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城鄉創生第三季:#旅遊體驗與數位影響力|#線上講座報名 #地方創生
【Part1】9月15日(三) 晚上19:00-21:00
主題|與疫情共生的地方因應,如何獨特又永續?建立說故事的影響力
講者|麻河時光發起人 張國強、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 魏兆廷
馬來西亞的麻河时光 Muar River Times新媒體,串聯沿岸的鄉鎮與青年創意,他們不拘泥形式也不限制想像,重新定義屬於麻河的生活,也為未來開展出更多可能。
從台北大稻埕發跡的專業導覽團隊,如今成為走遍全台的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如何在故事與體驗中,感受腳下土地的價值,還要做到獨特又永續?疫情下,旅行業又該如何自救?
【Part2】9月23日(四) 晚上19:00-21:00
主題|進擊的旅行!解讀市場需求,打開新商模,讓數位幫你一把
講者|天下雜誌天下實驗室總監 李明芳、KKday營銷長 黃昭瑛 Yuki
雨後春筍般的地方小旅行,如何讓自己被看見? #微笑台灣 站在媒體的角度,如何看待當前的旅遊趨勢與操作?
KKday身為亞洲最大旅遊體驗平台,又是如何創造數位時代的商業模式?數位工具這麼多,了解市場需求,啟動異業合作,才能讓旅行成為旅人深入地方的利器。
▌#活動方式:線上Webex參與,須報名參加。完成報名者,將於沙龍活動前寄發詳細流程與線上連結e-mail
▌#活動完整介紹:https://bit.ly/3zucGos
▌#立即報名:https://forms.gle/UEzKTznn7hPqKxMr5
▌先加入臉書社團:創生通信@微笑台灣,可獲知最新資訊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華山文創沙龍 -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Taiwan Cultural & Creativ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
中飛車 定跡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指揮中心發布的簡訊短短67個字,但其中關鍵詞句「與確診者接觸或活動軌跡重疊」,讓民眾感到緊張,今天各地醫護忙翻,民眾真的是被指揮中心嚇到了。只不過,有沒有到達防疫的效果,或只是造成另一波假日群聚,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發送「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胞簡訊,高達到110萬筆。許多民眾收到簡訊後心慌不已,但有人比對已公開的確診機師足跡,卻發現完全沒有一項符合,更有許多民眾擠爆醫院及篩檢站,儼然是一場假日版的「細胞簡訊之亂」。
這封假日細胞簡訊擴及數縣市,從南到北,都有民眾質疑「人都在家怎麼會收到簡訊」、「足跡到底在哪裡?」、「我有兩支手機,竟然一支有收到、一支沒收到」;昨天細胞簡訊發送後,民眾充滿各種疑問,所有質疑都湧入衛福部臉書粉絲專頁,怨聲四起。更多人的質疑是,指揮中心的細胞簡訊根本就是亂發。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出來解釋,指並非確診者所有足跡都會被詳細公布,但指揮中心寄送細胞簡訊時,民眾只有和確診者有足跡重疊,且停留一定時間,才會收到簡訊,如果當時只是「高速飛車」經過,即使同一時段出現在同一地點,也不會收到簡訊;莊人祥還說,發簡訊主要是提醒民眾,身體若有不適,一定要盡速採檢或就醫。
好了,莊人祥不解釋還好,這一解釋反而製造民眾更多的問號,大家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指揮中心或縣市政府公布的確診者足跡還有「隱藏版」,民眾每天下午盯著指揮中心的直播,看到的說明也不是完整版,而長榮三名機師及一名機師的兒子的足跡,就可以「牽拖」110萬人,這不是很嚇人嗎?
