪病是神降的。這是因為滿剌加國王被迫以附庸身分上書給你所致。現在別無他法啊!除非陛下肯飲滿剌加國王的洗臉洗腳水。」
中國皇帝無奈,只好再遣使向滿剌加做此要求。中國皇帝喝了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並且用這些水來沖涼之後,奇妙地,那惡癢立刻消失了。於是中國皇帝便立誓不再要滿剌加國王降低身份稱呼他,並命令他的後代也不得如此。自此之後,中國和滿剌加長時期維持了「平等相待」的友誼。
以上「荒誕」故事,若與(明朝中晚期萬曆年間)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相較,《通俗演義》所強調的「華夷之辨」,以中國權威與文化的絕對優勢,尊貴之、宣揚之,強使「外夷」朝貢、附庸、認同大明天朝宗主的構述心態做比較,真是強烈有趣的對比。
《馬來紀年》嚴格來說,不是歷史著作,而只是一部綜合神話傳說的古典文學作品。但,就誠如Mohd. Taib Osman在”Sejarah kebudayaan Melaka mengikut Sejarah Melayu”一文中所說的,《馬來紀年》透露出馬來傳統社會的一種世界觀。其所傳述事件的真確與否並不重要,但其詮釋事件所反映出的意義才是重要的。歷史考察,實際上當時滿剌加受庇護於中華帝國權威之下,中國皇帝怎會喝下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呢?
但若從馬來王朝的社會和文化角度看,這故事所意味的是什麼?或許才是這部古典文學作品《馬來紀年》所欲宣泄的真正意念。故事隱喻,透露出馬來王朝不甘心於屈居附庸地位,及對中國的反諷心態。
我們在《明實錄》也找到這樣的例子。《明武宗實錄》弘治十八年(1505)記云:「如往時給事中林宵之使滿剌加,不肯北面屈膝,幽餓而死,而不能往問其罪。」
此事是朝中大臣任良弼等在商議海外「番國」朝貢事時提及的。此事例雖是弘治年間的追記,真確與否尚難窺其詳。但給事中任良弼接著說:「大抵海水之國,無事則廢朝貢而自立,有事則假朝貢而請封。」這與《馬來紀年》講述中國皇帝喝蘇丹茫速沙洗腳水的故事所反映的心態相應照,實道出滿剌加等海外諸國之所以會對明朝中國朝貢「事大」之現實動機。
簡言之,在鄭和下西洋壯舉罷廢之後,明朝緊縮其對外政策,滿剌加與明朝的朝貢關係日漸淡化。此後滿剌加斷斷續續地與中國復交或入貢,主要是有事才來朝,無事則自立。而且,即使是對滿剌加國內或國際的爭端,中國明朝的調解也大不如之前的鄭和時代。「馬中關係」的友好,不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的崛起,「德」與「威」,軟勢力和硬勢力的兼備,是「馬中友好」互惠互動的重要條件。今人讀史,不得不察。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中大中文系教授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陶瓷之道| 知史百家
安煥然
90年代初,陪同台灣成功大學陳信雄老師到中國大陸進行學術考察。一為考究中國古船;另一目的,則是帶著朝聖的心情,尋訪瓷器的故鄉。
首站是到廈門、泉州進行學術訪問,接著北上浙江。江南秀麗、西湖美。到魯迅的故鄉,小河淌水,大運河。最重要的是,在省文化局的黑色轎車一路鳴笛下,我們來到了瓷器的故鄉,上千年的中國越窯的古窯址:慈溪、上林湖。
寂靜的湖水邊,滿地的瓷器碎片和夾匝,宛如夢境中的魔法鱗甲小片。隨手拾起,秘藏其中的美和故事,隨即輕盈地躍然起舞。別小看這些晶瑩剔透的瓷器破片,它可是中國人偉大的發明,見證了多少中華文明、歷史興衰的流變。
陶器和瓷器,都是土器製作,但瓷器的燒造,其火候溫度、技術及條件,都要比陶器製作來得高超和複雜。世界各地的原始住民很多都能製作陶器,唯有瓷器則是中國人獨有而傲人的創造。
