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同時也有7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有話好說 PTSTal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苗 #疫情 #緊急授權 #重症 #高端 #聯亞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關注議題,開啟對話 💪陪我們繼續,做不一樣的政論節目~ ▎訂閱《有話好說》:https://bit.ly/34xc9Vh ▎按讚有話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TStalks/ ▎追蹤...
「中研院授權軟體」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中研院授權軟體-在PTT/巴哈姆特上手遊推薦遊戲排行攻略整理-2022 ...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轉知] Facebook維護公告 - 新竹市教育網路中心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AS-AIGFAQ/AS-ITS.csv at main - GitHub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機關名稱:中央研究院 - 標案瀏覽 的評價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產業訊息>醣基抗癌藥 國際大廠青睞
#美國腫瘤醫學會 #免疫療法 #抗體新藥H01 #IND #動物試驗 #人體臨床試驗 #血癌 #癌症細胞
中研院開發的生技新藥亮點,中研院院士陳良博指出,中研院握有主要股權的醣基生醫,近期在美國腫瘤醫學會(ASCO)中表現相當亮眼,被譽為是新一代免疫療法的新星,備受業界矚目。
中研院所授權、成立的醣基生醫,近期用醣分子合成技術所開發的抗體新藥H01,本(7)月將申請美國人體臨床一期試驗(IND),陳良博表示,7月申請若順利則9月正式進入IND,該產品在動物試驗看到「非常好」的成果,進入臨床後就可直接評估其有效性,縮短開發時間。
陳良博指出,有多項指標顯示,過去幾年熱門的免疫檢查點藥物PD-1/PDL-1,透過活化T細胞達到狙殺癌細胞的目標,發展已經到達高峰期,抗癌的效能與範圍均有限,因此,今年在ASCO大會上,許多大藥廠雖然仍舊聚焦免疫療法,但是已經開始尋找新一代的產品。
據了解,醣基的H01主要適應症先聚焦血癌,主要機轉是利用癌症細胞特有的Globo H抗原,用特定抗體標靶鎖定癌細胞,並近一步催動人體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簡稱NK),達到消滅癌細胞的目的。據此,陳良博表示,今年的ASCO大會上,許多大藥廠看到醣基的產品線後,都極為重視,許多大廠都釋出合作意願。
此外,醣基的H01不是抗癌疫苗,而是結合主、被動免疫療法優點的抗體藥,其機轉所引發的NK細胞,較免疫系統內其他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B細胞的主動性更強、反應時間更短,且能聯合T細胞、B細胞作戰,因此被稱為癌細胞的天敵。
中研院2013年公告16項醣分子系列產品對外技術授權,但沒有公司提出技轉意願,最後由富邦、台新、潤泰與中天共同成立的鑽石生技投資,委託第三方鑑價及深度評估後決定參與技轉醣基,其目前資本額約18億元,中研院仍是最大股東,等於是政府主導發展生技的首家旗艦公司。
當然業界的努力,也逐漸讓台灣生醫產業形成規模,業界指出,政府營造環境、鬆綁法規、建構硬體都是產業的基礎,而產業的「軟體」(產品),台灣在近年來也陸續開花結果,如智擎、太景、中天、寶齡、美吾華等公司,都有產品陸續上市。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161/2573625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疫苗 #疫情 #緊急授權 #重症 #高端 #聯亞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關注議題,開啟對話 💪陪我們繼續,做不一樣的政論節目~
▎訂閱《有話好說》:https://bit.ly/34xc9Vh
▎按讚有話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TStalks/
▎追蹤有話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ts.talks/
▎有話,用聽的|https://link.chtbl.com/ptstalk
👤來賓:
何美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
林氏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
00:00 開場:本土病例、校正回歸雙降!
05:50 社區清零沒必要?何美鄉:瓶頸在醫療體系!
09:44 民間申購政府把關!佛光、永齡已檢附資料!
12:28 AZ 全球大遲交?歐盟同樣吃足苦頭!
20:27 二三期差異?林氏璧:三期要在疫區做,擴大二期是權宜!
26:25 擴大二期可行?收案 3000 人,力拚美三期標準!
32:08 新冠 EUA 有前例?似流感疫苗原理!
38:24 美三期標準如何界定?
46:47 何美鄉:國產安全性是對科學的信心,有效性待比較!
💬 週一到週四晚間八點,歡迎到臉書收看直播,參與線上討論,有閒來坐!
