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可以上佳宜的直播,分享孕婦和新冠肺炎相關的知識,還有最近最火紅的話題~~~打疫苗!
懶得看完全程半小時,可以直接看以下重點整理
⭐️⭐️⭐️>>>重點整理在這裡<<<⭐️⭐️⭐️
1️⃣ 到底該不該出外產檢? 哪些項目可以延後? 那些不行?
✏️產檢間隔調整:
一般孕婦: #產檢的間隔時間會拉長。
高危險妊娠 (高血壓,免疫疾病,胎兒生長遲滯,多胞胎等): 建議原定時間產檢。
✏️一般檢查建議週數如下:
🔸剛驗到懷孕/確認懷孕: 往後延到8~10週左右 (前提是沒有嚴重腹痛或是大出血的情形)
🔸初期唐氏症篩檢/子癲前症篩檢: 11~13+6週 (可和第一次產檢其他自費抽血項目一起)
🔸NIPT: 10週以後 (無週數上限)
🔸羊膜穿刺: 16~17週之後 (仍建議24週前做到檢查)
🔸高層次超音波: 20~24週
🔸妊娠糖尿病 (喝糖水): 24~28週
🔸乙型鏈球菌: 35~37週
有些是有一個月的緩衝期,這些檢查可以考慮安排和產檢同天去檢驗,減少去醫院的次數。
2️⃣ 孕婦屬於COVID-10高風險族群嗎? 重症比例將高出一般人幾倍?
是,和同年齡女性相比會較嚴重,重症、插管、死亡率都會增加,#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比例增加約三倍,死亡率高出約1.7倍。
#本身有內外科疾病,像是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氣喘,BMI較高,年紀較高,等是高危險群的孕婦,#感染COVID變成重症的機會比較高。
3️⃣ 臨盆的產婦怎麼辦? 不同生產方式的染疫風險有不同嗎?
🔸自然產: 建議38-40週約定時間催生。
🔸剖腹產: 按照原定計畫時間生產。
⭐️住院前: #檢測孕婦本人和一位陪產者的PCR。
陰性:安排住院;陽性:由專責醫院照護。
🔎#萬一感染怎麼辦? (COVID-19孕婦)
🔸無症狀或輕症患者: 不需要改變原本生產的計畫
🔸肺炎或敗血症: 超過32週考慮提早生產
🔸插管: 直接生產
--> 早產和剖腹產的比例較高
🔎#生產方式跟被感染的風險較無相關,建議產後可提早出院。
🔎#哺乳: 美國建議可以母嬰同室,也可餵母乳,但一定要 #戴口罩和勤洗手。
4️⃣ 不幸確診,會感染給胎兒嗎? 小孩出生後會有後遺症嗎?
✏️產前感染,目前和致畸胎性、胎死腹中、胎兒生長遲滯沒有明確的關聯。
✏️垂直感染的機會非常低,很少見,但仍然有零星的個案報導,沒辦法完全否定。
✏️新生兒感染大多數也無症狀,沒有明顯的後遺症。
5️⃣ 可以打疫苗嗎? 新生兒會有抗體嗎? 備孕哺乳可打?
可以打,以 #mRNA為優先選擇。
#腺病毒載體疫苗並非不能打
🔸mRNA疫苗在第三孕期施打於新生兒有發現抗體。
🔸備孕和哺乳期間: 可以打,不須因打了疫苗而避孕。
—-
<<孕婦與COVID-19>> 疫情相關資訊傳送門🔗
🎈孕婦到底要不要打疫苗?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6/covid-19_22.html
🎈關鍵時刻該如何進行產檢? 我該去做產檢嗎?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42.html
🎈疫情期間產檢變少了,如何安心在家? 教你數胎動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27.html
🎈疫情期間為什麼要約催生?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6/covid-19.html
🎈我有產兆了怎麼辦?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16.html
#佳宜好朋友
#防疫加開版
#孕婦與新冠肺炎
#covid19
#懷孕生產相關衛教
乙型鏈球菌幾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家最近都好嗎?🥺🥺
為了防疫只能乖乖宅在家唷,還再到處趴趴造的真的要打屁股啦!😤😤為了渡過這波嚴峻的疫情,暫時犠牲娛樂與自由,也是勢在必行的好嗎~~~我們一起加油!!
其實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個懶惰的人、神經也比較大條,像之前疫情穩定時候,就很鬆懈(對不起⋯🙇♀️),外出沒好好戴口罩、更沒在使用任何消毒用品;可是如今非常時期,我常在節目中說,心情可以平靜可放鬆、但防疫的工作必須嚴謹,千萬不要再鐡齒,該做的防疫措施必須好好落實,愈是能夠謹慎面對、就愈不需焦慮擔心。💪💪
來~對抗疫情有三寶,大家跟我一起說:
避免群聚、勤洗手、戴口罩!
做好防疫措施,讓病毒🦠🦠無從再繼續擴散下去,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然後啊最近我還多了一個新法寶!
是除了口罩以外我一定隨身攜帶的👉👉
✨✨ #抗菌噴霧!
病毒是看不見的敵人啊~~(朋友的婆婆說的,我覺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出門在外、或回到家我一定都會拿出來好好噴灑一下,而且迷你瓶70ml就算我揹小包也放得進去,攜帶超方便。
我習慣上車後噴一下方向盤、辦公室裡暫時拿下來的口罩也可噴一下、電梯裡的按鍵、回到家後大門的把手、自己的衣物、收到的包裹、妹妹的玩具等等,幾乎什麼都可以,就是別對著人臉噴、除非是色狼那我就不客氣囉!哈哈哈😂😂
💖這瓶我用的很開心,因為成份讓我很安心💖
主要抗菌劑成分Benzalkonium chloride,是台灣衛福部核可使用在化妝品的抗菌劑,也是歐盟疾管局和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建議可以用來對抗現在疫情的抗菌成分之一,重點是不含酒精、不含次氯酸或漂白水,所以味道不會不好聞也不刺鼻哦!
其它讓為人父母聞之色變、常見的病毒,包括腸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A型肝炎病毒、沙波病毒、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綠膿桿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麴菌屬(如巴西麴菌、黑麴黴)、以及超級細菌(多重抗藥性細菌)…等也都能有效消除哦,抗菌效果最長可達7天!
最近妹妹就很勤奮的使用這瓶抗菌噴霧、認真噴灑擦拭她的玩具,嗅覺敏銳的跟狗一樣的妹妹也認證說真的香香的耶!☺️☺️妹妹小小的手,拿著200ml瓶裝的抗菌噴霧也很好使力唷!👌👌
雖然很不想這麼說,但我想⋯要結束這一波疫情真的沒那麼簡單,必須做好長期抗疫的心理準備,還是要再三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護!
⚠️避免群聚、勤洗手、戴口罩、勤消毒!
大家如果也想要隨身或居家備個幾瓶
#i安心抗菌噴霧 這裡可以購買的到唷!
👉👉 https://lihi1.com/lsbTZ
有Erin專屬的優惠組合價喔!🥳🥳
但優惠限(現)時(實)是殘酷的😂
溫馨小提醒,團購優惠時間只到下週五(6/11)喔!❤️
#防疫新生活 #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群聚
#隨身攜帶抗菌噴霧 #i安心抗菌噴霧
乙型鏈球菌幾週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