中國的陶器,可以上溯一萬年的新石器文明。諸如絢麗的仰韶彩陶、技術高超的龍山蛋殼黑陶,影響範圍頗廣的東南印紋硬陶,等等。至於瓷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最初則是中國人的發明。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三千年。早在商朝,中國已有所謂的「原始瓷器」。到東漢,成熟的瓷器燒造出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普及大眾。入唐,越窯青瓷、唐三彩、長沙窯,炫耀奪目。宋元的製瓷工業更是登峰造極,北方有耀州、磁州、均窯,南方有龍泉、建窯,以及「天下瓷都」景德鎮,瓷器之美,傲然於世。
自晚唐、宋元、至明清,一千餘年來,享譽全球的中國瓷器,以質高物美之姿,大量的銷往世界各地。這種專供外銷的陶瓷,謂之為「中國外銷陶瓷」。這是中國千多年來,對外長程貿易中,除傳統的絲綢之外,另一個重要及量多的輸出產品,是享譽世界的made in China。
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基本上有兩途。一條是陸上的絲路,其主要的載貨交通工具是駱駝。另一條,則是海上絲綢之路,其主要交通工具是遠洋貿易大船。
絲綢是中國對外的主要傳統出口產品,惟至晚唐、宋元以後,中國外銷瓷器則是以強旺活力閃耀於海洋貿易道上。瓷器與絲綢不同,它笨重易碎,不適於陸路駱駝承載,而較適宜於船運。這是中國陶瓷的外銷主要取道於海上絲路的原因。
中國陶瓷的外銷主要靠海運,而且動輒以萬計。這導因於宋代以來,遙遙領先於全世界的中國造船技術,船體碩大、承載量巨,以及宋元海洋貿易之發達。北宋朱彧《萍洲可談》就這樣記載了中國海船與承載外銷陶瓷的典型運銷實況:「(中國)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
1976年,韓國西南海域的新安近海,發現了一艘中國元代的沉船,驚動全世界。截至1984年,從該船海底打撈出來的中國陶瓷,竟多達二萬餘件,其中大多數是完整的龍泉窯青瓷。
近一個世紀以來,海上絲路的據點都先後考古發現有大量的中國古外銷陶瓷的遺留。東至日本,南及東南亞,經馬六甲海峽,至印度洋、阿拉伯世界,最遠到非洲。吾師陳信雄在〈中國外銷陶瓷管窺〉一文中說:「從外銷陶瓷所到達的地域,可以知道中國人活躍的領域。貿易陶瓷數量的多寡,可以顯示中國人活力的大小」。透過外銷陶瓷「也可以重建海外一些被遺忘的史事」。
美籍學者Beyer對於菲律賓歷史的分期,認為公元800年至1521年的這一段時間(亦即西方人未到來之前),是「瓷器時代」。這段期間,菲律賓本身沒有文字記載,但中國的文明和海洋貿易的交涉,卻是源源而達。那些遺留在菲島的不腐不毀的無數中國瓷器,可資作為重建菲律賓古代歷史的依據。
遠在非洲,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從北非、東非,到南非,大量唐宋以來的中國瓷器遺落在非洲大地,猶如中國古瓷的博物館,猶如中國古瓷的儲倉(可詳見馬文寬、孟凡人合著《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英國史學家Sir Mortimer Wheeler有句名言,他說非洲的「坦桑尼亞被遺忘的第十世紀以後的歷史,就寫在中國瓷器上面」。
一千多年來,隨著中國外銷陶瓷的大量運銷,中國陶瓷成為海上絲路的重要商品。考古的發掘,這種現象,近一個世紀以來,頗受學術界重視。日本三上次男教授特為此條往來於東亞、東南亞、印度洋,遠及非洲的海上貿易道,取名為「陶瓷之道」。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中大中文系教授 在 【網上文化座談】元宵詩詞分享會(中大中文系樊善標教授主講) 的推薦與評價

由本屆新亞青年學人計劃學員籌辦的「山城春燈話」,於昨日(25日)舉行了第二場網上文化座談,有幸邀得 中大中文系 樊善標 教授 與大家一起賞析元宵詩文, ... ... <看更多>
中大中文系教授 在 臺大中文大學國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reate New Account · Cover Photo: 臺大中文大學國文's photo. ... 主持人:劉柏正先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史甄陶先生(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