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尖叫行為的可能原因
一位將滿三歲的中度自閉症孩子,沒有口語,只要碰到不高興的事,就會用高音量的尖叫方式來表達,使得與他一起相處的人常常都會感到壓力。
這一天家長帶著孩子來上課,沒過多久整個治療所都是孩子的尖叫聲,家長只能滿臉抱歉不斷對著上課的老師說「不好意思。」
看著尷尬又不知所措的家長,治療師微笑著說「在治療所遇到孩子會哭鬧,會尖叫都是正常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您不用為此感到不好意思。您聽!隔壁教室的孩子也在叫啊!怕什麼!我們還叫輸他咧!」
聽到治療師的玩笑話,家長笑了出來,整個神情也輕鬆了許多。
與孩子互動過程,治療師完全不理會孩子的尖叫行為,只是一直重複對著孩子說簡易的話語,並以不同的手勢與肢體語言引導孩子做出適當的回應,漸漸地,孩子的尖叫行為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看著家長好奇的說「我怎麼覺得他好像比較懂您說的話耶!?」
.
🤔自閉症的孩子為什麼為有尖叫行為?可能的原因有:
1️⃣感覺刺激的輸入
尖叫行為本身就賦予大量的本體覺與聽覺的感官刺激,對孩子而言,除了是一種抒發,也是一種滿足。
遇到這類型的原因,可以試著提供孩子喜歡的感官刺激當作交換或是滿足的條件,逐步減少尖叫的行為。
2️⃣與人互動的方式
尖叫行為會立即吸引他人的關注,對孩子而言,就容易形成有效的溝通方式,久了就成為一種模式、一種習慣。
遇到這類型的原因,可以試著增加肢體語言的模仿與表達方式,提升溝通的有效性,逐步降低尖叫的發生。
3️⃣表達情緒的方法
尖叫行為具有發洩、遏阻、溝通的效用,對孩子而言,是一種保護的模式,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遇到這類型的原因,可以試著運用轉移的手段,先削弱尖叫的產生,再教導正確的表達方式,逐步減緩尖叫的產生。
4️⃣不知所措的表現
尖叫是一項原始行為反應,對孩子而言,突然不知所措時,就容易表現出來,看似發洩,實際上是在可能是求救,也可能是在安撫自己。
遇到這類型的原因,可以直接進行示範解決的方式,同時製造孩子有模仿學習的機會,逐步建構正確的行為發展。
.
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存在,故事中的孩子,主要是因為固著行為被改變,適應技巧又缺乏,家長擔心孩子會尖叫,平常都會急著妥協或是直接協助,久了,孩子就學會用尖叫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
遇到自閉症孩子的尖叫行為,最擔心的是不小心讓孩子產生錯誤連結,所以在處理之前,多包容孩子的情緒,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多分析孩子的原因,將會有助於後續的教導策略能否成功介入。
只是,這需要家長的忍受度,以及不怕被人指指點點的態度。
不過,還有一種快速的手段,就是運用嫌惡刺激與增強原則的交替運用,讓孩子連結到只要尖叫就會獲得不好的結果,直接制止孩子的尖叫行為,但是這一項方式,就有賴於家長與主責治療師討論,要如何運用對著策略才能獲得最有效的成效。
.
最後,我們會跟家長說,來到治療單位,不用擔心孩子的尖叫是否會干擾別人,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尖叫是否會影響觀感,都不用擔心,既然來了,就放輕鬆,將孩子交給治療師,治療師會擬定適合孩子的策略,協助您,慢慢改善孩子的尖叫行為。
#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
#童心職能治療所
#童心語言治療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來我哋無放棄,所有事情都嘗試時,真係有成功嘅可能性。」陳方宇媽媽Carrie以經歷說出了道理。 現時15歲的陳方宇,四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經常抽筋,有時每日會抽筋百多、二百次。檢查後醫生拋下了一句:「你個仔患罕有病係無得醫。」 這個「無得醫」的病叫「結節性硬化症」,Carrie懷孕時做足檢查,...