再者,莊人祥既然把話說開了,但又只講了一半。他說,民眾和確診者有足跡重疊、且停留一定時間,才會收到簡訊,但到底這標準是怎麼訂的?一定的時間又是多長?標準是誰訂出來的?有無專家背書?這些都應該更清楚地說明,才能消除民眾心中的疑問。
中飛車 定跡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週最新舊聞】8/23~8/29
❐ 咬金牌的市長,手寫道歉信仍逃不過炎上活烤下場
名古屋市長河村たかし的官網上,用豪邁的毛筆寫著自己的名字,雖然有點太豪邁了……但還是看得懂。不過,本週他親筆寫下的道歉信就不同了,字跡潦草、根本看不懂他在寫什麼,說是道歉信,感覺像是敷衍粉絲的偶像用三秒鐘撇成的感謝函。而這只是河村市長在被炎上連續三週後的另一個炎上點。
河村市長三週前在接見女子壘球代表、金牌得主後藤希友選手時,拉下口罩咬了她的金牌。這起突如其來的醜聞,成為了本屆東京奧運「宣揚國際」的新聞之一。名古屋當地 ,對這位今年再度連任的市長毫不留情,送給他將近 15,000 件抗議或抱怨訊息。這位天兵市長過去就有許多天兵事蹟,連頑皮一生的北野武也得苦笑:北野到名古屋宣傳自己電影時,這位市長在映前典禮上開心地說了:
「電影主角最後會自殺唷。」
2021年4月,名古屋城天守閣頂端最著名的「金鯱」裝飾,睽違16年後再度取下,放在廣場向市民大眾展示。這對名古屋市民來說是一生必定要參觀的大事,而因為金鯱的珍貴與疫情關係,所有市民都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連摸都不能摸。問題是,河村市長在看到金鯱之後……咬、下、去、了。
而咬金牌這件事不但跟咬金鯱一樣,違反防疫規定、對國寶毫不尊重。但是,咬金牌的現場還有更過份的事情……市長對後藤選手這樣說了:「妳好壯啊~玩壘球的國中女生啊,應該很多皮膚都曬得很黑、然後綁馬尾對吧?」這種莫名其妙的發言。然後甚至還輕薄地問了:「妳有老公嗎?還是禁止戀愛?」而當後藤選手的關係人回答「沒有這種事時」,看不懂臉色的河村市長竟然還能回嘴抗議:「SKE48的話連交談都不行呢。」
今天市長再次對咬金牌事件,以親筆道歉信回應,但看來這種時候,字寫得醜只會讓應該接受道歉的那一方更憤怒。
❐ 富士急樂園自豪的雲霄飛車設施,一年多來造成多人連續骨折
富士急樂園裡有鬼屋設施、也有《湯瑪斯小火車》設施,但是說到富士山麓的富士急樂園,所有人只能想到雲霄飛車吧。而園內非常受歡迎的雲霄飛車「ド・ドドンパ」,傳出自 2020 年以來,有多人在搭乘過程中造成頸部、頭部與脊椎等處骨折。與一般先爬到軌道頂端再下滑的雲霄飛車不同,「ド・ドドンパ」是直接從平緩軌道加速衝出,起動 1.56 秒之後,就會加速到時速 180 公里。
「ド・ドドンパ」跟其他雲霄飛車大不相同,你想像中的雲霄飛車可能會有大量讓你被左甩右甩的繞圈,但是它沒有,ド・ドドンパ甚至僅有一個垂直360度的迴圈:ド・ドドンパ單純以高速決勝負,這對於那些害怕轉圈太過激烈會吐出來的遊客來說,似乎是個好選擇。
問題是,2020年8月起,陸續有4名性別年齡不同的乘客,在不同時間因搭乘ド・ドドンパ而造成骨折現象,有位女性乘客甚至接受了兩個月的治療才恢復。而園方認為,這些案例都是因為「乘客乘坐姿勢不正確」導致的,因此富士急不但沒有對外公佈這些案例,也沒有報告當地政府。直到 20 日才正式公開,引起山梨縣政府高度重視。
在這一年多以來,共有 21 萬名乘客搭乘過ド・ドドンパ,會不會有人搭乘過後發生了類似傷勢卻沒有上報的呢?現在無法判斷。ド・ドドンパ啟動時高達3.75G的壓力,比想像中更為沈重。
中飛車 定跡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中飛車 定跡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中飛車 定跡 在 DSP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首次聆聽〈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至多時,都還悠行在一股精修過的美麗感知和情緒之間。然而,要判定該曲真正的情緒,首先必須將主歌開始往後的佈排一併拋棄,僅須對準曾稔文於歌曲開始即哼出來,也就是「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旋律構成的單音段落,便能明白這是一首極度悲傷的歌。
對於這樣的定奪,或可再以導演朱旻修為〈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執導的 MV 作為參照。導演有意識將歌曲的情緒軸線凸顯,並隱忍哀傷一步步揭開他對此曲的投射。片中兩線人物因山中奇遇有了交點,彼此映照出對生命輕重的體悟與態度,作為劇中第一道悲傷的門;再往原初的情緒軸線於兩方各自察發異樣而對應出的竊鬧和疑諱,劃下第二道悲傷的痕跡;而再更掘一層,是在課室間導演無奈又任性的揭露兩方於世代上根本存有的無能諒解,作為他悲傷的至大狀態。
這樣絕對的安排同時也帶著未明謀和的手法,讓原本不相干的全都牽扯一起,悲傷於是更泛了無邊;看導演穩穩抓著憂哀的軸線,在片中一刻都無鬆脫,以兩方襯伴出來情緒上以及角色的重塑、對倒並又疊合的手法,呈現著現實裡始終相伴的哀傷的趣味,鏡像般令觀者內外全知。當發現劇終不提供絲毫解答或說明的時候,才注意到歌曲始末都有的卡帶收播聲,便告示這可能是一樁無心的回憶,又再次證明每顆心之間,必然斷層的狀態。