🚩 感謝交大陳信宏校長帶領的自然語言處理團隊,提供 AI 中文字幕與校對服務。軟體開發初期錯誤難免,也請網友協助訂正幕錯字,提供 AI 更多學習機會,謝謝!
___
更多新聞與資訊請上👇
▎有話好說官網|http://talk.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PTStalks #有話好說 #陳信聰
#PTS #PTSNEWS #公視新聞 #公共電視 #公視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疫苗 #疫情 #緊急授權 #重症 #高端 #聯亞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關注議題,開啟對話 💪陪我們繼續,做不一樣的政論節目~
▎訂閱《有話好說》:https://bit.ly/34xc9Vh
▎按讚有話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TStalks/
▎追蹤有話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ts.talks/
▎有話,用聽的|https://link.chtbl.com/ptstalk
👤來賓:
何美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
林氏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
💻視訊: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00:00 防疫宣導
00:30 開場:本土+274 陳時中:疫情趨緩可控
06:40 黃軒:度過死亡率高峰 有望緩步下降
10:50 何美鄉:發病 2 週關鍵期 醫療仍嚴峻
16:47 3 級警戒壓制多少 ? 打疫苗前可能無法鬆綁
29:30 民間採購應符法規 EUA是什麼 ?
35:50 緊急授權上市的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比較
44:40 受試者增加安全較高 EUA通過有基本原則
▎還沒聽夠?這邊接著談👉https://bit.ly/3vAV20e
💬 週一到週四晚間八點,歡迎到臉書收看直播,參與線上討論,有閒來坐!
🚩 感謝交大陳信宏校長帶領的自然語言處理團隊,提供 AI 中文字幕與校對服務。軟體開發初期錯誤難免,也請網友協助訂正幕錯字,提供 AI 更多學習機會,謝謝!
___
更多新聞與資訊請上👇
▎有話好說官網|http://talk.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PTStalks #有話好說 #陳信聰
#PTS #PTSNEWS #公視新聞 #公共電視 #公視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院內感染 #疫苗 #疫情 #高端 #聯亞 #篩檢 #武漢肺炎 #新冠病毒
📢關注議題,開啟對話 💪陪我們繼續,做不一樣的政論節目~
▎訂閱《有話好說》:https://bit.ly/34xc9Vh
▎按讚有話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TStalks/
▎追蹤有話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ts.talks/
▎有話,用聽的|https://link.chtbl.com/ptstalk
👤來賓:
何美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
周彥宏(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所研究員)
林氏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
00:00 開場:新增 2 死!全國停課!
09:19 +333 ➡ +240 代表?確診數只是「落後指標」!
15:56 「不明來源」難定義,升不升四級尚未知?
25:31 致死率 0.6 %,老人伴隨慢性病最危險!
35:42 接觸者應自我隔離,確診者請撥打 119、1922
37:00 「清冠一號」獲授權,為醫師處方藥勿亂吃
39:21 國產疫苗安全有效?何美鄉:平行比較上市疫苗
45:25 國產疫苗兩家競爭!周彥宏:七月底有望開打聯亞
💬 週一到週四晚間八點,歡迎到臉書收看直播,參與線上討論,有閒來坐!
🚩 感謝交大陳信宏校長帶領的自然語言處理團隊,提供 AI 中文字幕與校對服務。軟體開發初期錯誤難免,也請網友協助訂正幕錯字,提供 AI 更多學習機會,謝謝!
___
更多新聞與資訊請上👇
▎有話好說官網|http://talk.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PTStalks #有話好說 #陳信聰
#PTS #PTSNEWS #公視新聞 #公共電視 #公視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轉知] Facebook維護公告 - 新竹市教育網路中心 的推薦與評價
影響情形:TANet經中研院至Facebook連線可能有不穩定之情形 謝謝!! Declan Best regards, TANet 維運小組 陳暐中Declan Chen Tel:02-7712-9079 ... 授權軟體下載 ... ... <看更多>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AS-AIGFAQ/AS-ITS.csv at main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中研院 員工帳號之密碼有效期為180天,密碼逾期前系統將寄送e-mail提醒信件;請於 ... 中研院聯合採購之微軟教育版軟體大量授權等下載,限定各單位資訊室負責採購業務 ... ... <看更多>
中研院授權軟體 在 中研院授權軟體-在PTT/巴哈姆特上手遊推薦遊戲排行攻略整理-2022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中研院授權軟體討論推薦,在PTT/巴哈姆特上手遊推薦遊戲排行攻略整理,找中研院資訊所vpn,中研院sso,中研院信箱在YouTube影片直播與社群(Facebook/IG)熱門討論內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