中度自閉症治療 在 貓町媽媽 親子 玩樂 扮靚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同👨👩👦家人安在家中度佳節,記得mark低📆12月27日,一齊欣賞埋由 Healing Voices 曉樂音樂教育及治療中心 主辦既 #親子網上音樂會,音樂會主題係 💖Learning to Love, 會透過繪本同音樂讓大眾了解同接納自閉症兒童。
除左繪本同音樂,仲有有獎問答遊戲🎁
預祝大家可以度過一個充滿愛同平安既聖誕🎄🥰
中度自閉症治療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姸慧議員,請你幫我們向 #林智堅 市長說。他是一個很有魄力、執行力的市長,我們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
雖然我的孩子已經到天國去當天使了,但我仍期待新竹市能開創新的做法,在 #身障友善醫療 的推動上,能夠創全國風氣之先,讓身障孩子免於受苦,我們相信林市長做得到,新竹市做得到。」
聽到這一段話,現場每一個人都忍不住眼眶紅~。
【小乖的故事】
小乖(化名)出生時,因為第一對染色體異常缺損、早產,而發展遲緩。他在父母無窮盡的愛心及不間斷的早療下被照顧得很好,是一位剛滿十八歲的中度智能障礙孩子,但 #心智年齡約只有小學二年級。
小乖在今年七月因為持續發燒不退而就醫,醫院以已年滿十八歲為由,拒絕他進入兒童醫院。轉而進入成人醫院後,經確診為淋巴癌。在進行第三次化療時,因肺部嚴重感染,緊急插管之後進入成人加護病房。由於成人加護病房並不容許家屬全天陪伴(若在兒醫加護病房,家屬可以陪伴),孩子在精神上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其內心的無助跟恐懼,令人心痛。在24小時充滿陌生人,溝通不良,身體痛苦的情況下,孩子心情上驚恐焦慮引發的痛苦遠超過疾病本身。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因擔心孩子焦慮亂動拔管(末期孩子已經全身插管)不得已施以相當劑量鎮定劑讓他持續昏迷,(小乖爸媽講到此處數度潰不成聲,為了不要再讓他們勾起心痛回憶,我請他們不用敘述細節😢)最後不幸於九月份去世。
【#18歲 變成身障兒命運的分水嶺?】
滿十八歲以後的身障孩子在我們的社會面臨何種處境,是最近特殊兒家長們跟我反映最多的議題,醫療的部分尤其重要切身。因為小乖生前及家人親身感受到的痛苦,小乖的哥哥在小乖過世之後,憤憤不平地寫信到總統府陳情,小乖的爸媽也向衛福部提案,希望
👉👉「針對身心障礙者之門診及住院醫療,立法機關或是衛生主管機關應提案或訂立辦法,要求醫療院所整合醫療資源,依身心障礙者個別需求,特別是以身心障礙者的「心智年齡」提供醫療措施與彈性服務,而非以「生理年齡」作為標準。」👈👈
小乖爸媽的提案,中央初步以「防疫優先」的理由認為不宜。但這個理由顯然沒有回答到重點。身心障礙孩子的家長可設定檢疫條件,且可以提供孩子心理支持、協助孩子向醫護人員溝通、表達需要,更重要的,是讓這些身體或許是大人,心理其實是孩子的身心障礙病患,能夠在更友善、舒適、有尊嚴的環境中接受醫療照護。
【想進ICU陪孩子 有法源卻無施行細則】
✍️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22條規定:各級衛生主管機關應整合醫療資源,依身心障礙者個別需求提供保健醫療。但是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中,卻缺乏相對應的醫療施行規定。
身心障礙者(可能伴隨罕病、腦性麻痺、基因問題、代謝異常等特殊體質)在其面對侵入式治療,例如:放療、化療、插管、注射、鼻胃管、抽血..等,或是身處陌生的醫療環境,或是必須獨處(例如加護病房)時,往往會產生極大的焦慮,而對醫療行為產生不配合或恐懼,或造成醫病之間的誤會,最後導致病患更大的痛苦。最了解,最長時間照顧身心障礙孩子的是父母,這時候,他們的照顧、陪伴、安撫、協助,至關重要。
【身障孩子最需要照顧者 不能在重病時切斷他們最重要的支持😢】
小乖的故事令人不捨、心痛,我們國家跟社會的文明應體現在對弱勢權益的保護跟保障,全國有一百多萬人領有身障手冊,#他們的就醫權益亟待大家共同倡議爭取。小乖的爸媽希望,新竹市做為一個各項指標領先的進步城市,我們的衛生行政機關,是不是可能出面協調轄內各大醫院,達成:
👍1. 心智年齡未滿18歲的身心障礙者,若家屬或照顧者提出需求,各醫療院所的加護病房應允許家屬陪同住院。
👍2.醫院設置身心障礙者的整合門診。(例如:中國醫藥學院之老人特別門診暨整合照顧老年醫學)現行醫療體系對身心障礙者的病歷資料呈現斷裂狀態,以小乖為例:小乖進入加護病房時,過去長時間兒童醫院的就醫紀錄、從小到大的早療進度紀錄、輔導人員、職能師、診所醫師對他的照護記錄都無法轉銜,加護病房跟急診中心缺乏對身心障礙者過去病史的認識,對小乖過去的醫療史一片空白,增加同理患者跟醫治的難度。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想像無法言語又驚恐又無助的小乖在加護病房度過的最後一個月,我相信所有為人父者,一定會跟我一樣心裡非常難受,也更能體會小乖爸媽的痛苦,跟現在願意站出來,用自己的血淚經驗替其他孩子爭取權益的不容易。
我答應小乖的父母,盡力幫他們發聲、倡議,爭取社會各界更多更大的支持。也期待有同樣信念的家長跟市民朋友們,一齊來表達支持「#滿18歲身障孩子進入ICU可以有家屬陪同」的訴求,讓小乖爸媽的心願,早日實現!