〈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的 MV 整體十分符合樂團個性,又能感受到導演跨度自身對該曲的印刻,以一個主要詮釋者來進行創作。因此,無論上述腳本中常是對照的兩線人物、入山的緣由、不同世代間的斷層,或單純生命態度的輕重等,都存在一念對無情世態當之必然的承受。甚至在導演與樂團之間,也同樣存有這樣輕可平淡無傾,重則牽動感知的引力;兩方的默契和信任,創造出來凝實複雜的感受,讓〈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的文本膨起豐富性,接收更多向度的觀點。這以歌、以劇本可獨立看待又能疊合品察的兩個優秀主體,使兩方都呈現出創作上的開放性。」
截自 耳道運行式Phantasmagoria 文章 「樂評:悲傷是白馬的樣子」 _ 林睿哲
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
Just catch me babe
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
What you gonna do? Just catch me babe
進去一個又一個的世界裡
偷偷的帶走一些東西
找到祕密隧道在牆壁
簽上我的名
啊 每一個瞬間
我都將帥氣地大步走過
向更豐盛的地方去
我會跟著你
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
Just catch me babe
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
What you gonna do? Just catch me babe
也許我們偶爾稍作休息
慢慢搭著巴士等天明
耳機塞進剛醒的耳朵
let’s go and see
啊 每一個瞬間
我都將帥氣地大步走過
向更豐盛的地方去
你會跟著我
woo
我就在這裡 等你
別擔心 你可以大聲的哭
你的脆弱和堅強並不牴觸
woo
我就在這裡 等你
別猶豫 人都是自由來去
若我們能同行 i'll give you my big greetings in peace
/
DSPS
Vocal & Acoustic Guitar | 曾稔文 Ami Tseng
Guitar | 詹詠翔 Yung Hsiang Chan
Bass | 鐘奕安 I An Chung
Drum | 莊子恒 Tzu Heng Chuang
/
導演 Director | 朱旻修 Min-Hsiu Chu
攝影 D.O.P | 劉哲均 Che-Chun Liu
製片 Producer | 劉彥宏 Harry Liu
美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 廖音喬 Yin-Chiao Liao
燈光 Gaffer | 林洋 Yang Lin
髮型化妝 Makeup Artist | 洪丌涵 Edna Hung
造型 Stylist | 周雅萱 Miyabi Shuu
主演 Cast | 巫建和 Chien-Ho Wu
藤原希 Nozomi Fujiwara
DSPS
執行製片 Line Producer | 何語樂 Ule Ho
製片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王裕勛 Yu-Hsun Wang
跟焦師 Focus Puller | 程鼎暘 Young Cheng
攝影組 Assistant Camera | 楊子毅 Jason Yang
楊季寰 Chester Yang
美術助理 Set Decorator | 謝慧萍 Huei-Ping Hsieh
燈光助理 Electrician | 周榮竹 Chou Jung Chu
剪接 Editor | 朱旻修 Min-Hsiu Chu
器材 Equipment | 乒乓影像
器材支援 | 賴謙暉、林劭軒、梁敦學、翁悅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Pimo
蔡弦剛
張雨晴
張盛文
姚登元
葉廷皓
賴謙暉
乒乓影像
中和高中
紅花鐵馬映像所
宜蘭縣協拍中心
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Catch Me Baby Come and Dive》
作曲 Composer | 曾稔文 Ami Tseng、鐘奕安 I An Chung
作詞 Lyricist 曾稔文 Ami Tseng、鐘奕安 I An Chung
製作人 Producer | 吳奕宏 Yi Hung Wu、鐘奕安 I An Chung
編曲 Arrangement | DSPS
混音 Mixing | 吳奕宏 Yi Hung Wu
錄音 Recording | 吳奕宏 Yi Hung Wu at 荒原錄音室 Wasteland Studio
母帶後製 Mastering | Tomomi Nemoto at Saidera Mastering
/
Release Label | Big Romantic Records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dspstw.com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dspstw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dspstw/
Twitter. http://twitter.com/dsp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