P.S 感謝:
台灣福佑天使家庭協會 的雅玲
新竹市自閉症協會 黃崇岳 理事長
新竹市智障福利協進會 劉玉梅 總幹事 支持力挺!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附圖是圖文不符的開會照)
#身心障礙者 #心智年齡 #醫療 #加護病房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中度自閉症治療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原來我哋無放棄,所有事情都嘗試時,真係有成功嘅可能性。」陳方宇媽媽Carrie以經歷說出了道理。
現時15歲的陳方宇,四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經常抽筋,有時每日會抽筋百多、二百次。檢查後醫生拋下了一句:「你個仔患罕有病係無得醫。」
這個「無得醫」的病叫「結節性硬化症」,Carrie懷孕時做足檢查,但有誰料到孩子的基因發生突變。這病令方宇身體內外長滿大大小小的纖維瘤,同時亦令他患上自閉症和中度智障。「由一歲起,成日帶佢去覆診,四圍去做治療,睇好多唔同病科:骨科、血科、腎科、腦內科、腦外科、小兒外科……」為了照顧好兒子,爸爸Andy更辭去了工作。
有「堅持」便有「奇蹟」
常言「病向淺中醫」,但Carrie與Andy面對這個不明之症,醫生給予他們的是失望多於希望:「醫生話佢未必識得行路,或者要坐輪椅。」
但兩夫婦沒有放棄,更逐漸發現只要堅持,天使總會在街角出現:「(方宇)企吓企吓,三歲時可以行到一、兩步,識得食嘢,或者攞嘢、遞嘢,間中可以自己攞起一羹。喺我嘅角度已經覺得佢好大進步,好大鼓舞。」Andy微笑地說。
路行多了,原來堅強的不止是父母,Andy續說:「嗰時他要做物理治療好痛苦,因為對佢嚟講企喺度係好辛苦嘅事,他一路喊,一路做一個鐘。我哋發覺其實佢都幾堅強,雖然辛苦,但佢都好努力去學習,我哋就用好多方法,譬如佢學少少識行,我哋會好殘忍咁要佢追住前面架嬰兒車……結果到今時今日佢識得踩單車,可以玩滾軸溜冰。」
父母教懂了兒子走路吃飯,兒子也教曉了父母堅毅:「好多時我哋都要一路摸索住進行,亦有屢敗屢試、屢敗屢戰。大家唔好放棄去做仍有機會,只係仲未出現。」Carrie在鏡頭前說。
寧願兒子在我們眼前離去
方宇表達能力遠遜同齡,但父母仍堅持帶他出街多看世界:「搭地鐵喺人多嘅地方,(方宇)發出噪音、發癲,其他人表現出「唔好嘈啦」……間中有人話『佢傻㗎,你唔好帶佢出街啦』。」
除了旁人冷眼,面對可能要每月花上港幣兩萬元新藥物開支,兩夫婦想說的,反而是感謝上天送給他們這個可愛兒子:「我哋要做嘅嘢係一路陪伴佢成長……呢十幾年嚟,我照顧我個仔,我同佢建立咗感情,我見住佢一路成長,我好開心。」
方宇的左和右腎內,各有一個直徑約4至5厘米的水囊,隨時會爆。Carrie一邊翻閱舊相簿,一邊眼泛淚光地說:「有例子係患呢個病嘅人,可能三、四十歲係上限……佢(方宇)年紀一路大,身體一路差。而我同爸爸年紀老啦,唔可能照顧佢咁多嘅時候,如果有一日我哋兩個先走,剩低佢一個人,其實唔會有人比我哋更痛錫佢。原來佢好安全咁喺我哋眼前離去,可能係另一種解脫。」
反觀Andy則較為樂觀:「我無諗咁多,總之盡量令方宇過得開心!」今集《港。故》用了8分鐘影像,訴說這一家三口的動人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